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衣食住行篇(2)

古羅馬帝國的軍隊征服歐洲大陸的同時,推廣了葡萄種植和葡萄酒釀造技術,公元1世紀時,征服高盧(今法國),法國葡萄酒就此起源,最初的葡萄種植在法國南部羅訥河谷,2世紀時到達波爾多地區。768年至814年,統治西羅馬帝國的查理曼大帝,預見了法國南部到德國北邊葡萄園遍布的遠景,并曾一度擁有著名布根地產區的“可登·查理曼”頂級葡萄園。而伊莉莎白一世女王的海上貿易將葡萄酒從許多歐洲產酒國家帶到英國。就這樣,葡萄酒來到世界上越來越多的角落,為越來越多的人所了解熟悉。最初,葡萄酒便是一種身份的象征,是只有上流社會的貴族名流才有資格與能力品嘗的瓊漿玉液。漸漸地,隨著種植的普及與釀造技術的提高,葡萄酒進入尋常百姓家,不再只是貴族的獨享。

香煙的由來

在古代,歐洲人并不吸煙,也不知道煙草這種植物。煙草生長在美洲,哥倫布在那里發現了它。后來他返回歐洲,把煙草的事兒對大家講了。他說,美洲印第安人經常吸煙。

有這樣一種吸煙的方法:在美洲印第安人把一些煙草扔在火上,然后用嘴叼著長管子的一端,將另一端放在火焰的上方,這樣就能把煙吸入口中。

大約在1560年,一個叫讓·尼科的法國人住在葡萄牙的里斯本。他對美洲的所有植物都很感興趣,其中有些植物和歐洲的差異很大。他和其他人常用煙葉止痛。我們現在說,煙草含有“尼古丁”,“尼古丁”這個詞就來自這個人的名字。

西班牙塞維利亞地區的乞丐把拾來的雪茄煙蒂用紙重新包裝,稱為香煙;1873年發生經濟危機,中產階級中的一些比較有錢的人也抽起了香煙;1843年法國煙草公司手工生產了用薄紙卷制的香煙;1853年,古巴首先開設香煙廠,大量生產香煙。

明朝時煙自呂宋(馬尼拉)傳入我國。明《露書》云:“呂宋國有草淡巴菰,名曰金絲,醺煙氣從管中入喉,能令人醉,亦辟瘴氣,搗之可毒頭虱。初漳人自海外攜來,莆田也種之,反多于呂宋,今處處有之,不獨閩矣。”漳人當系福建漳州居民。光緒二十八年紙煙或卷煙由外洋輸入中國,上海遂有英美煙草公司,就地制造,而旱煙、水煙逐漸淘汰。

雪茄的由來

雪茄是遠征新大陸(美洲)的西班牙人在1600年前后引進歐洲的。從瑪雅文中的Sid'ar(吸煙)一詞演變成西班牙文cigar(雪茄)。再進而成為現今的英文外來語cigar。在西班牙人以及后來在其他歐洲人中,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它幾乎成了財富的象征。1788年德國漢堡首先生產和銷售用大張煙葉包卷一束經烤制而成的雪茄煙。

到20世紀20年代,香煙的銷售量超過了雪茄的銷售量,而且從那以后,人們對香煙的需求穩步上升。90年代的美國,雪茄又再度的興盛起來,許多名人、政客甚至一般的大眾,都再一次的發現了雪茄所帶來的樂趣。雪茄制造廠向人們大力推銷他們的產品,而來自多米尼加、尼加拉瓜和牙買加的雪茄大有挑戰古巴雪茄品質的實力。古巴作為雪茄的開山鼻祖,其首都哈瓦那雪茄的名聲已經遠揚世界。

煙盒的由來

世界上最早的煙盒是奧匈帝國1880年生產的20支鐵聽香煙“尼爾”牌。“尼爾”煙標的上部分是一只展翅飛翔的鷹,下半部是古老街道的一角。

世界上放置香煙最少的煙盒是日本的“明治的月桂”。卡盒內只裝一支煙,專門用來贈送顧客。日本還有一種名叫“紀念日”的香煙,它在市場上只銷售了一天,是世界上使用時間最短的牌號了。

