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遠古之國的背影(7)

中國古代的城墻出現很早,都是以夯土筑成。由于夯土是一層一層筑成的,因而層次分明,甚至連夯窩都還保留,很容易識別。在尼雅No.2遺址的土丘,看不出夯土的層次,顯然不是人工筑成。土丘上部爛泥狀的黃土,是由于風蝕作用所致,不是人有意堆積的。況且以爛泥堆積城墻的方法,在中國還沒有前例。因此,這兩座土丘應是自然形成的結果。在黃土層堅硬的地區,風蝕作用可以塑造各種奇形怪狀的地貌,其中有的極像城堡,有風蝕城堡之稱。風蝕城墻,也是風蝕作用的一種表現形式。

古代的王城,多是正方形或長方形,四面都有城墻。如果No.2上述土丘是城墻的話,由于它在No.2遺址的南方,應是南城墻。此外,在No.2的東方、西方、北方還應當有城墻,才能組成一個方形或長方形的城池。然而,迄今為止卻沒有發現東城墻、西城墻、北城墻,這說明No.2南方的土丘是孤立的、偶然的現象,不會是城墻。

再退一步說,如果土丘是城墻,No.2便應當是精絕國的王城。作為王城,國王居住生活之處,必須有華麗的宮殿,雕梁畫棟,才能顯示出國王至尊的地位。浮雕梁頭、柱頭的現象,在尼雅的其它房址中屢有發現,然而在No.2卻沒有發現。又如在No.3的墻壁上有彩色的裝飾畫,地上發現有彩色地氈的殘塊,還有浮雕的木椅,顯示出房主人有很高的身份;在No.4發現有裝飾獅頭、馬腿、鳥翼的木椅和吉他,也顯示了房主人的高貴身份。但是,在No.2房址中除了文書以外,卻沒有見到這類珍貴的生活器物,這都反映出No.2并不是高貴人士所居住的地方,更不像是國王所居住的王宮所在。

如果我們將尼雅遺址中,比較講究的房址綜合分析,那么,王宮之所在應當具備以下的條件:

房址的規模比較大,應當有十余個房間,各種生活設施比較齊全,大廳、廚房、豎爐等應有盡有;

房間應有華麗的裝飾,如彩色壁畫,彩色的地氈;

房間內應有浮雕藝術的桌、椅、床等高貴的家俱;

房間內應有金、銀、玉裝飾品的殘跡;

房梁和房柱應有浮雕裝飾,有雕梁畫棟的氣氛;

房址周圍應當有涼亭、果園、水塘之類,作為國王散步游玩的場所;

房址應當地處交通方便的地方,距尼雅河不會太遠,甚至就在尼雅河邊,便于取水用水。

王城可以有土筑的城墻,但是不一定必須要有土筑的城墻。在東北地區,曾有以木柵欄組成的木城。古代尼雅地區森林資源豐富,取之方便,王城也可以是木城,甚至是比較講究一些的紅柳籬笆墻。

尼雅王城在何處?這是一個尚未解決的問題。隨著尼雅考察研究的深入進行,這個問題將來是可以解決的。

4.留給人們的思考

尼雅遺址上的古代居民,曾創造了相當高的古代文明。然而現在的尼雅,卻淪為沒有生命的死亡廢墟。這滄海桑田的變化,給每一個進入尼雅考察的人,都提出了一個巨大的問號,這就是尼雅的巨大變化是怎樣發生的?尼雅廢棄的原因是什么?

有生命的東西,都離不開水。無論是對動物,或植物,都是如此。作為人類來說,對于水的需求,要比其它動物、植物更為迫切。我們不必說現在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嚴重缺水,影響了城市的正常生活,準備實施南水北調的計劃,即使是在沒有現代工業的古代,人們的衣食住行也需要大量的水。到過沙漠的人都知道,在這里水比其它食物還要重要,死于沙漠的人,大部分是干渴而死的。

古代尼雅人是以農業耕種為生,當時的農業耕種,完全是一種水澆地。沒有尼雅河水的灌溉,耕種即無法進行。現在的尼雅遺址范圍內,全部都處于干涸狀態,見不到一滴水。河流干涸了,森林枯萎了,蒼蠅、蚊子、老鼠都見不到了。在這種情況下,人類自然無法生存,要離開這里。因此,尼雅河下游河水的消失、干涸,是引起尼雅文明衰落的基本原因。斯坦因在考察尼雅遺址以后,曾指出尼雅河“河道干涸,三角洲無可置疑的后移,應必然是遺址放棄的直接的或惟一的原因”。斯坦因的看法是很有道理的。

尼雅河的退縮,已經成為千真萬確的事實。然而尼雅河的退縮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這是需要研究解決的重要問題。

尼雅河同和田河、克里雅河、牙通古孜河、安迪爾河一樣,都是發源于南部的昆侖山,由高山冰雪融化所形成。在民豐、于田、策勒、和田之間的315國道上旅行,可以清楚地看見昆侖山上白皚皚的冰雪,它就是這些河流的水源。冰雪融化的多少,直接決定了河流的水量。冰雪融化得多,河水就充足,流程也就越長;冰雪融化得少,河水就貧乏,流程也就隨之而短。

