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古城再現的崢嶸與奇跡(1)
書名: 復活的古城 上(破解人類文明與科學之謎)作者名: 舒天丹 仇靜主編 曹賢香編著本章字數: 4911字更新時間: 2016-07-21 13:43:54
在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上,滄桑的歲月沖逝了多少陳年舊事,歷史的塵埃淹沒了多少遠古文明,厚重的黃土塵封了多少悠久文化,古城遺跡中又隱藏了多少千古秘密,沒有人能說得清楚。憑著考古學者手中的鐵鏟,人們試圖破解歷史的密碼。
千年的樓蘭古國頃刻間人去樓空,留給后人的只是一片不毛之地上的殘垣斷壁和解不開的謎團;曾經繁榮喧鬧的精絕王國突然神秘消失,留給我們的只是茫茫大漠中的尼雅遺址;埃及金字塔的重新發掘試圖揭開“獅身人面像”下的斯芬克斯之迷,卻把人們帶入了更大的迷宮……
這其中包含的秘密使考古學者百思不得其解。迷宮的大門也許只有上帝才能開啟。
一、石破天驚:考古的最新發現
1.對古樓蘭、尼雅的考古發現
(1)“人去樓空”的樓蘭古國
在絲綢之路的古道上,曾經存在著一個高度文明的古代王國——樓蘭。作為西漢三十六國之一,它曾有過一段輝煌的歷史。公元4世紀以后,這個王國突然神秘地消失,成為“城郭巍然,人物斷絕”的不毛之地。
樓蘭位于新疆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的東部邊緣。這里地勢險要,沙丘縱橫,風蝕而成的“雅丹”地形如同此起彼伏的波濤。四周沒有任何植物,全然一片淺黃和淺灰,是一個沒有生命的荒涼寂寞的世界。
1989年,受中央電視臺的邀請,新疆考古研究所組織了樓蘭考古隊,開始對樓蘭古城古道進行調查、考察。在通向樓蘭道路的孔雀河下游,考古隊發現了大批的古墓。其中幾座墓葬外表奇特而壯觀:圍繞墓穴是一層套一層共七層由細而粗的圓木,圈外又有呈放射狀四面展開的列木。整個外形像一個大太陽,不由得讓人產生種種神秘的聯想。它的含義究竟是什么,目前還是一個未解之謎。木棺中還保存了幾具較為完好的樓蘭女尸。這些“樓蘭美女”臉龐不大,下頦尖圓,鼻梁高、眼睛大,雙眸微閉,體態安詳,她們的頭發濃密微卷,散披肩后,充滿了青春氣息。頭上戴有素色小氈帽,帽緣綴紅色毛線,帽邊插幾支色彩斑斕的雉翎。女尸裸體,周身裹毛織布毯,以骨針或木針連綴為扣,雙腳著短統皮靴。墓中出土木器、骨器、角器、石器、草編器等器物。木器有盆、碗、杯和鋸齒形刻木。有5件木雕半身人像,其中4件具有明顯的女性形象,雙乳豐隆,臀部肥大。這批墓葬標本,經C14測定其年代距今約4000年,相當于中原夏商時期,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樓蘭人墓地。
1980年3月,樓蘭考古隊再次進軍樓蘭,對樓蘭古城又進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考察與發掘,這是一場規模空前、聲勢浩大的沙漠考古。
考古隊從馬蘭出發,汽車沿庫魯克塔山脈行駛,穿行在山間的盆地中。起初,路邊還能見到一些掉了葉的胡楊紅柳,偶爾還有一些野兔和黃羊從車前奔馳而過。當隊伍折向東南逐漸靠近孔雀河北岸時,地面已變成戈壁灘,滿眼全是毫無生機的礫石。隊伍在戈壁灘東行70多公里來到前進橋。這里與樓蘭古城的直線距離約有18公里,但這段路是汽車無法通行的“雅丹地形”,行裝和給養只能靠駱駝運送。駝隊從馬蘭到前進橋,冒著風沙寒凍,行進在水草缺乏的300多公里的艱苦路程中,最快也得一個星期。利用等待駝隊的時間,考古隊以前進橋為中心,沿孔雀河展開了考察活動。
在西南面,工作人員考察了一處佛教廢墟。這個遺址是斯文·赫定在1900年發現的,1906年斯坦因也曾到這里發掘過。它主要由三組建筑構成,工作人員在那里采集到了五銖銅錢、小陶燈、陶器殘片等古物。
沿東北向,考古隊順著當年黃文弼先生發現的“土垠”路線去尋找古代“絲綢之路”的路跡。車子穿過小丘陵和戈壁進入鹽漬地,這里的地面高低不平,車子行駛了五六個小時,古道卻毫無蹤跡,只好失望而歸。不料當倒車后轉時,一條古道在夕陽映照下,神奇般地闖入工作人員的視野。大家激動萬分,立即下車辨析。古道上大車輪碾壓印很深,這就是“絲綢之路”!
