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 中國寓言
- 胡元斌選編
- 4850字
- 2016-02-25 11:54:22
安分守己的殘廢人
——《莊子》
支離疏是一個身體有著嚴重缺陷的人,他的背駝得太厲害了,一不留神還以為他背著一座小山呢。他雖然駝得非常厲害,但生活還是過得去的。他靠著縫洗衣裳,還足夠養活自己;他每天去打掃糧食市場,用箕簸米揚土,得來的糧食還足夠供給十個人吃。
每當國家征兵打仗,別人逃避兵役,惶惶不可終日時,他卻可以捋袖伸臂大搖大擺地走來走去;每當國家大興勞役,他卻可以因為駝背而不去服役;而每當國家給病殘的人發救濟糧時,他卻可以名正言順地分得為數可觀的糧食。像這樣形體殘廢的人,都能安分守己,實實在在地過日子,那四肢健康的人就更應該嚴于律己了。
涸轍之魚
——《莊子》
莊周整天一門心思地研究四書五經,把生活所需的油米鹽醋都忘了添置,不過話又說回來,不是莊周不添置,而是他沒錢。于是他去找監河侯借錢。監河侯說:“好的,等我收到老百姓的租稅,就借給你三百兩銀子,行嗎?”
莊周聽了很氣憤,大聲斥責道:“我昨天到這兒來,在路上聽到叫喊的聲音,四處張望,發現在干涸的車轍里躺著一條鯽魚。我就問它:‘鯽魚,你為什么到這兒來的?’鯽魚答道:‘我從東海來,快渴死了,請你給我一升水救救命吧!’我說:‘好的,我就去游說吳、越兩國國王,引西江的水來解救你,行嗎?’鯽魚氣憤地說:‘如果我現在待在東海,我也不會找你要水喝。你是站著說話腰當然不疼了。如果你非要去游說吳越的國王讓他們派人引西江的水救我的話,那么我們只好在賣干魚的案板上相見了。’”
臧和谷丟羊
——《莊子》
臧與谷兩個人趕著羊到山坡上放羊,但最后把羊都弄丟了。別人問臧干什么去了,原來是挾著書籍讀書去了;問谷干什么去了,原來卻是賭錢去了。這兩個人做的事情不同,但是結果完全相同,都把羊弄丟了。
盜亦有道
——《莊子》
跖的手下問跖:“偷盜也有道理嗎?”跖說:“怎么會沒有道理呢?能夠猜中房子里藏的財富,叫做圣;進屋時走在前頭,叫做勇;退出時走在最后,叫做義;了解虛實,掌握時機,叫做智;分配均勻,叫做仁。只有具備了這五種品質才可以成為大盜,缺一種都不能成為大盜。學著點小子!”
大樹與鵝
——《莊子》
莊子帶著他的學生到山間散步。他們遠遠地看見有一棵參天大樹下站立著一個樵夫。那個樵夫看了一下大樹,然后扔掉斧頭坐在地上休息。莊子問那樵夫為什么不砍那棵大樹。那人回答說:“這樹沒有什么用處。”莊子聽了,對學生們說:“你們記住,因為沒有用處,這棵樹才能長得這么大,才能夠繼續活下去。”
莊子他們從山里走出來,住在老朋友家里。老朋友很高興,要家僮殺鵝烹煮。家僮對主人說:“咱們那兩只鵝,一只會叫,一只不會叫,請問殺哪一只?”主人說:“殺那只不會叫的吧!”
第二天,學生困惑地問莊子:“昨天,山里的大樹,因為沒有用處,能盡享天年;后來,主人家的那只不會叫的鵝,卻因為沒有用處,而被處死。老師您說,要處在什么情況下才安全呢?”莊子笑著說:“做人和處事就應該在有用和無用之間斟酌。不過,處在有用與無用之間,還是一種人為的選擇,不能順乎自然。這樣做,表面上似乎對了,實際上還是不對,還是不能從憂患中擺脫出來,難免受到連累。如果心中清靜無為,順應自然的觀念,隨波逐流,就不會這樣了。那就可以做到:既沒有人稱贊,也沒有人毀謗;有時是龍,飛騰在天;有時是蛇,深藏于地,隨著時日一道變化,無所追求;有時向上,有時向下,與萬物協調相處,同周圍渾然一體。如果做到了這些,那么就成了一個徹底自由的人,天地間任我逍遙,乾坤中隨我馳騁。外界事物對我而言可有可無,而我是存在的。”
駝背老人捉知了
——《莊子》
孔子和他的學生們在樹林里,看見一位駝背老人拿著竹竿粘樹上的知了,一粘便是一只,得心應手,隨心所欲。
孔子說:“老人家,你的手真巧啊,大概有什么好法子吧?”駝背老人回答說:“是的。首先要練手腕,苦練五六個月后,當你舉起竹竿,能在竹竿頂上放兩顆彈丸不掉下來,那么捉起知了來,便很少有失誤了;如果能夠練到在竹竿頂上放三顆彈丸也不掉下來,那么失誤的機會頂多只有十分之一;如果能夠練到在竹竿頂上堆放五顆彈丸也不掉下來,就十拿九穩了。除了練手腕,還要練站功,練臂力。我捉知了,身體站著像樹樁豎立在那兒一樣紋絲不動。拿著竹竿的胳膊伸出去,像樹干一樣不晃不顫。除了練好基本功外,在捉知了時,還要全神貫注,不管外界怎樣嘈雜紛紜,我都不會分心,只有做到這些,捉知了才會成功,才能得心應手。”
孔子聽了,回頭對他的學生們說:“學習也要專心致志、全神貫注,才能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這是駝背老人給我們的教訓哪!”
