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觀狀辨病(2)
- 生活知識百科(第一冊)
- 唐書同主編
- 5020字
- 2016-08-19 10:22:56
手掌顏色與疾病
正常人的手指豐滿紅潤,手掌呈淡紅色或粉紅色,明潤光澤,氣色調勻。一旦手掌顏色變深或變淺,甚至出現其他顏色,身體多會呈現出某種不適。
手的膚色變深,常見于色素失調癥、腸胃疾病。
手掌呈淡白色,常見于貧血、慢性失血。
手掌呈青綠色,常見于血循環障礙。
手掌呈黃色,常見于慢性病癥。
手掌呈金黃色,常見于肝臟疾病。
手掌出現紅色網狀毛細血管,常見于維生素C缺乏。
手掌表面,尤其大拇指根部和小指根部下面鼓起的地方發紅,似手掌紅斑,常見于肝硬化和肝癌。
手掌呈紅色后又逐漸變成暗紫色,常見于心臟病,并預示病情在逐漸加重。掌色過紅者,有患中風的傾向。高血壓患者如果整個手掌呈紅茶色,可能是腦溢血的前兆。
手掌皮膚像緞子樣柔軟紅潤者,容易患風濕熱或痛風。
手掌的皮下組織瘀血發紺,呈青紫色,常見于嚴重的感染性休克等疾病。
手掌呈黑色,常見于腎臟病。
手掌中間呈黑褐色,常見于腸胃病。
觀指甲顏色辨病
黃色:多見于甲癬、黃疸、甲狀腺功能減退、腎病綜合征、胡蘿卜血癥等。
青色:見于急腹癥。此外,指甲出現青色瘀斑,可見于中毒或早期癌癥。
綠色:部分或全部變綠,可能是長期接觸洗滌劑或肥皂所致,也可能是綠膿桿菌感染。
灰色:多見于營養不良、類風濕性關節炎、偏癱或黏液水腫等。
棕褐色或黑色:多見于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癥、黑色素斑、胃腸息肉綜合征,或服用環磷酰胺等抗腫瘤藥物所致。細菌性心內膜炎、旋毛蟲癥,有時指甲可見到棕黑色的點狀瘀斑。
青紫色:常因為缺氧所致,多見于先天性心臟病、心力衰竭或大葉性肺炎、重度肺氣腫等。
紫色與蒼白色交替出現:多是肢端動脈痙攣癥。
白色:多見于低色素性貧血癥;呈毛玻璃樣白色,甚至連指甲根部的淡色半圓形部分也分不清,或在指甲遠端部橫貫一粉紅色線條,可見于肝硬化患者。
從指甲形態察病
指甲增厚:常見于外傷、霉菌感染、銀屑病、先天性厚甲癥、毛囊角化癥等。
甲板剝離:常見于霉菌感染和銀屑病。
指甲點凹:最常見于銀屑病,其次為斑禿、肢端皮炎或濕疹、扁平苔蘚等。
脆甲:指甲質地松脆,有縱嵴,容易斷裂,可見于周圍循環障礙、缺鐵性貧血、長期堿水浸泡等。
指甲變薄:見于發育缺陷、末梢循環障礙、扁平苔蘚等。
豎條紋:多是缺乏維生素A。
橫紋:多由缺乏營養引起,心肌梗塞發病前也可出現。另外,可見于腸道感染或肺炎。
橫貫的白色線條:多見于砷、鉛等金屬中毒,或霍奇金病、糙皮病等。
軟甲:指甲軟而不堅,多是營養不良的表現。
指甲隆起:指甲的橫脊和縱脊高度彎曲隆起,多見于慢性肺病、先天性心臟病、甲狀腺疾病、肝硬化、骨折、潰瘍性結腸炎和某些惡性腫瘤等。
匙狀甲:指甲變薄,中央凹陷,邊緣翹起如匙,常見于低血色素性貧血、長期缺鐵或甲狀腺功能亢進、腎上腺功能亢進、風濕熱、鉤蟲病、梅毒等癥。
圓形甲:多見于心臟病、肺病、長期缺氧、肝萎縮、腎衰竭等。
皮膚上的疾病征兆
1.蜘蛛痣
皮膚表層血管向四周放射,如同長出了許多細足,形如蜘蛛。通常出現在胸腹部。多見于孕婦,屬正常生理現象。另外,在肝炎患者身上也可出現。
