- 中國考古學·兩周卷
-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
- 5830字
- 2018-12-29 10:50:26
第四節 聚落形態和社會生活
有關先周文化的考古工作開展了幾十年,獲得了豐富的資料,為我們探討當時的社會結構及聚落形態創造了條件。居住遺跡方面的材料有長武碾子坡,武功鄭家坡、岸底,扶風壹家堡;墓葬材料有長武碾子坡,寶雞斗雞臺,岐山賀家,鳳翔南指揮西村和長安灃西。其中以碾子坡遺址的發掘規模最大,居址與墓葬兼具,資料最為齊全。
先周文化遺址的內部布局,資料僅見于壹家堡和碾子坡遺址。壹家堡遺址發掘面積小,根據調查、鉆探、發掘獲得的材料,可以了解到大致的情況。遺址的中、西、南部,是先周時期的居住區,發現有半地穴式房基、圈欄、灰溝等遺跡。遺址東部及東北塬邊坡地上,可能是先周時期的墓地。遺址東邊及西邊土坎上,是窯場所在。陶窯比較密集,沿土坎作一字形排列。除上述居址、墓地和窯場外,還發現了幾段壕溝。碾子坡遺址發掘面積達5000平方米,居址與墓葬資料都比較豐富。這里的先周文化遺存可以分為兩期,第二期僅有墓地。第一期包括居址和墓地,墓地位于居址北邊的塬地上,地勢高出居址約40余米。居住遺跡有房基、灰坑、窯址。從發表的材料來看,窯址一般分布于居址邊上。房基分布不均勻,或四座一組,或三、二座一組,也有單獨一座的,周圍均分布有若干灰坑,多少不均。地面式、半地穴式、窯洞式建筑錯雜交融,共同存在于居址中。這表明三者之間并不存在懸殊的等級差別,灰坑若干座一組,互相打破,有的組群圍繞房基,有的遠離房基。不過有的灰坑原先本身就是房基,可以推測當時的房基與灰坑是存在一些組合關系的。
一 居住址
1.房址
碾子坡遺址發現有21座房址,有三種形制:(1)地面式;(2)半地穴式;(3)窯洞式。地面式建筑發現了3座,布局規整,呈方形或長方形,規模較大。最大的一座F801,南北殘長11米,東西寬7米;最小的F201東西長5.94米,南北寬4.9米。這類房屋建造比較考究,地基利用洼地或在地面下挖一個淺坑,然后填土加以夯打結實,夯層厚10~26厘米,坑口以上夯土寬出1.4~2米。臺基表面平整,邊緣有斜坡狀散水。墻體直接夯筑在基址上。居住面上抹有草泥土和料礓石漿,然后用火烤成硬面,呈紅色或紅褐色。居住面上普遍有一層堅實的路土,表明它在廢棄前曾經過長時間的踩踏。F1是其中的一座,地基長8.5米,寬6.1米,臺基厚約0.70米,四邊有散水。居址面積南北長5.4米,東西寬2.9米,合15.6平方米。墻體寬約1米。門設在東墻,寬1.2米。房址前面有3個灶坑,呈品字形排列。各個灶坑的壁面均抹一層草泥土和料礓石漿。半地穴式建筑發現了6座,也較規整,大致呈方形或長方形,面積要小一些,在4~7平方米之間。房子的建造,都是先在地面下挖一個淺坑,坑壁作為墻壁,坑的一面墻壁上挖一條斜坡狀的門道。H820(圖1-11)南北長2.8米,東西寬1.8~2.19米,深0.4~1.1米,面積約5.6平方米。墻面涂一層料礓石漿后壓磨光滑。上面挖9個壁龕,大小、深淺均不同,口部形狀為橢圓形。壁龕未加修整或修整得很粗糙。其中的一個壁龕中,發現有少量的炭化高粱。居住面是在生土地面上夯一層五花土,其上再抹一層草泥土和料礓石漿,最后用火烤成硬面。表面是一層路土。灶坑設在房子的西南部。坑口大底小,口徑30厘米,底徑20厘米,深15厘米。坑底及壁抹一層草泥土,底部放一塊長方形石板。房內有兩個柱洞,均為口大底小。一個位于中央,口徑33厘米,底徑28厘米,深45厘米,周壁有厚約3厘米的泥圈,底部墊一塊扁平的石塊。另一個位于東北部,口徑28厘米,底徑11厘米,深38厘米,周壁有厚約3厘米的泥圈,底部墊以碎陶片和黑泥。門道開在南墻,作長條形凸出于墻外,底部呈斜坡狀的階梯。窯洞發現12座,一般是在地面上挖一個土坑,然后在土坑一側向里掏挖。出入通道利用土坑,或利用斜坡土梁,或挖臺階。房屋面積不大,小的在2.8~6.7米之間,大的在8~12米之間。壁面修整很粗糙,一般有若干個龕。居住面為生土,用火烤成硬面,上面有踩踏而成的路土,如碾子坡H303。

