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西漢(7)
- 中國古代皇帝傳(中國古代名人傳奇叢書)
- 蔡景仙主編
- 5069字
- 2016-03-01 10:16:29
漢宣帝在對待匈奴的問題上,功勛卓著,甚至比漢武帝窮天下之兵伐匈奴所取得的功績還要大。可以說,漢武帝是用兵戈用“堵”的方法來壓制邊疆少數民族,而漢宣帝就如同大禹一般,采用疏導的方法,使匈奴向西漢稱臣,這一功勞,自然要比武帝大得多。不過,漢宣帝在解決與邊疆少數民族的問題上,開始還是采用了武力。公元前72年,匈奴侵略烏孫,烏孫向漢廷求救。
漢宣帝派田廣明等五將軍出塞2000余里,聯合烏孫夾擊匈奴,共動用了20萬兵力,這是漢武帝之后對匈奴采取的一次最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在這場戰爭后,匈奴逐漸衰弱,邊境也就少了許多是非。而隨著西漢國力的日益強盛和匈奴的日漸衰竭,匈奴族日逐王終于在公元前61年,迫于西漢的威力而歸附西漢。隨后漢軍占據了車師,將匈奴勢力逐出西,并建立了西城都護府,漢宣帝還任命熟悉西域事務的鄭吉擔任西域第一任都護,監護南北兩道36國,從此確立了中原對西域的政治統治。漢宣帝還將屯墾區擴大到了烏孫的赤谷城,進一步鞏固了祖國的西北邊疆。
之后的西漢,逐漸成為西域各少數民族之間及內部矛盾的調解人。當烏孫內部發生動亂時,他派長期生活在烏孫、有豐富外交經驗的馮繚為使節出使烏孫,排解了烏孫貴族內部的矛盾。公元前51年,匈奴呼韓邪單于入朝漢宣帝,表示歸服西漢中央政府,漢宣帝隆重接待,并舉行有數萬少數民族參加的盛會,來顯示西漢王朝民族間的團結。宣帝又派兵護送呼韓邪單于到光祿塞下,資助谷米數萬石。從此,漢匈之間結束了長達150多年的戰爭狀態,建立了匈奴呼韓邪政權對西漢王朝在政治上的隸屬關系,同時也密切了塞北各族與中原地區的漢族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聯系。公元前61年,漢宣帝派名將趙充國率兵平息了西羌族的叛亂,并留兵屯田湟中,置金城屬國管理歸附的羌族各部落,加強了西漢中央政府對西羌的控制。漢宣帝以后幾百年,北方邊境不見烽火,一片和平景象。
完成了宏偉大業的宣帝,也終于走到了人生的盡頭,公元前49年,宣帝逝世,終年42歲。
元帝劉奭
(公元前76年~公元前33年)
在位時間:49年~公元前33年
曾用年號:初元、永光、建昭、竟寧
謚號:孝元皇帝
廟號:高宗
安葬地:渭陵
公元前76年,漢元帝劉奭出生。
公元前87年,劉奭被立為太子。
公元前49年,漢宣帝逝世,劉奭即位,是為漢元帝。
公元前46年,劉奭廢除了自公元前110年漢武帝設置海南珠崖郡。
公元前42年,劉奭派兵鎮壓了陜西羌人的叛亂。
公元前33年,王昭君出塞。
公元前33年,漢元帝劉奭逝世。
