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信心——具體描摹并且信以為真(2)
- 思考致富(經典勵志文叢)
- (美)希爾 王勇編譯
- 4945字
- 2016-01-07 16:46:21
阿德勒認為人人都有自卑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他說,因為我們發現我們自己所處的地位是我們希望加以改進的,人類欲求的這種改進是無止境的,因為人類的需要是無止境的。所以人類不可能超越宇宙的博大與永恒,也無法掙脫自然對人類整體狀況進行分析,人類產生自卑是無條件的,不過,對于具體的個人,自卑的形成則是有條件的。
從環境角度看,個體對自己的認識往往與外部環境對他的態度和評價緊密相關。這點早已為心理學理論所證實。例如,某人的書法很不錯,但如果所有他能接觸到的書法家和書法鑒賞家都一致對他的作品給予否定性的評價,那就極有可能導致他對自己書法能力的懷疑,從而產生自卑。
阿德勒自己就有過這樣的體會:他念書時有好幾年數學成績不好,教師和同學的消極反饋,強化了他數學能力低的印象。直到有一天,他出乎意料地發現自己會做一道難倒老師的題目,才成功地改變了對自己數學低能的認識。可見,環境對人的自卑產生有不可忽視的影響。某些低能甚至有生理、心理缺陷的人,在積極鼓勵、扶持的寬容氣氛中,也能建立起自信,發揮出最大的潛能。
從主體角度看,自卑的形成雖與環境因素有關,但其最終形成還受到個體的生理狀況、能力、性格、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及生活經歷等個人因素的影響,尤其是其童年經歷的影響。弗洛伊德認為,人的童年經歷雖然會隨著時光流逝而逐漸淡忘,甚至在意識層中消失,但仍將頑固地保存于潛意識中,對人的一生產生持久的影響力。所以,童年經歷不幸的人更易于產生自卑。我們有過這樣的體驗:孩提時,總覺得父母比我們大,而自己是最小的,要依靠父母,仰賴父母;另一方面,父母也會強化這種感覺,令我們不知不覺地產生了“我們是弱小的”這種感覺,從而產生了自卑。良好的個人素質對自卑的克服有重大的影響,同時它也是建立自信的基礎。面面俱到的優秀者、強者,肯定與自卑無緣,問題是世上沒有一個人能在生理、心理、知識、能力乃至生活的各方面都是一個強者、優秀者,即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因此從理論上說,天下無人不自卑,自卑的情形在任何人身上都可能產生,幾乎所有的人都存在自卑感,只是表現的方式和程度不同而已。對此,拿破侖講述了3個孩子初次到動物園的故事:
“當他們(3個孩子)站在獅子籠前面時,一個孩子躲到母親的背后全身發抖地說道:‘我要回家。’第二個孩子站在原地,臉色蒼白地用顫抖的聲音說道:‘我一點也不怕。’第三個孩子目不轉睛地盯著獅子問他的媽媽:‘我能不能向它吐口水?’事實上,這3個孩子都已經感到自己所處的劣勢,但是每個人都依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用自己的方法表現出他們各自的感覺。”自卑感展現在哪一方面,表現為何種程度,是因人而異的,無論人們是否意識到,實際上都存在自卑。
我認為一般情況下,人們自卑感的表現形式和行為模式大致有如下幾種:
1.孤僻怯懦型
由于深感自己處處不如別人,“謹小慎微”成了這類人的座右銘。他們像蝸牛一樣潛藏在“貝殼”里,不參與任何競爭,不肯冒半點風險。即便遭到侵犯也聽之任之,逆來順受、隨遇而安,或在絕望中過著離群索居的生活。
2.咄咄逼人型
當一個人的自卑感最強烈的時候,采用屈從怯懦的方式不能減輕其自卑之苦,則轉為好爭好斗方式:脾氣暴躁,動輒發怒,即便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會尋求各種借口挑釁鬧事。
3.滑稽幽默型
扮演滑稽幽默的角色,用笑聲來掩飾自己內心的自卑,這也是常見的一種自卑的表現形式。美國著名的喜劇演員費麗絲·蒂勒相貌丑陋,她為此而羞怯、自卑,于是運用笑聲,尤其是開懷大笑,以掩飾內心的自卑。
4.否認現實型
這種行為模式是自己不想看到,也不愿意思考自卑情緒產生的根源,而采取的行為來擺脫自卑。如借酒消愁,以求得精神的暫時解脫等方法。
5.隨波逐流型
