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生活在陽光下(3)
- 正能量:做個內心強大的女人
- 卡耐基
- 3784字
- 2015-08-17 15:32:42
就在客輪靠岸的前一天晚上,游客們在她的船艙里舉行了一次快樂的聚會。在聚會上她謙遜地回應旅程中他人的邀請。她懂得了這樣一個道理:如果想要得到別人的友情,自己首先就得去關心生活并奉獻自己。所以,無論她到哪里,她都能營造出這種和諧的氣氛,博得大家的喜愛。
喜歡自己的女人最快樂
史邁利·布蘭敦醫師在一本書中寫道:“適當程度的‘自愛’對每一個正常人來說,是很健康的表現。為了從事工作或達到某種目標,適度關心自己是絕對必要的?!?
布蘭敦講得很對。要想活得健康、成熟,“喜歡你自己”是必要條件之一。但這是表示“充滿私欲”的自我滿足嗎?不是的。這應該是意味著“自我接受”——一種清醒的、實際的自我接受,并伴以自重和人性的尊嚴。
喜歡自己,是否會像喜歡別人一樣重要呢?我們可以這么說,憎恨每件事或每個人的人,只是顯示出他們的沮喪和自我厭惡。
今日,全美國醫院里的病床,有半數以上是被情緒或精神出了問題的人所占據。據報道,這些患者都不喜歡自己,都不能與自己和諧地相處下去。
人應該調整自己去適應環境,然而卻很少有人有勇氣能夠特立獨行或直面真實的處境。我們在行動之前就被社會文化和經濟觀念限制住了。從吃飯、穿著到生活方式和觀念,我們和鄰居如此相似。一旦我們某個不一樣的行為與這種環境相異時,我們就會變得精神緊張或神經過敏,甚至于厭惡自己。
我認識的一個女性嫁給了一個野心勃勃、很有進取心、獨斷專行的政治家,于是,夫婦兩人的社交圈以擁有錢的數量來權衡人。這位女性溫柔賢淑,有謙虛的性格。在這種環境中她的優點都被別人認為的缺點所取代。她越來越自卑,直到討厭自己。
在我看來,這個女人問題的關鍵不在于她無法適應環境,而在于她無法適應和接受自己,無法心平氣和、快快樂樂地接受自己。她沒有徹底明白一個人只能按照自己的性格而不可能按照別人的性格來行事。
她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不能用別人的標準來權衡自己。她必須明確自己的價值觀,然后自信地生活,并且善于和自己相處,消除厭惡自己的情緒。
夸大自己錯誤的程度和范圍是討厭自己的人經常做的事情之一,適當的自我批評是好事,有利于一個人的成長。但是演變為一種強迫性的觀念時,就會使我們變得癱瘓,不能聚集力量做積極正面的事。
我班上有一位女學員,她在班上說:“我總是感到膽怯和自卑。別人好像都很沉著、自信。我一想到自己的缺點就感到泄氣,于是就無法自如地說話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但問題的關鍵不在于你的缺點,而在于你有多少優點。
決定一件藝術品和一個人的最終因素不是缺點。莎士比亞的作品中充滿了歷史和地理的基本常識的錯誤,狄更斯則盡力在小說中渲染傷感的氣氛。但是誰會計較呢?缺點并不妨礙他們成為一流的文學大師,因為優點才是最終的決定因素。我們在交朋友的時候也會感到對方缺點的存在,但是我們喜歡和他們交往是因為我們喜歡他們身上的優點。
自我完善的實現依賴于對優點的發揮,取長補短,而不是整天惦記著自己的缺點。
要學會喜歡和接受自己,首先必須挖掘自己對缺點的包容之心。包容不代表我們要降低對自己的要求,然后躺在床上睡大覺,而是明白人無完人。對別人求全責備是不公平的,要求自己完美則是一種極端的自我本位。
我認識的一個女人是個絕對的完美主義者。她要求自己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有疏漏。但在別人眼里,她是個失敗的人。一個簡單的報告她需要折騰幾個小時,耽誤了自己和別人的時間;一篇主題演講她什么都要涉及和講解,結果讓聽眾百無聊賴;她絕不接待臨時到訪的客人,因為她沒有任何準備。她絞盡腦汁追求完美,事實上,她的確做到了一種形式意義上的完美,但直接的代價是毀掉了生活中的理解、自然和樂趣。其實,她所追求的完美并非完美本身,她是想超越別人,因為她不想自己在優點方面和別人處在同一水平線上。她想成為人群中的焦點,所以她做事并不是出于發揮自己已有的才能。她并不能享受工作和生活的歡樂,只是為了超過別人,讓自己在高高的完美的架子上昂起頭。
人沒有完美的,強迫性地對完美的追求一旦不成功,這個人就會變得討厭,甚至憎恨自己。人不能時時刻刻都處在特別認真的狀態中,學著喜歡自己的前提之一,就是能偶爾放慢行進的腳步欣賞自己。
獨處能使我們發現內在的休息港口,能有參詳的對象,是我們與外界接觸的基礎。獨處能使我們更客觀地透視自己的生命。獨處的確對我們的靈魂十分有益處,就好像新鮮空氣對我們的身體極有幫助一樣。
假如我們要依賴別人才能得到快樂與滿足,則無疑為他人增添負擔,并影響到彼此之間的關系。要喜歡、尊重、欣賞我們自己,這不但能培養出健康成熟的個性,也能增進與他人相處的能力。