在前進橋的北面有一座化石山,考古人員在那里發現了許多類似核桃大小的海燕化石。據地質工作者鑒定:這種海燕化石距今約有1.2億年,海燕化石的出現,證明了羅布泊洼地那時是一片廣闊的海域。
一星期后,駝隊運來給養,隊伍繼續向樓蘭進發。這里的“雅丹”沙岡深溝實在難走,穿行其間,就像置身于無際的海洋。工作人員必須時刻注意不能偏離方向,否則就有難以想像的危險。考古大隊經過兩晝夜艱苦的行程,終于到達樓蘭古城遺址,工作人員在古城佛塔西南避風處搭設帳篷,安營扎寨。
考古大軍進駐樓蘭,打破了古城禁錮于沙漠、隔世千年的寧靜。面對撲面而來的黃沙,大家首當其沖的任務是搞清樓蘭古城的全貌,工作人員決定從尋找古城墻展開工作,但樓蘭的城墻在哪兒呢?極目四望,人們只看到順東北風勢侵蝕的條條凹地和一個個孤島似的臺地。為了尋找城墻遺跡,大家多次在古城穿行。經過多天艱苦細致的工作,他們發現這是一座大致呈方形的古城:東西長約335米,總面積約108240平方米。根據古城所在的實際位置,工作人員核定:它位于東經89°55′22″,北緯40°29′55″。城墻采用夯筑法建造,在厚度80厘米的夯土中夾壓蘆葦和紅柳枝。這是一種典型的漢代筑墻方式,敦煌附近的漢長城亦如此。在南北城墻的中段各有一個缺口,大家推測這可能是城門的位置;在西城墻的中部也有一個缺口,缺口兩側還有兩個突出的土臺,可能是城門及附屬建筑,但因風蝕嚴重,已無法判定其本來面目。
在樓蘭城中,有一條東西走向、穿越而過的石砌渠道遺跡,與城外的河道相連。渠道上殘留有許多水螺殼,這表明古渠道曾是淡水通道。以古渠為中軸線,古城被分割成東北和西南兩大部分。東北部以佛塔為標志,西南部以土塊壘砌的三間房為重點,散布著一些大小宅院。佛塔殘高10.4米,是城中最高的建筑物。外形如同覆缽,與古印度佛塔相似。它的塔基為方形,每邊長約19.5米,塔身為八角形,用土坯夾木料壘砌而成,中間填土充實。塔頂為圓形,直徑約6.3米。塔身的木方外緣殘留雕刻紋飾。在塔基與塔身之間,南側有供攀登的土坯階梯,寬約0.3米。在附近,人們還發現了木雕坐佛像和飾有蓮花的銅長柄香爐等物品。佛塔南面有一片大型建筑遺址,地面上有許多錯亂放置的粗大木材。這些木材都經過加工,或有整齊的榫孔,或有流暢的旋形紋樣。斯文·赫定和斯坦因等人都曾在此發現各種精致花紋的裝飾木板和木雕佛像。工作人員在這里采集到許多精美的絲毛織品、兩漢五銖錢、各色飾珠、還有來自異域海岸的貝殼和珊瑚。這些物品表明樓蘭古城曾是早期“絲綢之路”上貿易的中繼城市。
樓蘭城中最顯眼的建筑遺跡是西南部的“三間房”遺跡。這是樓蘭城中用土壘砌的惟一現存的建筑蹤跡。它位于城中稍偏西南,東北緊靠古渠。現存布局看似門形,東西兩墻尚存紅柳夾蘆葦的墻壁和房基木。考古人員在三間房最東間清理出織錦、絲絹、棉布和小陶燈等物,并且還發現一件比較完整的漢代文書。從文書的內容來判斷,這里應是官署遺跡。
