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襲取狼尾灘
- 世界偉人傳記叢書:隋煬大帝楊廣
- 楊發興主編
- 4723字
- 2016-03-11 16:23:35
兩年前,為備戰攻陳,文帝即命大將楊素在信州永安督造戰船了。
三百多年前,蜀漢先帝劉備為奪回荊州,率軍數十萬攻吳。吳大帝孫權派大將陸遜僅領兵五萬迎戰。蜀軍勢眾,連戰連捷,竟深入吳地近六百里。為了達到速戰速決的目的,蜀軍自巫峽至猇亭,一路東下設置了幾十座軍營。陸遜卻以逸待勞,堅守七八個月不與交戰。后來探明劉備處處設營,兵力分散且環節薄弱,加之蜀軍已被他拖拉得疲憊不堪,士氣低落,遂由猇亭發起反攻,與蜀軍進行決戰。合當天助大帝,陸遜利用順風,火燒連營,蜀軍大敗,劉備狼狽逃回蜀中,退軍白帝城,后病逝于永安宮。這永安宮所在,就是楊素督造戰船的信州永安。
今日,楊素統率的大隋兩路水軍,也要東出三峽去攻伐陳朝的軍隊了。
巫山在巴東呈東北西南走向,峻峰連綿,層巒疊嶂。長江橫貫巫山,在永寧至宜昌四百余里的水路上形成三個山峽深谷,即: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合稱長江三峽。
三峽兩岸懸崖絕壁如斧劈刀削,江中灘峽相聞,水流湍急,是長江上地勢水勢最為險要的一段。
當年,東吳依仗長江上游地勢險峭,不設兵防,才吃了大虧,使晉朝王浚水軍順流而下,長驅直入武昌,又勢如破竹,攻陷建康。陳朝將領汲取了東吳兵不守險的前車之鑒,在三峽之間各個隘口險關都布兵防守,以阻擋楊素的十萬水軍東下。而對于楊素,他必要打通三峽中一連串關口,才能直下漢口與秦王楊俊會合,從而切斷建康與上游陳軍的聯絡,絕了陳叔寶的后援。
雖說在枯水季節,因是順流而下,楊素的戰艦船隊行進的速度也很快,不日便到了狼尾灘附近。狼尾灘一帶是自永安向東的第一道關口,自古有狼尾天險之稱。楊素暗想,狼尾灘一仗要慎重取勝。這一仗打好了,士氣必然大振,以下關口就容易奪取。因此不能操之過急。于是,他下令船隊在距狼尾灘百余里的地方靠岸停下。
楊素乘的是五牙大艦,甲板以上起五層樓,從樓頂至船底高百余尺。五牙大艦的前后左右安裝了六條五十尺高的拍檣,是用來拍擊敵船的。每船可載運兵卒八百人。兩年多的時間里,光是這種五牙大艦,楊素就造了千余艘。其余還有能載兵一百多人的黃龍艦數千只,平乘、舴艋小艇就不計其數了。
先前派出的幾路暗探紛紛來報,陳軍大將戚欣在狼尾灘南北兩岸都布有守軍,合計約有六七千人之多。另外在南岸邊還有一百多艘青龍戰艦,一派蓄勢待發的樣子。兩岸山崖上的營帳中也靜得出奇,只有寥寥幾個哨兵游來蕩去,看來是早就有了準備。
楊素聽報,思忖了半晌。他傳令將幾位部將召集到自己的帥艦上。楊素說:
“看起來,狼尾灘一戰是不可莽撞,不戰則罷,戰則必勝才行。如若白天行船,我軍行動盡在陳軍眼底,狼尾灘一段又灘流迅激,戰船難得控制,勢必于我不利。況且,陳軍布防還未探得虛實,此時大舉進攻就犯了兵家大忌。如此,還是乘夜掩襲為上。”
