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愛子有方(3)
- 成才主道是家庭
- 李建勛
- 3860字
- 2016-02-16 12:14:35
擋不住流水般的時光
你當然終究要成長
終究要離開我們,去尋求自己的夢想
不論那時的我們多么掛念
多么感傷
可是,無論你走到天涯海角
你依然走不出我們的心房
老爸
2011.5
4.跟孩子平起平坐——尊重孩子
根據搜狐網報道,2011年6月16日,西班牙北部城市埃科羅阿市一位華人父親,就因為打孩子以及晚間讓孩子自己到外邊街上玩,而被指控犯有家庭傷害和遺棄未成年人罪。據了解,2008年11月,當地警方接到報警,說這位華人父親在家毆打其6歲的兒子,并且把孩子打得遍體鱗傷。后來經過檢查,醫生說孩子的左眼出血,身上皮膚有多處擦傷,指甲的掐傷,及其他的傷痕和血腫。此外,孩子的背部還有一個8厘米長、已經結了血痂的傷口。然而事發一個月后,就在這位遭警方指控的父親保釋期間,當地的巡警在巡邏的時候發現,有兩個分別為6歲和13歲的中國孩子在晚間的時候,獨自在大街上玩,身邊也沒有任何成年監護人。警方經調查發現,孩子的父親就是一個月前被指控毆打孩子的那位華人父親。檢察官根據當地警方以及醫院提供的有關傷害證據,指控這位華人父親犯有“家庭傷害”和“遺棄未成年人”這兩項罪名。如果法院認定這兩項罪名成立的話,這名父親可能入獄一年半。
這件事在許多中國家長看來,似乎是小題大做或者不可思議。他們認為孩子是自己的,打罵一下有什么關系呢?
這是一種十分錯誤的觀念。孩子雖然由其父母帶來,但他不是他們手中可以任意支配的物品或財產,他是一個人,一個有著獨立人格和尊嚴的人。他有他的權利,有他的意志,有他的情感和價值,有他的性情和興趣,盡管他自身還可能沒有完全意識到。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規定,兒童一出生就是一個權利主體,與成年人一樣具有獨立的人格。
不錯,孩子的意志、情感、性情等都處于發展期,有待引導、教育、完善,但這并不否認他是一個有著獨立人格和尊嚴的人。我們可以不必事事順從他的意志,不必時時由著他的性情,但總得有事情和時間去聽從他的意志和性情。如果任意地打罵、侮辱,一味的壓制、命令,那只是把他當做沒有人格尊嚴的牲畜和機器看待。
孩子的意志、情感是一個逐步發展和覺醒的過程。一般來講,年齡越大,意識越強。因此,孩子越大,對孩子的教育、引導,越要用商量、建議的口吻,而不能用自己的觀念、自己的模式、自己的思維定勢去強加。
心智健全的家長,對孩子的愛必然會包含尊重,不僅把他當做自己生命的延伸物去自私地愛,也會把他當做一個有獨立的人格的人去愛。我們前文已經說過,正確的愛,包含有人類普世文明價值的基本內容和基本人性特征,不是偏狹的愛、病態的愛。離開了尊重,愛會讓人扭曲、拘束,甚至窒息。
尊重孩子,首先要平等地對待孩子。平等幾乎就是尊重的代名詞,它既是尊重產生的條件,也是尊重本身的內容。離開平等去談尊重,就像離開水去談生命。我曾經在網絡上看到一張照片,記錄的是美國總統奧巴馬視察一個小學,與一名學生交談的瞬間。令許多中國人驚異的是,總統大人竟然蹲下1.87米的個子,來和孩子說話。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國成人對待孩子的平等精神。在中國社會雖然存在著因為權力和財富造成的諸多的不平等,但是成年人在公共空間的平常交往,還是講究平等的。然而成年人對待自己的孩子,很多就有一種居高臨下的感覺,就像領導對待下屬,老板對待員工。這種心態下的家庭教育,不打上專制和暴虐的色彩是不可能的。
尊重孩子,就要信任孩子。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對人的信任,形象點說,是愛撫、溫存的翅膀賴以飛翔的空氣。”獲得信任,就會讓孩子信心充足,自如從容地去做該做的事情;而經常被懷疑、擔心,孩子會容易感覺孤獨,感到喪氣,感到自卑,這種心情下的孩子怎么會健康成長?家長們應該相信,沒有本質上的壞孩子,他們都有向善的愿望,都有發展的潛能。當然由于各種原因,的確存在問題孩子、說謊的孩子,但這一般都是外部環境造成的。教育這些孩子,同樣要信任他們。可以嘗試從小事做起開始信任他,讓他一點點獲得賞識和肯定,久而久之,他就可能改掉不誠實的毛病。同樣是蘇聯的教育家馬卡連柯在辦工讀學校時,曾經將一筆數目不小的錢交給學校里一個問題學生——一個有名的小偷,要他去幫學校采購物品。后來這位學生不僅圓滿地完成了任務,而且由此轉折,成了一名合格的公民。對孩子的信任,除了以上所說道德上的信任,還有能力上的信任。不要以為孩子小,什么事放不下心,不敢交給孩子放手去做。只要孩子的能力達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將一些事情交給孩子去做了。我們每個人或許大都記得小時候家長讓我們第一次去打醬油的情景,那種獲得信任的興奮和自豪令人難以忘懷。
