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中國地理概況(3)
- 地理概況 下(青少年必讀書系 小學卷、中學卷)
- 楊發興主編
- 4896字
- 2016-02-17 15:57:39
[地表水]內蒙古自治區平均地表年徑流量約291億立方米,占河川徑流總量的78%;多年平均徑流量為80億立方米,占河川徑流總量的22%。由于河川徑流受大氣降水及下墊面因素的影響,年徑流量地區分布不均,水資源也不平衡,局部地區水量富而有余,而大部分地區干旱缺水。同時,河川徑流年內分布不均,年際間變化比較大。年降水集中在6~8月,汛期徑流量占全區徑流量的60~80%。歷年間徑流量大小不勻,相差很大。年徑流量最大與最小的比值,東部林區各河流為4~12;中部各河流為6~22;西部地區各河流高達26以上。此外,從區外流入自治區境內的河川徑流量有330.6億立方米,其中黃河入境的平均年徑流量315億立方米,額濟納河8.4億立方米。
[地下水]內蒙古自治區地下水平均資源量為254億立方米。山丘區地下水平均年資源量為113億立方米,占全區地下水資源量44%。其中河川徑流量為80億立方米,占山丘區地下水資源量的71%。平原區地下水平;均年資源量為172億立方米,扣除與山丘區地下水資源量的重復計算后,占全區地下水資源量的56%。自治區地下水資源的分布受大氣降水、下墊面條件和人類活動的影響,具有平原多、山丘區少和內陸河流域更少的特點。自治區平原區扣除與山丘區地下水資源量間的重復計算后的地下水資源模數,一般在5.9~6.5萬立方米/平方公里,為山丘區地下水平均水資源模數的2.2~2.7倍。內陸河流域地下水資源模數為1.1萬立方米/平方公里,因而地下水資源十分貧乏,只是在內陸閉合盆地的平原或溝谷洼地,地下水才比較富集。全區按自然條件和水系的不同,分為:大興安嶺西麓黑龍江水系地區;呼倫貝爾高平原內陸水系地區;大興安嶺東麓山地丘陵嫩江水系地區;西遼河平原遼河水系地區;陰山北麓內蒙古高平原內陸水系地區;陰山山地、海河、灤河水系地區;陰山南麓河套平原黃河水系地區;鄂爾多斯高平原水系地區;西部荒漠內陸水系地區。
[土壤]內蒙古自治區地域遼闊,土壤種類較多,其性質和生產性能也各不相同,但其共同特點是土壤形成過程中鈣積化強烈,有機質積累較多。根據土壤形成過程和土壤屬性,分為9個土綱,22個土類。在9個土綱中,以鈣層土分布最少。內蒙古土壤在分布上東西之間變化明顯,土壤帶基本呈東北——西南向排列,最東為黑土壤地帶,向西依次為暗棕壤地帶、黑鈣土地帶、栗鈣土地帶、棕壤土地帶、黑壚土地帶、灰鈣土地帶、風沙土地帶和灰棕漠土地帶。其中黑土壤的自然肥力最高,結構和水分條件良好,易于耕作,適宜發展農業;黑鈣土自然肥力次之,適宜發展農林牧業。
[植被]內蒙古境內植被由種子植物、蕨類植物、苔蘚植物、菌類植物、地衣植物等不同植物種類組成。植物種類較豐富,已搜集到的種子植物和蕨類植物共計2351種,分屬于133科,720屬。其中引進栽培的有184種,野生植物有2167種(種子植物2106種,蕨類植物61種)。植物種類分布不均衡,山區植物最豐富。東部大興安嶺擁有豐富的森林植物及草甸、沼澤與水生植物。中部陰山山脈及西部賀蘭山兼有森林、草原植物和草甸、沼澤植物。高平原和平原地區以草原與荒漠旱生型植物為主,含有少數的草甸植物與鹽生植物。內蒙古境內草原植被由東北的松遼平原,經大興安嶺南部山地和內蒙古高原到陰山山脈以南的鄂爾多斯高原與黃土高原,組成一個連續的整體,其中:草原植被包括世界著名的呼倫貝爾草原、錫林郭勒草原、烏蘭察布草原、鄂爾多斯草原等。荒漠植被主要分布于伊克昭盟西部、巴彥淖爾盟西部和阿拉善盟。主要由小半灌木鹽柴類和矮灌木類組成,共有種子植物1000多種。植物種類雖不豐富,但地方特有種的優勢作用十分明顯。
5.新疆
