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道教傳說(4)

南華真人

莊子,道家稱南華真人,本名周,字子休。戰國時宋國蒙地人。曾經擔任漆園里的小官,與梁惠王、齊宣王是同時代的人。莊子一身貧寒,從不為名利所動。他著有《莊子》一書,后來莊子拜長桑公子為師,隱居于抱犢山修道,最后服下自己煉成的仙丹在白天升天成仙了。唐朝的時候,世人都尊奉道教,唐玄宗更是封莊子為南華真人,《莊子》一書也因此改稱為《南華真經》。所以后人說的南華真人,指的就是莊子。

莊子的故事很多,不過多與道有關。

話說莊子有一次到楚國去,他看見路旁有一個裸露空枯的骷髏。當時他也不知是受到一種什么思想意識的支配,就用手中的馬鞭敲了敲那骷髏問道:“先生是因為貪生背理,才到這種地步的呢?還是國家敗亡遭到刀斧的砍殺而死于戰亂的呢?是行為上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玷辱父母、羞辱了妻兒而自殺的呢?還是在饑寒交迫的自然災害中凍餓死的?”

他對著這具骷髏說了很多話,仿佛要從這里得到什么靈感似的,就把那具骷髏當成枕頭,枕著在那荒野中躺下睡著了。

到半夜的時候,莊子夢見骷髏對他說:“你說話的架勢就好像是一個辯士的樣子。所講的那些東西全都是人生命的累贅,死了的人就沒有這些憂慮了。你要不要聽聽我向你介紹死人的情形嗎?”

莊子雖然在睡夢中,但也覺著冷森森的汗毛直豎。可他是個好奇心強的人,聽說這骷髏要向他介紹鬼域死人境況,當然很愿意了解一番。

那骷髏說:“人死了之后,在上面,沒有君主的壓制;在下,也不需要覆行臣子的職守。沒有四季的風霜、雪雨、炎夏、酷暑。能從容自得地與天地共存,與日月同在。就是帝王的快樂,也是不能超比得上的!”

莊子聽了,不相信這骷髏的快樂完全是發自內心的,于是對它說:“我假如讓你當上掌管生命的神靈、恢復你的形體,還給你骨肉和肌膚,將你送回到父母、妻子、故鄉朋友那里去,你愿意嗎?”

那骷髏聽了,滿臉憂愁地說:“我怎么舍得拋棄這比帝王還好的快樂的生活,而回到那人間的困苦之中去呢?”

莊子從夢境中醒來之后,對自己與骷髏的這番對話想了很久很久,竟悟出了很多很多。

天有不測風云,不久,莊子的妻子死了。

惠子前來吊喪,卻看到莊子不僅沒有絲毫的悲哀之色,反而竟然端坐在那里,敲著盆子在唱歌。

惠子覺得自己的這個老朋友太缺少人之常情了,覺得他怎么這樣沒有人情味。俗話說:“一日夫妻百日恩”,即便不說“百日恩”吧,也不能人才死,尸骨尚未寒的時候,你就在那里得意地邊敲盆邊唱歌呀?真是太不像話了!

惠子生氣地對他說:“你和你妻子住在一起這么長的時間,她為你生兒育女,吃盡不少的苦頭,現在他死了,你不但一點也不悲傷,還要一邊敲著盆子一邊唱歌,這難到不是太過分了嗎!”

莊子回答說:“你也不能這樣說,當她剛要離開的時候,我十分的哀傷!可是細想來,她起初本是沒有生命的,不僅沒有生命,而且連形體也沒有;不僅沒有形體,而且氣息也沒有。在這若有若無之間,她變成了氣,由氣而變成形,由形變成生命,現在這生命又死了,變得虛無了。在這樣生來死往的變化中,就好像春夏秋冬四季的運行一樣。人家靜靜地安息在天地之間,是那樣的安詳坦然,而我在這里哭哭啼啼的,豈不是不通達生命的道理么?所以我這才沒有哭。”

惠子哪里也不會知道,他這位老朋友的這番振振有辭的說教,是由一具尸骨的夢話而得來的呢!

在殷商后代的宋國,有一個官居大宰,名叫蕩的人。有一次他特地去向莊子請教“仁”的道理。

莊子聽了他的提問后,說:“其實,就是虎狼也會有仁性的時候。”

蕩不理解莊子這句話的意思,就問道:“這句話的真正的含意是什么呢?”

莊子說:“父子相親,就是最為淺近的‘仁’。人有父子關系,虎狼也有動物間的父子關系。”

蕩忙說道:“我向先生請教的是至仁,大仁。不是淺近的仁。”

莊子想了一會說:“‘至仁’是完全無私的。你處在私有的上層,問這些又有什么用呢?”