圖1-11 長武碾子坡先周文化房址H820平面、剖面圖
1.石板 2.卵石 3.柱洞 4.柱洞 5.石板 6.燒灶 7.凹坑 8~16.壁龕
上述房址都是先周文化第四期的。同期的房址在鄭家坡遺址也發現1座(F13),半地穴式,橢圓形,長5.5米,寬3.5米,生土梁將房子分為2室,中間留有通道。居住面平整,出入有臺階。房子周圍有柱洞5個,直徑30~40厘米,深30~35厘米,但分布沒有規則。
第三期的房址發現2座。岸底1座,F2屬于地面建筑,呈橢圓形,直徑3.71~2.65米。房內有灶,位于中央偏東。由儲火坑、進火坑、火膛、箅組成,類似于陶窯。房內有柱洞6個,分布于周圍的墻根,粗細不等,大者直徑52厘米,小者直徑18厘米,深僅15厘米。鄭家坡1座,F15為半地穴式,橢圓形,長徑4.7米,短徑4.4米,中間有斜坡土梁通向地面。
第五期的房址發現1座,鄭家坡F6,半地穴式,分房子與灶兩部分。房子為圓形,直徑2.3米,地面有一層路土。灶由進火口、火膛、箅組成。周圍地面上發現有7個柱洞,沿房子與灶分布。壹家堡發現圈欄1座。圈欄為地穴式,有斜坡門道可供出入。最深處達2.6米。在圈欄一角發現有插檁椽的榫孔和燒成木炭的檁椽殘段。可知圈欄頂為草搭的圓錐頂。圈欄底部有兩個淺坑,坑內填有動物糞便。此外中部還發現了2具完整的羊骨架,圈欄口也有1具完整的羊骨架。
2.灰坑和陶窯
灰坑數量較大。僅碾子坡就發現有177座。平面形狀有圓形坑、橢圓形坑、長方形坑和不規則形坑。其中長方形坑的坑壁近于垂直,其他形狀的灰坑均口大底小。坑壁很少有經過修整的,壁面坑凹不平。最大口徑約8.8米,最小口徑為1.3米,最深約3.5米,最淺為0.4米。多數灰坑的口徑在2~3.5米,深1~2米之間。少數灰坑的底部坑壁挖有一二個壁龕,個別壁龕里發現有遺物,如H111的壁龕內放有1件石杵。有的灰坑地面殘存零星的路土硬面。規模較大的灰坑往往有斜坡通道或臺階通向地面。因此這類灰坑原先可能是作為房屋使用的。灰坑填土多為深灰土,往往夾雜黑色或白色的灰燼和紅燒土塊,個別灰坑內有埋人或貯藏糧食的現象。如H318的填土中發現1具女性骨架和1個頭骨。

圖1-12 先周文化陶窯平面、剖面圖
A.鄭家坡Y1 1.窯室 2.火眼 3.火膛 4.火膛口
B.岸底Y4 1.窯室 2.火眼 3.火膛 4.火膛口
陶窯多有發現。岸底Y4(圖1-12B)屬于第二期,豎穴式,由窯室、窯箅、火膛組成。窯室平面為橢圓形,壁面上有許多凹口,現存4個,它們的前面各對著1個火眼。窯箅有8個火眼,2個居中,其余6個分布于周圍。火膛口2個,分別面向南部、東南。鄭家坡Y1(圖1-12A)可能屬于第三期,也屬豎穴式。窯室呈圓形,在東南壁有1個凹槽,斷面呈半圓形,可能是煙囪。窯箅上有火眼6個,1個居中,其余5個分布于周圍。火膛底部似二層臺,臺高0.98米。低地部分可能是點燃柴物之處。第四期的陶窯,碾子坡發現6座,分為兩種。一種是橫穴式,5座,由火膛、窯室和煙道三部分組成。火膛位于窯室前面并稍微伸入窯室下面。煙道開在窯室頂部。如Y402,窯室南北長2.5米,東西殘寬1.1~1.4米。窯頂高0.95米。窯室后部中央有一條短小的南北向“隔墻”與后壁相連。煙道5個,1個位于中央,3個位于東側,1個位于西側,因西側被破壞,估計原先還有2個。火膛位于窯室的南面,坑口南北長1米,東西殘寬0.88米,火膛北部0.3米伸入窯室內。窯室內的填土呈紅褐色,里面雜有大量從窯頂塌下來的紅燒土塊和青灰土塊。