地理概況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位于中國的西北部,它的東面和南面,與甘肅、青海、西藏相鄰。全區面積為一百六十萬平方公里,均占全國面積的六分之一,是中國面積最大的省區,她相當于45個臺灣省,或相當于陜西、甘肅、寧夏、青海4省區面積的總和。新疆除東南部連接甘肅、青海、南部連接西藏之外,其余均與鄰國交界;東北部與蒙古人民共和國毗鄰,西北部同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接壤,西南部與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接界。邊境線長達5400多公里,占全國陸地邊境總長度的四分之一。她是我國邊境線最長的省區。新疆各族人民大多居住于水土豐沃的綠洲和山地草原。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有9.2人,是中國地廣人稀的省區之一。新疆地處歐亞大陸中心,四周有阿爾泰山、帕米爾、喀喇昆侖山、昆侖山、阿爾金山等高山環繞。天山橫亙中央,把新疆分割為南北兩大部分。習慣上稱天山以南為南疆,天山以北為北疆,把吐魯番、哈密一帶稱之為東疆。
新疆的地形輪廓是三大山系包圍兩大盆地。山脈內部又有許多山間盆地和谷地。阿爾泰山,蒙古語意為“金山”,因產金而得名。它位于新疆北部和東北部,呈北西——南東走向,主體在蒙古境內,中國境內屬中段南坡,長約五百公里。阿爾泰山以斷塊活動為其主要特點,受構造運動的影響,形成階梯狀斷塊山地,從過境山脊到額爾齊斯河谷地,有三——四級階梯,山勢由西北向東南逐漸降低,而山前平原由東南向西北傾斜,山脊線不到海拔三千米,最高的友誼峰海拔四千三百七十四米。
天山橫亙中央,高大雄偉,勢與天齊,故名天山。東西長約三千五百公里,新疆境內部分,長達一千七百公里,由三列東西向的褶皺山和陷落盆地組成。山勢西高東低,西寬東窄;西段寬達四百公里,東段變窄,寬僅一百公里,山脊線在海拔四千米以上,最高的托木爾峰為海拔七千四百四十三點八米。平行山脈之間為一系列大小不等的山間盆地和谷地,即拜城、焉耆、吐魯番、哈密及尤勒都斯等盆地,伊犁、烏什等谷地。其中,吐魯番盆地是東天山南側的斷陷盆地,它南部的廣大低地在海平面以下;最低的艾丁湖面在海平面以下一百五十四米,是中國最低的洼地。
南部昆侖山脈是西藏高原的一部分,包括帕米爾高原、喀喇昆侖山和阿爾金山,山體寬廣,山勢高峻,山脊線超過海拔六千米。很多山峰超過七千米,中巴邊界上的喬戈里峰海拔八千六百一十一米,是世界第二高峰。在寬廣的山體中,有較大的山間盆地,即塔什庫爾干、阿克賽欽、阿牙克庫木、喀拉米蘭等盆地。
準噶爾盆地在阿爾泰山和田山之間,西面有薩吾爾、塔爾巴哈臺、巴爾魯克、阿拉山等低山;東面有北塔山;西面有幾個地勢較低的缺口,所以被稱為板封閉性內陸盆地。盆地輪廓呈不等邊三角形,地勢向西傾斜,平均海拔不到五百米,最低處艾比湖海拔一百八十九米。盆地中部的古爾班通古特沙漠,是中國第二大沙漠,絕大部分是固定和半固定的沙丘,其面積占整個沙漠的百分之九十七。植被覆蓋度在固定沙丘上達百分之四十到五十,半固定沙丘上達百分之十五到二十五,為良好的冬季牧場。
塔里木盆地在天山與昆侖山之間,其面積約占新疆總面積的一半,是世界上最大的內陸盆地。地勢由西向東傾斜,平均海拔一千米左右。盆地東面有寬幾十公里的谷地通向甘肅的何西走廊,為古絲綢之路的要沖。塔克拉瑪干大沙漠位于盆地的中部,面積約三十二萬四千平方公里,為中國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沙漠,多為高大的新月形流動沙丘,高度一般為一百至一百五十米,最高達二百至三百米。流動沙丘面積約占沙漠面積的百分之八十五。在流動沙丘邊緣和河谷附近,有生長著檉柳的固定小沙丘,又叫“紅柳包”,高約二至四米。羅布泊洼地是塔里木盆地的最低部分,為盆地水系的最后歸宿,海拔僅七百八十米,廣大湖積平原的東部和東北部,在流水侵蝕的基礎上,在長期風蝕作用,形成與風向大致平行的風蝕墩與風蝕凹地相間的“雅丹”地形,因其形似龍,頂不多有白色的鹽殼層,故又稱“白龍堆”。
在遠離海洋和高山環抱的影響下,新疆氣候具有典型的干旱氣候特征。集中表現為降水稀少,相對濕度低,冬季漫長,春秋短,日照長,溫差大。