由于自卑而喪失信心,因此竭盡全力使自己和他人保持一致,唯恐有與眾不同之處,害怕表明自己的觀點,放棄自己的見解和念頭,努力尋求他人的認可,始終表現出一種隨大流的狀態。
上述各種自卑心理的表現形式,都是對自卑的消極適應方法,也稱自卑的消極“自我防衛”。心理學家實驗證實,消極的自我防衛會使精力大量消耗在逃避困難和挫折的威脅上,因而往往難以用于“創造性的適應”,使自己有所作為。這是自卑的消極方面。
無論是偉人還是平常人,都會在某一方面表現出優勢,在另一些方面表現出劣勢,也會或多或少地遭受挫折,或得到外界環境的消極反饋。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劣勢和挫折都會給人帶來沉重的心理壓力,導致自卑。成功者能克服自卑,超越自卑,其重要原因是他們能運用調控方法提高心理承受力,使之在心理上阻斷消極因素的交互作用。一般情況下,成功者運用的調控方法有以下幾種:
1.認知法——通過全面、辯證的觀點看待自身情況和外部評價,認識到人不是神,既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會全知全能。人的價值追求主要體現在通過自身智力,努力達到力所能及的目標,而不是片面地追求完美無缺。對自己的弱項或挫折,持理智的態度,既不自欺欺人,也不將之視為天塌地陷的事情,而是以積極的方式應對現實,這樣便會有效地消除自卑。
2.轉移法——將注意力轉移到自己感興趣也最有能力做的事情上,可通過致力于書法、繪畫、寫作、制作、收藏活動,從而淡化和縮小弱項在心理上的自卑陰影,緩解心理的壓力和緊張。
3.領悟法——也叫心理分析法,一般要由心理醫生幫助實施。其具體方法是通過自由聯想和對早期經歷的回憶,分析找出導致自卑心態的根本原因,使自卑癥結經過心理分析返回意識層,讓求助者領悟到:有自卑感并不意味著自己的實際情況很糟,而是潛藏于意識深處的癥結使然,讓過去的陰影來影響今天的心理狀態,是沒有道理的。從而使人有“頓悟”之感,從自卑的情緒中擺脫出來。
4.作業法——如果自卑感已經產生,自信心正在喪失,可采用作業法。先尋找幾件比較容易完成的事情去做,成功后便會收獲一份喜悅,然后再找到另一個目標。在一個時期內盡量避免承受失敗的挫折,以后隨著自信心的提高逐步再向較難、意義較大的目標努力,通過不斷取得成功,使自信心得以恢復和鞏固。一個人自信心的喪失,往往是在持續失敗的挫折下產生的,自信心的恢復和自卑感的消除也得以一連串小小的成功開始,每一次成功都是對自信心的強化。自信恢復一分,自卑的消極體驗就將減少一分。
5.補償法——通過努力奮斗,以某一方面的突出成就來補償生理上的缺陷或心理上的自卑感受。有自卑感就是意識到了弱點,并且心理上也懼怕這種弱點,然后又沉浸在這些弱點中而無法自拔,最后只好尋找另外的方面來補償自己的這種痛苦感,最終這種強烈的自卑感,反而促使人們在其他方面超常的發展,這就是心理上的“代償作用”。即是通過補償的方式揚長避短,把自卑感轉化為自強不息的推動力量。耳聾的貝多芬,成為了劃時代的“樂圣”;少年坎坷艱辛的霍東,沒有實現慈愛的母親的期望——成為一代學者,但不是讀書材料的他,后來卻在商界大展宏圖。許多人都是在這種補償的奮斗中成為出眾的人的。古人云:“我之才能,自非圣賢,有所長必有所短,有所明必有所敝”,故從這個角度上說,天下無人不自卑。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完全不必為“自卑”而彷徨,只要把握好自己,成功的路就在腳下。
下面介紹幾種戰勝自卑的方法:
1.補償戰勝法
自卑感較強的人,常常通過犧牲自己的利益而讓旁人來證實自己。自卑感的產生,往往并非認識上的差異,而是感覺上的差異。其根源就是人們不喜歡用現實的標準或尺度來衡量自己,而是想象或假定自己應該達到某種標準或尺度。如:“我應該如此這般”、“我應該像這種人一樣”等。這種想法只會滋生更多的煩惱和挫折,使自己更加抑制和自責。實際上,你自己就是你自己,不必“像”別人,更沒有別人強迫你“像”他。因此,要想不被周圍的環境所俘虜,走出自卑,就需要敢于面對挑戰,并迎接它、戰勝它、超越它。補償心理學就是自卑心理學的法寶。
什么是補償心理學呢?補償心理學是一種心理適應機制(機能)。在適應社會的過程中,個體總有一些偏差。為了克服這些偏差,于是從心理方面尋找出路,力求得到補償。自卑感愈強的人,尋求補償的愿望往往也就愈大。
