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貨幣金融理論——金融世界的“必修課”(2)
- 聰明投資者的第一本金融學常識書
- 肖玉紅
- 4690字
- 2015-08-17 14:38:05
金塊本位制:又稱生金本位制,是指沒有金幣流通的金本位制度,是中央銀行發行以金塊為準備的紙幣流通的貨幣制度。它與金幣本位制的區別在于:
(1)以紙幣或銀行券作為流通貨幣,紙幣和銀行券依然是金單位,規定含金量。
(2)黃金由政府集中儲存,要求兌換的金量達到一定的最低數量,才能按照貨幣的含金量來兌換到金塊。
金匯兌本位制:金匯兌本位制是以銀行券為流通貨幣,通過外匯間接兌換黃金的貨幣制度。這種本位制,不能兌換黃金,但可換取外匯。
4.信用貨幣本位制
信用貨幣本位制是指以不兌現的紙幣或銀行券為本位貨幣的貨幣制度。銀行券開始可以兌換黃金和白銀,在金本位制崩潰后,就不能兌換了。信用貨幣有以下特點:
(1)由中央銀行發行,國家法律賦予無限法償能力。
(2)不規定含金量,不能兌換黃金。
(3)現實中的信用貨幣由現金和銀行存款構成。
(4)通過銀行信貸渠道向社會投放。
(5)發行數量只能根據本國商品和勞務流通需要來確定,使國家對貨幣的管理成為經濟正常發展的必要條件。
金融常識(小貼士)
紙幣不是真正的錢,它僅僅是一種符號,只是代表政府信用,所以不能兌換與其面值一致的金屬貨幣。
貨幣需求——社會運轉到底需要多少錢
有人可能不明白,怎么還會有“貨幣需求”一說呢?誰不希望貨幣越多越好?其實,金融學中的貨幣需求不是說人們希望擁有多少“錢”,而是說在人們已有的財富中,人們愿意把多少財富轉化為貨幣的形式。那貨幣需求具體怎么理解呢?
貨幣需求,是指經濟主體(如居民、企業和單位等)能夠并愿意持有貨幣的行為。從經濟學角度來講,這里的需求是一種有效需求,并不單指一種心理上的欲望,而是一種能力和愿望的統一體。它是由貨幣需求能力和貨幣需求愿望共同決定的客觀、有效需求。
貨幣的靈活性、方便性、流動性等特征是人們對貨幣有需求的原因,持有貨幣能滿足人們對商品的需求。
因為貨幣需求是所有商品、勞務的流通以及有關一切貨幣支付所提出的需求。所以,現實中的貨幣需求不僅包括對現金的需求,同時也包括對存款貨幣的需求。如果把貨幣需求片面地理解為現金,是不正確的。
現代經濟理論認為,居民、企業等持有貨幣是出于不同的動機,這種動機可以分為交易性動機、預防性動機和投機性動機等。所以,與此相對應的貨幣需求也就分為交易性貨幣需求、預防性貨幣需求和投機性貨幣需求等。
(1)交易性貨幣需求。
交易性貨幣需求是人們為了某一交易的目的而產生的貨幣需求。比如,日常生活中,人們購買各種各樣的商品需要支出貨幣。交易性貨幣需求是由收入水平和利率水平共同作用的。
(2)預防性貨幣需求。
預防性貨幣需求是指人們為了應付意外事故而形成對貨幣的需求。比如,你想買一臺電視機,而這時某商場搞店慶活動,自己看好的品牌電視機正在六折出售,這時你如果存有預防性貨幣,一定不會錯過這個好機會的。
預防性貨幣需求與利息率密切相關。當利率低時,人們持有的成本低,就會選擇持有較多的貨幣以防萬一;當利率高時,人們可能試圖承擔預防性貨幣減少的風險,選擇將部分貨幣變為生息資本,以獲得較高的利息。
(3)投機性貨幣需求。
投機性貨幣需求是人們受未來利息率不確定因素的影響,為了避免資本損失或增加資本利息,及時調整資產結構而形成的貨幣需求。比如,人們選擇在合適的時機投資黃金、房地產、股票、基金等,以低價買進,高價賣出,從中賺取差價。
由于不同國家在經濟制度、金融發展水平、文化和社會背景以及所處經濟發展階段的不同,影響貨幣需求的因素也會有所差別。對我國來說,現階段影響我國貨幣需求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收入。
一般來說,人們收入的提高,會使社會財富增多,支出也會相應擴大,所以人們需要持有更多的貨幣來滿足商品交易。近年來,人們收入水平的不斷上升和經濟貨幣程度的提高,使得貨幣在經濟生活中的作用領域不斷擴大,從而貨幣需求也不斷增加。
(2)價格。
貨幣需求是在一定價格水平上人們從事經濟活動所需要的貨幣量。在商品和勞務量既定的條件下,價格越高,貨幣需求也必然增多;反之,價格越低,貨幣需求量就會減少。
(3)利率。
