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中國地理概況(2)
- 地理概況 下(青少年必讀書系 小學卷、中學卷)
- 楊發興主編
- 4971字
- 2016-02-17 15:57:39
自然狀況:
山區吉林省是中國六大林區之一。長白山脈連綿千里,素有“長白林?!敝Q。全省林業用地面積982.86萬公頃,占全省土地面積的52.03%,列全國第12位;其中林地面積788.25萬公頃,占林業用地面積的80.19%,列全國第8位。全省活立木總蓄積量為8.18億立方米,列全國第6位;林木年均生長量2324.36萬立方米,生產率2.88%;森林覆蓋率為42.1%。全省最高點為長白山白云峰,海拔2691米。礦產資源豐富,發現的礦藏136種。已探明有儲量的礦產78種。有22種礦產保有儲量居全國前五位。石油、天然氣、煤炭的儲量也很豐富。吉林省山地資源豐富,尤以長白山區野生動植物資源為最。吉林省是聞名中外的“東北三寶”——人參、貂皮、鹿茸的故鄉。靈芝、天麻、不老草、北芪及松茸、猴頭蘑、田雞油等都在國內外很有影響。長白山脈,森林、水利、礦產、動植物、藥物等特產資源豐富。
中部平原松遼平原平均海拔在110米-200米之間。吉林省土質肥沃,氣候條件優越,平均年降水500-600毫米,日照2200-3000小時,無霜期120-160天,具有雨熱同季特點,對各種農作物生長十分有利。特別適宜種植糧豆、油料、甜菜、煙、麻、薯類、人參、藥材、水果等各種作物。播種面積為395.9萬公頃。
糧食人均占有量、糧食商品率、糧食調出量、玉米出口量連續多年居全國首位。
吉林省是中國最大的商品糧基地。盛產玉米,大豆,水稻等。松遼平原土地肥沃,我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世界著名的玉米帶。
西部草原西部地處松嫩草原中心,是我國著名的草原之一,以盛產羊草而馳名中外,生長以多年生根莖禾草和叢生禾草占優勢,覆蓋率達50%-70%,屬平原草甸草場類。也是國家北方商品牛、細毛羊主要產地之一。
吉林省草原可利用面積達437.9萬公頃,主要集中于西部和東部地區。
吉林西部是歐亞草原的最東端,水源豐富,草質良好,是科爾沁草原的一部分,是我省畜牧業發展基地。
氣候:
吉林省處于北半球的中緯地帶,歐亞大陸的東部,相當于我國溫帶的最北部,接近亞寒帶。東部距黃海、日本海較近,氣候濕潤多雨;西部遠離海洋而接近干燥的蒙古高原,氣候干燥,全省形成了顯著的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特點,并有明顯的四季更替。全省大部分地區年平均氣溫為3-5℃,全年日照2200-3000小時,年活動積溫平均在2700-3600℃,可以滿足一季作物生長的需要。全省年降水量在550-910毫米,自東部向西部有明顯的濕潤、半濕潤和半干旱的差異。全省無霜期中部以西160天左右,東部山區120天左右。初霜期在9月下旬,終霜在4月末5月初。
民族:
吉林省是個多民族的省份。全省共有44個民族,除漢族外,在43個少數民族中朝鮮族、滿族、蒙古族、回族和錫伯族為世居民族。1999年末,少數民族人口251.7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10.21%,其中朝鮮族118.2萬人,滿族104.8萬人,蒙古族15.7萬人,回族12.3萬人,錫伯族3476人,壯族1293人,苗族478人,達斡爾族396人,土家族376人,白族293人,維吾爾族253人,赫哲族232人,彝族185人,瑤族143人,侗族121人,布依族103人,藏族100人,其他少數民族都在百人以下。
在人口較多的少數民族中,朝鮮族主要分布在東部的延邊、吉林、通化、白山等市;蒙古族和錫伯族主要分布在西部的白城和松原市;滿族、回族以長春、吉林、通化、四平市居多。
全省有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長白朝鮮族自治縣、伊通滿族自治縣4個民族自治地方。有34個民族鄉(鎮),其中蒙古族鄉10個,滿族鄉(鎮)10個,朝鮮族鄉(鎮)7個,回族鄉2個,滿族朝鮮族鄉3個,朝鮮族滿族鄉2個。全省少數民族人口數和占總人口比例,分別位于全國第9位和第11位。
3.遼寧
歷史溯源
遼寧省歷史悠久,古文化源遠流長。早在遠古時代,遼寧地區就有人類勞動、繁衍、生息活動。在營口大石橋南金牛山發現的金牛山人化石及其遺址,距今已有28萬年,是迄今為止遼寧地區發現的最古老的一處人類棲息地。在朝陽市喀左縣發現的鴿子洞遺址及出土的石器,屬于舊石器時代中期古人類遺址,距今有5萬年左右。
