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金融市場——觀察經濟發展趨勢的風向標(1)
- 聰明投資者的第一本金融學常識書
- 肖玉紅
- 4716字
- 2015-08-17 14:38:05
金融市場是一個錢生錢的市場,金融市場在資金融通中,會引起貨幣流動以及貨幣流向的改變,影響到貨幣供應量,進而對宏觀經濟起到調節作用,從而推動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
股票市場——風險與機遇并存
股票作為一種投資理財的工具,大受人們的歡迎。股票的存在,令資本市場魅力十足。股票能夠使股份公司迅速地籌集大量的資金,以促進企業擴大規模、技術進步和增加收益;同時,股票持有者能夠分享企業經營收益卻只需承擔有限責任;另外,股票的漲落令投資者有獲取豐厚利潤的可能。基于上述幾點,股票市場幾乎成為資本市場的代名詞。那么,什么是股票市場呢?
股票市場是已經發行的股票按時價進行轉讓、買賣和流通的場所。股票市場包括發行市場和流通市場兩部分,是股票進行發行和交易的場所。由于股票市場是建立在發行市場基礎上的,因此又被稱作二級市場。
股份公司通過面向社會發行股票,籌集大量資金,擴大企業規模,而社會上有閑錢的投資者本著“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原則投資股份公司,希望以此來實現財富的增值。
17世紀初,荷蘭和英國成立的海外貿易公司是世界上最早的股份公司。這些公司是通過募集股份資本而建立起來的,具有明顯的股份公司特征:具有法人地位;成立董事會;股東大會是公司最高權力機構;按股分紅;實行有限責任制……
在股份公司的成功經營和迅速發展的影響下,更多的企業群起效仿,在荷蘭和英國掀起了成立股份公司的浪潮。到1695年,英國成立了約100家新股份公司。
西方的股票市場至今已經有兩三百年的歷史了。股票市場在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歷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1.籌集資金
上市企業通過發行股票,把社會上的閑置資金集中起來,形成了可供長期使用的巨額的資本,用于支持大規模的生產和經營。其籌資規模和速度是企業依靠自身積累和銀行貸款所不能比的。如果沒有股票市場的資金支持,人類社會的很多大型工程是無法實現的。
2.引導資金流向
股票投資者都喜歡投資發展前景廣闊的企業,促進這些企業的快速發展。而一些經營效率低的行業則會受到冷落,投資會逐步減少。在同一個行業中,投資者會購買經營效益好的公司的股票,股價上升,該公司就能夠獲得更多的融資;投資者會拋售經營效率低、無發展前景的公司的股票,股價下跌,這些公司因資金籌集困難最終消亡或被兼并收購。因此,通過股票市場,資金流向發展前景廣闊的企業,從而有利于資源的優化配置。
3.分散風險
從公司的角度來說,公司發行股票,是將經營風險部分地轉移和分散給股票投資者。從投資者的角度來說,當人們有閑余資金時,可以投資于多種資產,比如,債券、實物、股票等,以分散財富風險。
股票市場在現代金融市場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股票市場的交易狀況能夠反映宏觀經濟政策的變動,股價指數對本國經濟和金融的運行狀況反應最為靈敏,所以股票市場也被稱為國民經濟的“助推器”或“晴雨表”。值得注意的是,股票市場的波動性很大,這種波動性很可能使投資者受到損失,并且價格波動的不確定性越大,投資者的風險也就越大,所以說股票是一種高收益和高風險的投資產品。對于投資者來說,在進入股票市場時就要時刻提醒自己,自己的投資是在冒險,因此,一定要謹慎對待。隨著我國資本市場改革的深入,股票市場逐步向規范化、成熟化邁進,將會對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推動經濟增長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金融常識(小貼士)
股票流通市場上的價格是反映經濟動向的晴雨表,它能靈敏地反映出資金供求、市場供求狀況,行業前景和政治形勢的變化,是進行經濟預測和分析的重要指標。
債券市場——低風險的投、融資工具
