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級翻譯速成的秘密 : 3個月譯出好成績
- 張軍編著
- 19033字
- 2019-09-16 15:24:00
第一個月 基礎篇
第一章 四級漢譯英翻譯的基本方法與技巧
一、翻譯的基本方法
在同學們剛剛接觸漢譯英的時候,最擔心的往往是哪個字不會翻譯。然而,漢字并不是漢譯英的全部內容,在解決了不熟悉的詞之后,很多同學會依據原文語序進行翻譯,導致翻譯出來的句子完全不符合英文語法。有的時候,即使學生沒有不會翻譯的詞,由于不能按照英文的句法合理組織句子,也無法有效地用英語表達原文的意思。所以,好的漢英譯者往往對原文的意思進行加工、處理,再重新組織為英文句子,即從宏觀上把握翻譯的方向,然后再對原文細節的部分進行翻譯。所以,要在翻譯過程中做到“大處著眼,小處著手”。
1.句子的處理——四級翻譯的著眼點
根據上面提到的“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的原則,我們先對漢語和英語的句子加以對比,了解彼此之間的異同,幫助同學們能夠順利地將中文的句子轉換為英文的結構。只有這二者有效地進行轉換,才能把我們的詞語進行有意義地排列,用正確的句子表達我們所要表達的含義。
漢語句與句之間的關系往往是隱性的,即表示二者關系的連接詞很少出現或不出現(這里只是說大多數的情況下),這體現為意合(parataxis),即句與句之間是依靠其內在的邏輯關系加以組合的。
漢語的一個句子并不是只說明一方面內容的,漢語句子的內部聯系沒有那么嚴格。因此,從句子的結構看,漢語可以在一句話中出現多個主語,這多個主語又可以帶自己各自的謂語動詞,而這種現象在英語中一般是不允許的。英語的一個句子只是為了說明一個方面的內容。即一般來講,英語的一個句子只能有一個主語。當要提到另外一個方面的內容時,就要另起一句話。
英語除了上述現象之外,一般句與句之間、句子各個成分之間的聯系是顯性的,即一些連接性的詞語會出現,體現為形合(hypotaxis)。
為了方便分析,我們先來簡單地看一下英語的基本句子結構。掌握英語句子的基本結構,才能組織正確的英語句子,尤其是比較復雜的句子。
1.1 英語基本句式結構
主+系+表
此句型結構中謂語動詞是系動詞,后接表語,構成系表結構,系動詞可分為四類:1.系動詞be;2.感官動詞look, seem, appear, feel, smell, sound, taste等;3.表示變化的動詞become, get, grow, turn, come(變得),fall(變成),keep, hold, remain, stand, stay(保持)等;4.某些能接表語的特殊動詞,例如prove(tobe),turnout(tobe)。
表語可以由名詞、形容詞、代詞、數詞、介詞或介賓詞組、現在分詞、過去分詞、名詞化的形容詞(the+adj)、動詞不定式和句子來充當(由句子充當表語,即表語從句)。
My sister is a teacher.
Her dream finally came true.
Such a result seems so exciting.
The baby fell asleep quickly in her arms.
All their efforts turned out(to be)a failure.
Among all the feelings of mankind, love is probably the noblest.
One of the most disgusting traits of human beings is to blame their failure on others.
The wisdom of prolonging life remains in question when considering the already massive global population.
The importance of washing hands before a meal is that it prevents infection.
主+謂(不及物動詞)
The substance does not dissolve in water whether heated or not.
此句中謂語動詞由不及物動詞dissolve充當。
主+謂(及物動詞)+賓(SVO)(我們進行句法分析的基礎)
賓語是動作、行為的對象,是動作的承受者。
Through the project, many people have received training and decided to set up their own business(決定自己創業).
此句中出現兩個謂語動詞have received和(have)decided,都為及物動詞,后面分別帶了自己的賓語training和to set up their own business.
主+謂(及物動詞)+間接賓語(指人)+直接賓語(指物)
She teaches us English.(us是間接賓語,English是直接賓語)
Wealth can buy us some material things but cannot bring us everything.
主+謂(及物動詞)+賓+補足語
賓語與賓語補足語之間的關系就仿佛是主語和謂語的關系,賓語往往可以看作是賓語補足語的邏輯上的主語。賓語補足語可由名詞、形容詞、動詞不定式(有時動詞不定式符號to可以省略)、分詞或介詞短語充當。
I can smell trouble coming.(現在分詞coming充當賓語補足語)
They felt it their duty to help people in trouble.(名詞their duty做了賓語補足語)
She had her cellphone stolen when she was shopping.(過去分詞stolen充當賓語補足語)
Suddenly we felt the atmosphere grow tense!(省略了to的動詞不定式充當賓語補足語)
When he came to, he found himself lying in a stranger's room(躺在一個陌生人的房間里).(2013年6月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翻譯第88題)(現在分詞充當賓語補足語)
The news of her safe arrival set my mind at rest.(介賓詞組at rest充當賓語補足語)
1.2 英語句子類型
英語的句子從結構上可分為三種類型:1)簡單句;2)并列句;3)復合句
1)簡單句:如果句子只包含一個主謂結構,而句子各個部分都只由單詞或短語表示,它就是簡單句。有時兩個或更多的主語可以共用一個謂語,兩個或更多的謂語可以共用一個主語,有時甚至可以有兩個主語和兩個謂語,這樣的句子仍是簡單句。例如,
Having spent some time in the city, he had no trouble finding the way to the history museum(找到去歷史博物館的路).(2006年6月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翻譯第87題)
The nation's population continues to rise at a speed of 12 millions per year(以每年1200萬人的速度).(2006年12月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翻譯第91題)
The finding of this study failed to take people's sleep quality into account/consideration(將人們的睡眠質量考慮在內).(2007年6月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翻譯第87題)
Through the project, many people have received training and decided to set up their own business(決定自己創業).(2008年12月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翻譯第90題)
We look forward to being invited to attend the opening ceremony(被邀請出席開幕式).(2010年6月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翻譯第89題)
2)并列句:如果句子包含有兩個或更多互不依從的主謂結構,就是并列句。并列句中的分句通常用一個并列連詞來連接,有時也可不用連詞,而用一個逗號或分號分開(逗號分開并列句的形式往往存在于非正式的文體,正式的文體多用“逗號+連詞”或分號):
The manager never laughed;neither had she lost her temper(她也從來沒有發過脾氣).(2010年6月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翻譯第88題)
Linda couldn't have received my e-mail(不可能收到我的電子郵件);otherwise, she would have replied.(2011年12月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翻譯第88題)
We could have avoided making such a stupid mistake(本來可以避免犯這個愚蠢的錯誤),but we didn’t follow his advice.(2012年12月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翻譯89題)
The new approach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one and the result is far from satisfactory(結果遠不令人滿意).(2013年6月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翻譯第89題)
3)復合句:如果句子中包含兩個或更多的主謂結構,其中一個或更多的主謂結構充當句子的某一成分,如主語、賓語、表語、定語、狀語、同位語等,就是復合句:
The professor required that we(should)hand in the research reports(我們上交研究報告).(2006年6月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翻譯第89題)(賓語從句)
The victim would have had a chance to survive(本來會有機會活下來)if he had been taken to hospital in time.(2006年12月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翻譯第89題)(條件狀語從句)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AIDS is a field in which we can work together(我們可以合作的領域).(2007年6月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翻譯第88題)(定語從句)
In my sixties, one change I notice is that I get tired more easily than before(我比以前更容易累了).(2007年12月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翻譯第88題)(表語從句)
Leaving one's job, no matter what job it is(不管是什么工作),is a difficult change even for those who look forward to retiring.(2008年6月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翻譯第89題)(讓步狀語從句+定語從句)
What most parents are concerned about(大多數父母所關心的)is providing the best education possible for their children.(2008年12月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翻譯第88題)(主語從句)
1.3 漢英句子的轉化
在實際的翻譯過程中,根據漢語和英語之間句子結構的差異,漢英之間的轉化會出現三種情況:
1)一個中文句子就翻譯成一個英文句子;
2)一個中文句子可以被分解為幾個英文句子;
3)兩個或更多的中文句子可以組合成為一個英文句子。
第一種情況屬于中英文句子一一對應的情況,2006年6月份之后的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的翻譯題多是這種形式。這里舉兩個例子加以說明。例如,
1.Since my childhood I have found that(沒有什么比讀書對我更有吸引力).(2006年12月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第88題)
2.Although he was interested in philosophy,(他的父親說服他)majoring in law.(2011年6月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第91題)
例1完整的中文是“自童年起,我就覺得沒有什么比讀書對我更有吸引力。”其英文譯文為“Since my childhood I have found that nothing is more attractive to me than reading books.”