約在7000年前,遼寧地區開始進入新石器時代,沈陽新樂遺址和出土的大量器物,顯示了遼寧在原始社會末期的繁榮景象。朝陽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距今約5000年,從出土的祭壇、積石冢、神廟和女神彩塑頭像、玉雕豬龍、彩陶等重要文物得出,這里存在一個初具國家雛形的原始文明社會,標志著遼寧地區是中華民族文明的起源地之一。
自公元前20世紀夏朝進入奴隸社會后,遼寧地區逐步與之建立了隸屬關系。據中國最早的史書《禹貢》記載,遼寧地區最早為冀、青2州之城,夏商為幽州、營州之地。春秋戰國時期為燕地。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全面設置郡縣,在遼寧地區設置遼東、遼西、左北平郡。
兩漢、三國時隸屬幽州。西晉隸屬平州。東晉為營州。
隋朝時置遼東郡、柳城郡、燕郡。唐朝時在安東都護府的管轄下。遼代為東京道、中京道、金代為東京路、北京路。元代置遼陽行省。明代時為遼東都司。
遼寧地區是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的發祥地,至今遺存下來的沈陽故宮、清初三陵(永陵、福陵、昭陵)反映了這一時期的政治、文化、歷史面貌。民國初沿襲清制,公元1929年(民國18年)奉天省改為遼寧省,取遼河流域永遠安寧之意。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侵華戰爭,遼寧地區曾一度被日本帝國主義侵占。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建國初期,遼寧地區劃分為遼東和遼西兩省,以及沈陽、旅大、鞍山、撫順、本溪5個中央直轄市。1954年8月撤消遼東、遼西兩省建制,合并改為遼寧省。
地理簡報
遼寧省簡稱遼,位于中國東北地區的南部,地理坐標處在東經118°53′至125°46′,北緯38°43′至43°26′之間,東西端直線距離最寬約550公里,南北端直線距離約550公里。遼寧省陸地面積14.59萬平方公里,占中國陸地面積1.5%。海岸線東起鴨綠江口,西至山海關老龍頭,大陸海岸線全長2178公里,占中國大陸海岸線總長的12%,島嶼岸線長622公里占中國島嶼岸線總長的4.4%。近海分布大小島嶼506個,島嶼面積187.7平方公里。沿黃海的主要島嶼有外長山列島、里長山列島、石城列島和大、小鹿島等;沿渤海主要島嶼有菊花島、大小筆架山、長興島、鳳鳴島、西中島、東西螞蟻島、虎平島、豬島和蛇島等。
遼寧省東北與吉林省接壤,西北與內蒙古自治區為鄰,西南與河北省毗連,以鴨綠江為界河,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隔江相望,南瀕浩瀚的渤海和黃海。
氣候點評
遼寧省地處歐亞大陸東岸,屬于溫帶大陸型季風氣候區。境內雨熱同季,日照豐富,積溫較高,冬長夏暖,春秋季短,雨量不均,東濕西干。全省陽光輻射年總量在100-200卡/平方厘米之間,年日照時數2100-2600小時。全年平均氣溫在7-11℃之間,受季風氣候影響,各地差較大,自西南向東北,自平原向山區遞減。年平均無霜期130—200天,一般無霜期均在150天以上。
遼寧省是東北地區降水量最多的省份,年降水量在600-1100毫米之間。東部山地丘陵區年降水量在1100毫米以上;西部山地丘陵區與內蒙古高原相連,年降水量在400毫米左右,是全省降水最少的地區;中部平原降水量比較適中,年平均在600毫米左右。
4.內蒙古
地理環境
內蒙古自治區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北部邊疆,由東北向西南斜伸,呈狹長形。經緯度西起東經97°12′,東至東經126°04′,橫跨經度28°52′,相隔2400多公里;南起北緯37°24′,北至北緯53°23′,縱占緯度15°59′,直線距離1700公里;全區總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占全國土地面積的12.3%,居全國第3位。東、南、西依次與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陜西、寧夏和甘肅8省區毗鄰,跨越三北(東北、華北、西北),靠近京津;北部同蒙古國和俄羅斯聯邦接壤,國境線長4221公里。