奧地利有一種名叫“牛仔”牌的香煙整包煙是一只粗糙的口袋,把它放進兜里使人感到袋中有“袋”,“袋”中有煙,妙趣橫生。日本還發行過一種舉世無雙的煙盒,其圖案是:一支強有力的箭射穿一只新鮮的蘋果。背面是一束盛開的鮮花。解放前,我國“美麗”牌煙標上的美女圖像是名劇《失足恨》中的女主角呂美麗,因此,而引起“煙標官司”,反使“美麗”牌名聲大振,銷路大開。

冰淇淋的由來

大約在2000年前的羅馬帝國時代,有位聰明的廚師從高山上取回未化的冰雪,用蜂蜜、水果汁、美酒調和,給皇帝驅熱解渴,這或許便是冰淇淋的雛形。

15世紀時,意大利人馬可·波羅把在中國吃過的用牛奶和冰塊制作冰酪的配方帶回威尼斯,于是歐洲的夏季冷飲中便增添了冰淇淋這一品種。16世紀時,佛羅倫薩的凱瑟琳與亨利二世結婚時,把冰淇淋配方帶到法國宮廷。17世紀時,英格蘭的查爾斯一世從一個法國廚師處買下“冰凍牛奶”的配方。18世紀時,冰淇淋的配方公開,不再是皇家獨享的美味。19世紀時,電力和制冷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冰淇淋的制作過程加快,價格降低,最終在20世紀暢銷全球。

手鐲的由來

在舊石器時代后期,人類就戴有裝飾品。在出土于維倫多夫的維納斯圓雕裸女中,在同其豐滿的胸部、臀部不成比例的小小的手腕部,刻有手鐲一類裝飾品。在出土于伊斯圖里茲的骨雕人像中,也刻有類似手鐲的裝飾品。在烏克蘭邁津出土的實物中,有用猛犸象牙刻的帶有裝飾花紋的美麗的手鐲。在里維埃拉海岸的格里馬迪出土的實物中,除了用魚脊椎骨制作的手鐲外,還有用貝殼、牡蠣殼、動物牙齒等制作的手鐲。

考古學家在距今6000年左右的半坡遺址發現了陶環、石鐲等古代先民用于裝飾手腕的鐲環。手鐲的形狀有圓管狀、圓環狀,也有兩個半圓形環拼合而成的。

新石器時代的手鐲已具有一定的裝飾性,不僅表面磨制光滑,而且有的還在手鐲表面刻有一些簡單的花紋。商周至戰國時期,手鐲的材料多用玉石。無論是手鐲造型還是玉石色彩,都顯得格外豐富。除了玉石以外,這個時期還出現了金屬手鐲。西漢以后,由于受西域文化與風俗的影響,佩戴臂環之風盛行,臂環的樣式很多,有自由伸縮型的,這種臂環可以根據手臂的粗細調節環的大小。還有一種叫作“跳脫”的臂環,如彈簧狀,盤攏成圈,少則三圈,多則十幾圈,兩端用金銀絲編成環套,用于調節松緊。這種“跳脫”式臂環,可戴于手臂部,也可戴于手腕部。隋唐至宋朝,婦女用鐲子裝飾手臂已很普遍,稱之為臂釧。

唐宋以后,手鐲的材料和制作工藝有了高度發展,有金銀手鐲、鑲玉手鐲、鑲寶手鐲等等。造型有圓環型、串珠型、絞絲型、辮子型、竹子型等。到了明清乃至民國,金鑲嵌寶石的手鐲盛行。

“中山裝”的由來

“中山裝”曾被稱為中國的“國服”,它的創制成了近代中國服飾史上的一大變革。據說,中山裝的誕生與寧波籍“紅幫”裁縫密切相關。第一款正式的中山裝是由“紅幫”人物王才運根據孫中山的要求于1916年縫制而成。

中山裝的雛形問世于19、20世紀之交,當時日本服裝界的華僑張方誠等人設計的一款中山裝為直翻領,胸前7粒紐扣。此后隨著西服進入中國,人們將專門縫制西服的裁縫師傅稱為“紅幫裁縫”。王才運就是當時“紅幫裁縫”的重要人物。