例2完整的中文是“盡管他感興趣的是哲學,但是他的父親說服他學法律專業。”其英文譯文為“Although he was interested in philosophy, his father persuaded/argued/talked him into majoring in law.”
我們課本中有很多漢譯英的句子多屬于第一種情況,這里就不多舉例了。在這種情況下,中英文的各個部分大多可以相互對應。例如,例1中,中英文的差異僅體現在英文比較的部分“than reading books”一般出現在比較級的后面,而中文相對應的部分(比讀書)往往出現在形容詞比較級(更有吸引力)的前面。例2中,中英文的差異僅體現在中文中一般有“盡管……但是……”的表達形式,而在英文中“although”與“but”是永遠不會同時出現在一個句子里的。
在新題型的段落翻譯中,也會出現漢語原句可以與英語翻譯一一對應的現象,例如:
3.不管怎樣,信息技術引起廣大人民的重視是一件好事。
譯文:Anyway, it is a good thing tha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drawn attention of the public.
例3是原文段落的一個總結句,與其前面幾句話之間的聯系不是非常緊密,就可以被直接轉化為一個英語的句子加以翻譯就可以了。但是,要注意的是,中文原句的主語是一個句子。如果直接翻譯成英語,會造成頭重腳輕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英文往往采取用“it”充當形式主語,而把真正的主語,即that引起的主語從句放到句尾,使英文的句子達到一種平衡。
4.許多西方人會選咖啡,而中國人則會選茶。
譯文:Many westerners would like to choose coffee, while the Chinese usually prefer tea.
例4和例3一樣,中文原句可以直接轉化為一個句意完整的英文句子,兩者之間形成了一一對應的關系。
第二種情況是一個中文句子可以分解為幾個英語句子。這是由中英文語法的特點所決定的。英文的語法中嚴格規定,除了并列句之外,英語的一個句子只能出現一個主語和一個謂語動詞,如果還有動作,表示這個動作的動詞只能以非謂語動詞等形式出現。而中文則沒有此類嚴格限制,因此,中文的一個句子可能是幾個關系緊密或不那么緊密的分句的結合體。例如,
5.信息技術正在飛速發展,中國公民也越來越重視信息技術,有些學校甚至將信息技術作為必修課程,對這一現象大家持不同觀點。(2013年12月份四級考題)
在例3中,我們發現說話人提到了四個方面的內容:1)信息科技(發展很快),2)中國公民(越來越重視),3)有些學校(將信息技術作為必修課程),4)大家(對此持不同態度)。如果我們拋開這四個方面之間聯系,這句話當中的每一個方面都可以翻譯為一個英語的獨立的句子:
句一: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developing rapidly.
句二:Chinese citizens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information technology.
句三:Some schools even tak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 a compulsory course.
句四: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about this phenomenon.
如果,我們把這四個句子不加以任何修改就放在一起的話,很明顯是不令人滿意的。因為在句與句之間明顯缺少了點什么,就是缺少了能體現句與句之間關系的連接詞。當然,在我們用連詞將這四個句子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之前,這個將中文原句加以分割而形成若干獨立的英語句子的過程同樣是非常重要的。
正如我們在前面2013年的漢譯英真題分析中所指出的,1)和2)兩個句子是同時發生的,可以被理解為“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中國公民越來越重視信息技術”。因此句一和句二可以用英文中常見的“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th.”的句型連接在一起,把develop改寫為名詞的形式,即“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inese citizens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it.”3)的內容就是4)中“此”的內涵,即句三就是句四中“this phenomenon”的意義。因此這兩句話也可以加以連接。英文中可以用“which”引導非限制性定語從句,“which”可以代替整個主句的內容。據此,我們可以將兩句合并為“Some schools even tak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 a compulsory course, about which 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opinions.”參考答案是按照將兩句分開來翻譯處理的。“For such a phenomenon, 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opinions.”這個譯文中,“such”這個單詞就體現了前后兩句話之間緊密的聯系。因此,兩種翻譯方法都是正確的。
6.相傳,中國的一位帝王于五千年前發現了茶,并用來治病,在明清(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期間,茶館遍布全國,飲茶在六世紀傳到日本,但直到18世紀才傳到歐美。(2013年12月份四級考題)
在例4中,說話人在一句中提到了三方面內容:1)中國一位帝王(發現了茶,并用來治病);2)茶館(在明清期間,遍布全國);3)飲茶(向日本和歐美傳播)。這三方面可以翻譯為:
句一:According to a legend, a Chinese emperor found tea 5,000 years ago and used it to cure illnesses.
句二: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ea houses were widespread throughout the country.
句三:Tea-drinking was spread to Japan in the 6th century, but it wasn’t spread to Europe and America until the 18th century.
句一的譯文是完全按照中文的語序來翻譯的,因此有中文的影子在里面。更符合英文的說法是:There is a legend that 5,000 years ago tea was found by a Chinese emperor and was used to cure illnesses.上面的真題分析中,已經提到了這一做法的依據,就是中文中多主動語態,而英文中多被動語態。同學們應牢記這一現象。
句一、句二、句三三方面的內容是用時間來加以連接的,因此,它們的關系不像例3中各部分之間關系那樣緊密,我們可以直接用三個英語句子來翻譯就可以了。
譯文:There is a legend that 5,000 years ago tea was found by a Chinese emperor and was used to cure illnesses.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ea houses were widespread throughout the country.Tea-drinking was spread to Japan in the 6th century, but it wasn’t spread to Europe and America until the 18th century.
