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 開拓孩子視野的108個好故事(中華少年成長必讀書)
- 張志偉編著
- 4964字
- 2016-02-19 14:01:36
弈秋誨弈
有一個下棋名手弈秋收了兩個學生,弈秋為他們兩個同時上課。
一個學生聽講非常認真,一心一意地注意弈秋的講解和分析,對旁邊的事全都不加理會。
而另一個學生呢,坐在那里心不在焉。他一會兒看看窗外的田野和樹林,一會兒又聽聽天上的雁嗚,當他發現有好幾只天鵝飛過,便想:“要是能有一張弓,幾支箭,射下一只天鵝煮來吃,那該有多好哇!”直到弈秋全講完了,他也沒在意。
這時,弈秋叫兩個學生對下一局,看看他們究竟學得怎樣。起先,那個開小差的學生憑著以前的基礎還能勉強應付,可漸漸地就顯出差距來。那個專心致志的學生攻守從容有序,而老是三心二意的學生只有招架之功,卻無還手之力了。
弈秋見了,語重心長地對兩個學生說:“雖然下棋只是一種小小的技藝,算不得什么大本事,但不專心致志地學習,也是學不好的呀!”
教給孩子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要學習一種技藝,首先得專心致志,聚精會神,如果三心二意,是學不好的。
掩耳盜鈴
傳說,有個人在寺廟旁見到有一口鐘,想偷偷地把它背走。但是,鐘太笨重了,他根本無法把它背走。
怎么辦呢?他想了很久,終于想出了一個辦法:把鐘敲碎后,分次拿回去。于是,他找了一個鐵錘,用力去敲鐘。“當——”第一下敲上去,鐘就發出洪亮悠長的響聲。
再敲下去,鐘發出同樣的響聲。鐘聲使他猛醒過來,他心想:“鐘聲一響,人家就知道我在這里敲鐘。這樣,鐘就要被別人奪走,我也要被人抓住。”怎么樣才能使別人不知道他在敲鐘,不會被人抓住呢?
他左思右想,終于又想了個自以為聰明的辦法:捂住自己的耳朵。這樣鐘聲再響也聽不見了。
他認為既然我離得這么近也聽不見鐘聲,其他人當然更聽不見鐘聲了,這樣就可以安全地將鐘偷走了。
其實他非常愚蠢可笑,簡直是自己欺騙自己。
教給孩子
這則寓言諷刺那些不尊重客觀事實,自欺欺人的愚蠢者。
濫竽充數
戰國時,齊宣王非常愛聽吹竽(一種簧管樂器),總要叫三百人一起吹竽給他聽。這三百人都有豐厚的俸祿。
當時有個南郭先生,很羨慕吹竽的豐厚俸祿,卻又不會吹竽。于是他自我吹噓是吹竽高手,并且愿意參加吹竽的樂隊。齊宣王很高興,把他編在吹竽的樂隊里,并給予他與樂隊其他吹竽手一樣豐厚的俸祿。從此,齊宣王聽樂隊吹竽,南郭先生就混在里面,裝腔作勢地作出在吹竽的模樣。
因為吹竽手很多,樂聲又響,他混在里面充數,沒有被人識破。南郭先生也洋洋得意,以為一直可以混在里面湊個數。
后來齊宣王死了,他的兒子齊湣王即位。齊湣王也非常喜歡聽吹竽,不過他不喜歡聽許多人合奏,而愛一個一個吹給他聽。南郭先生聽說齊王有這個要求,知道自己再也混不下去了,趕緊逃之夭夭。
教給孩子
這則寓言比喻了沒有本領的人混進來冒充有本領,只能靠吃大鍋飯混日子,當要他拿出真實本領時,最終會露餡兒。
東郭先生和狼
從前,有個讀書人叫東郭先生。一天,他背著一口袋書在山中行走。忽然,迎面跑來一只狼,大喊“救命”,求東郭先生救救它。東郭先生發了善心,把口袋里的書倒出來,讓狼躲在口袋里。等獵人走后,東郭先生才把狼放出來。
狼得救了,它對東郭先生說:“謝謝你救了我,我現在餓了,你干脆救我救到底,讓我吃了你吧。”
正在這時,來了個白胡子老頭。東郭先生連忙向白胡子老頭兒說明情況。狼也走上來說:“他把我的手腳捆起來放在口袋里,又壓了好多書在上面,分明是想害死我,難道我不應該吃了他嗎?”