一種是豎穴式,1座,由窯前土坑、火膛、窯室、窯箅組成。Y701窯室在東,土坑在西。土坑呈橢圓形,東西徑1.68米,火膛最高為0.86米。窯箅上有8個火眼,火眼斜向,下口偏向西側。窯室圓形,南北徑1.8米,東西徑1.77米。位置較火膛略偏東。煙道未發現,估計原先也開在頂部。第四期的陶窯,岸底發現1座。Y3為豎穴式,由窯室、窯箅、火膛三部分組成。窯室底部呈方角扇形,窯箅厚0.50~0.60米,上面因殘破僅存3個火眼。火膛為方角扇形,靠近火膛口處有1個豎穴土坑,長1.2米,寬0.88米,深1.10米,應是點火、堆放柴物的地方。
二 墓地和葬俗
現已發現的先周墓葬絕大多數屬于第四、五期,發現地點有寶雞斗雞臺、岐山賀家、鳳翔西村、長武碾子坡、長安張家坡等。其中碾子坡、西村墓地面積較大,發掘面積也較大。
西村墓地位于鳳翔南指揮西村村西300米處。據鉆探,這片墓地范圍較大,南北127米,東西129米。墓葬分布極為稠密,但不見疊壓打破關系。1979~1980年雍城考古隊在此發掘了210座周人墓葬。發掘者認為,墓地沿用時間很長,最早的周墓為先周中期,最晚至西周中期。從墓葬出土的陶器形態來看,發掘者所分的A1~A3、B1、D1、E1式鬲屬于先周文化第四期,B2、D2、E2屬于先周文化第五期。這樣劃分出來的先周墓葬,第四期27座,第五期16座。這兩期的墓葬情況變化不大,方向大部分向北,少部分向南,向東者極少。它們都是小型豎穴土坑墓,墓底長1.9~2.6米。部分墓葬口部大于底部,葬具均為一棺。葬式除不明者外,均為仰身直肢葬。隨葬品主要為陶鬲和罐,個別有簋和盂。
碾子坡的墓葬分為早、晚兩期。早期的墓地與居住區同時,位于居址區以北的坡地上,高出居址區68~73米。墓地東西長120米,南北寬96米,面積11520平方米。發現墓葬92座,分布極為密集,但相互間沒有打破關系。由于坡地上曾修建公路并開辟梯田,破壞了不少墓葬。墓葬主要為北向和南向,北向者主要偏東,南向者主要偏西,東西向的墓葬極少。墓葬全部屬于小型豎穴土坑墓,面積都在4平方米以下。此墓地一個突出的現象是,很多墓坑的一端寬于另一端,在墓壙清楚的89座墓中共有47座。墓主腳端寬于頭端者居多數,有29座。部分墓葬的墓口小于墓底。這種覆斗形墓,坑口寬度大多小于或等于坑口長度的二分之一,形狀窄長。墓內一般都有葬具,二層臺有生土的,也有熟土的,但絕大部分未經夯打。部分墓葬的壁面凹凸不平,二層臺的寬窄也不規整,這個墓地的挖穴技術是比較落后的。
這些墓葬有葬具的共76座。其中使用木棺者居多,占55座,其他有使用席子或石棺者。石棺墓僅1座。系用長方形和近似方形的大石板搭建而成,先用8塊石板圍成一個長方形框架,上口用3塊石板封蓋,但墓主頭部不封。墓主除下肢有石板墊身外,其余部位都直接放在生土上。這些墓中,89座是單人葬,1座是二次葬,其余沒有發現骨骸。葬式除1座因擾亂不明外,仰身葬43座,俯身葬40座,側身葬4座,二次葬1座。令人注意的是,能鑒別墓主性別的,仰身葬都是男性,俯身葬都是女性。另一個現象是,這里的墓葬往往兩兩一組,排列整齊,間隔均勻,墓坑一大一小,頭向也都相同。有俯身葬成組的,仰身葬成組的,仰身與俯身葬成組的。上述墓葬中,只有6座墓隨葬有陶器,共8件,大多放在墓主頭端的二層臺上。從出土陶鬲的形態來看,這些墓葬的年代屬于先周文化第四期(圖1-13A)。