我們對女兒一直十分信任。在對待她的家庭作業方面,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培養出女兒的作業自我檢查能力之后,大約從小學2年級開始,我們一般不再檢查她的作業,盡管老師要求我們家長每天簽名。通常情況是她將作業拿過來,我們就簽上名字,或者我們走進她的書房就簽字。當然并不是說自此以后女兒作業中就完全沒有錯誤了,事實上女兒作業中還是偶爾存在細小錯誤,但我想這是一個人正常成長中必然經歷的現象,不必大驚小怪,不必求全責備。在對待她青春期的情感情緒方面,我們也是充分信任。我自今從沒有翻看過她的日記本,除了我建議她從高二開始采用的那本她隨意放在書桌上的自我激勵日記本。在對待金錢方面我們也是一樣。女兒所說的學校要求購買學習用品所需支出,她自己購買東西支出,我們基本不細問。10多年來,家里的錢有時隨意放在桌子上,女兒從來不拿。當然要達到這種信任也源于我們一直以來對她的誠實、認真品格的培養。她如山潭泉水般清澈的誠實性格,讓我們信賴,讓我們舒坦,也不免讓我們滋生對她將來進入紛繁復雜社會的擔心。
尊重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同學和朋友。我國東晉時期,陶淵明的曾祖父陶侃是有名的將領,最后做官做到大司馬(類似現在的國防部長)。這了不得的成就很大部分要歸功于他的母親。陶侃的母親是一位優秀的家長,雖然家庭貧困但她十分注重孩子的教育和成長,一次為了款待陶侃的朋友,竟然割發換取酒肴。如今時代不同了,經濟條件也發生了變化,但尊重孩子的同學和朋友的主題沒有變。孩子的同學和朋友是孩子社會關系的一部分,他們的素質以及與孩子相處的情況,直接影響孩子的素質和成長。有的家長擔心孩子與同學朋友交往會影響學習,對上門來玩的孩子缺乏應有的熱情和禮節,結果是讓孩子在同學和朋友中沒面子,因而損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其實,讓孩子的同學和朋友在你的心目中或家里感覺足夠重要,就會讓你的孩子在他的這幫同學和朋友中感覺足夠重要。至于引導孩子與同學和朋友一起多朝學習方面努力,也只能跟自己孩子單獨相處時提出來。教育如果不注意場合,溫軟的柳條都會變成荊棘。
尊重孩子,有時要勇敢地跟孩子道歉。從女兒的自我意識逐步覺醒的四五歲起,我就開始跟孩子道過歉。召開家庭會議,既是對女兒提建議和要求,也是家庭所有成員反省自己、跟孩子賠不是、決心改正的時候。從實施這么多年的情況來看,跟孩子道歉,不但沒有降低我們的威信,反而更讓孩子覺得我們是通情達理的人。而她則更有自尊,更加自信。
范例:敢于向孩子道歉
文/湖南長沙李建勛
“向孩子道歉?這不是叫我低聲下氣嗎?我是他爸爸(媽媽)呀!”“跟孩子賠不是,這叫我以后怎么管他?”看了這個標題,不少父母會產生以上的想法。其實,這些想法也不突然,一千多年前,就有人這樣想了。
然而,這實在不能再在我們這個時代想下去了。這種想法,按照新的教育觀,說重一點,是把孩子看作聽自己話受自己指揮的機器。
孩子也是人,是還不成熟需要不斷引導培養的人。他同樣具有獨立人格。面對在他面前說錯了話做錯了事的人,他有權利讓對方道歉。
人無完人,人生在世,誰沒有錯呢?大人在小孩面前犯點兒錯,也難免。在同樣情況下,我們可以向同輩、長輩道歉,為什么不能拿出勇氣向自己的孩子道歉呢?
也許有人擔心:向孩子道歉,會影響到家長的威信。從某種角度看,確是如此。但是家長靠這點來維持威信,未免太可悲了。而且后果也夠“慘重”。孩子覺得家長蠻橫、不可信任,久而久之便會養成心情郁悶、陽奉陰違以及跟家長一樣的蠻橫性格。威信的樹立和維持,要靠家長平時正確的行為、淵博的學識以及對孩子深切的愛護關心。適時的道歉,不但不會影響威信,反而會使孩子覺得父母的可親、可敬。
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不再“追星”,而像大多數美國孩子那樣崇拜自己的父母,那么別忘了檢討一下自己:做錯事的時候,我向孩子道歉了嗎?
(原載《獨生子女》雜志)
5.愛屋及烏,愛子及嗜——充分尊重、發揮、利用孩子的興趣愛好
興趣愛好對人的一生至關重要。它不僅是一個人快樂乃至幸福的基本源泉之一,也是一個人事業成功的核心因素。
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胡適積極主張人生要“跟著自己的興趣走”,他自己就是實踐這個觀點的典范。胡適19歲時考取了官費出國留學。他哥哥特地從東北趕到上海為他送行,并且叮囑他要學些有用之學,幫助復興早已破敗的家業,重振門楣。他因此進了美國康奈爾大學去學農。然而學了兩年,他發現自己雖然功課不錯,但學得挺吃力,興趣也不大,并且認為農學在當時中國沒有多大用場,于是決定轉系。而轉系以什么為標準呢?他想:“我的興趣在什么地方?與我性質相近的是什么?我能做什么?對什么感興趣?”他便照著這個標準轉到文學院了。后來他在文學、哲學、歷史學等領域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他反對青年學生媚俗的專業選擇,“譬如一位有作詩天才的人,不進中文系學作詩,而偏要去醫學院學外科,那么文學院便失去了一個一流的詩人,而國內卻添了一個三四流甚至五流的飯桶外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