白胡子老頭兒對狼說:“你身體這么大,他的口袋這么小,你怎么可能進得去呢?你再鉆一次我看看。”狼一聽,連忙自己鉆進了口袋。
白胡子老頭兒忙扎緊口袋,把狼打死了。他對東郭先生說:“對狼這種壞東西,決不能心慈手軟!”
教給孩子
這則寓言告訴人們,對壞人不能心慈手軟。
狡猾的狐貍
兩只貓互相爭奪美食。“這是我發現的,所以是我的!”“不對,我先發現的,應該是我的!”“不,是我先發現的,拿來!”“才不給哩!”“放手啊!”“才不放手!”兩只貓互不退讓,緊抓著食物不放。過路的狐貍停住了腳,用兩只閃亮的眼睛看了看,然后硬闖入這兩只貓中間。
“孩子們,你們吵什么?”“嗯!狐貍伯伯,請評理,是他想搶走我發現的食物啊!”
“不對,這是我先發現的!”“我知道了,知道了!伯伯會好好兒地把食物分成兩半的,不要再吵了,去拿秤來!”狐貍將食物分成兩半,并且用秤稱了起來。“咦,右邊比較重喔!”狐貍說著就把右邊的一半咬下了一小口。“啊!這次變成左邊比較重啦!”
接著狐貍又咬了一口右邊的食物。“這樣右邊又太輕了!”于是再咬下一口左邊的。
兩只貓睜著眼睛看著秤上的食物,變成了豆粒般大小。
“實在沒辦法啦!就讓伯伯吃光吧!”結果狐貍把食物吃得一干二凈,還說:“啊!真好吃!嗨!再見了!”多么狡猾的狐貍呀!“我們兩個如果不吵架,好好兒的把那食物分開來吃該多好啊!”兩只貓垂頭喪氣,以后再也不吵架了。
教給孩子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朋友之間不要為了小事而斤斤計較,那樣的話,反而會給壞人鉆空子。
驢子的壞主意
從前,有個商人在鎮上買了很多鹽。他把鹽裝進袋子里,然后裝在驢背上。
“走吧!回家吧!”商人拉動韁繩,可是驢子卻覺得鹽袋太重了,便很心不甘情不愿地走著。城鎮與村子間隔著一條河。在渡河時,驢子東倒西歪地跌到河里。鹽袋里的鹽被水溶掉,全流走了。
“啊!鹽全部流失了。唉!可惡!多么笨的驢子呀!”
商人發著牢騷。可是驢子卻高興得不得了,因為行李減輕了。
“這是個好辦法,嗯!把它記牢,下次就可以照這樣來減輕重量了。”
驢子嘗到甜頭,商人卻一點也沒有發覺。第二天,商人又帶著驢子到鎮上去。這一次不是鹽,而是棉花。棉花在驢背上堆的像座小山。“走吧!回家!今天的行李體積雖大,可是,并不重。”
商人對驢子說,并拉動了韁繩。驢子一副很重的樣子,慢吞吞地走著。不久,又來到河邊,驢子想到昨天的好主意。“昨天確實是在這附近,今天得做得順順利利才行!”
于是,驢子又故意滾到河里。“順利極啦!”