從心理學上看這種補償,其實就是一種“移位”(變位),為克服自己生理上的缺陷或心理學上的自卑感(劣等感),而發展自己其他方面的特征、長處、優勢,趕上或超過他人的一種心理適應機制。事實上,也正是因為如此,自卑感就成了許多成功人士成功的動力,變成他們超越自我的“渦輪增壓”。而“生理缺陷”愈大的人,他們的自卑感也愈強——而成就大業的本錢就愈多。
解放黑奴的美國總統林肯,補償自己不足的方法就是通過教育及自我教育。他拼命自修以克服早期的知識貧乏和孤陋寡聞,他在燭光、燈光、月光前讀書,盡管眼眶越陷越深,但知識的營養卻對自身的缺乏作了全面補償,最后他成了有杰出貢獻的美國總統。貝多芬從小聽覺有缺陷,耳朵全聾后,克服自卑感寫出了優美的《第九交響曲》。
自卑感具有使人前進的反彈力,由于自卑,人們會清楚地甚至過分地意識到自己的不足,這就促使你努力糾正或者以別的成就(長處)彌補這些不足。這些經歷將使你的性格受到磨礪,而堅強不屈的性格正是獲取成功的心理基礎。
自卑能促進成功,令人難堪的種種因素往往可以作為發展自己的跳板。所以,一個人的真正的價值,首先取決于能否從自我設置的陷阱中超越出來,而真正能夠解救你的這個人,就是你自己。即所謂“上帝只幫助那些能夠自救的人”。
想要擺脫自己心理或生理方面帶來的自卑感,就要善于尋找運用別的東西來替代、彌補這種自卑意識。一代球王貝利通過補償心理克服自卑的經歷,或許會對你有所啟示。
球王貝利的名聲早已為世界眾多足球迷所稱道,但如果說,這位大名鼎鼎的超級球星曾經是一個自卑的膽小鬼,許多人肯定會覺得不可思議。
時光倒退30年。“我為什么總是這樣呆呢?”那時的貝利可一點也不瀟灑,當他得知自己已入選巴西最有名氣的桑托斯足球隊時,竟然緊張得一夜未眠。他翻來覆去地想著:“那些著名球星會笑話我嗎?萬一發生那樣的尷尬情形,我有臉回來見家人和朋友嗎?”他甚至還無端猜測:“即使那些大球星愿意與我踢球,也不過是想用他們絕妙的球技來反襯我的笨拙和愚昧。如果他們在球場上把我當做戲弄的對象,然后把我當白癡似的打發回家,我該怎么辦?怎么辦?”
一種前所未有的懷疑和恐懼使貝利寢食不安,因為他根本就缺乏自信。雖然自己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但憂慮和自卑卻使他情愿沉寂于希望,也不敢邁進渴求已久的現實。真是不可思議,后來在世界足壇上叱咤風云,稱雄多年,以銳不可擋的勇氣踢進一千多個球的一代球王貝利,當初竟是一個優柔寡斷、心理素質非常脆弱的自卑者。
貝利終于身不由己地來到桑托斯球隊,那種緊張和恐懼的心理,簡直無法形容。“正式練球開始了,我已經嚇得幾乎癱軟。”他就是這樣走進一支著名球隊的。原來以為剛進球隊只是練練盤球、傳球什么的,然后便是當板凳隊員。哪知,第一次,教練就讓他上場,還讓他當主力中鋒。緊張得貝利半天沒回過神來,雙腿像長在別人身上似的,每次球滾到他身邊,他都好像是看見別人的拳頭向他擊來。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幾乎是被硬逼著上場的,而當他邁開雙腿不顧一切地在場上奔跑時,他便漸漸地忘了自己是跟誰踢球,甚至連自己的存在也忘了,只是習慣性地接球和傳球。在快要結束訓練時,他已經忘記了桑托斯球隊,而認為又是在故鄉的球場上練球……那些使他深感畏懼的足球明星們,其實并沒有一個人輕視他,而且對他相當友善。如果貝利的自信心稍微強一些,也不至于有那么多的精神煎熬。問題是貝利從小就太自尊,自視太高,以致難以滿足。他之所以會產生緊張和自卑,完全是因為把自己看得太重。一心只考慮別人將如何看待自己,而且還以極苛刻的標準來衡量自己。這又怎能不導致怯懦和自卑呢?極度的壓制會淹沒本身具有的活力和天賦。
通過忘掉自我、專注于足球,保持一種泰然自若的心態,正是貝利克服緊張情緒、戰勝心理脆弱的法寶。強者不是天生的,強者也并非沒有軟弱的時候,強者之所以成為強者,正在于他善于戰勝自己的軟弱。貝利戰勝自卑心理的過程告訴我們:盡量不要理會那些使你認為你不能成功的疑慮,勇往直前,即使明知道要失敗,也要去做做看,其結果往往并非真的失敗。久而久之,你會從緊張、自卑、恐懼的束縛中解脫出來。醫治自卑的對癥良藥是:不甘自卑、發奮圖強、予以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