正如前面所說的,中文的語法中沒有明確地規定一個句子只能有一個主謂結構,因此,中文的一個句子可能要說明幾個主語的內容,從而導致在漢譯英時,譯者要對原文進行有效的分解,以判斷如何用幾個英語的句子連貫、流暢地進行翻譯。
第三種情況是中文兩句話或一句話與另一句話中的部分內容聯系比較密切,可以用一個英語的句子來表達。例如:
7.一部分人認為這是沒有必要的,學生就應該學習傳統的課程。另一部分人認為這是應該的,中國就應該與時俱進。(2013年12月份四級考題)
例5中,中文用了兩個并列的句子來表達兩類人對于部分學校將信息科技作為必修課程的不同態度,我們可以在翻譯的時候也用兩個獨立的英語句子加以翻譯,即:
Some people don't think it is necessary to do this since the traditional courses are the only courses that are supposed to be learned. The others hold the opposite view since they believe that China should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但是,英文當中有一個特殊的連詞“while”,可以用來連接兩個句子,句子之間形成對比轉折的關系。這個句子正好可以使用這個詞,以加強對比的語義。同時,第二句話中的第二個分句被提出來單獨作為一句,這樣就使這部分形成了長、短句結合的形式,使句式更為靈活。
譯文:While some people don’t think it necessary to do this since the traditional courses are the only courses that are supposed to be learned, the others hold the opposite view.They believe that China should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在以上的三種情況中,首先我們分析了在漢譯英的時候如何對漢語原文進行分析并進行重新組合的過程。這個過程在一定程度上要把中文較松散的句式結構根據上下文語義轉化為較為嚴格的英語句式。在句子結構上,漢語具有動詞多,短句多,常按時間順序或因果的邏輯關系排列的特點,句子呈鏈狀;而英語常按句內主次從屬關系排列,在句子主體上添加修飾語以及限定語,形成嚴謹的樹狀結構。因此,當確定中文原文的意義之后,要按照英文的句式結構對意義進行重新的組合,以形成正確的英文結構。很多同學把翻譯看作是簡單地把中文詞語翻譯為英文詞語,然后根據中文的語序對英文詞匯加以排列,這樣翻譯出來的句子更多是“機械性”的,我們在這里介紹英文的基本類型及結構就是為了幫助同學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
1.4 培養語篇的整體意識
語篇的翻譯和句子的翻譯有著很大的關聯性,但也存在著本質的差異。具體來說,就是語篇的翻譯一定要注重語篇的整體性。語篇的整體性是指把語篇段落看作一個整體,注重分析其內在連貫性,也就是注重語篇上下文之間的邏輯性,注意句與句之間的聯系。上面提到由于漢語多講究意合,因此這種連貫性多由語義加以體現;而英文講究形合,需要把這些語義上的連貫性用詞匯和語法手段體現出來,如連詞、代詞、指示詞以及起連接作用的短語和句式等。因此,漢譯英的過程中包含著這樣一個把文章的連貫性從隱性轉化為顯性的過程。
語篇是一個思想的單位,它是一個連貫的、有效銜接的整體。只有當語篇的意義能夠流暢、自然地展開時,這個段落才是連貫的。有多種方法可以展開語篇,例如,時間、因果、對比和比較等。英文中語篇的連貫性涉及語篇的形式,即語篇的組織。語篇中的句子應該按照清晰、有邏輯的順序加以組織,句與句之間的銜接應該自然、流暢。
如果在翻譯的過程中不注意語篇內部意義上的銜接,只盯著一個個孤立的句子,即使翻譯出來的句子語法正確,上下文之間也無法有效地連接,也是不能形成好的譯文。例如,2013年8月,四、六級考試委員會發布的《關于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題型調整的說明》的樣題里有這樣四句話:
句1:中國剪紙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在明朝和清朝時期(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特別流行。
句2:人們常用剪紙美化居家環境。
句3:剪紙最常用的顏色是紅色,象征健康和興旺。
句4:中國剪紙在世界各地很受歡迎,經常被用作饋贈外國友人的禮物。
句1分為兩個分句:一是中國剪紙的歷史;二是剪紙特別流行的朝代,這兩個分句都是以“中國剪紙”作為主語的。根據漢語的習慣,前句出現一個主語,如果后句也是同一主語的話,就不必重復出現了。但是,在英文的語法中,英語的每一個獨立的句子都要有自己的主語,因此,漢譯英時,譯者往往要把漢語中省略的主語補充上以構成完整的句子。根據這一點,句1的譯文是:
Chinese paper cutting has a history of more than 1,500 years. It was widespread particularly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句2:人們常用剪紙美化居家環境。
要把句2翻譯成英文,我們要了解中文中的一個習慣,即中文往往省略物主代詞,而英文中名詞的所屬性是必須明確說明。
例如,
原文:她搖了搖頭,雙手托著下巴,緊鎖雙眉陷入沉思。
譯文:She shook her head, put her chin in her hands and knitted her brows in deep thought.
因此,在句2中,按照中文習慣,“居家環境”前省略了它的所屬“人們的”,因此,句2的意思應該是“人們常用剪紙美化人們的居家環境”。這里為了避免和主語重復而改成“他們的”,即中文原句事實上是“人們常用剪紙美化他們的居家環境”。
所以,句2的譯文是
People often beautify their homes with paper cuttings.
句3:剪紙最常用的顏色是紅色,象征健康和興旺。
句3前后分句之間是果與因的關系,而漢語往往會把表示因果關系的連接詞省略。例如,“我們看到燕子帶著小燕子飛走了,知道冬天快要到了。”在這個句子中,前后兩個分句之間是因果關系,但表示因果的連接詞被省略了。此句應譯為:“We knew the winter was coming as/because we had seen the swallows fly to the south with their children.”
句3中第二個分句應是前一個分句“剪紙最常用的顏色是紅色”的原因,因此,第二句話應是“因為紅色象征健康和興旺”的意義。所以句3可譯為“The color most frequently used in paper cutting is red, because red/the color of red symbolizes health and prosperity.”但是這種譯法雖然沒有任何語法錯誤,卻使這個英語的句子顯得重復。比較后可以發現,原因狀語從句中的主語恰恰是主句結尾的單詞。因此,可以用定語從句的形式將此句加以改寫,即“The color most frequently used in paper cutting is red, which symbolizes health and prosperity.”兩者比較,中文的原句是將結果置于原因之前,很明顯原句是在強調紅色是剪紙最常用的顏色,而非選擇紅色的原因。因此第二個譯文將原因以非限制性定語從句的形式來翻譯,更符合中文強調的意義。
句4:中國剪紙在世界各地很受歡迎,經常被用作饋贈外國友人的禮物。
句4與句1一樣,第二個分句的主語也應該是前一分句的主語“中國剪紙”,因此,根據中文的習慣被省略了。而在翻譯成英文時,這個主語還是要補充完整的,只是不需要名詞,只用一個代詞就可以了。所以,句4可譯為“Chinese paper cutting is very popular around the world and it is often given as a present to foreign friends.”
