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形形色色的海洋生物(2)

鱟也是一種古老的海洋生物,其出現時間比恐龍還要早,最早見于泥盆紀,同期出現的三葉蟲等均滅絕,成為化石生物,而鱟的繁衍卻一直延續至今,大約已延續了4億多年。因而鱟也被人們稱為海洋生物中的“活化石”。鱟的某些形態結構及幼體發育仍保留著古老的面貌,其幼體發育過程中有一個階段的形態與古老的化石生物三葉蟲非常相似,被稱為三葉蟲幼體。鱟的外形比較怪異,在我國東南沿海被當地群眾稱為海怪,有些地方也稱馬蹄蟹。鱟的軀體由頭胸甲、腹部、尾三部分組成。頭胸甲呈半月形,外覆厚厚的“盔甲”,背面生有單眼和復眼各一對。腹部較小,呈六角形,兩側生有6對銳棘,腹面有片狀游泳肢6對,其中的后5對肢基部各生有書鰓一對;尾細長而堅硬,劍狀,可以自由擺動。在動物系統分類學中,鱟屬于節肢動物,與蝦蟹同屬一大類。目前全世界僅存在5種,比較局限地分布在我國東南沿海、北美洲、中美洲3個區域。分布在我國東南沿海的學名為中國鱟,也稱東方鱟或三刺鱟,多棲息于沙質海底,并可潛入沙層內,過著營晝伏夜出式生活,有時也能爬到海灘上活動。鱟生長緩慢,大約需要8年才能達到性成熟,成熟后的鱟常常像鴛鴦那樣雌雄成雙成對地生活,雄鱟可利用其帶鉤的附肢匍匐在雌鱟背上,隨雌鱟一起行動。鱟的雌雄個體的體型大小差異比較明顯,雌大雄小。鱟的血液比較特殊,一般動物的血大多為紅色,而鱟血卻呈藍色,這是因為大多數動物的血液中都含有鐵離子,鐵離子與氧結合后形成血紅蛋白,因而血液顯紅色。而鱟的血液中含有銅離子,銅離子與氧結合后形成血藍蛋白,因而鱟血顯藍色。鱟血對細菌的反應非常敏感,受傷后其血液能在傷口處很快凝結,起保護作用。用鱟血制成的試劑可以用于檢驗內毒素,其檢驗速度快,靈敏度高,是一種非常珍貴的生化指示劑。

只見雌性不見雄性的魚

沿海的漁民常常會感到奇怪,為什么所捕到的鮟鱇魚全都是雌魚,雄魚都到哪兒去了呢?原來鮟鱇魚的雌魚與雄魚個體大小差別非常大,其中有的種類雌雄個體大小相差上千倍。雄鮟鱇不僅個體小,而且外形與雌鮟鱇也不太一樣,大多都附著在雌鮟鱇的身上,當雌魚被捕獲時它們大多都偷偷地溜走了,不被人們注意。還有的種類雄魚發育不完全,只能寄生在雌魚的身上,僅起著產生雄性配子的作用。例如,角鮟鱇的雄魚就寄生在雌魚的身上,宛如雌魚身上的一條角刺,不仔細觀察很難發現。因而人們捕獲的鮟鱇魚便只能全都是雌魚了。

靠爸爸養大的海洋生物

海馬在動物系統分類學上也隸屬于魚類,但其外形與魚類幾乎沒有相似之處。其頭部像馬,與軀體呈90°彎曲;腹部突出;體外被覆有一層堅硬的環狀骨片,好似盔甲;尾鰭消失,尾細長,可以卷曲,平時可用尾卷附在海藻等物體上。雄海馬的腹部生有一個育兒袋,繁殖季節雌海馬把卵產在育兒袋中,孵化出的幼海馬就在育兒袋中生長發育,直到能獨立生活后才離開育兒袋。

這點雖然有些像陸地上的袋鼠,但海馬看起來似乎是由爸爸生的。海馬是一味比較名貴的中藥材,有“南方人參”之稱,有舒筋通絡、補腎壯陽、散結消腫等功效。

鲆與鰈

鲆鰈魚有時也稱比目魚,地方名偏口魚,是鲆類和鰈類兩大類魚的總稱。鲆鰈魚的外形比較特殊,身體扁平,如同一片平放的樹葉。上側體色較深,多呈棕黃色至棕褐色,下側色淺,多為白色或黃白色;兩只眼睛皆生在色深的一側,其中一只眼位于頭的中間部位,另一只則偏向頭的一側;口雖然也生在頭的前端,但開裂方向卻不像其他魚那樣呈水平方向而是以近乎垂直的方向傾斜開裂,偏口魚的地方名大概就是由此而得的。鲆類與鰈類在外形上十分相似,一般人不太容易區分。一個最簡單的區分方法就是:將魚體側立起來,使其頭朝向前方、偏向頭一側的那只眼朝向上方,若兩只眼均生在身體的左側(即體色深的一側在身體的左方)則為鲆,若在身體的右方則為鰈,也即人們常說的“左鲆右鰈”。

