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投資理財要知道的風險學
- 一本書讀懂投資理財學
- 李昊軒
- 3427字
- 2015-08-17 15:25:12
什么是風險
風險就是一種遭受損失的可能性。風險可以通過識別、分析,來應對管理。風險可以從一般引起的原因,發生的可能性(概率),影響的方面,造成的損失(換算為金錢)幾方面進行分析。風險的期望值為可能性與損失的乘積。
風險就是危險發生的意外性和不確定性,包括損失發生與否及損失程度大小的不確定性。風險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如地震、火災、洪水等自然風險;雇員的惡意行為、不良企圖等道德風險;疏忽大意、重大過失等人為風險;供求關系變化、價格上漲等市場風險;此外還有技術風險、政治風險等等。
“風險”這個詞來源模糊,充滿爭議。據考證,這個詞來自意大利語的risque,是在早期的航海貿易和保險業中出現的。在老的用法中,風險被理解為客觀的危險,體現為自然現象或者航海遇到礁石、風暴等事件;而這個詞的現代意思已經不是最初的“遇到危險”,而是“遇到破壞或損失的機會或危險”。經過兩個多世紀的發展,風險這個概念與人類的決策和行動的后果聯系更加緊密,并被視為對待影響個人和群體的事件的特定方式。
從近代保險業產生以來,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風險研究出現了大量的文獻,涉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中的諸多學科。塞爾頓·科里姆斯基與多米尼克·古爾丁說,對風險的研究一度只局限在學術團體和保險業狹小的領域,但現在已經在公共政策需求的推動下發展起來,迅速成為一個多學科的研究領域。這些學科從各自的角度,對風險進行了定義。其中有代表性的有:統計學、精算學、保險學等學科把風險定義為一件事件造成破壞或傷害的可能性或概率。通用的公式是風險(R)=傷害的程度(H)×發生的可能性(P)。這個定義帶有明顯的經濟學色彩,采用的是成本——收益的邏輯,但有意思的是,人們通常只從傷害的可能性角度來了解“風險”,因此忽視了風險所帶有的潛在收益。
從風險角度看理財
目前市場上理財產品種類繁多,對于非專業投資者而言,往往只注意到預期收益率的高低,而忽視了產品中蘊藏的風險因素。但是收益率和風險是一對矛盾,一般而言,收益越高,風險越大,兩者呈正比例關系,只不過要發現產品中的風險點,需要投資者熟悉相關金融知識,而這往往是大眾投資者所欠缺的。
很多金融機構在推介投資產品的時候,也往往將風險隱藏起來,總是把收益描繪得很好。其實理財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在既定的收益水平下盡量降低風險,或者在相同風險程度下盡量提高收益率。因此,認清理財產品的風險,按照自身可接受的風險水平進行合理選擇是做好理財的關鍵之一。
1.低風險程度的理財產品
銀行存款和國債由于有銀行信用和國家信用作保證,具有最低的風險水平,同時收益率也較低,投資者保持一定比例的銀行存款主要目的是為了保持適度的流動性,滿足生活日常需要和等待時機購買高收益的理財產品。
2.較低風險的理財產品
主要為各種貨幣市場基金或偏債型基金,這類產品投資于同業拆借市場和債券市場,這兩個市場本身就具有低風險和低收益率的特征,再加上由基金經理進行的專業化、分散性投資,使其風險進一步降低。
3.中等風險的理財產品
信托類理財產品是由信托公司面向投資者募集資金,提供專家理財、獨立管理,投資者自擔風險的理財產品。投資這類產品,投資者要注意分析募集資金的投向,還款來源是否可靠,擔保措施是否充分,信托公司自身的信譽。
外匯結構性存款,作為金融創新產品,通常是幾個金融產品的組合,如外匯存款附加期權的組合,這類產品通常是有一個收益率區間,投資者要承擔收益率變動的風險。
偏股型基金,是由基金公司募集資金按照既定的投資策略投向股市,以期獲得較高收益率的一類產品,由于股市本身的高風險性質,這類產品風險也相對較高,本金也有遭受損失的可能。
4.高風險的理財產品
股票、期權、黃金、藝術品等投資項目,由于市場本身的高風險特征,投資者需要有專業的理論知識、豐富的投資經驗和敏銳的判斷分析能力才能在這類市場上取得成功。
投資者可從兩方面分析自身可承受風險水平:
(1)風險承受能力。投資者可依年齡、就業狀況、收入水平及穩定性、家庭負擔、置產狀況、投資經驗與知識估算出自身風險承受能力。
(2)風險承受態度即風險偏好。可以按照自身對本金損失可容忍的損失幅度及其他心理測驗估算出來。