在上面的分析中,我們從語篇的角度對漢譯英的基本方法加以闡釋,主要是幫助同學們了解英文的基本句式結構,漢英語義轉化所要注意的問題,以及幫助同學們樹立起語篇意識,全面把握文章的語義。接下來,我們要從句子的角度入手,來把握漢英句子之間各個成分的異同及轉化關系。
1.5 把握句子的框架,分清主次。
當正確把握了原文語義之后,接下來的一步就要把中文原文的語義轉化為英文譯文的語義。在語義轉化過程中,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信息的對等,即原文的語義要在譯文中全面體現。在面對考試時,譯者不能自作主張,隨意刪除原文的信息,不然就是“漏譯”。當然,也不能不顧原文,隨意地添加不必要的信息。所以,考試時漢譯英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一定要做到“忠實”于原文。
前面我們已經講述了如何把漢語的一個或多個句子,按照語義轉化為一個英語句子。接下來,我們將進入真正的翻譯過程。無論是中文還是英文,語義都是由主語展開的,而且,英語的主語又對后面的謂語及其他成分在語法上有很多制約,因此,把中文的句子轉化為英文時,確定英文句子的主語就變得尤為重要了。
1.5.1 英文句子主語
在英文中能夠充當句子主語的成分有:名詞、代詞、數詞、名詞化的現在分詞及過去分詞、名詞化的形容詞、動詞不定式、動名詞、短語及句子。
例如
To see is to believe.(動詞不定式充當主語)
First went to the Chinese team.(數詞充當主語)
Every year thousands of graduates flood the job market.(名詞充當主語)
Nowadays, keeping dogs as pet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evalent in China.(動名詞短語充當主語)
However difficult the condition is, the strong in life firmly believe action is more reliable than luck.(名詞化的形容詞充當主語)
Whether money can bring happiness or not depends on how one earns and spends it.(主語從句充當主語)
What concerns most parents is providing the best education possible for their children.(從句充當主語)(2008年12月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翻譯第88題)
值得注意的是,當英語句子的主語是動詞不定式、動名詞、及that引導的從句時,常用it作形式主語,將真正的主語放在謂語之后。
例如,
It is essential to adopt effective measures to correct problems concerned with globalwarming.
It is no use arguing with him about it.
It is generally agreed that a person of high intelligence is one who can grasp ideas readily, reason logically and make use of symbols to solve problems.
“that”引導的主語從句,有三種結構:
1.It is+形容詞+that從句:能用于此類主語從句中的形容詞有certain,(im)possible, likely, natural, strange, necessary, important, essential, vital等。
例如,
Furthermore, it is obvious that the strength of a country's economy is directly connected with the efficiency of its agriculture and industry.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個結構中,部分主語從句要求用到虛擬語氣,虛擬形式是(should)+動詞原形。例如,
It is natural that she(should)be upset by the result.她對結果感到沮喪是很自然的事。
It is appropriate that this tax(should)be abolished.廢除這項賦稅是很恰當的。
It is important/essential/vital/necessary that you(should)not be seen here.重要的是你不應該出現在這里。
2.It is+過去分詞+that從句:能用于此類主語從句中的過去分詞有reported, said, believed,(well)known, estimate等。例如,
It's reported that the suspect of the murder has escaped.
It'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the climate will become warmer and warmer.
與此結構相似的句型還有It should be noted that……應當注意……;It has been found that……現已發現……;It must be pointed out that……必須指出……。在這個結構中,It is said/reported/estimated/forecast that……可以譯為“據說/據報道/據估計/據預測”。
3.It is+名詞詞組+that從句:能用于此類主語從句的名詞短語有a pity, a shame, a fact, no wonder, an honor, a miracle等。例如,
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凡是有錢的單身漢,總想娶位太太,這已經成了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傲慢與偏見》)
在以上三種that引導主語從句的形式中,it都充當了形式主語的成分。It充當形式主語還有一種形式,It+不及物動詞+that從句。這一結構往往是一些英文中固有的說法,正是體現漢語及英語之間差異的部分,所以要特別注意。能用于此類結構的不及物動詞有seem, follow, happen, turn out等。例如,
It seems that nothing could persuade him out of his plan.看來沒有什么能夠說服他放棄自己的計劃。
It follows that the more you learn, the less you'll feel you know.由此可見,你學得越多,就越會覺得自己知道得少。
It happened that she sat beside me at the party.派對上她恰巧坐在我旁邊。
It turns out that all her efforts were in vain.結果證明她所有的努力都白費了。
It充當形式主語的其他結構還有It occurs to sb that……某人突然想起……。我們先來看一個英語句子。
原句:When I decided to quit my full-time employment, it never occurred to me that I might become a part of a new international trend.
譯文:當我決定放棄全職工作時,我從來沒有想到自己會成為一個國際新潮流的一分子。
我們再來看一個漢譯英的句子。
原文:我從來不曾想到她是一個這么勇敢的人。
譯文:It never occurs to me that she is such a brave girl.