常見的鲆類魚有牙鲆、大菱鲆、漠斑牙鲆等,常見的鰈類魚有黃蓋鰈(地方名小嘴)、高眼鰈(地方名長脖)、石鰈(地方名石礓子)、星鰈等。

鲆鰈魚一生多數時間都匍匐在海底,色淺的一側朝下,色深的一側朝上,而且上側的體色還可以隨著環境的改變而變化,有時體色可變得深一些,有時可變得淺些,有時還能出現一些深淺不同的小斑點,使之與周圍的環境色澤一致,起保護色作用。鲆鰈魚在小時候形狀與普通魚相似,身體也是呈側扁形,兩只眼分別生在頭的兩側,在海水中自由游動。但長至1厘米左右時鲆鰈魚開始下沉至海底,鲆類身體右側朝下側臥于海底,鰈類則左側朝下側臥于海底。由于生活環境的改變鲆鰈魚體型也隨之逐漸改變,身體開始向背腹方向伸展變寬,貼近海底的一側體色變淺,而朝上的一側體色變深,同時頭部朝下的一側也逐漸向背方扭轉,眼和嘴都隨之扭轉移位,向下一側的眼移向背側,嘴扭轉成斜向,經過一段時間的變態發育即變成形態基本與成魚相同的怪樣子了。鲆鰈魚體形與體色的改變是為了更好適應底棲的生活方式,是海洋生物中身體結構與環境相適應的典型例子。

鰩與魟

鰩與魟,地方名有時通稱為老板魚,也是經常棲息在海底的魚類。鰩與魟是兩大不同類的魚,兩者的外形比較相似,魚體皆為扁平的團扇形,后部生有一條長長的尾,游動時身體的兩側上下扇動,好似蝴蝶飛翔。兩者的主要區別是:鰩的尾為細長的棒狀,末端生有一片不太大的圓片狀尾鰭,尾的上側還有兩片不大的背鰭;而魟的尾為鞭狀,末端細長,沒有尾鰭,背鰭大多變異為尖銳的棘刺狀。

鰩和魟與鲆鰈魚一樣,也是長到一定時候身體逐漸伸展而變成扁平形,不同的是鲆鰈類用身體的一側著底,體形變寬的伸展方向為背腹向;而鰩類與魟類則是腹部向下著底,伸展方向是向兩側,體形變寬,因而其兩只眼都移至背側居中位置,而不像鲆鰈魚那樣一只眼居中而另一只眼偏向頭的一側。太平洋海鰩是鰩類中體型最大的種類,最大個體體寬可達7.6米,重1300千克。

鯨魚、鮑魚、魷魚、章魚為什么都不屬于魚類

鯨魚、鮑魚、魷魚、章魚等雖然都被人們稱為“魚”,但實際上它們都不是魚,而是其他類別的海洋生物,被冠以“魚”的稱呼只是人們的習慣叫法罷了。

鯨魚學名鯨,因其外形與魚十分相似,而且又需要長年生活在水中,離開水就不能生存,因而人們習慣上將其稱為鯨魚。其實鯨在動物系統分類學上并不屬于魚類,而屬于哺乳動物。鯨的呼吸器官為肺,需要經常浮上水面進行呼吸,幼仔為胎生,幼鯨需要雌鯨的乳汁喂養,這些特征與陸地上的哺乳動物相似,與魚類則完全不同。外觀上,鯨與魚最明顯的區別是魚類尾鰭呈垂直方向,而鯨類的尾鰭呈水平方向,魚類頭部兩側有鰓裂,而鯨的頭部兩側無鰓裂,但在頭部上側有呼吸孔。

鮑魚的學名鮑,是一種非常名貴的海產貝類。其體外被覆有一枚扁平的耳狀貝殼,屬單殼貝類。鮑的足部肥大,肉細嫩鮮美,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和滋補保健作用,深受廣大群眾青睞,在我國自古就被列入“海產八珍”之中,與海參、干貝、燕窩、魚翅等齊名。全世界共有鮑100多種,全都生活在海洋中,主要分布在亞洲、北美洲和大洋洲的太平洋沿岸,主要生產國有澳大利亞、墨西哥、美國、日本、中國等。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養鮑國,近幾年的鮑魚產量中有2/3以上為養殖產量。我國沿海自然分布有8種鮑,其中有一定產量和經濟價值的種類只有兩種,分別是皺紋盤鮑和雜色鮑。前者主要分布在江蘇以北的北方沿海,后者則主要分布在浙江以南沿海。兩種鮑中以皺紋盤鮑的味道最鮮,肉質最好,價格也最貴,為鮑中的上品。但是,兩種鮑的外形又比較相似,一般人不易區分。其主要區分方法是:皺紋盤鮑的殼孔數(即貝殼右側的一列小突起頂端的開孔數目)一般為3~5個,而雜色鮑的殼孔數一般為7~9個;前者個體較大,野生個體貝殼表面大多為綠褐色,養殖個體一般為綠色或翠綠色;而后者的最大個體一般不超過8厘米,殼色大多為紅褐色至暗褐色。