美與丑的比較
——《莊子》
莊子往宋國去,夜晚在一間客店住了下來。店主有兩個小妾,其中一個相貌漂亮,一個相貌丑陋。那丑陋的反而受寵愛,那美麗的反而受輕賤。
莊子問其中的原因,客店的年輕主人回答說:“那個生得美的自認為美麗而驕傲,我便不覺得她美了;那個長得丑的自己承認丑而謙卑,我便不嫌她丑了。”
莊子后來告訴他的學生:“不驕不躁,品端德高沒有人會輕視你。”
東野稷翻馬車
——《莊子》
東野稷駕著車子去見魯莊公。只見那馬車,一會兒進,一會兒退,車輪的痕跡,直得像木匠畫的墨線;時而向左,時而向右,旋轉打圈,車輪的痕跡,很圓很圓。莊公認為誰也沒有東野稷的駕車本領高,他命令東野稷駕車連續轉一百個小圈子,再返回原地。
顏闔看到了這一情形,便進宮見莊公說:“東野稷的馬車一定會翻。”莊公聽了不高興,默不作聲。
不一會兒,東野稷果然翻了車,掃興地回來了。魯莊公便問顏闔說:“您怎么知道會翻車呢?”顏闔說:“東野稷的馬早就成強弩之末,而東野稷仍然揚鞭催馬,這樣下去,非翻車不可。”
史官作畫
——《莊子》
宋元君命令手下史官詳細畫出他所管轄的山川河流圖樣。史官們不敢怠慢,急急趕來,一個個拱手拜揖,站在那里,他們裝模作樣,有的舐著筆尖,有的和著墨,卻有半數人是外行。
有一個史官來得最晚,他從從容容,不卑不亢,拱了拱手,就到自己的屋子里去了。
宋元君派人去觀察這個史官。只見那個史官走進門去,解開衣服,盤腿而坐,袒胸挽袖,揮筆蘸墨,勾勒起來。宋元君贊嘆說:“這個史官才是一個真正的人才,他才懂畫圖!”
畏影惡跡
——《莊子》
有一個年輕人,竟然莫名其妙地畏懼他自己的影子和厭惡自己的腳印。他飛快地跑著,想離開它們。他腳提得越快,腳印也就越多。他跑得越快,影子也似乎跟得越緊。他認為自己跑得太慢了,就跑得更加賣力,不肯休息片刻,終于耗盡力氣死掉了。
這個人想甩掉影子,卻不知道站在陰處;想消滅腳印,又不知道靜止不動,真是笨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
曹商使秦
——《莊子》
曹商是宋國人,宋王派他出使秦國。宋王給曹商配置了兩輛豪華的馬車。曹商深諳吹捧奉承之術,深得秦王喜愛,秦王便賞了他一百輛非常奢華的馬車。曹商洋洋得意地回到了宋國。
曹商去見莊子,向莊子夸耀說:“像您這樣住在貧窮的村子里、狹窄的小巷中,靠編麻鞋過生活,餓得脖子枯瘦、臉孔蠟黃,這是我趕不上您的地方。但是,一旦說服大國的君主,就有上百輛的車子做我的侍從,在這一方面,你不得不承認我比你強。”莊子回答說:“我聽說秦王有病請醫生,那報酬是:能夠動手術割瘡的,賞一輛車子;能夠給他舔舐痔瘡的,賞五輛車子。治的病越下作,得的車子越多。您大概舔舐了他的痔瘡吧?不然,為什么得到的車輛這么多呢?老兄,你不感到慚愧嗎?”
鶴腿和鴨腿
——《莊子》
農夫養了一只鶴和一只鴨。他看到鶴的腿很長,而鴨的腿卻很短,感到很別扭。
他便拿來刀鋸,把鶴的腿鋸下一截,去接在鴨的腿上。這樣一來,鶴和鴨的腿便一樣長了。
農夫認為自己做了一件好事。但沒過多久,他養的鶴和鴨都死了。
望洋興嘆
——《莊子》
河伯是黃河之神。他看到黃河之水滾滾而來,大浪滔天,氣勢雄壯,無數支流齊匯一起,河面非常寬闊,隔岸望去,分不清牛馬與人。于是,河伯驕傲地認為自己非常了不起。
有一次河伯順著水流向東走去,來到北海。面對遼闊無際的大海,他才意識到自己太渺小了。他望著無邊無際的大海,無限感慨地嘆道:“有的人懂得了一點道理,就目空一切,認為自己了不起。我就是這種可笑的人。今天,我見到了海洋,才知道自己的渺小。要是我不到這里來,那么我還會認為自己怎么的了不起,那不是讓人笑掉大牙嗎?”
