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曾經看過印度電影《流浪者》,里面的一句經典對白讓我印象深刻:法官的兒子永遠是法官,強盜的兒子永遠是強盜。記得當時和社會輿論一起批評這句話,但隨著年齡和見識的增長,越來越覺得它很有幾分道理。
這并不是崇奉政治和社會學意義上的出身論、血統論。從公平、正義的理念出發,一個國家和社會應該盡可能營造平等的環境,消除各種歧視和特權,讓每一個人都有均等的受教育和發展的機會。而出身論、血統論正是與上述理念背道而馳的,應當受到批判和唾棄。
這也并不是否認古今中外一些子輩跨越父輩身份和階層的事實。在一個體制完善的國家或地區,這種“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現象并不稀罕。發明家愛迪生,來自一個農民和教師組合的家庭;而總統林肯的父親,只是一名粗俗的林木工人。體制惡劣的環境里類似情況雖然少,但仍然存在。明初的文學家宋濂出生于貧困人家,而幾乎同時的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父母都是赤貧的農民。
但是,這些事實并非歷史和現實的普遍現象。更多的事實是,一個人的成長與其父母和家庭密切相關。受過教育的父母,通常其思維觀念、行為習慣、價值取向等會不同于沒有受過教育的父母,他們一般從事著智力程度較高的工作,其視野會比較開闊,其經歷也會比較豐富,其人脈關系相對也更多。在對孩子的影響方面,他們不僅更有可能有財力供養孩子的教育,而且更有可能在諸多方面給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或者主動的培養教育,孩子成才的可能性當然要大些。思想家孔子的祖先為貴族,其父親叔梁紇曾做過魯國的陬邑大夫,盡管后來家道中落;歷史學家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精熟天文、史事,通曉諸子學術”,曾任朝廷的太史令(后司馬遷繼任這個職位);音樂家莫扎特的父親利奧波德是一個頗有才華的小提琴家和作曲家,也是一位悉心教子的好父親,從莫扎特不滿三歲開始就教他讀書寫字彈琴;哲學家、政治學家、經濟學家密爾的父親詹姆士是歷史學家、哲學家、經濟學家,他完全依照自己的理想對兒子進行文化教育和思維訓練,在密爾三歲時就教他希臘文,八歲時教他拉丁文并特別注重對兒子的思想引導,“使密爾在初期教育中,一開始就比同時代的人多占了25年的便宜”。
當代中國高等院校招生情況很能說明這一問題。據統計,目前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重點高等院校,來自農村的學生比例在5%~15%,其他則來自城鎮,而盡管農村學生在整個高等院校學生中要占絕大多數。(當然這一現象包含著城鄉貧富差距過大、教育資源分配不公平等問題)
相信《流浪者》里的那句話,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分析上述事實和親身開展教育實踐的同時,我發現了一個重要的教育學、心理學規律,那就是:在兒童教育領域,外因主導內因。
通常來講,兒童的心智并不是成熟的,沒有獨立自主的特征,具有明顯的可塑性、模仿性,基本受周邊環境的左右。他天生并不具備是非判斷能力。周邊人物特別是父母的愛撫與憎恨、表揚與批評、獎勵與處罰、支持與反對、容納與排斥、崇尚與貶斥等行為、情感、價值和趨向,決定著孩子的行為、情感、愿望等方面的選擇。猶如拖在車頭后的車廂,孩子會在父母的帶動和左右下前進。父母如果喜歡讀書,又特別注意引導發展并且是用符合科學規律的方法來引導發展孩子的同樣舉動,孩子一定會成為愛讀書的孩子;父母如果是強盜,他們對孩子的開始是偶然的后來是經常的偷盜行為給予漠視、支持乃至贊揚、犒賞,孩子不成為強盜的可能性十分小。我國古代著名哲學家墨子說:“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正是說明了外部環境對人的性格個性的關鍵主導作用。