接著,他又講了自己的計策安排。楊素的計劃是:以五牙大艦三艘并黃龍戰艦數十只,兵士三四千人作為先鋒,夜襲狼尾灘,主要探取陳軍布防形勢,要見機行事,能打就打,不利則撤。當然,要逆流反回不太容易,那就順水而下尋找適當地方集結。在這支艦隊之后,還有一只黃龍戰艦尾隨,它不參戰,但須將觀察到的戰況及時回報。
傍晚,依照楊素命令,一支艦隊偃旗息鼓,悄悄地向狼尾灘順水滑行而去……次日午時未到,那只尾隨艦隊的黃龍艦就折返回來,船上的兵將一個個失魂落魄,向楊素稟報說:夜襲狼尾灘失敗了,隋軍損失一千多人。
昨夜,隋軍艦只抵近狼尾灘時,見兩岸陳軍營帳果然寂靜無聲,只有燈火點點。隋軍艦船剛要分列陣形登岸襲擊,突然聽得江中“咔嚓嚓”一陣斷裂聲響,在墨黑的江面上尤為驚心動魄。原來,三艘五牙大艦幾乎同時觸到了江中的什么東西,船底破裂,江水涌入。失去控制的大船又被急流沖得相互碰撞在一起,幾聲隆隆巨響之中,變為一堆堆木板向下游漂去。兩千多士兵全部落水,一時間,呼救聲響徹了江面。幾十只黃龍戰艦已顧不得登岸偷襲,紛紛趕來搶救。怎奈天寒水冷,流水又急,落水兵士不是被激流吞沒,就是讓漂浮的帆桅船板撞死,那些被救上黃龍戰艦的,也都凍得肢體僵硬,臉色紫青了。這時候就聽見岸上一陣鼓號,陳軍百多艘青龍艦同時點亮燈火,向江心沖了過來,艦上將士殺聲震天。
此時的隋軍已無力迎敵,慌忙扯帆舞槳,順流朝下游奪路而逃。眼睜睜看著那些在江水中拼命掙扎的弟兄,一個個做了陳軍的刀下鬼。
楊素聽了稟報,猛地大吼了一聲,兩只拳頭啪啪地擊打著自己額頭,一副懊悔不迭的樣子。眾部將見狀都吃了一驚,異口同聲地說:“元帥,勝敗乃兵家常事,何苦這樣!”
楊素哀嘆一聲說:“都怪我一時愚鈍,才招致如此敗局!”
“元帥此話怎講?”
“諸位想一想,我五牙大艦都是在江心行駛,雖說船大吃水深些,但這一帶江中也并無暗礁,更不會有淺灘,那大艦為何會撞上堅硬之物而頃刻間粉身碎骨了呢?”
眾將領聽著,面面相覷,答不上來。楊素揮掌擊案,大聲說:“分明是陳軍在江底設置了障礙,來阻擋我大軍進攻啊!我好糊涂,只看到陳軍汲取了東吳兵不守險的教訓,在關隘布兵。怎么就沒想到他也會效仿吳軍在江底暗置鐵錐呢!”
眾將領豁然醒悟,嘖嘖稱是。楊素所言還是三百多年前“太康平吳”的那場戰事。
東吳為防晉軍從長江上游進攻,鑄造了許多一丈多長的鐵錐沉放江底,使晉軍大船無法行進。晉將王浚便趕制了幾十個百步見方的大木筏,由善識水性的兵士在水中推筏而進。木筏下垂有鉤鏈,遇到鐵錐就觸掛住它隨筏離去,再推至江岸,吳軍詭計未能得逞。
楊素料定陳軍套用了東吳的辦法,隨即發令,今夜以巴蜑營兵為先鋒,用平乘、舴艋之類小艇掛鉤鏈清除江底鐵錐,大軍艦船隨后進攻。
巴蜑是長江上游一帶的土著族人,世代在江上以捕魚為生,人人識水性,善于浪中搏擊。楊素特意在麾下招募了一營巴蜑士兵。
楊素又命大將軍劉仁恩和開府王長襲分率兩支兵將登岸,從陸路奔襲狼尾灘南北兩岸的陳軍營賬。水路與岸上的進攻,同在黎明前發動。
楊素說:“陳軍見我昨夜吃了暗虧,又不摸頭緒,必然料我近幾日內不敢貿然行動,就會松懈防范。這回,我就給他來一個攻其不備!”