很多人對債券并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投資還是理財,債券都是人們常會選擇的金融工具。為什么債券這樣受歡迎呢?因為它的低風險、高收益和信用好等特點而贏得多數人的青睞。債券市場也日益引人關注。
所謂債券市場,就是發行和買賣債券的場所,是金融市場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債券市場是一國金融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債券市場作為一國金融體系不可或缺的部分,主要有以下功能:
(1)融資功能。
債券市場為資金需求者籌集資金,具有使資金從資金剩余者手中流向資金需求者手中的功能。例如,為彌補國家財政赤字和國家的許多重點建設項目,我國政府和企業先后發行多批債券,籌集了大量資金。
(2)資金流動導向功能。
受投資者歡迎的是效益好的企業發行的債券,因而發行時利率低,籌資成本小;相反,效益差的企業發行的債券因為風險相對較大,所以不受投資者歡迎,籌資成本較大。因此,通過債券市場,資金就會集中流向優勢企業,從而有利于資源的優化配置。
(3)宏觀調控功能。
中央銀行通過在證券市場上買賣國債等有價證券,從而調節貨幣供應量,是實現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當經濟過熱、貨幣供應需求減少時,中央銀行通過賣出債券、收回金融機構或公眾持有的一部分貨幣進行抑制;當經濟蕭條、貨幣需求增加時,中央銀行便買入債券,來增加貨幣的投放。
債券市場與股票市場相比,它不像股票市場那樣波動頻繁,風險要小很多。其自身主要有以下風險。
(1)違約風險。
部分企業由于沒有實現預期的收益,拿不出足夠的錢來償還本息,這就可能違背先前的約定,不按時償還全部本息。
(2)利率風險。
投資者在購買債券時,要考慮到未來利率水平的變化。債券的市場價格隨利率的不斷變動而變動。一般情況下,利率上調,債券價格就下降,相反,利率下調,債券價格就上升。在有些時候,利率的變動使債券價格朝著不利的方向變動,當投資者賣出債券的價格比買進時低,就會發生損失。
(3)通貨膨脹風險。
通貨膨脹是社會不可避免的問題。比如你購買了一種年利率是3%的三年期債券,但這三年里每年的通貨膨脹率都達到6%,這就會使自己的投資受到損失。債券與其他有價證券一樣,是一種虛擬資本,但它是經濟運行中實際運用的真實資本的證書,是傳導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重要載體。可以說,統一、成熟的債券市場是一個國家金融市場的基礎,它可以為全社會的投資者和籌資者提供低風險的投融資工具。
金融常識(小貼士)
債券是一個既能保持本金安全和穩定,又能夠獲得高于銀行儲蓄存款收入率的金融產品。它的穩健讓大多數投資者將其當做投資首選。
外匯市場——無形的交易市場
我們先來看下面這個案例:
李女士的公司組織去美國學習,在美國期間,李女士基本上是刷卡消費。她在美國消費了5000美金,如果李女士從美國回來就還款,大約需要還3.1萬元人民幣。李女士回來之后因為工作較忙,所以兩周之后才去還款,這時令李女士感到奇怪的是,她的還款額比當初少還了500元。
李女士感到很好奇,這時她向銀行的工作人員咨詢,工作人員的解釋是,李女士用的是外卡,也就是VISA卡,在刷卡消費的時候是按消費當日換算成人民幣進行計算的,而外幣是由當地的幣種換算成美元付費,另外再收取1%或1.1%的手續費,然而在還款時是以還款當天的匯率計算,因此這個期間就會由于匯率的波動產生一定的差額。這也就是為什么少還了500元的原因所在。
李女士沒有投資任何理財產品,只是刷了信用卡,但卻賺到了“小便宜”,這就說出了外匯的本質,利用外匯的多變性賺取差價。
國際上因貿易、投資、旅游等經濟活動,會經常產生貨幣收支關系,但由于貨幣制度不同,一國貨幣不能在其他國家內流通,這就涉及本幣與外幣的兌換問題。兩種貨幣的比價稱為匯率,所有買賣外匯的金融機構、外匯經紀人及進出口商都經營各種現匯及期貨交易,所有的外匯業務組成了一國的外匯市場。
外匯市場也就是指外匯買賣的市場,雖然它也被稱為市場,但它卻沒有具體交易場所,而是通過銀行、企業和個人的電腦網絡進行外匯買賣交易活動。外匯市場是金融市場的主要組成部分。
參與外匯的交易者構成了外匯市場的主體,他們具體都有哪些呢?