由上面兩個例子,可以看出這個句型往往用來翻譯一個由人充當主語的漢語句子。
1.5.2 英語譯文主語的確定
在英文句子中,主謂之間有語法關系加以制約,比如人稱、數等。而漢語中,主謂語是被當做話題和說明來看待的,因此漢語中幾乎什么詞都可以用來充當主語。因此,在確定英語譯文的主語時,有時必須考慮句子的邏輯關系。例如,
原文:在倫敦住了一年后,他的英文已經說得非常好了。
此句的主語是“他的英文”,謂語是“說”,“已經”充當狀語,“得非常好了”作補語。但是,我們如果把這句話譯為“His English has already spoken very well.”很明顯不符合英文的邏輯,因為English是不能開口speak的,能夠開口speak的只能是人,按照這一邏輯,he應該是句子的主語。因此,此句應譯為:After having been in London for a year, he speaks English very well.再如,
原文:“你要茶還是咖啡?”是用餐時人們常被問到的問題。(2013年12月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翻譯真題)
中文原句的結構完全符合中國人說話的習慣,一個疑問句被放置在句首的位置充當主語,謂語動詞“是”,謂語的后面就是句子的賓語部分。如果我們按照中文的順序翻譯這句話,此句應譯為“Would you like tea or coffee is the question that diners are frequently asked.”英文中雖然也有主語從句,但主語從句都要以名詞性從句的形式出現,選擇疑問句很難轉化為名詞性從句。因此,我們只能用兩種方法來翻譯這個句子,一是把它拆為兩個獨立的句子,第一句話是這個選擇疑問句,在第二句話中用it或this/that指代前面的句子。這樣處理后的譯文是“Would you like tea or coffee?”This is the question that diners are frequently asked.第二種方法是將上面譯文中的第一個句子變為從句的形式來充當句子的主語。選擇疑問句變為句子成分,往往要借助whether,這個主語從句可以寫為whether you’d like tea or coffee。此時,上面譯文中第二句話的主語this就不需要再出現了。這樣得到的譯文是“Whether you’d like tea or coffee is the question that diners are frequently asked”。
由于中文具有分句多的特點,因此,要找準其主要論述的焦點——主語,不是一個容易的事情。而且,漢語更注重的是“意合”,有的時候句子突出的是主題,而不是主語。
漢譯英中,之所以漢語原文的主語比較難把握,還因為漢語的主語在以下兩種情況下會被省略。這時,在做漢譯英的時候,被省略的主語要重新出現。
第一種情況是當第二個分句的主語和前面主語一致時,第二個分句的主語會被省略。這種情況,我們在前面2013年樣題的例子中已經見過了。
原文:中國剪紙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在明朝和清朝時期(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特別流行。
譯文:Chinese paper cutting has a history of more than 1,500 years.It was widespread particularly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根據語義,中文原文被分割為兩個獨立的英語句子,而由于中文第二個分句的主語與前一分句主語一致,因此被省略了。而當翻譯成英文時,這個被省略的主語要重新補充上去,才能保證譯文的正確。
第二種情況是當主語是泛指意義的時候,主語會被省略。例如,
原文:熱烈歡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專家學者蒞臨我校,與我校進一步加強溝通,建立和發展合作項目。希望今后我們兩所高校能夠在推動科研及學術進步方面有著更深層的交流。
原文的第一句話是一個省略句,被省略的成分是主語“我們”。由于英語往往要突出句子的主語,因此,在翻譯時,應將主語補全。但補出的主語是否選擇原文省略的成分“我們”則值得我們考慮。此句的主語可以是兩個:一是“我們”,符合原文,符合中文的習慣;二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專家學者們”,即把歡迎的對象作為主語,這樣做既強調了客人的地位,又沒有增加原文的信息。因此將中文原文的主語“我們”轉變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專家學者們”,就能更有效地突出主語。
原文的第二句話和第一句話一樣,同樣省略了主語“我們”,但是,中文的“我們”有兩種內涵,一是,只包括說話人在內;二是,既包括說話人,又包括聽眾。因此要回避這種主語指代不清的情況。為了避開這種情況,英語中多把主動語態變為被動語態,因此這句話的結構可以被改寫為“……是被希望的”。結合中文的原句,這樣的結構如果翻譯為英文,句子的主語將包括原文“希望”后面的所有內容,很明顯主語過長,犯了頭重腳輕的毛病。因此,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英文中往往把過長的主語以不定式、動名詞或主語從句的形式放到句尾,而在前面用it充當形式主語。即“It is+adj/現在分詞/過去分詞+that”的結構。這里可以把第二句話寫為It is hoped that的形式。
譯文:Experts and scholars from Columbia University of the United States are warmly welcome to visit our university to enhance communication, to establish and develop cooperation program.It is hoped that the two universities will have further exchanges in technological promotion and academic advancement.
1.5.3 英語譯文謂語的確定
根據上面對于英語基本結構的講解,我們可以看出英文有兩個基本的謂語形式,一是系表結構;二是動賓結構。無論哪一種結構,英文中的謂語部分都承擔著特定的語法作用。在中文中,無論哪一人稱作主語,無論是單數還是復數,謂語部分都不會發生任何變化。而英文譯文中,謂語部分無論是系動詞還是實意動詞,都要隨主語發生相應的變化。我們先來看第一組句子:
我這周休假。
I am on holiday this week.
I go on holiday this week.
你(們)這周休假。
You are on holiday this week.
You go on holiday this week.
她這周休假。
She is on holiday this week.
She goes on holiday this week.
我們這周休假。
We are on holiday this week.
We go on holiday this week.
他們這周休假。
They are on holiday this week.
They go on holiday this week.
從上面三句話可以看出,雖然漢語原句中的謂語部分都是“休假”,漢譯英時,無論是系動詞還是實意動詞都因為主語的不同而發生了相應的變化。
接下來,我們把上面的例句變換為過去時態,中文我們直接把表示現在時態的“這周”改為表示過去時態的“上周”就可以,謂語部分“休假”不會出現任何變化。而當英文要變為過去時態時,不但表示時間的狀語需要變化(和中文一樣),原文的謂語部分——無論是系動詞還是實意動詞——也同樣需要變為過去時態,例如:
I was on holiday last week. I went on holiday last week.
英文的動詞除了能通過自身變化表示時態之外(將來時態因為是通過加入助動詞表示的,因此與現在時態和過去時態有區別),還可以表示“體”。英文當中有兩種動詞的“體”——進行體和完成體。漢譯英時,對于進行體我們要注意兩種情況:進行體可以描述“越來越”的動作,強調一個過程。例如:
When I was growing up, I was embarrassed to be seen with my father.
隨著我一天天地長大,如果有人看到我和父親在一塊兒,我就會覺得難堪。
這里growing up強調成長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
進行體可以表示根據計劃或安排在最近要進行的事情,也被認為是將來時的一種表現形式。經常用于此用法的一般都是一些表示趨向性的動詞,比如go, come, leave, arrive等,例如:
I'm coming.我就來。
They are leaving for Beijing next week.他們下周要動身去北京。
完成體在中文里是有蹤跡可循的,中文中的一些結構可以提示我們要使用完成體。這其中一部分是表示某個動作已經發生或已完成的副詞,例如,已經(already),到那時;到這時(yet),曾經(ever),從不(never),剛剛(just)等。例如,2013年12月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翻譯題中有這樣一句話:
原文:(中國結)經過數百年不斷的改造,已經成為一種優雅多彩的藝術和工藝。
譯文:After several hundred years’continuous improvement, it has evolved into an elegant and colorful art and craft.
還有一部分可以表示動作持續性的時間狀語的結構,例如“已經……(小時/天/年)了(for……)”,“自從……(since……)”,“到……末為止(by the end of……)”等。
原文:瑪麗在蘇州生活了三年了。
譯文:Mary has lived in Suzhou for three years/since three years ago.
當中文句子中含有“這是某人第一次……”,英文中要用到固定的句式“It is/was/will be the first time+that從句”,that從句中一般要使用完成時態。例如,
This is the first time I have heard them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in French.(聽到他們用法語交流)(2012年12月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翻譯第90題)
英文中的謂語動詞還有一個語法范疇,就是“態”,包括主動語態和被動語態。當主語是動作的執行者時,動詞用主動語態;如果主語是動作的承受者,動詞便用被動語態。
漢語中也有被動語態,但使用范圍很窄。英語中被動語態使用范圍很廣。凡是不必說出施動者、不愿說出施動者、無法說出施動者或是為了便于連貫上下文等場合,都可以用被動語態。因此,漢譯英的時候,很多情況下可以把中文的主動語態譯為被動句,但也有一些會保持主動語態。
漢語的句子譯成英語被動句可以有以下幾種情況:
1.原文若為被動語態,譯文中也用被動語態。例如,
原文:在中國,烹飪不僅被視為一種技能,而且也被視為一種藝術。
譯文:In China, cooking is considered as not only a skill but also an art.