漢元帝劉奭是個比較復雜的人物,一方面任用賢能,另一方面又任由奸佞小人當道,而自己又軟弱無能,使得父親宣帝劉詢傳下來的一片大好基業,竟在他手中開始斷送。也不知道這個劉奭在九泉之下是如何有臉見父親的。漢元帝也許只是從祖宗十八代身上,只繼承了軟弱的一面,而未能學到像劉邦、劉徹等人殘酷的一面,更也許是受到儒術這種表面上充滿仁政思想的影響。其實儒家思想最核心的部分可以用一句俗話來表達,那就是“對被統治階級要像冬天一般冷酷,對待統治階級要像春天一般溫暖”,而天資不夠的漢元帝只理解了儒術的表皮,而未能真正體會其中精華。所以,漢元帝這個柔弱君王成了后代君王學習儒術的一個反面教材。
尊師重儒
作為漢宣帝劉恂的長子,太子這個位置劉奭自然是當仁不讓。公元前49年,宣帝逝世,27歲的劉奭即位。
劉奭從小就深受儒家思想之害,長大以后,更是將柔仁好儒的性格體現得淋漓盡致,見宣帝治國重用刑法,十分不忍,于是勸諫漢宣帝說:“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聽后怒形于色,認為漢朝歷來雜用霸王二道。
劉奭偏好純儒,恐怕是一個性格懦弱、不善用人的低能繼承人。他擔憂劉奭不能繼承重任,便有意更換太子,但又不愿背棄自己已故的患難之妻、劉奭的生母許皇后,所以一面嘆息“亂我家者必太子也”,一面還是把帝位傳給了劉奭。沒想到他這一念,日,就把太好的西漢江山交給了這樣一個敗家子。
果然,繼位的劉奭放棄了“雜用王霸之道”的傳統,重視經學,獨尊儒術,尊師崇儒。漢武帝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方針,終于在漢元帝身上得到貫徹實施。
自然,他的師傅和儒生就成為朝中重臣的多數派。
宣帝臨終之前,曾托付三名大臣輔佐朝政,一位是外戚史高,兩位是劉奭的師傅肖望之和周堪。肖、周二人本為劉奭的師傅,又受先帝遺詔輔政,所以劉奭即位之初,接連數次宴見肖、周,研究國事,討論朝政。充分體現出對師傅的尊重和信任。
劉還大力任用儒生。博學多才的大儒劉向和忠正耿直的金敞,劉奭均委以重任,并特賜隨便出入禁中、參與機密之權。劉奭即位不久,聽說瑯邪(今山東諸城)人王吉和貢禹是關東明經解行的儒學大師,就特派使者召來京師做官,王吉病死在赴京途中,貢禹入京拜為諫大夫,隨后又升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為了發展儒學,重用儒生,劉曾一度指令京師太學的博士弟子取消定員限制,凡能通一經的民間儒生均免除兵役、徭役。后因用度不足,博士弟子定員千人,即使這樣也比宣帝末年的名額增長了5倍。劉奭在位期間重用的大臣,多為漢代知名的經學大師。
話又說回來,漢元帝起用了這么多儒生,倒也有不少性格耿正,敢于直諫的人。雖然漢元帝有時也心生不滿,但畢竟自己重儒,因而對于直言極諫的儒者多不怪罪。儒生薛廣德敢于直言,有時甚至搞的劉奭很難堪。
一次,劉奭出宮中便門到宗廟祭祀祖先,忽然產生了乘船觀水的濃厚興趣,打算放棄橋渡路線,改做樓船前往宗廟。薛廣德攔在劉奭前,脫掉帽子,恭敬地跪在地上叩頭,要求劉奭從橋上通過。劉奭讓他戴上帽子起來,薛廣德說:“陛下不聽為臣規諫,臣將自刎,用鮮血污染車輪,那時陛下就不能進廟去祭祀先祖了。”劉奭聽后,很不高興。光祿大夫張猛對劉奭說:“陛下,臣聽說有圣明的君主才有敢言的直臣。乘船危險,走橋安全,圣明君主不靠近危險,御史大夫的話是應該聽從的。”
劉奭瞪了薛廣德一眼,說:“曉人以理不應該這樣嗎?”