利率的高低通常決定了人們持幣機會成本的大小。利率越高,持幣成本越大,人們往往購買生息資產以獲得高額利息收益,所以貨幣需求會減少;利率越低,持幣成本越小,人們則愿意手持貨幣,所以需求就會增加。
(4)貨幣流通速度。
貨幣流通速度是指單位貨幣在一定時期內的平均周轉次數。在用來交易的商品與勞務總量不變的情況下,貨幣流通速度越快,現實的貨幣需求量就會越少。反之,貨幣流通速度越慢,現實的貨幣需求量就會增加。
(5)金融資產選擇。
各種金融資產與貨幣需求之間存在替代關系,所以金融資產的收益率、安全性、流動性以及公眾的資產多樣化選擇,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貨幣需求量的增減。
(6)其他因素。
除了上述五種影響因素外,影響貨幣需求的因素還包括其他因素,如國家的體制變化、財政收支引起的政府貨幣需求的變化、民族特性、人們的生活習慣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一個國家的貨幣需求。
我們知道,一個國家的貨幣發行量過多,就會引起貨幣貶值,引發物價上漲,產生通貨膨脹;貨幣發行量過少,會引起流動性不足,妨礙經濟的正常運轉,造成通貨緊縮。一個國家到底需要發行多少貨幣才合適呢?
通常情況下,貨幣的發行必須要與國民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相符合。也就是說,對于同一個國家,國內流通的貨幣總量與國民經濟總量具有一致性。
因為貨幣流通本身是一種復雜的經濟現象,是經濟活動中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所以只能根據相關因素預測或估算貨幣需求量。
正常情況下:
流通中的貨幣量=待售商品總額÷貨幣流通速度
總之,貨幣需求是由貨幣流通規律決定的,不因人的意志而改變。貨幣需求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才能保證物價穩定,國家經濟實現穩定增長。能夠使物價穩定、經濟穩定增長就是合適的貨幣需求。
金融常識(小貼士)
貨幣需求量是指一國在一定時期因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結構以及經濟周期形成的對執行流通手段與價值貯藏手段職能的貨幣的需要量。貨幣需求量具有客觀性,它是由經濟過程的內在因素決定的。
貨幣供應量——神秘的M0、M1和M2
我們先來看下面的一條金融報道:
2011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提到,2011年年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余額為85.2萬億元,同比增長13.6%,增速比上年末回落6.1個百分點。狹義貨幣供應量(M1)余額為29.0萬億元,同比增長7.9%,增速比上年末低13.3個百分點。流通中貨幣(M0)余額為5.1萬億元,同比增長13.8%,增速比上年末低2.9個百分點。出自2011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執行報告:第一部分貨幣信息概況。
在金融報道中,經常出現M0、M1和M2,很多人對此一知半解,只知道當M1大于M2時,國民經濟會受到影響,那么,M0、M1和M2這三個神秘的數字各代表什么含義呢?其實它們都屬于貨幣供應量的范疇。
貨幣在經濟生活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通常,人們根據貨幣流動性(即貨幣的變現能力)的大小,將貨幣供應量劃分為不同的層次加以測量、分析和調控。什么是貨幣的供應量呢?
貨幣供應量,是指一國在某一時期內為社會經濟運轉服務的貨幣存量,它由包括中央銀行在內的金融機構供應的存款貨幣和現金貨幣兩部分構成。
為了測算、掌握流通中貨幣供應量的情況,更有效地調控貨幣供應量,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根據貨幣涵蓋范圍的大小和流動性的差別,把貨幣供應量家族劃分成“三兄弟”,即M0、M1和M2。這三兄弟分別代表什么呢?