總之,投資者在進行理財前應先評估自身的可承受風險水平,并深入了解準備投資的產品,對于不熟悉的產品可向相關領域專業人士進行咨詢,避免片面追捧理財的高收益率。
投資陷阱不可不防
投資是通往財富殿堂的必經之路。在這條路上有數不清的寶藏,但也有令人防不勝防的一個又一個陷阱。這些陷阱隨時都有可能張開血盆大口吞噬掉投資者的資本,使投資者血本無歸。
2008年底,納斯達克前主席伯納德·麥道夫因涉嫌設下投資騙局被捕,涉及款項高達500億美元,詐騙影響已經超出美國本土,波及世界主要銀行和對沖基金,英國皇家蘇格蘭銀行、匯豐控股等企業都成為其受害者。
曾經有人開玩笑地說,如果以投資工具來比喻麥道夫,他被視為是最安全的“國庫券”。現在,這個號稱“最安全”的人開了全世界一個最大的玩笑,多國金融機構、富豪名流紛紛掉入麥道夫的陷阱。最慘的是那些血本無歸的個人投資者,他們中有好些人把自己的全部積蓄或者養老的錢投了進去,現在卻損失殆盡,真是欲哭無淚。
其實,麥道夫的投資詐騙手段并不高明,他采用的是“龐氏騙局”的手法,即用新投資者的錢支付老客戶的利息,只要投資源源不斷被吸引過來,詐騙陰謀就難以被發現。但是,由于金融危機的爆發,很多客戶大批支取現金,促使麥道夫的騙局最終曝光。
麥道夫詐騙案給所有投資者敲響了警鐘——投資陷阱無處不在,投資必須慎之又慎。除了這種金融詐騙外,還有好多種投資陷阱,需要投資者注意。
2007年的“祝氏招商加盟集團”騙局,全國有2萬名投資者上當受騙,被騙資金總額高達30億元。祝氏招商加盟集團“總部”的規模并不大,旗下卻有10多個同時在全國招商的服裝品牌,其中一個品牌的省級獨家代理商,全國竟有300多個……如此多的破綻,卻屢屢蒙混過關。
由此可見,許多投資者的防騙意識和能力都很差。總括起來說,投資者要警惕以下幾種類型的投資陷阱:
(1)以聯合養殖、種植、合作造林名義進行“聯營入股返利”、租養、代養、托管、代管等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集資詐騙犯罪活動。
(2)以投資展位、鋪位、公寓式酒店經營權為名進行“購后返租”、“產權式商鋪”等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集資詐騙犯罪活動。
(3)以專賣、代理、加盟連鎖、流動促銷等作誘餌發展下線的傳銷活動,以及利用互聯網為中介進行的“網絡傳銷”活動。
(4)以“證券投資咨詢公司”、“產權經紀公司”的名義推銷所謂即將在境內外證券市場上市的股票。
(5)利用互聯網從事非法境外外匯保證金交易的行為。這些投資陷阱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大肆宣傳該投資項目“低風險高收益”,甚至是“零風險高收益”,這其實是不折不扣的“誘餌”,投資者千萬不要相信這樣的好事。如果真有這樣好的投資項目,他們肯定會自己做。投資者一定要記住: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天上也不會無緣無故地掉餡餅!
總結起來,這些投資陷阱的特點如下:
(1)告訴投資者能“一夜暴富”。
(2)告訴投資者“無風險高收益”。
(3)迅速給投資者“甜頭”。
(4)披上合法的外衣。
(5)虛構“有實力”的形象。
(6)構建“神壇”,打造“神人”。
(7)告訴投資者是創新項目。
(8)告訴投資者是海外項目。如果投資者遇到具有以上特點的投資項目,一定要多留個心眼兒,多考察,多詢問,不要發財心切,貿然行動。投資者可以通過下面的方法來規避投資陷阱:
第一,要克服自身的弱點,如貪婪、企圖走捷徑、無知、從眾、沖動、心存僥幸、好了傷疤忘了痛等。
第二,運用六步自問法(有這樣一條通行規則,如果一個項目聽起來過于完美,那它基本上就不是真的):
(1)是什么人(法人)賣給我產品?這個人的信譽如何?
(2)他拿我的錢干什么去?有人監督資金使用情況嗎?他靠什么賺錢?
(3)我買到了什么?我賺什么錢?我賺錢有保證嗎?
(4)投資收益率合理嗎?過高的投資收益率基本上都是不可信的,比如每年30%以上。
(5)我一旦不想要這個產品了,能賣出去、能套現嗎?
(6)如果產品賣不出去,我能留著自己用嗎?
總而言之,投資者在進行一項投資時,一定不要操之過急。就像我們平時買衣服、買食品的時候都要考慮一番,投資也是一種買賣過程。我們要對投資的產品做必要的調查研究,收集必要的資料,作為決策的依據。對于那些毫無資料可查的項目,就要慎之又慎了,或者就直接不投,拋之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