1916年,王才運等人應孫中山之請,在此前的基礎上,結合孫的意見進行了改進:將前襟7粒紐扣改為5粒紐扣,以象征“五權憲法”;改上貼袋蓋為倒山字形筆架勢,稱為“筆架蓋”,象征中國民主革命要重用知識分子;袖口4粒紐扣改為3粒,象征三民主義。

“比基尼”泳衣的由來

“比基尼”是指一種兩件套、極短小,俗稱“三點式”的女泳衣。“三點式”泳衣是怎樣誕生的呢?這要從19世紀末期說起。

在游泳衣未問世以前,歐洲的女士們只好赤身裸體地在避人耳目的海灘邊或河溪中游泳。到了19世紀末,隨著游泳運動的日益流行,泳裝才問世。據說第一個穿泳衣的人是澳大利亞的女游泳運動員安妮特·凱勒曼。1907年,她就因在波士頓海灘上身穿裸露肩膀和手臂的單片游泳衣吃了場官司,被控犯了在公共場合猥褻暴露罪。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1920年,一位叫簡特珍的女士穿著緊緊裹在身上的單片針織泳衣讓美國人開了眼界。20世紀40年代,美國在太平洋上一個叫比基尼的小島進行原子彈試驗,該島馬上成為世人矚目之地。

不久,在法國巴黎,一位大膽的泳裝設計師推出了一種新式泳裝。這種泳裝用料極薄且少,據說疊起來可裝入一只火柴盒。這種泳裝的推出在當時服裝界震動不小。由于其覆蓋面積小,穿上后近似全裸,故而使當時巴黎的許多專業時裝模特兒都望而生畏。然而,一位舞女卻勇敢地向傳統觀念挑戰,頭一次穿上這種泳裝,并開始讓記者照相。第一件三點式泳衣的問世,成了當時的爆炸性新聞。這種泳衣的設計者雷達德認為,這種轟動堪與比基尼試驗場上原子彈爆炸引起的轟動媲美,便以“比基尼”命名這種新式泳衣。形容身著這種泳衣后,腹部裸露,就像原子彈爆炸后空無一物的比基尼島。

鐘的由來

11世紀時天文學家蘇頌建造的一座鐘——水運儀象臺。它是以水輪為動力的。

唐代一位僧人(俗名張遂),他是中國杰出天文學家,他生活于公元8世紀。他與另外一位中國發明家梁令瓚一起設計了“擒縱器”裝置,即所有機械鐘中心部位的那套齒輪嵌齒結構。

機械鐘在中世紀時來到歐洲。到14世紀時,歐洲建造了既大又不靈巧的機械鐘。它們用鐘錘驅動,其精確度每天大約誤差在1小時以內。這樣的鐘在人們眼中通常沒什么信任度。它們連著一個報時的鈴。但既然它們這樣不精確,在機械裝置中也就談不上顯示分與秒了。

15世紀時開發出了由彈簧驅動的鐘,接著在17世紀時制造出了帶有鐘擺的更精確的鐘。既有由彈簧驅動,也有由鐘擺驅動的鐘在19世紀很流行。

中世紀時,鐘表制造者造出了可展示太陽運動和月亮、行星的相位,以及能顯示時間的鐘。擬人機構不時地打鈴,以聲音報出每小時和每刻鐘。

交際舞的由來

“交際舞”是從民間的農民舞蹈發展來的。隨著社會生活發展,民間舞蹈分為兩支,在以宮廷文化為中心的封建王朝時期,民間舞蹈的一支上升為宮廷舞蹈。在以都市文化為中心的資本主義時期,民間舞蹈的另一支,變成了交際舞,作為市民休閑娛樂活動。農民冬閑或節日舞蹈,大多以八人四對為形式,步法多“走步”、“跑跳步”等。

到了20世紀,歐洲的傳統民間舞步,典型的如“馬祖”、“休提士”、“華爾茲”之類發掘殆盡,美國黑人的“爵士舞”應運而生。以后舞蹈語匯又繼續豐富,轉入阿根廷的“探戈”、古巴的“倫巴”、巴西的“桑巴”等。這些舞步大都有一定生活依據:“倫巴”舞步源于頭頂重物轉步時換重心的節奏;“桑巴”則是模仿棕櫚臨風搖曳之狀。