M0:流通中的現金,與消費變動密切相關。
M1:M0+商業銀行體系的活期存款。
M2:M1+商業銀行的定期存款。
其中,M0最為活躍;M1是通常所說的狹義貨幣,流動性較強;M2是廣義貨幣,流動性較弱。
在現代經濟里,中央銀行是政府最重要的機構之一,是每個國家掌握著印鈔權的唯一機構,因此M0、M1和M2這三個貨幣供應量的指標是中央銀行最為關注的。中央銀行根據這三個變量可以看出社會中流通的貨幣量是否合適,進而通過調整利率、調整準備金率來進行貨幣政策的調整,從而保證物價穩定,經濟平穩。
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M0與消費密切相關,它的數值越高表明人們生活富裕;M1反映居民和企業資金的松緊變化,是經濟周期波動的現行指標;M2反映的是社會總需求的變化和未來通貨膨脹的壓力狀況。
我們通常所說的貨幣供應量,主要就是指M2。貨幣投放渠道有外匯占款投放和通過銀行信貸投放兩種。它們的投放速度越快,M2的增速也就越大。
通過分析M1和M2的增長率變化,我們可以得知宏觀經濟的運行狀況。如果在很長一段時間內M1的增速大于M2,表明經濟景氣度上升,擴張較快,企業和居民交易活躍,微觀主體盈利能力較強。這樣更多的人會把定期存款和儲蓄存款提出進行投資或購買股票,大量的資金表現為可隨時支付的形式,使得商品和勞務市場普遍受到價格上漲的壓力。影響M1數值的原因很多,例如股票市場火爆就會影響到M1的數值變化,很多人會將定期存款和部分資產變現投放到股市,促使M1加速上揚。
如果在很長一段時間內M1的增速小于M2,表明未來可選擇的投資機會在減少,企業和居民選擇將資金以定期的形式存在銀行,微觀個體盈利能力下降。貨幣構成中流動性較強的部分轉變為流動性較弱的部分,使得投資和經濟增長都會受到影響。總之,M1和M2要保持協調增長,其中任何一個數值出現動蕩都不利于國民經濟的發展。
金融常識(小貼士)
根據貨幣的流動性來劃分貨幣供應量,其目的是要根據貨幣供應量來測量、分析和調控貨幣投放。
貨幣的排他性——劣幣驅逐良幣
在古羅馬時代,有人耍“小聰明”從金銀錢幣上切下一角,這就使得商品交易過程中的貨幣的價值含量減小了。古羅馬的其他人很快就覺察到了“問題貨幣”,當他們知道貨幣減輕是因為有人故意從金銀錢幣上切下一角后,就把足值的金銀貨幣全都積存起來,交易時只用那些“問題貨幣”。這樣“問題貨幣”就把足值貨幣從流通領域中排擠出去了。為抑制這種現象,政府發行了帶鋸齒貨幣,足值貨幣的邊緣都有細小的溝槽。如果貨幣邊緣的溝槽被挫平,這就意味著這枚貨幣是“問題貨幣”。
公元前2世紀,我國西漢時期的賈誼就曾指出“奸錢日繁,正錢日亡”的事實,這里所說的“奸錢”指的是劣幣,而“正錢”指的是良幣。這就是劣幣驅逐良幣現象。
劣幣驅逐良幣法則是一種經濟法則,它指的是在金銀復本位貨幣制度下,兩種貨幣同時流通時,其中有一種貨幣發生貶值,它的實際價值就低于另外一種貨幣。實際價值高于法定價值的良幣會被收藏起來從市場逐步消失,最后被驅逐出流通領域,而此時市場上流通的是低于法定價值的劣幣。
早在16世紀的英國伊麗莎白時代,英國財政大臣湯姆斯·格雷欣就發現了人們喜歡用成色較低的金屬貨幣進行交易而把成色較高的貨幣儲存下來,時間久了,流通領域到處是成色低的“劣幣”,而“良幣”被人們收藏起來越來越少見了。于是他在給英國女王的一份改鑄幣建議中首次提出這一概念,后來被麥克勞德在《經濟學綱要》中稱為“格雷欣法則”,也就是劣幣驅逐良幣法則。
在金銀復本位制下,為什么會發生“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呢?從貨幣的本性來說,貨幣具有排他性、獨占性。而當時法律規定將金、銀兩種金屬同時作為貨幣金屬,這無疑就與貨幣的本性相矛盾。在金、銀兩種貨幣各自在市場上流通時,市場上的每一種商品都必然會出現金幣和銀幣兩種價格,而且這兩種價格的對比關系又必然會隨著金銀市場比價的變化而變化。這樣,就導致市場上的各種交換一片混亂。為了結束這種混亂局面,國家用法律規定了金銀的比價(雙本位制)。但是,這種規定又與價值規律的自發作用相矛盾,因而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是不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