2.蝴蝶斑
在鼻上或面頰出現一塊塊紅斑,可能是系統性紅斑狼瘡,多見于青壯年女性。
3.細小肉粒
孕婦與老人身上常出現細小的肉粒,可手術除去。但如果短時間冒出很多肉粒,可能是糖尿病或黏膜瘤所致。
4.胸部瘙癢斑塊
女性對新胸罩、內衣可能產生這種皮膚反應。如果只在一只乳房出現,并有黏液從斑塊滲出,則可能是乳癌。
5.皮膚下面腫塊
關節部位的堅硬腫塊,可能是風濕性關節炎。但其他部位出現皮下腫塊,要小心腫瘤。
6.魚鱗狀皮膚病
因風吹日曬,腳的皮膚干燥呈魚鱗狀,涂潤膚劑可愈。如長期不見好轉,并蔓延到其他部位,則可能是皮膚癌的征兆。
步態與疾病
當身體出現不適時,步態也可發生改變,并具有一定的特征。
1.蹣跚步態
行走時搖擺遲緩,像鵝和鴨走路一樣。多見于佝僂病、大骨節病、進行性肌營養不良或雙側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等。
2.醉漢步態
步態紊亂,搖搖晃晃,重心不穩,如醉酒者走路一樣。常見于小腦疾患、酒精中毒或巴比妥中毒。
3.跨閾步態
行走時。高抬下肢才能起步,跨步小,并使足尖擦地而行。常見于多發性神經麻痹或多發性神經炎。
4.慌張步態
身體前傾,起步慢,隨后越走越快,慌慌張張難以止步。見于震顫麻痹患者。
5.剪刀步態
步行時兩膝相互前后交叉,兩腿牽曳擦趾而行。常見于大腦性癱瘓和下肢痙攣。
6.間歇性跛行步態
行走一定距離后,感到一側或雙側下肢無力,蹲下休息片刻后恢復正常,但再度行走時又會重復出現上述病態。多是由于脊椎管內病變壓迫,或大動脈病變引起的短時間和非持續性的脊髓血液循環障礙所致。
此外,下肢畸形、外傷、關節損害等也可引起不定型的異常步態。
步態正常與否,如同診斷某些疾病的一面鏡子,一旦發現步態異常,則應及早就醫。
從肚臍形狀看健康
圓形:肚臍圓圓的,下半部豐厚而向上,是男性健康的標志,預示著精力充沛。
滿月形:肚臍結實豐滿,下腹有彈性,是女性健康的標志,預示著身心健康,卵巢機能良好。
向上形:肚臍向上延長,幾乎成為三角形,多預示著胃、膽囊和胰腺的功能不佳。
向下形:與向上形相反,呈倒三角,常表明患有胃下垂、便秘等疾病,同時還要注意慢性腸胃病及婦科疾病。
偏右形:易患肝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疾病。
偏左形:腸胃不佳,容易患便秘、大腸粘連等疾病。
淺小形:身體比較虛弱,激素分泌不正常,常感渾身無力。
清晨浮腫預示疾病
早晨醒后出現浮腫,且以頭面部為主,特別是眼瞼浮腫明顯,提示腎臟病變;全身浮腫以下肢為主,且起床活動后浮腫不見消失,多由心臟病引起;貧血病人也可出現清晨浮腫,但程度相對較輕。
晨僵與類風濕關節炎
早晨起床后感到手指僵硬,活動不便,不能握緊拳頭,經過活動一段時間后漸漸緩解。這種現象多預示著類風濕性關節炎病變。
晨僵不一定僅限于手部,其他關節和肌肉也可出現,且僵硬時間越長,病情越重。
觀分泌物
異常出汗的征兆
自汗:這種自然出汗的現象,多見于佝僂病及甲狀腺機能亢進。
盜汗:入睡即汗出,醒后則汗止,稱為盜汗。常見于肺結核。
戰汗:先全身戰栗,繼之汗出是為戰汗。多見于各種傳染病的初、中期。
絕汗:突然出汗不止,四肢厥冷,脈搏微弱。多見于心衰和虛脫病人。