我國的兒童心理發展學簡單地依據某個哲學原理,認為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兒童自己本身的變化才是變化的核心內容,是變化的主體,如果不通過兒童心理的內因、內部狀況,教育等外部條件就無法起作用;外因只是變化的條件,只能一定程度地影響主體的變化;內因是第一位的,外因是第二位的。這種生硬的移花接木理論,違背了兒童心理發展規律,抹殺了千百年來兒童成長和發展的大量事實。很大程度上,它誤導了政治家和各類社會工作者,淡化了包括價值選擇、社會風尚、人文氛圍等內容的整個社會環境建設工作的重任;它尤其誤導了廣大教師特別是家長,不能充分看到教育的關鍵作用和神奇魅力。它就像空中的一團迷霧,遮擋了清澈、明亮、溫暖的陽光。
20世紀初的心理學行為理論的創始人華生說過:“給我一打健康、狀態良好的兒童以及由我支配的養育環境,我保證將她們中的任何人培養成我所選定的某種專家——醫生、律師、藝術家……當然,也可以是乞丐和小偷……”英國教育家尼爾曾說過:“問題少年是問題父母的產物。”馬來西亞教育專家鐘積成認為“好孩子,壞孩子,都是父母培養出來的”。他們從另一角度說明或印證了外因主導內因的教育原理。
外因主導內因的原理告訴我們,一個人的成功,絕不是他天生有多么聰明,而是后天教育和環境作用的結果。孩子的未來主要掌握在家長、教師等人的手中,也與孩子所處的社會環境關系很大。家庭作為孩子所處的最重要的外因,是孩子成才的主要通道。
外因主導內因的原理告訴我們,切不可忽視教育的規律和方法,切不可忽視教育過程中的價值和理念選擇,切不可忽視教育者的思維和情感表現。
外因主導內因的原理告訴我們,應當更加重視社會大環境的優化。教育是民族之本,國家之綱。為了我們的孩子,對于國家的政治制度、法律實施、輿論導向、信仰崇尚、文化追求、社會保障等一切構成社會環境的各個要素,都要精心打造。法國哲學家愛爾維修說過:“人是環境的產物。”一片貧瘠、齷齪的土地,不可能生長出嬌艷、鮮美的花朵。
就像植物中的蓮和藕,肢體上相連品質上又相斥的特征一樣,外因主導內因原理既有跟身份論、血統論相同的地方,又有不一致的地方。這個不一致的地方就是原理中的外因往往不是固定不變的,不像身份、血統這些“一錘定音”終身不變的東西。無論是家長、老師、還是社會環境,都可以因實施一定的行為而發生一定程度的變化,表現出與其原來本質不同的一些特征,這些行為和特征會使作為內因的孩子呈現不一樣的成長。前文列舉的文學家宋濂,其父母雖為貧苦之人,但極為重視宋濂的教育,想方設法讓宋濂就教于當時有名的學者夢吉、吳萊等人,完全不是一般貧苦人的眼光;林肯雖然出身伐木工人的家庭,可是其生母、繼母都十分重視林肯的教育,不顧其父親的阻撓而讓他上學,其繼母更加注重培養他寬容大度等優秀品質;愛迪生的家庭非常普通,父親是農民,母親只是一位小學教師,不過他母親懂得教育的規律,而且極有愛心和耐心,當愛迪生被老師稱為笨蛋的時候,她一直鼓勵并告訴他:“即使世界上所有人都瞧不起你,媽媽都相信你。”
因此,作為父母,即便身處貧窮和卑微,但是只要勇于學習,不懈努力,注重自己行為的重塑和傳遞,高度重視孩子的教育,傳播正能量,就可以把孩子培養成富有和尊貴的人。
外因主導內因的原理,也并不是說家長、教師、環境等外部因素決定著孩子將來一切的細節,并不是說孩子要成為哲學家,家長一定首先要是熟知概念、范疇、推理的“老夫子”。它只是說,如果外因付出了足夠的、得法的努力,就可以成就出造福社會、榮耀家庭的良好內因。至于孩子成才的程度、類型等,往往不一定是父母等外因所能左右的,也是沒有必要去左右的。
令人十分遺憾的是,這個重要的教育原理,在現實的中國還沒有多少市場。它就如常年躺在超市角落貨架上的商品,積滿了灰塵,很少有人問津。在當今社會,除了學校教育的畸形化以及社會環境“污染”的日趨嚴重的現象,正在逐漸撥亂反正之外,單就家庭教育來講,已經陷入兩大“誤區”。