原文:中國結(the Chinese knot)最初是由手工藝人發明的。
譯文:The Chinese knot was originally invented by the craftsman.
這兩個句子都是選自2013年12月的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翻譯真題。兩句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句子中都帶有被動語態的標志。第一個句子中的“被”是明顯的被動語態;第二個句子中的“由……(所)……”是典型的被動語態的句式,相似的句式還有“為……(所)……”,譯文中也要使用被動語態。還有一種情況是,原文中沒有被動語態的標志,其主語卻應被看作是謂語動作的對象時,譯文也要采用被動語態形式。例如,
原文:幾天之后她的病就好了。
譯文:Her disease was cured in a few days.
原文:上一次測試留給他的可怕陰影,還沒有完全消除。
譯文:The dreadful shadow that he got in the last exam hasn’t been totally eliminated.
在這兩個例句中,原文中雖然都沒有出現表示被動的詞語,但是,我們能夠通過語義,發現第一句話的主語“病”和動詞“治”之間,以及第二句話的主語“陰影”和“消除”之間,都存在著被動的關系。因此,譯文采用了被動語態的形式。
2.若原文沒有說出動詞的施動者或原文的主語是“人們”“大家”等,譯文的謂語常用被動語態。例如,
原文:這家醫院是什么時候建起來的?
譯文:When was the hospital set up?
原文:大家都知道,美國是當今社會唯一的超級大國。
譯文:The United States is known as the only super power in today’s world.
3.當句子含有“據說”、“據報道”以及“大家普遍相信(認為)……”等意義時可以使用被動語態。例如,
原文:據說,新的教學樓正在籌建中。
譯文:It is said that the new teaching building is under preparation for construction.
原文:大家普遍認為,孩子開始學英語的年齡越早越好!
譯文:It is generally thought that a child should start learning English as early as possible.
這種用法中相似的結構還有It’’s expected/hoped/supposed that……,例如:
原文:盡管至年底前,經濟復蘇仍面臨許多不確定性,新加坡國內經濟可望持續復蘇,通貨膨脹情勢應可維持緩和。
譯文:Although the economic recovery is still facing many uncertainties before the end of the year, Singapore’s domestic economy is expected to continue its recovery, and inflation is expected to ease.
從上文中,我們看到此類被動句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以it充當形式主語,一種是用名詞充當句子的主語。當用名詞充當句子主語時,被動式后面的結構是動詞不定式的形式。例如,
原文:大家認為老師馬上就會到。
譯文:It is believed that the teacher will come/is coming.或The teacher is believed to be coming.
當that從句的謂語表示的是過去發生的事件時,這個結構中的不定式結構轉換為完成體形式,即to have+-ed。例如,
It is said that the football match has been put off.應轉換為
The football match is said to have been put off.
The famous novel is said to have been translated into several languages.(已經被翻譯成多種語言)(2012年6月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翻譯第91題)
在確定英語譯文的謂語時,并不是每一次都會把中文原文的謂語作為英文謂語的,有的時候要根據英語的造句習慣加以轉化。例如,
中文:在這個城市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他毫不費力地就找到了去歷史博物館的路。
在分析上句的語法結構時我們不難發現這是一個因果關系的句子,前一個分句表示原因,后一個分句是結果,是全句的主干。按照中文的語法,中文主句的謂語動詞是“找”,謂語前面的“毫不費力地”充當狀語,全句末尾的“路”作動詞賓語,“去歷史博物館的”部分修飾賓語“路”,作定語。如果在不做任何結構修改的情況下翻譯此句,句子的主干很容易就能譯過來了。“He found the way to the history museum easily.”但是,這種句式很明顯沒有考慮到這里前后分句之間的關聯。從原文中,我們發現,說話人要強調的不是“找”的動作,而是句子的狀語“毫不費力地”,這才是前一分句要說明的結果,因此,在英文譯文中,“毫不費力地”應該被放到比狀語更為重要的位置加以強調。這里,我們可以選用英語中的固定詞組“have no trouble/difficulty(in)doing sth.”的結構。這樣中文原句中的狀語,就變為了英文譯文中的謂語被強調了。此句可譯為:
英文:Having spent some time in the city, he had no trouble finding the way to the history museum.
1.5.4 漢語原文中其他動詞的處理方法
英語的句子一般只有一個謂語動詞,當出現多個謂語動詞的時候,可以和中文一樣用連動的形式來展現。例如,
She packed up her belongings, went out of the house, locked the door and headed for the airport.
但是,英文的句式中,往往會從語義的角度出發,分析各個動詞在句中所起作用的大小,然后將句子要表達的首要動作作為謂語動詞,而其他的動詞以非謂語動詞、伴隨狀語等形式出現。例如,
真題再現:When he came to, he found himself lying in a stranger’s room.(躺在一個陌生人的房間里)(2013年6月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翻譯第88題)
真題解析:此句為主從復合句的形式,when引導時間狀語從句,主句用的是動詞短語find oneself后接分詞或介賓詞組充當賓語補足語的形式,意義為“某人不知不覺進入某種狀態或到了某地”。同樣結構的句子還有:
真題再現:If you find yourself waiting in a long queue(發現自己在排長隊等候)at a supermarket checkout counter, are you likely to get impatient?(2012年12月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翻譯第91題)
下面我們來看2013年12月份大學英語四級考試中的一個例子:
原文:中國結常常作為禮物交換或用作飾品祈求好運和辟邪。
這個句子里出現的動詞有“作為”“交換”“用作”“祈求”“辟”。如果我們一味地把這些動詞都直接譯為英語的話,很明顯是錯誤的。我們必須從這些詞語在句中的語法作用出發,來確定英語中如何翻譯這些詞語。首先,我們發現此句的主干是“中國結作為禮物或用作飾品”。這個主句中的兩個動詞“作為”和“用作”可以理解為一個意義,因此,翻譯為be used as就可以了,as后面接主干的兩個賓語“禮物或飾品”。“交換”在原句中用作補語,而我們注意到,“交換”可以用來修飾“禮物”,在英文中可以處理為動詞不定式放名詞后作定語的形式。同時,動詞不定式又表示一定的目的性,可以表明“禮物”的用途,和中文的含義不謀而合。后面出現的“祈求”和“辟”也是對前面“飾品”作其功能上的說明。因此,和“交換”一樣,都可以譯為動詞不定式作定語。
譯文:The Chinese knot is often used as a gift to exchange or as an ornament to pray for good fortune or a(talisman)to ward off evil spirits.
英語中有一種用現在分詞作狀語的形式,也可以用來處理中文句子中出現多個動詞的情況,但是現在分詞作伴隨狀語的用法僅限于兩個動作的發出者是同一個人的情況。例如。
原文:他花了很多時間,把屋子打掃干凈。
譯文:He spent a lot of time cleaning the room.