在三間房西35米處,有一大片“垃圾物”。當年斯坦因曾在此大肆挖掘,飽掠而歸。工作人員在清理這個“垃圾堆”時,意外地獲得木簡60枚。這些木簡文書中有絕對年號的是曹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至西晉永嘉六年(公元312年),文書內容大致與三間房出土物相同。
三間房西南有一片低矮的房屋建筑,工作人員選擇其中一組進行清理和測量。它由南北兩間組成,面積約32平方米,紅柳夾蘆葦墻壁。清理出的物品有骨雕花押1件、門斗2只、木盤1個、木桶1個、木紡輪1只、木板門兩半扇以及牛、羊骨等。這些顯然都是房子主人的日常用品和食物,反映出當時一般平民的生活狀況。
工作人員還在古城內外收集到石器、木梳、飾珠、銅錢、銅盆、鐵器、漆器等古物若干。所有踏上這片土地的人們,無不被樓蘭城俯拾即是的文物所震動。呈現在眼前的石、陶、銅、鐵、絲等類器物,都在無聲地訴說著樓蘭的昔日文明和滄海桑田。
驚心動魄的樓蘭考古,喚醒了沉睡千年的沙漠古城。目不暇接的古物資料不僅勾勒出樓蘭人日常生活的各個側面,也反映了樓蘭與內地文化交流的情況。正是借助這些實物資料,人們得以了解樓蘭的社會物質生活。
4000年前樓蘭女尸的出土,表明樓蘭人早在史前時期就生活在羅布泊地區。他們世世代代在此繁衍生息,創造了屬于自己的綠洲文明。西漢時期,中原王朝開始經營西域,樓蘭王國逐漸喪失其相對獨立的地位。據《漢書·西域傳》載,樓蘭國在元鳳四年(公元前77年)被漢朝征服,接受漢王朝的統治。此后,樓蘭改名為鄯善。東漢時,漢朝政府以樓蘭城為西域長史府,設西域長史及屬吏,負責處理該地區的軍政事務。但漢文史料對這一時期的西域語焉不詳,樓蘭這段歷史讓歷史學家們撲朔迷離。這里發現的亻去盧文書卻比較詳細地披露了鄯善王國的歷史狀況,搞清了六位鄯善王的名字和他們在位的確切年代。大批通行證件和中央給鄯善國王的詔書說明,這時的樓蘭是受中原王朝控制的一個封建城邦。樓蘭古城出土的漢文木簡和文書的紀年多數集中在公元270年前后,這些文書主要是當地行政機構和駐軍的各項公文及公私往來信件,內容比較豐富,從中可以看出樓蘭城的駐軍概況和各屯區農業生產、水利與生活的一些情況,可以了解到樓蘭城內生活的有關情形,如城內設有倉庫、客館和醫院,有制造鐵工具和兵器的手工業,有以谷物絲帛作價的商業活動。此外,文書還記錄了一些有關城內居民與戶口、法律等方面的情況。
考古發現還表明,絲綢之路貿易給這個王國帶來了空前的繁榮。經濟繁榮又推動了樓蘭人的文化生活的提高,他們已開始用文字表述自己的語言,廣袤疆域內林立的寺院充實了樓蘭人的精神生活,薈萃東西方文化藝術的精美繪畫和雕刻品給樓蘭人帶來了高度的藝術享受。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綠樹環繞、水流清澈的河人綠洲,一個絲路商旅翹首以望、寄托情思的貿易中繼站,一個樓蘭人世代眷戀的家園,卻在公元4世紀以后,突然人去“樓”空,成了一個黃沙覆埋的廢墟。