華爾茲的由來

交誼舞以其輕快典雅深得男女舞者的喜歡,其中華爾茲舞堪稱交誼舞的典范。華爾茲是英文Waltz 的音譯,起源于奧地利北部的農民舞蹈“連得勒”,通常被稱為“圓舞”。17世紀末在維也納宮廷里開始出現,后來演變成“維也納華爾茲”。維也納華爾茲在風格上華麗高雅,情緒上活潑流暢,節奏多為3/4拍。慢華爾茲產生于美國的波士頓,其風格是幽靜、典雅,但比快華爾茲晚出近100年。

桑巴舞的由來

巴西音樂和舞蹈最典型和迷人的韻律當屬桑巴。

16世紀時起,起源于非洲西海岸的桑巴舞隨黑奴傳到巴西。它吸收了葡萄牙人和印第安人舞蹈和音樂藝術的風格,演變成巴西的桑巴舞。這種舞蹈緊張、歡快、熱烈活潑,舞蹈者的每一塊肌肉都在抖動,因而不同于一般的輕歌曼舞。從1910年起,巴西的音樂家們每年都要為狂歡節創作新的狂歡進行曲、桑巴舞抒情歌曲以及戲謔的歌曲等。隨著時間的推移,巴西的狂歡節已離不開桑巴舞,桑巴舞成為巴西狂歡節的代名詞。巴西人說“沒有桑巴舞,就不存在狂歡節”,甚至說“桑巴舞已滲透到巴西人的血液中”。

到了共和國(1889年)初期,狂歡節的內容有了較大的變化,出現了樂隊。1889年,一位名叫希幾尼亞·貢扎卡的人譜寫了一首名為《展翅》的舞曲,從此,這一曲調就成了狂歡節的主旋律。目前,狂歡節主要的舞曲有團隊進行曲、桑巴曲、小進行曲、錘擊曲(一種非洲打擊樂曲)、情節桑巴曲(一種根據神話、童話或傳說改編的舞曲)以及弗列澳曲(舞者靈巧地彎曲大腿并猛烈騰踢)。但習慣上人們把各種舞統稱為桑巴舞,所以,“桑巴”也成了狂歡節的代名詞。

芭蕾舞的由來

芭蕾舞最早起源于意大利,是從15世紀的貴族宮廷演出演變而來的,那時的題材以古代傳說為主,兼有舞蹈、啞劇、歌曲和朗誦表演,并有豪華的服飾布景和音樂伴奏。

16世紀,一種名為“宮廷芭蕾”的舞蹈在意大利產生,演員著裝高貴、典雅,舞姿柔美、優雅,這就是芭蕾最初的雛形。當時這種“宮廷芭蕾”被作為意大利宮廷中重要儀式的一部分。后來歐洲各國宮廷紛紛效仿,在法國,芭蕾的規模最為宏大,服裝、道具也最為富麗堂皇。

而且,法國國王也帶頭跳舞,大臣們自然爭相學習。由此,芭蕾在歐洲風行一時。芭蕾舞舞師和樂師也應運而生,他們在巴黎創辦了芭蕾舞蹈學院,并開始建立芭蕾舞蹈動作的基本規范。17世紀,限于宮廷演出的“宮廷芭蕾”衰落,成熟的芭蕾專業人才、作曲家、編導及演員們的藝術活動擴展到劇場舞臺上,芭蕾藝術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赫章县| 汉寿县| 巴中市| 蒙自县| 邳州市| 嘉祥县| 扬州市| 乌拉特中旗| 藁城市| 图片| 西充县| 中方县| 安陆市| 大宁县| 深州市| 青河县| 富平县| 江华| 霍城县| 屏边| 卓尼县| 新宁县| 长寿区| 朔州市| 专栏| 邻水| 金寨县| 乾安县| 定结县| 乃东县| 博爱县| 马尔康县| 洪湖市| 泰顺县| 略阳县| 彰武县| 丹凤县| 渑池县| 新建县| 广元市|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