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發現水的蹤跡
- 人類對月球的開發(宇宙瞭望書坊)
- 李宏主編
- 1313字
- 2016-02-24 17:02:53
自1976年蘇聯向月球發射了最后一顆探測器后,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人類沒有再對月球進行過“專訪”。但這并不表明人類放棄了月球,科學家和月球發燒友們一直對月球心馳神往。
1990年1月24日,日本發射了名為“飛天號”的月球探測器,成為繼蘇、美之后第三個向月球軌道發射航天器的國家。
1994年1月21日,美國用“大力神號”火箭從范登堡空軍基地發射了由美國和美國國防部聯合研制的、用以試驗導彈跟蹤和“星球大戰”傳感器技術的“克萊門汀1號”探測器。在繞月運行過程中,該探測器詳細測繪了月球表面圖像,測量了月面40多處盆地的地貌、月球引力分布情況以及環形山壁層之間的變化,從而使科學家們進一步了解了月球構造的形成。最令人驚喜的是,在用雷達信號測量月球隕石坑深度時,“克萊門汀1號”意外地發現了一個小的湖狀冰塊,它處于月球南極背陰面一個面積為塞浦路斯共和國的兩倍、深12000米(這一深度遠遠超過地球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的高度)的巨大隕石坑——艾特肯盆地的底部。這些冰是凝固的水冰,而不是其他一些液體或氣體凝固成的“冰”。
月球上發現了水的蹤跡!這一消息立即引起了科學家們的極大興趣,也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為了證實月球上是否真的有水源,1998年1月6日,“雅典娜2號”運載火箭從卡納維拉爾角發射場升空,把月球“勘測者號”探測器送入了飛向月球的軌道。該探測器同時還擔負著測繪月球地貌,發現其中的礦藏,并研究其地質構造的任務。這是自1972年12月“阿波羅17號”的航天員在月面上最后一次登陸以來,美國第一次向月球發射航天器對其進行全面考察。
月球“勘測者號”探測器的外觀呈圓筒狀,高1.2米,直徑1.4米,重295千克。它上面攜帶了中子光譜儀、γ射線光譜儀、α粒子光譜儀等先進的探測儀器。其中中子光譜儀用來回答月球是否有水這一人們最關心,也最為重要的問題。
飛過了地月間38萬千米的距離后,月球“勘測者號”于1998年1月13日進入環月軌道,開始在距月球100千米的上空進行考察。月球“勘測者號”果然不負眾望,它用所探測到的數據為月球上水的存在提供了較為確鑿的證據。這些數據表明,在月球的北極和南極陰冷的地區很可能有水冰存在。
月球“勘測者號”的發現間接地證實了“克萊門汀1號”探測器1994年的探測結果。不過,月球上的冰并不是人們原來想象的那樣以厚厚的極地冰蓋形式存在,而是以非常低的密度和月球塵土混雜在一起,貯存在南北兩極大量的隕石坑的底部,大約有60億噸之多。
根據設計,月球“勘測者號”的燃料會在1999年8月1日消耗殆盡,但科學家們不想讓它白白等死,而是為它設計了一個轟轟烈烈的結局——在人類可能對其失去控制的前一天令它撞向月面。
科學家們把撞月時機選在7月31日凌晨6時左右,因為此時正好是天空最為潔凈的時刻,而且地面和地球軌道上的各觀測點都相對集中在較佳的觀測區內。撞擊點在月球南極一座環形山的內側,是科學家們經過仔細計算和對比后篩選出來的。該環形山的直徑大約為80千米,大小較為適中。山口內部非常深,有大片陽光永遠照射不到的陰影區,而山口頂部的突出部分又較為平緩低矮,使月球勘測者號能夠以極高的速度和極小的角度直接撞擊山口內側的陰影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