一是對教育的忽略和輕視。有的以為孩子的成長靠他自己,“樹大自然直”,“兒孫自有兒孫福”,認識不到教育的神奇作用和魅力,對孩子的學習、生活放任自流,不聞不問;有的不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不自覺地讓不良的思想、道德、思維如“二手煙”一般傷害著孩子;有的認為家庭的富裕、自己的事業和職位比孩子的教育重要得多,起早貪黑忙于自己賺錢,在外奔波于各類事務之中。許多孩子一年到頭看不到父母,有的甚至幾年都看不到。曾經有報道說在城市打工的父親去車站接多年未見的孩子,要借助手中的照片相認。(當然這類情況絕大多數都不是父母們主動而為,而是為基本生計迫不得已——這也是中國最嚴重的社會問題之一)他們不知道這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挖了鐵礦,丟了金山。
二是對教育科學的無知、蒙昧。這類父母不是不重視孩子的教育,相反他們是相當重視,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是他們不知道教育的正確方法和途徑,不了解教育的真諦,“緣木求魚”,“南轅北轍”,以致讓孩子離成才的道路越來越遠。有的靠棍棒,經常用打罵、責怪、嚇唬、命令等方式對待孩子;有的總是批評教訓,全然不知孩子也是具有獨立人格和尊嚴的人,尤其是需要不斷激勵的人;有的一味溺愛,過分遷就嬌寵孩子,包辦孩子的一切;有的只管孩子的學習成績,把品德培養、思維訓練、人文陶冶、身體鍛煉等拋到一邊;有的領著孩子今天上這個班補習,明天上那個班訓練,讓各種教輔資料充斥孩子的書包,剝奪他們基本的玩樂和休息時間,讓孩子成為學習的“機器”……
兩大誤區阻礙了千百萬孩子的健康成長,也阻礙了無數個家庭的幸福美滿,更阻礙了一個國家的繁榮強盛。
雖然實證并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和途徑,然而,沒有事實檢驗的真理一定是蒼白的,缺少信服力的。應當說外因主導內因原理的發現,盡管也歷經兒童認知和行為心理學的對照、分析、探討,但最初觀念的萌生和事后的證實,都源于大量古今中外的事實和自己的實踐。
女兒考上北大,無疑是我闡述原理最有說服力的例證。雖說它只是每年全國幾千個樣本(根據北大、清華招生錄取情況)中的一個,但特殊性包含于普遍性,其中蘊含著許多共性的東西。(當然上北大并不意味著成才,而僅僅是邁上了一個促進成才的更大、更好的平臺。)它使我更有信心和底氣向世人陳述我的發現。
不過我并不想在本書中詳細論證這個教育原理,而只想把自己的經驗和做法呈現表述出來。因為我知道廣大的家長們雖然需要理性的喚醒,但更需要實際操作的具體指引,更需要可以模仿和運用的實在方法。
當然,書中的經驗和做法除了“實然”,還有“應然”。它們雖然不全是我曾經采用的做法,而是教育科學要求或者別人已經采取的好做法,但都是我認為重要的教育環節、舉措和步驟。實際上,書中的“實然”,也并非都是我獨特的發明創造,其中大部分,都是吸收和采納先賢的智慧。
而世間的智慧,并不一定總是源自于浩瀚的典籍和宏大的講壇,有時候竟源于日常生活中一些小小的細節。
還記得小時候,家后面有一塊荒地,長滿了各種雜草。有一天父母親扶鋤揮汗,除草翻土,將它變成了一塊菜地。經過播種、施肥等步驟,一些日子以后,家里的餐桌上便多出了幾種不同的新鮮蔬菜。同樣的一塊地方,不同的行為和選擇便有了不同的收獲——不過那時我還不能像現在這樣理解,直到自己開始養育孩子,才開始明白他們改變外部環境行為的價值和意義,才漸漸認識到:構筑孩子的未來,首先應從父母的行為塑造和改變開始。
作者于2012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