假裝快樂的學問
艾瑞是一家公司的職員。一天,她回家的時候顯得非常疲憊。是的,她太累了,感覺頭疼、背疼、沒有食欲,唯一想做的就是上床休息。母親心疼艾瑞,一再勸說她還是吃一點。沒辦法,艾瑞只好坐在餐桌前,象征性地吃了幾口。這時,餐廳里的電話突然響了起來,原來是艾瑞的男友邀請她去跳舞。再看看這時的艾瑞,完全變了一個人。她興奮地沖上樓,穿上漂亮的衣服,飛一般地沖出門去,一直玩到凌晨3點才回家。她不但沒有感到疲倦,反而是興奮地睡不著覺。
女士們可能會問,究竟是什么原因讓艾瑞在瞬間就產生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表現呢?難道說之前艾瑞的疲倦是裝出來的?不,這一切都是真的。艾瑞對她的工作不感興趣,產生了厭倦感,所以她感到非常疲倦。然而,對于男朋友的盛情邀請,艾瑞則是興趣十足,所以她才會顯得非常興奮。因此,我們不妨下這樣一個結論:引起疲勞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倦怠感。
事實上,在這個世界中有很多個艾瑞,也許你就是其中一員。與生理上的操勞相比,情緒上的態度更容易使人產生疲倦感。我并不是毫無根據地在這里亂下結論,早在幾年前,著名的心理學家約瑟夫·巴莫克博士就已經通過實驗證明了這一點。
博士找來了幾個學生,讓他們做了一系列枯燥無聊的實驗。結果,學生都覺得煩悶、想睡覺,有的還說自己感覺頭疼、心神不寧,甚至有人還說自己的胃不舒服??赡苡行┡總儠J為這些癥狀都是因為倦怠而想象出來的,事實并非如此。博士還給這些學生們作了新陳代謝檢測,檢測結果顯示:在這些人感到厭倦的時候,體內的血壓及氧的消耗量都有著明顯的降低。同樣,一份無趣的、缺乏吸引力的工作往往會促使代謝現象加速。
各位女士,也許一個實驗不能使你們信服,但我是相信的,因為我曾經有過親身經歷。一年前,我獨自一人到加拿大洛基山中的路易斯湖畔度假。為了能夠釣魚,我不惜穿過高高的灌木叢,跨過無數個倒在地上的橫木,最后到達珊瑚灣。想象一下,八小時的顛簸啊,這需要消耗多大的體力。然而,我卻沒有一絲的疲憊感。為什么?因為我在路上一直都在想:“我馬上就能吊到好幾條肥美的大鱒魚了!”正是這種興奮的心情使得我不知疲倦??墒?,如果我對釣魚沒有一點興趣的話,那恐怕就會是另一種場景了。在一座海拔達7000英尺的地方來回奔走,這的確是一件累人的事情。
如果女士們不是一個體力勞動者,那么你們的工作更不可能讓你覺得疲勞。實際上,那些已經完成的工作并不會使你疲勞,相反那些沒有做的工作卻始終困擾著你。比如,昨天你的工作老是被打斷,很多事情都進展得非常不順利的話,那么你一定會覺得所有的事都出了問題,因為你感覺這一天你沒有做任何工作。這樣,當回家的時候,你就感覺到自己已經身心疲憊到了極點。
到了第二天,辦公室里的工作突然一下子變得順利起來。于是,你完成了比昨天多幾倍的工作,可是你回到家的時候依然神采飛揚、精力充沛。我相信很多女士都有過這種經歷,我也有過。因此,我們可以斷定,疲勞往往并不是因為工作引起的,實際上罪魁禍首是煩悶、不滿和挫折。
有位女速記員在一家石油公司工作。她每個月總有很多天要處理一些乏味無聊、令人厭煩的東西,比如填寫租約的表格或是整理一下統計的資料。這些工作簡直無聊透頂,因此她不得不想辦法改變工作方式,以便使她有興趣干活。于是,她把自己當成對手,每天都進行比賽。中午的時候她會記下上午填了多少表格,然后告訴自己下午一定要盡力趕上。下班前,她再把一天的工作量全都計算出來,然后敦促自己第二天一定要想辦法超過它。結果,她比其他任何一個速記員做得都要快。
雖然這位女速記員沒有得到老板的稱贊,也沒有加薪,但是她卻從此不再感覺疲勞,而且這種方法也對她產生了鼓勵作用。她采用巧妙的方法使原本枯燥的工作變得有趣,而且也使自己充滿了活力,于是在那一段時間,她從工作中得到的是快樂與享受。
維莉小姐也是一位速記員,每天也過著枯燥乏味的工作。一天,一個部門的經理要求她把一封很長的信重打一遍,維莉當然極不情愿。她告訴那位經理,重打這封信實在浪費時間,因為只需要改幾個錯別字就可以了。然而那個經理也很固執,非要堅持自己的做法,并表示如果維莉不愿意做,那么他就會找別人做。無奈,維莉只好答應經理的要求,因為她不想讓別人趁機取代了她的工作,而且這份工作本來就該她干。于是,維莉沒有了怨言,就試著讓自己喜歡這份工作。開始的時候,維莉很清楚自己是在假裝喜歡自己的工作,然后過了一會兒她就發現,自己真的開始有點喜歡了。同時,她還發現,一旦自己喜歡上了這份工作,很快就使工作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正是在這種心態的作用下,維莉總是能用很短的時間處理好自己的工作,因此她也從來沒有加過班。后來,公司的老總把她調到自己的辦公室做私人秘書,因為他看到維莉總是高高興興地去做額外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