頭汗:汗出僅限于頭部。若為重危病人,多提示病情惡化。另外,小兒睡時,常出現頭汗,不屬病態。
偏汗:或見于左側,或見于右側,或見于上半身,或見于下半身。如老人出偏汗可為中風先兆。另外,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患者也常常出現偏汗。
手足汗:指手足心出汗,常是緊張所致。
甜汗:經常微微出汗,汗味具有芳香味及甜味,多見于糖尿病。
黃汗:肝病或肝硬化時,常出現一種特殊腥味的黃汗液。
無汗:氣溫高而不出汗,慎防中暑。
觀鼻涕辨疾病
膿鼻涕:常見于傷風感冒、副鼻竇炎,特別是長時間流膿黏鼻涕者,應考慮患副鼻竇炎的可能。
黃水樣鼻涕:多見于上頜竇漿液囊腫,表現為一側鼻腔間歇性地流出黃水。
白豆渣樣鼻涕:常見于干酪性鼻炎,并有惡臭;如呈綠色而有特殊臭味,多為萎縮性鼻炎。
黑色鼻涕:多由于吸入大量黑色粉塵附在鼻涕內所致。雖不是疾病引起,還是要采取防護措施。
紅色鼻涕:鼻涕呈粉紅色,是因為混有血液所致。常見于鼻外傷、手術、炎癥、結石、異物,以及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壓、動脈硬化、血液病、急性傳染病、化學性中毒、維生素C和K缺乏等。
另外,中年以上患者,經常擤出血性鼻涕,要及早去醫院檢查,以防患有鼻腔惡性腫瘤。
察痰辨病
吐痰對少數人而言,是一種明顯的病理反應。如經過仔細觀察,可從痰的顏色、濃度上反映出體內的某些變化。
灰色或黑色的痰:多為鐵末、炭末或灰塵的沉著,常是某些相關的職業病。
白色的黏痰:多為呼吸道的輕微炎癥,常見于感冒。
粉紅色泡沫痰:多是肺水腫。痰呈粉紅色,形如泡沫。
黃色或綠色痰:提示呼吸道有化膿性炎癥。
果醬色痰:大多為肺瘤,即使濃度不大,病情亦嚴重。
鐵銹色痰:多為大葉性肺炎。
帶血絲痰:多見于肺結核、肺癌、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支氣管癌等。另外,咽喉炎、口腔外傷、胃或食管病變也可使痰液變紅。
屁是胃腸功能的信號
肛門排氣即為放屁,無屁或多屁多不是正常生理現象。
無屁即肛門停止了排氣,且有自覺癥狀和體征,如有腹痛、腹脹、嘔吐、停止排大便等情況,可能為腸梗阻。
腹部手術后,隨著腸蠕動的恢復,可出現放屁,此時才可以進食,如果幾天都不見肛門排便排氣,則要小心腸粘連。
多屁多見于各種原因所致的消化不良。另外,也可能是攝入過多的淀粉類與蛋白質類的食物,如豆類、土豆、蛋類等;或進食時狼吞虎咽,以及習慣性吞咽動作過多所造成。這些均非病態。
一般情況下,屁不會特別臭。屁特臭,常見于消化不良;晚期腸道惡性腫瘤時,屁可出現腐肉樣奇臭;消化道出血、腸道炎癥(如菌痢、阿米巴痢疾、潰瘍性結腸炎、出血性小腸炎等),屁往往比較腥臭。
此外,臭屁還可能是進食大蒜、洋蔥和韭菜等含有刺激性氣味食物引起,這屬正常生理現象。
尿液異常與疾病
1.多尿
24小時尿量超過2500毫升為多尿,多見于糖尿病、腎病和尿崩癥。
2.少尿和無尿
24小時尿量少于500毫升為少尿,少于100毫升為無尿。多見于大失血、急性腎炎、脫水、休克和心力衰竭。
3.夜尿
夜間排尿次數與尿量顯著增多,多見于糖尿病、尿崩癥和腎病。
4.紅色尿
多提示尿路出血,可見于腎結核、急性腎炎、紫癜、膀胱腫瘤和泌尿系統結石等。