利斧削灰
——《莊子》
郢地有一個人在干活的時候,一不留神鼻子上沾了一點白石灰,不是很多,只有蒼蠅大小。他便請朋友石匠用斧子砍去白石灰。
石匠揮起斧頭,“颼”地一下子,正好把郢人鼻子上的白石灰完全砍去,一點也沒有傷著鼻子。郢人站立在那兒從容自若,渾然無事。
周圍的人看了,感到不可思議。后來,宋國國王聽到了這件事,特地召石匠進宮,命令石匠表演用斧子砍石灰。
石匠說:“國王啊,不瞞你說,我的朋友死后,我就再也沒有用斧子砍過石灰了。”
愚公移山
——《列子》
太行山和王屋山是兩座大山。這兩座大山山高峰險,橫亙七百余里。山北有個老翁叫愚公,快九十歲了,他的家正面對著這兩座大山,道路被大山阻隔,走路要兜很大圈子,令愚公家人很煩惱。愚公召集全家大小,說:“這兩座大山堵住我們的去路,出入不便,我們大家一起出力搬掉這兩座大山,好嗎?”大家都舉手同意。只有愚公的妻子提出一個疑問:“憑你們這點力氣,連個小山丘也鏟不平,怎么能搬掉這兩座大山呢?再說挖出來的那些泥土和石塊往哪兒倒呢?”
大家都說:“挖出來的泥土、石塊就往渤海灘上倒吧!”第二天,愚公便帶著子孫們動手挖起山來。鄰居寡婦的一個孩子,才七八歲,也蹦蹦跳跳跑來幫忙。大家挖土的挖土,鑿石的鑿石,挖出來的土塊和石頭用畚箕運到渤海灘去。來來往往,大家干得熱火朝天,一年四季很少回家。
黃河邊上有個聰明的老頭兒,名叫智叟。他看了這情景,勸告愚公說:“你太不聰明了,已經這么大年紀了,連山上的草木都很難除掉,怎么能搬掉這兩座大山呢?”
愚公嘆了口氣,回答說:“你怎么還是那樣不肯動一下腦筋呢,我看你還不如那寡婦的小孩!只要我們有決心,怎么搬不掉這兩座大山呢?我雖然年紀大了,但我死了,還有兒子,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再添兒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一代傳一代;而這兩座大山,只會一天一天地少下去,再不會增高了。區區兩座大山有何值得畏懼的呢?”
智叟被說得啞口無言。
山神聽了愚公的這番話,怕他挖山不止,就向天帝報告。天帝被愚公的毅力和精神感動了,命令天將幫愚公把太行山和王屋山搬走了。
紀昌學射
——《列子》
飛衛是遠近聞名的神箭手。紀昌拜飛衛為師,跟他學射箭。飛衛說:“你先要學會看東西不眨眼,然后才可以學射箭。”紀昌回到家里,仰面躺在妻子的織布機下邊,兩眼直盯著來去不停的梭子。這樣堅持學了兩年,即使錐子直刺他的眼睛,他的眼睛也不會眨一眨。紀昌告訴飛衛,他的眼睛已經達到了要求。
飛衛說:“功夫還沒有學到家呢。還要把眼力鍛煉好才行。要做到把微小的東西看得很大,把模糊的東西看得清晰。練好了眼力,我可以考慮教你學射箭。”
紀昌便用一根牛毛,系上一只虱子,懸掛在窗口,目不轉睛地看著它。十天之后,那虱子漸漸變大了。三年之后,大得好像車輪。再看其他的東西,簡直都像巨大的山丘了,他抓起良弓利箭朝那只虱子射去。不偏不倚,正好穿過虱子的中心,而懸掛的牛毛卻沒有射斷。他把這件事告訴了飛衛。
飛衛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向紀昌慶賀道:“你的射箭水平已經超過我了。”
疑鄰偷斧
——《列子》
有一個人丟失了一把斧頭,懷疑是他的鄰居偷去了。他仔細地觀察起那個鄰居,覺得他走路的樣子、說話的神情以及關門的動作,像極了一個偷斧頭的,并且越看越像。丟失斧頭的那個人恨得咬牙切齒。
沒過多久,那個丟失斧頭的人在自己的家里找到了斧頭。再看那個鄰人,正派得很,絲毫不像一個偷斧頭的人了。
長生不老
——《列子》
燕王得知有人懂長生不老的絕妙方法,很高興,立刻派出手下去跟他學習,還沒等學會,那個懂得長生不老方法的人便死了。
燕王怨恨起那個被派去學習的人,怪他沒有抓緊學習,錯過了把長生不老的方法學到手的機會。燕王想殺掉這個人。
身邊的大臣得知這個情況急忙面見燕王說:“連懂得長生不老的人都死了,你又何必懲罰不明就里的人呢?”燕王覺得大臣說得有理,便放過了那個無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