這時驢子雖然想站起來,但突然覺得沒辦法站起來。因為棉花進水之后,變得更重了。
“失算了,真糟糕!”驢子邊哼哼地嘶叫著,邊載著浸滿水而重的行李,走回村子去。
教給孩子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人總是想著投機取巧就會聰明反被聰明誤。
狐貍和鶴的酒宴
有一天,狐貍送了一張邀請卡給鶴。“晚上請來舍下用餐。”“哇!真罕見!狐貍先生會準備什么酒菜請我呢?”鶴很高興的前去狐貍的家。“呀!鶴先生,歡迎!歡迎!請不用客氣!”狐貍取出的酒菜只有放在大平盤里的湯而已。“我最喜歡喝湯啦!謝謝你呀!”鶴很想喝湯,可是,因為自己長著一個長嘴巴,所以費了好大的勁,也只能聞到味道而已。盤內的湯,一滴也喝不到。
可是狐貍卻嘰哩咕嚕地一下子就把湯喝完了。而且哧哧地笑著,覺得很有趣。
“真不夠意思,你在捉弄我!”鶴恨恨的回家去了。不久,鶴也送邀請卡給狐貍。“晚上請客,請你一定要來喔!”狐貍是個貪吃鬼。“是什么樣的食物呢?”狐貍暗暗地想著。連不久以前的事,狐貍也忘得一干二凈,心里高高興興的到鶴的家。“狐貍先生,歡迎!歡迎!別客氣,盡情用吧!”鶴拿出的東西都是什么呢?原來是裝在細頸水瓶里的湯啊!
“謝謝!”狐貍將嘴伸進水瓶里,但是怎么吃也吃不到一口湯,只能聞到鮮美的味道,鶴則將長嘴巴輕輕松松地伸進瓶底津津有味地吃著呢!
狐貍肚子餓壞了,眼前的美食卻一口也吃不到。
教給孩子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對待朋友要真心實意,不能虛情假意。付出真情就會得到真情,付出假意只會收獲假意。
非其父不生其子
齊國有個有錢的人,家財積蓄很多。他的兩個兒子很愚蠢,他又不教育他們。一天,艾子對他們的老子說:“您的孩子雖然長得不壞,可是不明白人情世故,將來怎么能管家呢?”
那個做老子的生了氣,說:“我的孩子很聰明,而且多才多藝,哪有不明白人情世故的事呀?”
艾子說:“不用考驗別的,只要問您的孩子吃的米打哪兒來的,若是知道它,我就承當說瞎話的罪過。”
那做老子的就叫了他的兒子來問,他那孩子笑嘻嘻地說:“我怎么會不知道這個呀,往常每次都是拿布口袋裝來的嘛。”
那做老子的愁眉苦臉地變了臉色說:“你這孩子傻透了,那米不是打田里來的嗎?”
艾子說:“不是他那樣的老子不會生出他那樣的兒子來。”
教給孩子
這則寓言揭露了封建時代不參加生產勞動的剝削者的愚蠢無知。
狼和小羊
狼來到小溪邊,看見一只小羊正在那兒喝水。狼非常想吃小羊,就故意找碴兒,說:“你把我喝的水弄臟了,你安的什么心?”小羊吃了一驚,溫和地說:“我怎么會把您喝的水弄臟呢?您站在上游,水是從您那兒流到我這兒來的。”
狼氣沖沖地說:“就算這樣,你總是個壞家伙!我聽說,去年你在背地里說我的壞話。”可憐的小羊喊道:“親愛的狼先生,那是不可能的事,去年我還沒有生下來呢!”