原文:她離開教室時還在哭泣。
譯文:She left the classroom, still crying.
原文:我到了家,還是感覺非常興奮。
譯文:I got home, still feeling very excited.
原文:因為沒看到有人在家,她決定去外面吃午飯。
譯文:Seeing nobody at home, she decided to eat out.
2.漢譯英常用技巧及實例講解
漢英兩種語言在句法、詞匯、修辭等方面均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因此在進行漢英互譯時必然會遇到很多困難,需要有一定的翻譯技巧作指導。常用的翻譯技巧有增譯法、省譯法、轉換法、拆句法、合并法、正譯法、反譯法等。此處,我們結合2013年12月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翻譯的真題來學習一下這些重要的翻譯技巧。
2.1 增譯法:指根據漢英兩種語言不同的思維方式、語言習慣和表達方式,在翻譯時增添一些詞、短句或句子,以便更準確地表達出原文所包含的意義。漢語中無主句較多,而英語句子一般都要有主語,所以在翻譯漢語無主句的時候,除了少數可用英語無主句、被動語態或“There be……”結構來翻譯以外,一般都要根據語境補出主語,使句子完整。例如,
原文:①中國結(the Chinese knot)最初是由手工藝人發明的。②經過數百年不斷的改造,已經成為一種優雅多彩的藝術和工藝。
譯文:The Chinese knot was originally invented by the craftsman.After several hundred years’continuous improvement, it has evolved into an elegant and colorful art and craft.
這是我們前面已經分析過的兩個句子。它們的主語都是“中國結”,中文的習慣是:兩個主語相同的句子,第二句話的主語可以省略。而當把第二句話譯為英文時,由于英文的主語是不能隨便省略的,所以這個主語還要加上。
漢英兩種語言在名詞、代詞和冠詞的使用方法上也存在很大差別。英語的名詞離不開冠詞,無論是泛指的還是特指的名詞前面都要出現相應的冠詞。英語中代詞使用頻率較高,凡說到歸某人所有的或與某人有關的事物時,必須在前面加上物主代詞。因此,在漢譯英時需要增補名詞前面的冠詞和物主代詞。
原文:有些學校甚至將信息技術作為必修課程。
譯文:Some schools even tak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 a compulsory course.
分析:原文的句子中“必修課程”前面可以加上“一門”來限定后面的名詞,但是,根據前面的語義,這里僅僅提到一個學科——信息科學。因此“必修課程”前面這個表示數量的修飾詞就可加可不加了。然而,英語的譯文中,“compulsory course”的前面卻一定要出現冠詞。
原文:人們常用剪紙美化居家環境。
譯文:People often beautify their homes with paper cuttings.
解析:通過中文意合的特點,我們可以為理解人們用剪紙美化的是“自己”的家。在英文中,這種名詞的所屬關系由物主代詞、名詞所有格等表示。因此,此處在“homes”前要加上主語“people”的形容詞性物主代詞來限定“homes”的所屬。
英語詞與詞、詞組與詞組以及句子與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一般用連詞來表示,而漢語則往往通過上下文和語序來表示這種關系。因此,在漢譯英時常常需要增補連詞。
原文:這種形式的手工藝(handcraft)代代相傳,現在已經在中國和世界各地越來越受歡迎。
譯文:This form of handcraft has been passed on from one generation to another, and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popular(has gained increasing popularity)in China and other places of the world.
解析:此句話中蘊含兩個意義,一是手藝代代相傳;二是(手藝)已經越來越受歡迎。兩層意義之間可以看作是并列的關系,翻譯時只需加上and就可以了。
另外,在翻譯時還要注意增補一些原文中暗含而沒有明言的詞語和一些概括性、注釋性的詞語,以確保譯文意思的完整。總之,通過增譯,一是保證譯文語法結構的完整,二是保證譯文意思的明確。例如,
原文:一部分人認為這是沒有必要的,學生就應該學習傳統的課程。
譯文:……some people don’t think it is necessary to do this since the traditional courses are the only courses that students are supposed to learn……
這里中文的兩個分句之間沒有任何的連接詞,如果我們就是把這兩個分句獨立翻譯的話,很明顯其意義之間的聯系就沒有表達出來,只會造成意義上的模糊。經過觀察,我們發現,第二個分句事實上是與第一個分句中“這是沒有必要的”并列的部分,即是謂語動詞“認為”的第二個賓語,并且這第二個賓語是第一個賓語的原因,即“正是因為人們認為學生應該學習傳統課程,人們才會覺得這是沒有必要的”。因此,在翻譯的時候,我們在第二個分句前面加上表示原因的詞語since。
2.2 省譯法:這是與增譯法相對應的一種翻譯方法,即刪去不符合目標語思維習慣、語言習慣和表達方式的詞,以避免譯文累贅。例如,
原文:剪紙(paper cutting)是中國最為流行的傳統民間藝術形式之一。
譯文:Paper cutting is one of China’s most popular traditional folk arts.
解析:如果單純地翻譯“藝術形式”,其譯文可以是“forms of art”“art form”“artistic form”。當然,此處不能說“藝術形式”譯為“art form”是錯誤的,但是如果我們這樣翻譯,此句的主干就是“Paper cutting is one of the forms”,這個主干與目前譯文的主干“Paper cutting is one of the arts”相比,在意義上就不如所給的參考譯文明確了。而且,“藝術形式”前面已經有“中國”“最流行”“傳統”和“民間”四個定語加以修飾,如果以“form”作為中心詞的話,“form”前面就將出現第五個修飾成分“art”,修飾語就顯得過長,而且啰嗦了。
原文:在古代,人們用它來記錄事件,但現在主要用于裝飾的目的。
譯文:In ancient times, it was used for recording events, while now it is mainly adecorative handicraft art.
解析:原文用“人們”作主語,是一個泛指的概念。當主語是泛指的條件下,英文中往往采用被動語態的形式,以避開主語。因此,中文原文中的“人們”在譯文中被省譯了。
2.3 轉換法:漢譯英過程中為了使譯文符合英語的表述方式和習慣,有時要對原句中的詞類、句型和語態等進行轉換。例如,
原文:①信息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正在飛速發展,②中國公民也越來越重視信息技術。
譯文: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inese citizens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it.
解析:在翻譯過程中,第一個分句中的動詞“發展”變為了英語的名詞形式“development”,從而在句式上把一個完整的句子,變為一個由with引導的狀語,從而體現了兩個中文分句之間的伴隨關系。
原文:在明清(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期間,茶館遍布全國。
譯文: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ea houses were widespread throughout the country.
解析:原文中的“遍布”作為動詞充當了句子的謂語,而譯文中選用形容詞“widespread”來翻譯。
此部分還包括兩種語態之間的轉化,我們在前面已經對這部分內容進行了說明,這里就不再重復了。
2.4 拆句法和合并法:這是兩種相對應的翻譯方法。拆句法是把一個長而復雜的句子拆譯成若干個較短、較簡單的句子;合并法是把若干個短句合并成一個長句。
原文:烹飪技藝和配料在中國各地差別很大,但好的烹飪都有一個共同點,總是要考慮到顏色、味道、口感和營養(nutrition)。
譯文:Although cooking methods and food ingredients vary widely in different places of China, good cuisine shares the commonness that color, flavor, taste and nutrition are taken into account.