[地質]內蒙古自治區地域遼闊,地層發育齊全,巖漿活動頻繁,成礦條件好,礦產資源豐富。以北42°為界,可分為兩個I 級大地構造單元。42°線以北為天山——內蒙古——興安地槽區,以南為華北地臺區。中、新生代時受太平洋板塊向西俯沖的影響,內蒙古東部地區形成北北東向的構造火山巖帶,即新華夏系第三隆起帶。內蒙古存在著兩個全國著名的Ⅱ級成礦帶,就在這兩大工級構造單元接觸部軸和新華夏系第三隆起帶上。
前者為華北地臺北緣金、銅多金屬Ⅱ級成礦帶,后者為大興安嶺Ⅱ級銅多金屬成礦帶。
[地貌]內蒙古自治區的地貌以蒙古高原為主體,具有復雜多樣的形態。除東南部外,基本是高原,占總土地面積的50%左右,由呼倫貝爾高平原、錫林郭勒高平原、巴彥淖爾——阿拉善及鄂爾多斯等高平原組成,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海拔最高點賀蘭山主峰3556米。高原四周分布著大興安嶺、陰山(狼山、色爾騰山、大青山、灰騰梁)、賀蘭山等山脈,構成內蒙古高原地貌的脊梁。內蒙古高原西端分布有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庫布其、毛烏素等沙漠,總面積15萬平方公里。在大興安嶺的東麓、陰山腳下和黃河岸邊,有嫩江西岸平原、西遼河平原、土默川平原、河套平原及黃河南岸平原。這里地勢平坦、土質肥沃、光照充足、水源豐富,是內蒙古的糧食和經濟作物主要產區。在山地向高平原、平原的交接地帶,分布著黃土丘陵和石質丘陵,其間雜有低山、谷地和盆地分布,水土流失較嚴重。全區高原面積占全區總面積53.4%,山地占20.9%,丘陵占16.4%,河流、湖泊、水庫等水面面積占0.8%。
[氣候]內蒙古自治區地域廣袤,所處緯度較高,高原面積大,距離海洋較遠,邊沿有山脈阻隔,氣候以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為主。有降水量少而不勻,風大,寒暑變化劇烈的特點。大興安嶺北段地區屬于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巴彥浩特——海勃灣——巴彥高勒以西地區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偟奶攸c是春季氣溫驟升,多大風天氣,夏季短促而炎熱,降水集中,秋季氣溫劇降,霜凍往往早來,冬季漫長嚴寒,多寒潮天氣。全年太陽輻射量從東北向西南遞增,降水量由東北向西南遞減。年平均氣溫為0℃~8℃,氣溫年差平均在34℃~36℃,日差平均為12℃~16℃。年總降水量50~450毫米,東北降水多,向西部遞減。東部的鄂倫春自治旗降水量達486毫米,西部的阿拉善高原年降水量少于50毫米,額濟納旗為37毫米。蒸發量大部分地區都高于1200毫米,大興安嶺山地年蒸發量少于1200毫米,巴彥淖爾高原地區達3200毫米以上。內蒙古日照充足,光能資源非常豐富,大部分地區年日照時數都大于2700小時,阿拉善高原的西部地區達3400小時以上。全年大風日數平均在10~40天,70%發生在春季。
其中錫林郭勒、烏蘭察布高原達50天以上;大興安嶺北部山地,一般在10天以下。沙暴日數大部分地區為5-20天,阿拉善西部和鄂爾多斯高原地區達20天以上,阿拉善盟額濟納旗的呼魯赤古特大風日,年均108天。
[水文]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共有大小河流1000余條,祖國的第二大河——黃河,由寧夏石咀山附近進入內蒙古,由南向北,圍繞鄂爾多斯高原,形成一個馬蹄形。其中流域面積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70多條;流域面積大于300平方公里的有258條。有近千個大小湖泊。全區地表水資源為671億立方米,除黃河過境水外,境內自產水源為371億立方米,占全國總水量的1.67%。地下水資源為300億立方米,占全國地下水資源的2.9%??鄢貜退浚珔^水資源總量為518億立方米。年人均占有水量2370立方米,耕地每公頃平均占有水量1萬立方米,平均產水模數為4.41萬立方米/平方公里。內蒙古水資源在地區、時程的分布上很不均勻,且與人口和耕地分布不相適應。東部地區黑龍江流域土地面積占全區的27%,耕地面積占全區的20%,人口占全區的18%,而水資源總量占全區的65%,人均占有水量8420立方米,為全區均值的3.6倍。中西部地區的西遼河、海灤河、黃河3個流域總面積占全區的26%,耕地占全區的30%,人口占全區的66%,但水資源僅占全區25%,其中除黃河沿岸可利用部分過境水外,大部分地區水資源緊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