昆侖山上冰雪融水的多少,受氣溫的影響。氣溫高,雪水就多,氣溫低,雪水就少。氣溫的變化,主要是由大氣環流決定的,常常出現周期性的變化。據我國著名的氣象學家竺可楨的研究,周代的氣候比較寒冷,前后持續了一、二百年。到春秋時期,氣候又變暖和了,歷經戰國時期,一直持續到西漢時期。到了東漢時期,氣候又轉冷,一直持續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當時南京出現了冰房,說明相當寒冷。

從春秋到西漢,溫暖的氣候持續了八百多年。在此期間,冰山積雪自然要大量融化。于是,發源于昆侖山的各河流,呈現河水充足的局面,尼雅河自然也不例外。這是西漢時期尼雅經濟昌盛,漢軍大肆屯田耕種的重要條件。自東漢氣候轉冷,但是這種變化要有一段過程,并不是短期內即下降到低谷。由于氣候轉冷,冰山積雪的融量減少,尼雅河水逐漸萎縮,農業灌溉用水出現了短缺不足,這在尼雅出土的文書中,是有所記載的。由于水源的不足,官府采取了管水、節水的措施。征收水費,就是管水、節水的一種表現。尼雅出土的文書,主要是東漢至魏晉時期的遺物,所記載的缺水,就是這個時期的情況。自此以后,尼雅河水的退縮在不斷加劇,最后退縮到現在的大麻扎附近。

有一種看法,認為尼雅文明的衰落,是由于民族間的爭斗和戰爭所引起的。在尼雅出土的文書中,屢見蘇毗人威脅的記載。有一件文書稱為了防止蘇毗人的掠奪,曾將“州邦之百姓安置于城內”;又有一件文書說:“現有眾多的蘇毗人已到達納縛縣”。有人據此提出,尼雅人是受到蘇毗人的威脅,而逃往其它的地方。這種說法有些不近情理,當時的尼雅是在于闐國的管轄之下,于闐國怎么能坐視不救?于闐國在尼雅設立有州縣,怎么能允許尼雅人全體逃亡?再說尼雅人世代居住于此,又怎么能輕易地放棄自己的家園?許多歷史的事實都表明,在一個民族遭到侵略的時候,為了保衛自己的家園,勢必要同敵人進行拚死的戰斗。然而在尼雅遺址中,有那么多的房舍,卻都沒有見到戰火的痕跡,說明這里沒有發生過大規模的戰爭。于闐統治尼雅,也是武力威脅的結果,但是,尼雅人卻沒有逃亡。為什么蘇毗人的威脅,卻可以使他們逃亡呢?這恐怕很難說出道理來。

再退一步說,如果說尼雅的地理環境沒有發生惡化的話,即使是尼雅人離開了這里,也會有別的民族到這里居住。這樣的例子很多,例如西遼河流域,原是鮮卑人所居。鮮卑人走后,契丹人來居住;契丹人走后,女真人來居住;女真人走后,蒙古人來居住。這里始終沒有中斷過人類活動。然而尼雅人走后,這里卻沒有發現再有別的民族來居住。這就說明了一個很清楚的道理,尼雅河下游嚴重缺水、少水,人類已經再也無法在這里繼續居住生活了。

如果說尼雅的廢棄與人類有關的話,那么可以說是尼雅人的活動破壞了這里的地理環境,引起沙漠化的結果。尼雅河是在黃土層上流動,黃土層是不漏水的。在尼雅人的耕種破壞了黃土層以后,導致地下的粉沙層暴露出來。粉沙層的透水性很強,河水流到粉沙層上,就會漏入地下,變得無影無蹤。在河水非常充足的條件下,河水挾帶的泥土會沉積下來,形成黃土河床,這需要很長很長的時間。由于尼雅河水的流量不斷減少,它已經失去了這種沉積作用。因此,我們可以說尼雅人的活動,對于尼雅河的退縮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尼雅文明衰落了,尼雅人離開了尼雅,但是尼雅人不會消失,而是遷移到其它地方居住生活。至于尼雅人是什么時候離開尼雅的?尼雅人離開尼雅以后,遷移到什么地方去了?現在的尼雅人是什么人?尼雅人與現在的維吾爾人有無關系?這些重要的問題,由于資料的不足和研究水平所限,目前還很難作出確切地回答。

主站蜘蛛池模板: 刚察县| 水富县| 论坛| 高州市| 郧西县| 开阳县| 平遥县| 梓潼县| 永州市| 崇明县| 恭城| 清流县| 秦安县| 秀山| 澄迈县| 西城区| 天长市| 宣城市| 舞钢市| 金门县| 大连市| 鄂托克旗| 永安市| 牙克石市| 哈巴河县| 湘阴县| 苏州市| 衡水市| 马公市| 富民县| 拉萨市| 新郑市| 宁晋县| 新密市| 甘孜| 额尔古纳市| 秦皇岛市| 宁乡县| 平江县| 丹棱县| 库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