此處的中文原句中包含若干分句,符合中文的特點。我們發現前兩個分句之間是轉折關系,第三個分句是對第二個分句的最后一個詞“共同點”加以解釋說明的,可看作是“共同點”的同位語。因此,在翻譯時,我們把前兩個分句合并為一個讓步轉折關系的句子,然后再用that連接第三個分句,構成前文中“the commonness”的同位語從句。
這兩種方法我們在前面真題講解中都具體論述過了,這里就不過多舉例了。
2.5 正譯法和反譯法:這兩種方法是漢譯英的主要方法,偶爾也用于英譯漢。所謂正譯,是指把句子按照與漢語相同的語序或表達方式譯成英語。所謂反譯則是指把句子按照與漢語相反的語序或表達方式譯成英語。正譯與反譯常常具有同義的效果,但反譯往往更符合英語的思維方式和表達習慣。
原句:不管怎樣,信息技術引起廣大人民的重視是一件好事。
譯文:Anyway, tha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drawn attention of the public is a good thing.(正譯法)
Anyway, it is a good thing tha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drawn attention of the public.(反譯法)
3.詳解翻譯步驟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若想在漢譯英這一全新的題型上得高分,首先考生必須透徹地了解它的形式和要求,摸清命題人的思路,有針對性地復習、練習。漢譯英題型從以前的題干由漢語和英語共同構成改為了純粹意義上的漢譯英,題目當中不會再有英文出現,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漢譯英的難度。針對這部分題型的特點和中國學生在翻譯訓練中常犯的錯誤,我們為考生制定了做好漢譯英的五步法。
(1)通讀全文,理解把握原文意義。
漢譯英不僅僅考察同學們的英語水平,也同樣是在考察同學們的漢語水平,因為翻譯的基礎在于對原文意義的把握。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原文,就沒有辦法進行有效的翻譯。所以,翻譯的第一步就在于準確地把握原文的意義。
(2)運用英語的句式結構,對原文語義進行分解、重組。
無論用英文還是中文,其句子所表達出的意義應該大體上是對應的。因此,在理解了中文原文意義的基礎上,就要根據漢語意義,重新編排出符合英文表達習慣的句子,重點是句子主干的確立。
(3)審查時態,構思句型,注意句子之間的銜接。
確定語法成分以后,考生要特別注意句中的時間狀語,有意識地審查時態、語態。此外,還應該根據漢語意思推斷出題人想考查的語法或詞匯項目,避免將漢語詞匯逐個機械地翻譯成英語的情況。
除了句型之外,語篇漢譯英的一個重點和難點還在于句子之間邏輯關系的體現。由于中文多是意合,因此,句與句之間的關系很多是隱含在句意中的。當翻譯為形合的英文時,一定要注意用恰當的連詞把句與句之間的邏輯關系表達出來。
(4)付諸筆墨,保證拼寫無誤。
經過仔細地斟酌以后,真正的翻譯工作就變得簡單多了,但對很多考生來說單詞的拼寫是一大難題。因此考生應該在確保關鍵結構無誤的前提下盡量選用自己有把握的單詞和短語。同時要注意英文語法中與中文差別較大之處,不要因為中文的干擾或是自己的馬虎在拼寫上出現問題。例如,當翻譯“……之一”時要注意one of后面的名詞是否加了復數形式;當出現并列的動詞時,這兩個動詞的時態是否一致。這些都是中國考生容易出錯的地方。
(5)重新審視,確認句法合理
在檢查的時候,考生應該確認自己翻譯的部分與題目給出的英文部分共同構成了一個語法正確、達意清晰的句子。在這一階段,考生還應該重點檢查句首字母的大寫、冠詞和代詞的使用以及主謂一致等問題。
總之,做漢譯英題目的時候,切忌盲目下筆,考生應該在平日的練習中嚴格遵循以上五個步驟,有意識地培養良好的翻譯習慣。
5.考生常見問題分析
漢譯英過程中,常見的語言錯誤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屬于技術性錯誤,是最初級的錯誤,四級考生應該爭取在很短的時間內把這類錯誤的出現幾率降低為零。這類錯誤包括拼寫錯誤、標點符號錯誤、大寫字母類錯誤(不應大寫處大寫,應該大寫的地方未大寫)、句法錯誤(時態錯、語態錯、語氣或情態動詞錯、動詞形態錯、動詞或名詞的重復數錯)。
第二類是詞語用法方面的錯誤,其直接結果是:要么把意思說錯了,要么說不清楚。如:用錯詞、無此詞、措辭不當、無此說法、慣用法或句型錯誤、搭配錯誤、生硬、啰嗦、重復、意思不清、不合邏輯、過于正式、過于口語化、文學色彩或書面色彩太濃。出現此類錯誤的原因,一是詞匯量太少,情急之下只好按漢語說法生搬硬套,二是沒有注意表達的準確性,選詞有誤。這類問題在短期內不太容易消除,學習者需仔細揣摩,盡量把這類錯誤降到最低。
第三類錯誤是語篇組織方面的問題,與上下文的連貫有關。包括:連接關系錯誤、條理不清、與上下文銜接不好、有突兀感。這類錯誤所出現的范圍可大可小,也許只是一個連接詞用錯了,比如兩句之間本來有因果關系,卻用了一個and草草連接起來,因果關系看不出來;也許是連續幾個小句的意思組織混亂,看不出頭緒。造成這類問題的原因主要是:對原文的內在聯系琢磨不夠,邏輯思維方面比較欠缺,其結果是譯文讀起來要么不合情理,要么道理講不清楚。一般來說,只要具備一定的漢語寫作能力,又有過一些英語寫作訓練,翻譯時多讀幾遍上下文,注意邏輯分析,這類問題并不難避免。
- 艾學雅思:必備聽力詞匯
- 雅思周計劃:閱讀(學術類)(第四版)
- 高考英語非官方學習指南:閱讀理解與書面寫作專項突破
- 托福難句500例精講精析
- 六級詞匯分級應用大全
- ACT官方詞匯完全分類
- GMAT閱讀理解:長難句精講
- 2020年英語專業四級高分范文100篇【命題分析+答題攻略+強化訓練】
- 六級聽力強化訓練300題
- 劍橋雅思真題精講11:培訓類
- 2020年英語專業八級高分應試教程【命題分析+技巧指南+專項練習+綜合模擬】
- 高考英語新題型:語法填空集訓150篇
- 200個一定要學的英文詞根詞綴
- 2020年全國翻譯專業資格(水平)考試日語三級筆譯題庫【歷年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秦秀白《新世紀大學英語綜合教程(1)》學習指南(第2版)【詞匯短語+課文精解+全文翻譯+練習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