(1)外匯銀行。
外匯銀行是指本國中央銀行批準的外匯指定交易銀行或金融機構,既可以從事針對客戶個人的零售業務,也可以從事針對同行的批發業務。具體包括可以經營外匯業務的商業銀行、外國商業銀行分支機構、其他金融機構(如信托投資公司、財務公司等)。
(2)外匯經紀人。
外匯經紀人是指為雙方接洽外匯交易賺取傭金的中間商。外匯經紀人對外匯行情有著很深的了解,因此他們對交易效率和交易價格有很大幫助作用。
(3)客戶。
客戶是指與外匯銀行發生外匯交易關系的機構和個人,是連接外匯市場和外匯交易的橋梁。
(4)中央銀行及其官方機構。
各國的中央銀行都具有相當數量的外匯余額作為國際儲備,同時又承擔著維護本國金融穩定的職責,所以,外匯儲備的增加使中央銀行的作用日益重要,中央銀行經常會通過買賣某種國際貨幣的方式來干預外匯市場,保持本國貨幣匯率。
在外匯市場里,是怎樣進行交易的呢?外匯交易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即期外匯交易。
即期外匯交易是外匯市場上最常見、最普遍的交易方式。是指雙方以當時的外匯價格成交,并且在成交后兩個營業日內辦理收付的外匯業務。這種辦理實際收付的行為,稱為交割。
比如,2013年4月12日,美國某銀行和韓國某銀行通過電話達成一項外匯買賣業務,雙方愿意按照1美元兌換1111.91韓元的匯率成交200萬美元,4月13日雙方分別按照對方的要求將賣出的貨幣匯入對方指定的賬戶內,這筆外匯交易宣告完成。
需要注意的是,即期外匯交易也存在一定的風險。比如,當你賣出某種外匯后,該外匯的匯率不斷上漲,就是這種風險的主要表現。
(2)遠期外匯交易。
遠期外匯交易即期匯交易,是指雙方先簽訂外匯交易合同,規定成交數量、匯率、未來具體交割外匯的時間,但需要到規定的交割日期才能按照合同規定的匯率辦理外匯業務。
遠期外匯交易需要在簽訂合同時交納一定的保證金以表示雙方的誠意。遠期外匯交易的期限一般間隔是1個月、3個月、6個月、1年,通常以3個月最常見。
(3)掉期外匯交易。
掉期外匯交易即時間套匯,是指交易者同時買入和賣出同一種金額的某種外匯,但買入和賣出的交割時間不同。正是因為存在著這種時間差,才能夠提前鎖定匯率變動造成的風險。
(4)套匯交易。
套匯交易是指利用不同地點、不同貨幣品種匯率的高低差異進行賤買貴賣,從中獲取差價。由于受多種因素影響,每個國家的外匯市場匯率都有高低之差,當這種差異大到從中進行異地套匯有利可圖時,就可以在這個市場上以低匯率買進,同時在另一個市場上以相對較高的匯率賣出獲取差價。
目前遍布于世界各大洲的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外匯市場主要有三十多個,這些市場時間上相互延續,共同構成了全球不間斷的外匯市場。其中以倫郭外匯市場的交易量為最大。借助互聯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個人投資者進入外匯市場,使外匯市場成為全球范圍內的投資熱點,大量的資金、大批專業或者業余的股票、期貨投資者進入外匯市場淘金,推動了外匯市場的發展,現在外匯市場已是全球最大的金融市場。
金融常識(小貼士)
外匯市場是無形的,大量的外匯交易是通過轉賬完成的。通過外匯市場交易,一國貨幣轉換成別國貨幣,匯率的波動中,藏著賺錢的好時機。
保險市場——今天的投資,明天的保障
伴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保險已漸入尋常百姓家,它與人們日常生活的聯系越來越密切。它能夠在最關鍵的時刻為人們提供幫助,正是基于保險具有強大的保障功能,才使得保險市場日益壯大。
17世紀的某一天,一支從事海外貿易的船隊滿載貨物在大海上行使。突然狂風巨浪襲來,而且越來越猛烈,商船隨時都可能沉沒。為了全體船員的安全,船長立即命令大家將貨物拋棄,各船船艙中最靠近甲板的貨物被扔進大海,船只重量減輕了許多,終于大家轉危為安。
風暴過后,各商船開始清點損失的貨物,然而各貨主損失不一,最后大家商量決定這次的損失由所有的貨主一起承擔。這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共同承擔風險損失的辦法,就是近代保險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