于是從橋上通過。這個故事也充分說明,漢元帝在深受儒家思想桎梏的環境中,要想有點脫離傳統的創造性作為,已經是不可能的了。
任用奸臣
漢元帝尊師重儒,但畢竟自己還是個皇帝,在處處受儒生牽制的情況下,自然會想找一些能陪他一起玩樂的小人陪在身邊,而這種人不是小人也是奸臣,自然一批小人便集于朝廷要樞,石顯是其中最主要的一個,他依靠劉奭寵信,以中書令官職專權十幾年,一直到成帝即位。
石顯出身于世代書香的大地主家庭,少年時囚犯法而受宮刑,不得不入宮為宦官。他嘴唇靈巧,頭腦狡猾,內心歹毒,不但精通朝務,左右逢源,而且能用心計和語言探測出皇帝尚未明講或難于言傳的內心含意。憑著這套本領,宣帝末年就已經混上了個中書仆射,并與中書令弘恭結為黨友。到劉奭即位時,石顯已經是一個飽覽宦海沉浮和官場事故的鉆營利祿的老手,很快就贏得了劉奭的歡心和寵信。隨著寵信加深,中書的權力日益增大,自然就會與那些所謂的儒家忠臣產生矛盾,于是朝中形成了以弘恭、石顯為首的中書勢力和以肖望之、周堪為首的勢力的對立局面。雙方明爭暗斗,愈演愈烈。
肖、周二人向劉奭提出廢除中書機構,試圖根除石顯等一伙,奪回朝廷大權。劉奭性格柔弱,因此采取折中態度,對廢除中書之議久置不決。而石顯、弘恭則及時行動,數次設計,先是逼肖望之自殺,后又氣死了周堪。雖說劉奭憐惜師傅,而且還把周堪的職位加在石顯之上。但是終囚識不破石顯的計謀,而石顯又穩操實權,未能保住師傅的地位、性命。從此正直派官員失去了首領,更處于被動和困難境地。
為政乏力
漢元帝在位期間,也采取了一些政策,希圖振興國家,但是終因積弊大深,劉奭本人柔弱無能,又寵信奸臣,未能如愿。
繼位之初,劉奭的師傅和儒臣紛紛進諫,禁奢靡,行節儉。貢禹即指出,高祖、文、景之時,皇帝宮女不過十多人,廄馬百余匹,后來日益奢侈,后宮女子竟達數于人,廄中食粟之馬達到萬匹。上行下效,諸侯妻妾有的多達幾百人,豪富者的歌女也有數十人,造成天下內多怨女,外多曠夫。他建議劉奭首先從自己做起,成為節約的表率,來糾正社會的奢靡之風。在貢禹規諫下、劉奭在皇室范圍內先后采取了許多節儉的措施。他詔令停止維修那些經常不去的離宮別館,大仆減少喂馬的谷,水衡減少喂獸的肉,撤消黃門署的乘輿、狗馬和玩物,并把水衡禁囿、宜春下苑、少府飛外池和嚴籞池田假與貧民。他又下詔解除甘泉、建章二宮的警衛,衛士一律曰鄉務農。百官各署務必減省費用,將實際情況向上匯報。還詔命負責宮中飲食的女官,不要每日屠宰,伙食費照以往省減二分之一。乘輿養馬以不誤正事為準則,不可鋪張浪費。并廢除了角抵戲以及常用的上林宮館。
盡管劉奭重用儒生,能在一定程度上納諫,并采取了一些輕刑和節儉的措施,但絲毫也不能改變西漢王朝的沒落。劉奭曾減省刑罰70多項,并連年大赦,但今日大赦,明日犯法,相隨入獄,盜賊滿山,社會治安極為混亂。而節儉方面,劉奭做出不少示范動作,但奢靡之風有增無減。由于積重難返,劉奭也別無良策,振興乏力,再加上寵信奸臣。所以朝綱不整,地方吏治敗壞,以致貪官暴斂,酷吏橫行,哀鴻遍野,民不聊生,西漢王朝只有向下坡路滑去。
好色之徒
劉奭做太子的時候,姬妾美人眾多,可他獨寵司馬良娣。司馬良娣去世以后,劉奭這個性情中人,還能做到用情專一,從此不再親近眾姬妾。宣帝劉詢無奈之下,選美女王政君入宮,也就把后來滅了西漢的王氏外戚集團推上了歷史舞臺。這王政君注定要成為王氏外戚集團的創始人,伴劉奭一夜,就懷上劉驁。劉驁誕生后,宣帝非常喜愛,親自給他起名為驁,宇大孫,常留在身邊玩耍。劉奭即位后,自然就把劉驁立為太子,立王政君為皇后,但劉奭并不愛她,所以王政君很少能夠親近劉奭。