晚期墓葬139座,其中138座位于同一片墓地中。墓地利用早期的居住區,南北最長63米,東西最寬60米,面積3780平方米。墓葬異常稠密,其中134座分布在東西長40米、南北寬35米的范圍內。墓向絕大多數向東,偏南或偏北者也有,其他方向的極少。墓葬有豎穴土坑與洞室墓兩種,前者137座,后者2座。豎穴土坑墓的大小、形制與早期墓葬大體相同。但墓坑一端寬于另一端的現象較早期要少,墓底有生土或熟土二層臺,以后者居多。與早期不同的是,晚期墓葬中常見有挖壁龕的現象(圖1-13B),這種墓大約占總數的二分之一。一般一墓一個壁龕,個別者挖2個或3個壁龕。洞室墓由墓道和墓室組成。墓室是從墓道側壁向外掏挖而成的。葬具以木棺居多,其中有些墓還用席子裹尸,個別墓用布裹頭。石棺葬不見。葬式與早期相同,人骨架能鑒定性別的,仰身葬多為女性,俯身葬多為男性。其他還有側身葬和二次葬。墓葬兩兩成組,其中男性墓和女性墓的組合比早期更為流行。從墓葬排列的情況來看,墓地大體可以分為三組,各組之間有一定的空地間隔,三組墓葬的方向也有所差異,并且都有成行成列的現象。種種現象表明,該墓地存在著不同的群體。有隨葬品的墓葬較早期要多。不過,隨葬品以陶器為主,每座也只有一件。陶器一般放在壁龕里,也有的放在墓主頭端的二層臺上。本期的個別墓有殉狗、殉馬、殉雞等現象,這都是早期墓葬所沒有的。
長安灃西張家坡和客省莊發現的先周墓葬有的有殉葬人(圖1-13C;圖版1-1),隨葬陶鬲、陶罐、銅鼎、簋和其他器物。
岐山賀家也發現數量不少的先周墓葬。其中占多數的是小型墓,均為土坑豎穴。墓室長度一般在2米左右,寬度在1.5米左右。隨葬品為陶鬲、陶罐、銅戈等。發現中型墓1座。73M1為豎穴土坑墓,長4.1米,寬2.9米,深3.94米。墓底四周有二層臺,坑壁平整,墓底略大于墓口。在一端的坑壁上,有一個較大的壁龕,長1.8米,寬0.72米。壁龕內隨葬品相當豐富,有銅鼎、簋、卣、瓿、斝各1件和戈、鏃、盾飾、斧、錛、鑿等。這是現已發現的隨葬品最為豐富的先周墓葬。

圖1-13 先周文化墓葬及隨葬品
A.碾子坡早期墓M660平面圖 1.陶鬲(M660:1)
B.碾子坡晚期墓M171平面圖 1.陶鬲(M171:1)
C.張家坡M89平面圖 1.陶罐(M89:1) 2.陶鬲(M89:2)
三 社會生活
在先周文化的遺址中發現了大量房址、灰坑等居住遺跡以及窯址、墓葬。碾子坡是一處居住遺跡與墓葬齊全的遺址,在這里居址區與墓地分開,窯址分布在居址區的外圍,居住區內房址與灰坑密集分布,表明先周時期周人已經過著定居生活。
與中原的商文化相比,先周文化的遺址面積小,更沒有發現城垣遺跡。房址一般為小型。墓葬都是小型和中型,隨葬品多為陶器,出土銅、玉器的墓葬極少。這些都表明先周文化的社會分化沒有商文化顯著,在經濟發展水平上也比商文化落后。
經濟主要是農業。各期遺存中都發現有鏟、刀、鐮等農作工具,表明先周文化從一開始就從事農業生產。在碾子坡的灰坑中發現有炭化的糧食,經鑒定為高粱,進一步證明了這一點。石器中斧的數量較大,可供砍伐之用,其中朱馬嘴和碾子坡出土的錘形斧較為特別,正面呈三角形,中央穿一個大圓孔,不見于其他文化。捕魚業似乎不發達,各遺址均未出土網墜。狩獵和畜牧在經濟上占有很大比重。各遺址中均出有不少的骨鏃,還有少量的銅鏃。碾子坡的居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獸骨,動物種類有牛、馬、羊、豬、狗等,其中牛骨特別多,占全部獸骨的一半以上。這似乎說明這里的居民已經飼養家畜,并作為一個重要的經濟支柱。
手工業有紡織、制陶。紡織主要表現在紡輪上,先周文化的居址都發現有紡輪。紡輪的形狀頗有特色,除圓餅狀外,還有呈圓錐體的。各遺址都發現有窯址,分橫穴式和豎穴式兩種,以后者居多。陶器的種類較多,有鬲、甗、甑、豆、盂、罐、缽、缸等。陶拍出土較多,大多呈牛角狀。一些陶片刻劃有文字或符號。碾子坡遺址發現有類似于金文中的“三”、“七”等字。
創造先周文化的居民中流行占卜,在各遺址中都發現了甲骨,但大部分遺址只有卜骨,不見卜甲。卜骨有的經過修整,有的未經過修整。有鉆灼而無鑿,上面亦無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