新疆的平均降水量為一百四十五毫米,為中國年平均降水量六百三十毫米的百分之二十三,不但低于全國平均值,同地球上相同緯度其他地方相比也是最少的。降水分布主要受大氣環流和地形的影響。新疆盛行西北風,水分輸送方向是從西向東,而地形上南疆西部受帕米爾高原的阻隔,北疆西部地勢較低,所以降水量是從西向東減少。北疆平原區為一百五十至二百毫米,西部可達二百五十至三百毫米。南疆平原在七十毫米以下,最少的托克遜只有七毫米。平原區的降水在北疆對農業有重要意義,夏季平原降水能供給作物水的一部分,如小麥從返青到成熟,降水能滿足的需水量阿勒泰為百分之二十七、塔城為百分之五十六、伊犁為百分之四十五、烏魯木齊為百分之二十九。冬季北疆降水量,占全年的百分之二十五到四十,積雪厚度達五至二十五厘米,既有利于小麥越冬,也為冬麥返青提供了水分。南疆平原降水稀少,對農業供水沒有多達意義,作物出苗期間的微量降水,還可能引起土壤返堿。新疆的山區降水較多,年降水量為四百毫米以上的大降水中心均集中在山區。天山被稱為荒漠中的濕島。北疆中山帶以上年降水量為四百至六百毫米。伊犁谷地個別迎風坡可達一千毫米。天山南坡中山帶以上年降水量為三百至五百毫米。昆侖山北坡年降水一般為二百至三百毫米,局部迎風坡可達五百毫米。夏季山區降水直接形成徑流,匯入河道,是農業灌溉的主要水源。新疆農田用水百分之八十來自河流。冬季山區積雪,次年春季冰雪融化,成為春季河流主要的水源。
在熱量方面,因阿爾泰山山勢較低,北方的干冷氣流可以到達北疆,而天山又阻擋了它的南侵,因此南北疆差別較大。天山以北為寒溫帶。北疆冬季漫長嚴寒,年平均氣溫在6—7攝氏度。冷月(一月)為零下15—20攝氏度之間。青河縣城極值最低氣溫為零下49.7攝氏度(一九六一年三月二日的紀錄)。無霜凍期北疆平原一般為一百五十天左右。南疆年平均氣溫在10攝氏度以上。一月份平均氣溫多在零下8—10攝氏度之間,無霜凍期為二百至二百五十天。夏季南北疆溫度差別不大,七月份平均氣溫在22—26攝氏度之間。四月至九月個月平均氣溫,除北疆北部外,一般都高于同緯度其它地區。吐魯番盆地地勢地洼,周圍高山環繞,六月至八月平均氣溫均在30攝氏度以上,級值最高氣溫為47.6攝氏度,是中國夏季最炎熱的地方,被稱為“火洲”。由于空氣水分含量低,地面覆蓋度小,容易受熱和散熱,氣溫差較大,年平均日較差11—15攝氏度,最大日較差20攝氏度以上,所以新疆有“早穿皮襖,午穿紗”的諺語。白天溫度高,作物同化作用加快,夜間溫度低,作物呼吸作用緩慢,有利于營養物質積累,所以新疆瓜果比較甜。
新疆境內河流很多,以出山口處的河流數目為準,約有三百二十多條,較大的有塔里木河、伊犁河、額爾齊斯河、瑪納斯河、烏倫古河、開都河等二十多條。除額爾齊斯河注入北冰洋外,其它都屬于內陸河,流入內陸盆地和山間盆地的低洼部位。新疆河流水源的補給主要靠山地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永久雪線以上的高山帶,終年積雪,有冰川發育,新疆境內的山系共有冰川一萬多條,總面積約二萬三千平方公里,蓄水量約兩萬億立方米,是天然的固體水庫。有冰川調節的河流,徑流比較穩定,但過分集中在夏季,春季水量小。
塔里木河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河。它由葉爾羌河、和田河、阿克蘇河匯合而成,沿塔里木盆地北緣從西向東流,以羅布泊為最后歸宿,全長二千一百七十九公里。習慣上把葉爾羌河與阿克蘇河匯合點以下的河段稱為塔里木河,長九百七十公里。塔里木河無固定的河床,南北兩岸的干河床及大小支流縱橫分布,互相穿流,沿程損耗引蓄達,從上游到下游水量逐漸減少,上游水庫附近年徑流量五十多億立方米,到大西海子水庫只有只有兩億立方米。過去塔里木河尾部在羅布泊與臺特瑪湖之間的擺動,現在一般年份大西海子水庫以下的塔里木河已斷流。
伊犁河是新疆水量最大的河流,上游為特克斯湖、鞏乃斯河和喀什河,在雅馬渡匯合以后稱為伊犁河,年總徑流量一百五十八億立方米,約占新疆河流總徑流量的百分之二十,但流出過境的水量達一百二十多億立方米。
額爾齊斯河發源于阿爾泰山南坡,支流均由北岸大致平行納入干流,是典型的梳狀水系。最大的支流為布爾津河,次為哈巴河。年總徑流兩翼白二十六億立方米,流出過境的近一百億立方米。是中國的唯一的北冰洋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