5.黃褐、黃綠色尿
常見于肝、膽系疾患引起的黃疸。另外,可見于服用維生素B2、金霉素、痢特靈等藥品,或大量進食胡蘿卜等。
6.琥珀色
多見于發熱后。
7.乳白色
多為泌尿道化膿性感染、絲蟲病、腫瘤壓迫淋巴管等。
便血與疾病
正常大便是不帶血的,因此,如果出現大便帶血或黑色大便,則應考慮出現了某些病理改變。能導致大便帶血的常見疾病有以下幾種。
直腸息肉:常見于兒童及男性,血呈鮮紅色。
痔瘡:血呈鮮紅色,不與大便相混,多伴有疼痛、便秘。
腸套疊:多見于小兒,右側腹部可出現腫塊,壓時出現疼痛。
腸道炎癥和結核:大便與血相混,且出現黏液或膿,伴有腹痛、腹瀉及腹部墜脹,如痢疾、腸結核或結腸炎等。
腸道腫瘤:結腸癌腹部可觸及腫塊,腹瀉、便秘交替出現;直腸癌表現為便秘、便后出血、大便形狀改變等。
鑒味聽聲
體味與疾病
人體發生某些疾病時,可散發出某種特殊氣味,且不同的疾病散發的氣味也不盡相同。
烤面包味:可見于傷寒。
羽毛味:可見于麻疹。
啤酒味:可見于淋巴結核。
爛蘋果味:多見于糖尿病。
酸味:汗液有酸味,可見于風濕病。
氨氣味:即小便味,可見于腎炎患者。
糞臭味:嘔吐物中有糞臭味道,可見于急性腹膜炎和腸梗阻。
惡臭味:可見于氣性壞疽。
狐臊臭味:可見臭汗癥,即狐臭。此病對健康無影響。
霉臭味:口中常有此味,多見于肝臟疾患,即肝臭。
血腥味:可見于牙齦出血,上消化道出血以及支氣管擴張。
腐敗性口臭:多由口腔不潔引起。
膿性口臭:常見化膿性鼻炎、副鼻竇炎、小兒鼻內異物、咽喉或扁桃體炎或肺膿腫、支氣管擴張等。
餿性口臭:多見于消化不良。
聲音與病變
健康人的聲音自然和暢,男聲低而濁,女性聲高而清,兒童聲尖利清脆,老人聲渾厚低沉。當機體出現不適時,往往聲音會有所改變。
聲調異常,可反應病情的虛實變化。語聲低微,有氣無力,或先重后輕,多為久病之后氣虛中氣不足;聲音高亢,語言煩多,見于發熱、高血壓、甲亢等。
妄言譫語或喃喃獨語,多見于危重病,是神志昏迷的前兆。
呻吟常常是痛苦的反應,比如,頭痛呻吟伴攢眉;呻吟不起,多為腰腿有疾;呻吟捫腮多為牙痛。
借嘆息發泄心中的郁悶,多見脅脹痛,飲食減少,失眠等。
聲音中經常帶有濃重的鼻音,除了感冒外,鼻竇炎、過敏性鼻炎等也是常見原因。
聲音嘶啞常是喉部疾患和全身疾患的信號,例如:咽喉疼痛,聲音粗糙、低沉,發音費力,早上較嚴重,常見于急性喉部炎癥;聲音低沉、粗糙發硬或破裂,晨輕夜重,講話前需清清嗓子,多見于慢性咽喉炎;聲音嘶啞進行性加重,逐漸出現呼吸困難,最后完全失音,可能是喉部惡性腫瘤,常見于40歲以上男子,尤以長期吸煙者多見。
另外,聲嘶可出現于長時間用聲音,或突然用聲過度,或甲狀腺、扁桃體、喉部的炎癥、水腫等。
聽咳聲巧辨病
干咳伴有胸痛、吐血絲,年齡在中年以上者,應警惕患有肺癌的可能。
咳嗽,吐痰帶血伴有低熱乏力盜汗時,多是肺結核的表現。
反復咳嗽,發熱,痰多,有時帶血,常見于支氣管擴張和阻塞性肺炎。
頻咳濃痰,多為肺部化膿性感染,膿痰量多且伴有惡臭,多為肺膿腫。
咳嗽伴聲嘶,多為咽喉及聲帶的炎癥或腫瘤。
兒童突然發嗆咳,多為異物誤入氣管或百日咳、白喉等所致。
咳聲低沉無力,常見于年老體弱、極度衰弱者,也可見于慢性支氣管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