狼尾灘陳軍的情景一切如楊素料想的那樣,每座營帳內的士兵,連在江邊青龍艦上的哨兵,全都沉入了勝利喜悅之后的鼾睡當中。
巴蜑水兵很快就把江底的鐵錐搬掉了,楊素的船隊悄悄開進了狼尾灘,分左右靠上兩岸。接著,沒聽得什么響動,停在南岸的百余艘陳軍戰船便收為楊素所有。在南岸長長的灘頭上,楊素看到了一幅慘不忍睹的景象。這里橫七豎八地躺著一堆堆死人,近前去看,全是前日夜晚落水的隋軍士兵,有的是凍溺而死,有的是被刀劍砍殺,顯然,尸體是被江水沖上岸來的。不管怎樣死的,頭顱上都沒了耳朵。楊素早聽說陳軍有令,每殺一名敵兵,憑一只耳朵領賞。看來陳軍士兵為了多領賞金,把死者的兩只耳朵都割去了。太殘忍了,這樣只顧冒領獎賞的軍隊,還能勇猛作戰嗎?楊素抬頭仰望,天色微白。他憤然抽出腰刀,振臂大喊了一聲:“上!”喊聲未落,隋軍兵將蜂擁著向山崖上的陳軍營帳沖去。
這時,從陸路奔來的隋軍早將陳營團團包圍,聽到號令,即刻從四面沖殺進來。頓時,山上岸邊,喊殺聲連成一片,震得兩邊峽壁嘩嘩作響,遮蓋了江中的滔滔水聲。
陳將戚欣從夢中驚醒,連忙披掛出帳,看見漫山遍野的隋軍席卷而來,知道大勢已去,無力回天了。遂領了百余人馬奪路向東逃去。
余下的幾千陳軍根本來不及迎戰,被楊素部下殺得丟盔棄甲,抱頭鼠竄。有數以百計的兵卒慌不擇路,從崖頭跳入江中,眨眼間就被江水沖得沒了蹤影。不到半個時辰,狼尾灘重歸沉寂。沒被殺死的數千陳軍兵將,統統作了楊素的俘虜。
楊素傳令,將陳軍戰俘悉數押來江邊集中。隨后,他讓侍衛搬來一把椅子,放在岸邊一只青龍艦的甲板上,他坐下來靜靜地等著。
陳軍俘虜陸續押到。他們看見自己面前那一堆堆的沒了耳朵的隋軍士兵的尸體,一下子猜到了自己將要面臨著什么命運。紛紛向楊素跪下來,哭喊著求元帥饒命。哭喊了一陣,見楊素依然坐在那里,不動聲色,知道求得活命是不可能了,也就不再哭喊。四周又靜了下來。
這時候,大將劉仁恩走到楊素跟前,輕聲說:“元帥,我軍將士征戰了一夜,已是疲憊得很了。若再斬殺這么多陳軍走卒,會給兵士增添勞累。倒不如將他們統統趕進長江,既省了工夫,也省了力氣。”
楊素微微一笑,沒接劉仁恩的話茬兒。他站起來,朝前走了幾步,看著黑壓壓一片跪倒的陳軍士兵。良久,他開口說道:
“前日夜晚,我軍來此與你們交戰,不想中了暗器,撞沉了幾艘大艦,折損了千余兵勇。兩軍交鋒,兵將戰死沙場是平常事,為帥的本不該動容。可是,你們竟然把死去的士兵的耳朵全都割了,連囫圇尸首都留不下,怎能不叫老夫憤怒!今日,狼尾天險已克,你們都成了敗落兵卒落入我的手中。老夫在想,該當如何處置你們呢?”
楊素眾部下聽了元帥的話,壓不住心中的憤慨,一同大喊起來:“殺了他們,為戰死的弟兄報仇!”