到了晚年的劉奭,不親政事,貪圖安逸。他不喜皇后,而太子劉驁年少時還能喜好經書儒學,后來卻貪婪酒色,劉奭發現自己的兒子不能將自己獨尊儒術的方針繼承下去,自然就不那么寵愛了。這時劉奭愛的是傅昭儀,由母及子,自然對其于劉康也非常寵愛,遂生易儀之念。公元前33年,劉奭病重,傅昭儀和劉康常侍左右,而皇后王政君和太子劉驁稀得進見。劉奭幾次問尚書關于景帝廢栗太子而立膠東王劉徹的舊例,打算易儲。
皇后王政君、太子劉驁和劉驁長舅衛尉王鳳日夜憂愁,不知如何是好。史丹是劉奭的親密舊臣,能入禁中看望劉奭。他乘劉奭獨寢時,徑直闖入臥室,跪在劉奭面前哭訴說:“皇太子以嫡長子立為太子,已經有十多年了,名號因人百姓心中,天下無不歸心。現在見定陶王受陛下深寵,紛傳陛下打算易儀,道路流言,滿城風雨。若果有此事,公卿以下的滿朝群臣必定以死相爭,拒不奉詔。愿陛下先賜臣死,以示群臣。”劉奭本為仁柔皇帝,不忍見愛臣傷心流淚,又覺得史丹言辭懇切,深受感動,說:“寡人的身體江河日下,朝不保夕,然而太子和兩王年少,欲去又留戀,怎能不掛念呢?不過,卻沒有易儀的打算。況且,皇后是個寬厚謹慎的人,先帝又喜歡驁兒,我豈能違背他老人家的旨意。你是從哪里聽到這些閑話呢?”史丹借著劉奭的話茬,連連叩頭說:“愚臣妄聞胡說,罪該萬死。”劉奭說:“我的病日益沉重,恐怕不能好了。盡心輔佐太子吧,不要讓我失望。”從此,劉奭打消了易儀之念。當年五月,劉奭死于未央宮。在位16年,終年43歲。
漢成帝劉驁
(公元前51年~公元前7年)
在位時間:公元前33年~公元前7年
曾用年號:建始、河平、陽朔、鴻嘉、永始、元延、綏和
謚號:孝成帝
廟號:同宗
安葬地:延陵
公元前51年,漢成帝劉聱出生。
公元前33年,劉驁即位,是為漢成帝。
公元前28年,出現世界上最早的大陽黑子的記載。
此外,還出現了我國古代最詳細的哈雷彗星觀察記載。
公元前31年,漢成帝下詔減天下賦錢。
公元前13年,漢成帝下令禁奢靡
公元前8年,漢成帝設三公,三公制度開始實行。
公元前7年,漢成帝劉驁逝世。
漢成帝劉驁說起來還算是個有創造力的皇帝。雖然在政績方面不怎么樣,但在其他方面來講,做了一些開創性的事情,還是值得稱贊的。這個具有創造力的皇帝,在史學家的眼里并不怎么樣,因為劉驁年少時是個聽話的孩子,好好學儒家經典,行事也像儒生,但長大后卻沉迷于酒色。這在那些衛道士的眼里,自然被認為是不學無術,然而正是這位皇帝,在文化、天文等方面,創造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此外,劉驁在政治方面最大的成就就是,創立了延續千年的三公制度,也算是那些衛道士所肯定的唯一政績。
劉驁也是個性情中人,面對成群的美女,作為皇帝的他自然不會是什么柳下惠,所以,對他與趙飛燕之間的故事也大可不必大加撻伐了。
不過,劉驁還應該為西漢的滅亡負點責任,因為他把朝中大權交給了外戚王氏集團,而且在朝中大臣的反對下,在漢初外戚呂氏集團的前車之鑒下,猶豫不決,最終還是沒有鎮壓王氏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