魷魚也稱柔魚或烏賊,章魚的學名為蛸,它們均屬軟體動物中的頭足類。它們的共同特點就是都有一個圓筒狀或者橢圓形的胴體,胴體的前部為頭,頭的兩側生有一對大眼睛,頭前部還生有10條或8條長長的腕狀足。腕足都生在頭上,這也是它們被統稱為頭足類的主要原因。魷魚的胴體一般多呈圓筒狀,頭上生有10條腕,其中的8條腕的長度略短于胴體,另外兩條腕在捕食時可迅速伸長,伸展時大約為胴體長度的3~5倍以上,但不用時則可縮至與其他腕基本等長。魷魚的游泳方式也很有趣,前進與后退靈活自如,有時簡直使人分不清它到底哪邊是頭哪邊是尾。章魚也稱八爪魚,其胴體多為橢圓形,頭上生有8條等長的腕,腕的長度大約為胴體長度的2~5倍,因而在動物系統分類學上前者為十腕目而后者為八腕目。

有毒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中有些種類生有毒腺,可以分泌毒液,人類不小心被其咬傷或者蜇傷后會引起中毒。例如:生活在澳大利亞北部海域有一種被稱為“海黃蜂”的水母,其體內所含的毒液是已知天然毒素中毒性最強的,毒性超過陸地生物中毒性最強的眼鏡蛇毒的毒性。該毒液被稀釋1萬倍再注入實驗生物體內,幾秒鐘即可致其死亡,游泳者一旦被其蜇傷往往是致命的。我國沿海一些常見的大型水母類,如海蜇等,其觸手上也生有刺細胞,能分泌毒素,若被其蜇傷,輕者能引起紅腫劇痛,重者則可能導致休克甚至危及生命。海蛇全都是有毒的,一旦被其咬傷,大多也是致命的。貝類中的芋螺受刺激后能噴射出有毒的棘刺,人被其刺傷后能引起紅腫劇痛。我國南方海域生長的刺冠海膽的殼上的棘也能分泌毒素,人被其刺傷也能引起紅腫劇痛。

此外,還有一些有毒海洋生物的組織器官中含有毒素,人一旦誤食后很容易造成中毒。河鲀魚恐怕是海洋生物中致死人命最多的有毒魚類了。該魚的肝臟、卵巢、血液、皮膚、眼球等均含有劇毒,被稱為“河鲀毒素”,人食用后會很快引起麻痹并致死。河鲀魚的肉白嫩細滑,味道非常鮮美,因而吸引部分人不惜冒生命危險而食之,在日本甚至還有“拼死吃河鲀”之說。中國、日本、朝鮮半島、東南亞等地幾乎每年都有人因吃河鲀而致死的事件發生。除河鲀之外,鲅魚(馬鮫)、草魚(鯇魚)等的肝臟中也含有毒素,鮐魚(鯖)等紅肉魚類儲存不當還容易產生一種被稱為“組胺”的有毒物質。某些貝類,如貽貝、毛蚶等,有時體內會積蓄一種被稱為“貝毒”的有毒物質,人們一旦食入這些毒素后,輕者可出現嘔吐、腹瀉、昏迷等癥狀,重者則可造成死亡。

致病海洋生物

有些海洋生物的體內,特別是鰓上及消化道內,容易積聚致病的微生物,人食用后則會因致病微生物感染而引發疾病。例如,發生在我國江蘇如東沿海的甲肝事件,就是由毛蚶攜帶病原菌而引發的甲型肝炎爆發的重大事件。一些人在夏秋季吃了水產品后容易引發上吐下瀉等消化系統疾病,大多也是由于食用了不干凈的海洋生物而造成的。

噬人的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中可直接攻擊人類,并造成人身傷害事故最多的魚類是鯊魚。全世界鯊魚約有350種,其中只有某些大型種類才可能襲擊游泳者和沖浪者,對人類造成危害。噬人的鯊魚中以大白鯊對人類危害最大,因其多生活在溫暖的淺水域,對游泳者的威脅最大。此外,噬人鯊、虎鯊、雙髻鯊、長尾鯊等也能對人類安全構成威脅。

在澳大利亞、美國以及東南亞沿海,鯊魚襲擊人的事件時有發生,游泳者經常是“談鯊色變”。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赤峰市| 聂拉木县| 鄂伦春自治旗| 淮北市| 荣成市| 宁阳县| 西乌珠穆沁旗| 石门县| 四会市| 峨眉山市| 黄骅市| 新晃| 云和县| 嘉定区| 崇州市| 崇文区| 西平县| 银川市| 营山县| 海宁市| 黎城县| 博兴县| 苏州市| 梅州市| 怀远县| 梁河县| 武乡县| 通辽市| 达日县| 通化市| 略阳县| 昂仁县| 裕民县| 双流县| 忻城县| 墨江| 肥乡县| 伊宁县| 巴中市| 芦溪县| 永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