陳軍士兵跪在地上,一個個早嚇得面如土色,沒了氣息。
楊素揮手制止了部下的呼喊,又說:“當今陳國后主陳叔寶,美食玉衣,窮奢極侈。不問百姓疾苦,只顧淫聲樂飲。陳國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這些境況,下面的諸位當比我楊素感受更深而銘心刻骨。你們為這樣的君王賣命,會有什么好的結果呢!甚至,后主昏庸無道,你們也跟著暴虐殘忍。今天,我楊素是不是理當以牙還牙,殺了你們,割下耳朵。或是干脆不要你們的命,只要兩只耳朵更好些呢?”
隋軍聞聽楊素所言,又一次歡呼起來,許多士兵紛紛刀劍出鞘,做出了馬上就要動手的樣子。這時,楊素提高了嗓門兒,大聲說:“陳朝后主無道,而我大隋皇上有德。今天我不殺你們,更不要你們的耳朵。楊素遵從大隋皇帝陛下旨意,又奉行軍元帥晉王楊廣之命,交戰中所獲陳朝俘虜,一律釋放回家!”
不論是隋軍將士,還是陳國兵卒,似乎都沒聽清楊素的話,你看著我,我瞧瞧他,全不知該如何響應。灘頭上一片沉靜,只有江水拍岸的嘩嘩聲音。
楊素繼續說道:“不過,你們臨走之前,本帥還有一事相托諸位。來呀,將皇帝陛下的詔書抬上來!”
隨著楊素的手勢,就見兩個兵士抬著一口木箱放到了陳軍士兵面前。
箱子里裝的正是文帝討陳的詔書。詔書中歷數了陳后主昏庸荒淫的二十條罪狀,以及陳國百姓生靈涂炭的悲慘境遇,對此,豈容視而不誅,忍而不救。這樣說來,隋軍伐陳就是匡扶正義,替天行道了。然而,這樣一份旨在剪除邪惡,救百姓于水火的正義之書,如何才能讓陳國上下婦孺皆知呢?晉王楊廣想出了一個好主意。他下令將詔書抄印了三十萬份,分發給各部將領。與陳軍交戰時所獲俘虜一律開釋,并發給回家所需盤費及數份抄印的詔書。這樣,何愁詔書不在陳國家喻戶曉,又何愁陳朝軍心不亂,人心不動?
對晉王的這一“離間計”,楊素由衷地佩服。他面對著幾千跪倒的俘虜和一片沒了耳朵的自己部下的尸體,預料到這一計策會取得幾萬兵馬在戰場上難以取得的功效。于是,他指了指木箱,說:
“這里面是我大隋皇帝頒布的討陳詔書,待會兒請劉大將軍分發給你們,帶回去給鄉親父老們看一看,若能送到軍隊將士手中就更好,所以,楊素拜托諸位了。還有,每人回家所需的盤費,也同詔書一起發給你們。”
這回,不論是隋軍士兵還是陳軍戰俘,都聽清了楊素的話,相信這是真的了。刀劍出鞘的,都默默地將刀劍收了回去。陳軍俘虜全都仆伏在地,一片唏噓嗚咽之聲。
劉仁恩湊上前來對楊素說:“元帥,真的要放虎歸山?”
楊素哈哈一笑,說:“傳令下去,全軍在此休整三日。本帥料想,打通后面幾個關口,要比狼尾灘順當許多了。”
給六合桃葉山主帥府的快報,就是在這時候送出去的。
狼尾灘陷落,隋軍聲威大振。三日后,楊素率水軍繼續東下,不再靠霧夜掩護。但見滔滔水面一派舳艫蔽江、旗甲耀日壯觀景象。楊素端坐在帥艦的甲板上,目光炯炯,容貌雄偉。兩岸陳軍見此陣勢早已是魂不附體,驚叫著:“這哪里是清河公,分明是江神來了!”
望風而逃。
一路東下,果然沒遇到大的阻礙。前邊不遠,就是三峽的最后一谷口岐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