究竟是什么造物力量讓昔日盛極一時的古國突然幻滅了呢?從樓蘭古城遺址得到的漢文簡牘中可知,樓蘭士兵的口糧呈漸次減少的趨勢,甚至有“宜漸節省使相周接”之語。導致糧食緊張的主要原因是環境惡化,生態失衡,水源日益不足。在出土文書中還有不少關于用水緊張、不能下種,要求配水和水源嚴格控制的記錄。這些都表明4世紀羅布地區的自然環境已發生了較大變化。雖然樓蘭人曾經頑強地與惡劣的自然環境作過斗爭,但最終仍不得不放棄他們心愛的家園。漫漫黃沙遮蓋了昔日綠洲上的城市,一個輝煌了很久的文明就這樣永遠地消失了。
(2)“死亡之海”中的廢墟:尼雅
在我國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的深處,還有一個叫做尼雅廢墟的地方。當時這里林木叢生,河水潺潺,牛羊遍野,阡陌縱橫,房屋鱗次櫛比,一派繁榮的景象。然而這在歷史上喧鬧一時的古國,后來卻神秘地從這塊土地上消失了。日本和中國的學者也相繼進入尼雅考察。其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是1993年10~11月的中日尼雅遺址聯合考察。
通過實地考察,人們驚奇地發現,尼雅遺址保存得相當完好。由于氣候干旱、無雨,古代的遺跡、遺物絕大部分依然存在。特殊的自然條件,造就了一座露天的博物館。這是一處巨大的神秘的文化寶藏,顯示了尼雅古代文化的各個方面。文物品類之全,數量之多,使人難以置信。
在干涸的尼雅河邊,有大片干死的胡楊林、紅柳叢。它們在狂風下瑟瑟發抖,好像在述說著它們的不幸遭遇;
在果園里,沙棗樹、梨樹、桑樹、葡萄,被大風連根拔起,縱橫交錯地撲倒在沙灘上,誰見此景都會倍感凄涼;
在沙丘上,古代民居的房架比比皆是,使人目不暇接,到處都是頹垣斷壁,使人難以進出,仿佛是一場強烈地震剛剛結束的重災區;
在廢墟中,只要撥開流沙,就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生活器物:成堆的陶片、木盆、木碗、木杯、木勺、木筷;
在民居旁,可以看到用紅柳籬笆圍成的羊圈、牛圈、駱駝圈,依然如故,成堆的糞球告訴你,這里曾棲息過許多牲畜;
在房屋前,可以看到由兩行楊柳組成的林蔭路,楊柳雖已傾倒,但是格局依舊;
在古河邊,可以看到古代的水渠、蓄水池和獨具特點的獨木橋;
在黃沙岡上,古代的墓葬成群。清除流沙,便可以發現這里特有的獨木棺,不腐的干尸,毛發俱在,衣服完好如故;
在一場大風過后,可以在沙地上拾到小鐵刀、銅指環、項珠、木梳、紡輪、五銖錢、毛布和地氈的殘片;
最幸運的人,是在流沙掩埋的房間中,找到封泥尚在的漢代簡牘。
尼雅遺址的中心,則是一座高大的佛塔,它巍然屹立,為進入尼雅遺址的人指點迷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