狼不想再爭辯了,齜著牙,逼近小羊,大聲喊道:“你這個小壞蛋,說我壞話的不是你就是你爸爸,反正都一樣。”說著就向小羊撲去。
教給孩子
對惡人做任何正當的辯解也是無效的,壞人干壞事總能找到借口的。
捉蟋蟀的小孩兒
有個地方,那里的蟋蟀特別多。蟋蟀不僅兩個翅膀摩擦時能發出悅耳的聲音,雄蟋蟀還很好斗。只要把兩只雄蟋蟀放到一起,它倆就開始格斗,直到分出勝負才肯罷休。所以,那里的大人、小孩兒常拿蟋蟀斗玩兒。
一天,有個小孩兒在墻根兒捉蟋蟀,他眼疾手快,窩著小手,一扣一個,不多時候就抓了許多。正在小孩兒捉得起勁兒時,一只蝎子跑了過來。小孩兒以為也是只蟋蟀,正要窩起手掌去扣,這時蝎子舉起尾部的毒鉤,嚇唬小孩兒說:“如果你愿意把捉到的蟋蟀都丟掉,那你就這么干吧!”這時小孩兒才恍然大悟,想起蝎子蜇人是很厲害的,于是把手縮了回來。就在小孩兒愣神的一剎那,蝎子便逃之夭夭了。
教給孩子
這故事告誡人們,對待好人和壞人,我們應該采取不同的方法。
螞蟻和鴿子
有只螞蟻剛剛搬運完食物,累得口干舌燥,便爬到山泉邊喝水,不小心被流水沖到小溪里,快要淹死了。這時湊巧有只鴿子也是因口渴來溪水邊喝水,發現了被淹的螞蟻。
鴿子立即飛起來,到溪邊的一棵樹上折下一根樹枝,投到螞蟻身旁,螞蟻拼命地抓住樹枝,鴿子張開翅膀滑翔過去,用嘴叼起樹枝放在岸上。螞蟻保全了性命,非常感謝鴿子的營救,便回去叫來許多螞蟻,搬來很多谷粒,請鴿子吃,同時慶賀這只落水的螞蟻大難不死。
后來,有一次,那只鴿子正在溪邊一棵柳樹上棲息,有個捕鳥人接好粘竿兒的時候,螞蟻看見了跑過去,在那人的腳上狠狠地咬了一口就跑了。捕烏人疼得扔下了粘竿兒去弄腳,鴿子被驚醒,立刻飛走了。
教給孩子
這故事告訴人們,應當知恩圖報。
誰偷吃了羊
今年,草長得又高又旺,羊兒吃得好,長得肥。很多母親生了小羊,羊越來越多,羊群的主人高興極了,整天樂呵呵的。但因羊兒太多,一個人實在照管不過來,于是,他貼出廣告,招人來幫他牧羊。
一個年輕人應招來到了農莊,主人分了一半羊由年輕人放牧。年輕人看管羊群特別認真負責,每天一早就起來,趕著羊群到草原深處水草最肥美的地方去,一去就是一天,直到太陽下山后很久,才趕著羊群回家。主人很喜歡他,說他是個勤快可愛的年輕人。
年輕人來了半個月后,仿佛遇上了麻煩事,他到處向鄰居們哭訴,說:“最近不知從哪里來了一只大灰狼,特別兇狠,每天守在草原上,等羊兒走近就沖出來,大白天也公然搶羊,而且總是揀最肥美的小羊羔拖走,讓人眼睜睜地一點兒辦法都沒有。”年輕人說著就哭起來,那傷心的樣子,誰看了都會可憐他。
年輕人繼續哭著說:“可憐的羊兒啊!我可怎么向主人交代啊,主人對我恩重如山……”大伙兒都勸年輕人:
“別再傷心了,不怪你,都怪那該死的狼。”大伙兒又找主人為他說情,主人很通情達理,一點也沒有責備他,反而勸他不要難過。
從此以后,年輕人羊群里的羊一天天少下去。但主人的那一半羊卻從沒有碰上過狼。主人奇怪極了,年輕人每日每夜地傷心,但身子卻比以前白胖起來。主人決定去尋找那只可惡的狼,他和鄉親們端著槍,從日出找到日落,尋遍了草原、河流、山谷,也沒有看見狼的影子,連狼的糞便、蹄印都沒有發現。帶去打獵的嗅覺敏銳的獵狗,也沒有聞到狼的氣息。
然而,主人的羊兒還是一天一天地變少,年輕人依然向鄰居們哭訴狼如何神出鬼沒。主人決心把事情弄個水落石出,看看羊兒究竟到哪兒去了。
他悄悄地跟在年輕人的后面,只見年輕人一大早趕著羊翻過了山坡,川頁著河流,來到自己的家,爐子上燉著羊肉湯,在屋門外就能聞到香甜的味道。主人猛然想起,年輕人有一次無意中說,他以前是個廚師,燒羊肉是他的拿手好戲。后來,因為犯了偷竊罪,被趕回了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