莊子是大學問家,所以他講的大道理使人太難以理解了。他看了看似懂非懂的蕩,接說道:“用敬來做孝的事情容易,用愛來做孝的事情就難;讓父母不牽掛我容易,可是使天下安定卻難;能使天下安了,但讓天下忘掉我的人就沒有了。”

莊子的一番話,說得蕩啞口無言。

五斗天師

張道陵,原名張陵,他是道教五斗米道的創始人,所以人們稱他為五斗天師。傳說他身長九尺三寸,濃眉大臉,紅頭發綠眼睛,鼻子高挺,眼睛有三個角。他垂手過膝,長著濃密的胡子。他龍行虎步,十分威武。

張道陵開創五斗米道的故事是這樣的。東漢順帝漢安元年,張道陵得了一種怪病,四處求醫吃藥都沒有什么效果。忽然有一天,一個游治的郎中主動找上門來。一進屋,郎中并不給他把脈,徑直從懷里摸出兩粒丹藥要張道陵吞下。張道陵頓時感到肚中嚯嚯作響。不一會兒,病痛就隨之消失了。張道陵還想從郎中手里討些丹藥。郎中卻說:“我沒有那么多丹藥給你。不過,我可以教你煉丹之法。你煉好丹藥之后,只要是為百姓治病,解除百姓的痛苦就可以了。”在張道陵當面答應之后,郎中才把煉丹的技術傳授給他。

要煉好這丹藥,就要尋找到一個很有靈氣的地方。蜀中仙山眾多,名勝古跡數不勝數。張道陵決心不怕山高路遠,前往四川,尋找理想的煉丹之所。

經過幾個月的長途跋涉,張道陵來到了彭州,彭州地處湔江河畔,是前代蜀王的立國之地,也是魚鳧得道升天的地方,太上老君也曾到過這里的陽平山。因此,張道陵大步流星地朝瞿上的陽平山走去。紅日西斜,湔江河面泛起粼粼波光。波光里游蕩著一葉孤舟,上面立著一位銀須飄拂的老人,一邊用手中竹竿點擊水面,一邊放聲高歌道:“紅霞滿天波光閃,如魚得水喲,在平山……”

張道陵被這悅耳的歌聲吸引住了,呆呆在站在岸邊,品嘗著這歌詞的韻味。“如魚得水在平山”,這么說來,陽平山應該就是我修仙悟道煉制丹藥的好地方了!

張道陵向路邊賣茶的老太婆打聽到,瞿上四五里的西邊就是陽平山,山中有蝌蚪石,石上還刻有一些稀奇古怪的文字。山中經常有一對對的石鶴出現。能得道之人在山中露宿時,就能聽到石鶴的鳴叫聲。

此前,張道陵七歲的時候,不但把《道德經》背得滾瓜爛熟了,而且還通曉其中的精義。致于他得沒得道,到陽平山去露宿一夜,能不能聽到鶴叫就知道了。

這夜,張道陵和衣躺在樹下的草坪上。在朦朧的睡意中,張道陵聽到了兩聲鶴叫,他非常高興。能聽見石鶴的叫聲,說明他的確是個能得道的人。

張道陵迷迷糊糊爬起來,循著鶴聲走去。令他吃驚的是,在黑暗的草徑上竟有很多熒火蟲為他照路。他走出草徑,看見前頭有兩道白影閃現。他走攏一看,兩道白影不見了。低頭尋視,眼下立著兩只白晃晃的石鶴,一只石鶴居然開口說話了。這只石鶴說道:“我們在陽平山,已經等了天師八百年了,天師怎么這時才來?”

張道陵吃驚地問:“你們等了我八百年?可為什么要等我呢?”另一只石鶴說:“陽平山是天師辦道教的中央教區,我們就是天師的左右護法。”不等張道陵回應過來,一陣香風吹來,就把他送到了一條幽徑上。這時,越來越多的熒火匯成了一股光流,如同一條銀河般朝前涌動著。在銀河中行走的張道陵突然聽到一陣陣音樂之聲。悠揚婉轉的音樂把他帶到一座燈火輝煌的精舍前。只聽得一聲微響,暗影里走出一個青衣童子,向張道陵作了個揖,說:“我家仙姑在這里恭候天師多時了!”張道陵跟著童子走進精舍,舉目一看:寬敞明凈的屋里坐了四個穿戴華麗的仙女,她們身邊繚繞著縷縷香煙。紅衣仙姑移步上前,對張道陵說,“我們四姐妹在陽平山恭候天師,是受太上老君的重托,讓我們向天師轉達一些事情的。”仙姑說:“太上老君要天師在這陽平山上開創天師道,以光大道教。蜀中百姓天生純樸,心地善良,又易于教化。陽平山氣候溫和,山明水秀,作為道教的發源地再好不過了!”張道陵說:“既然是太上老君的吩咐,我定當一切照辦才行。”仙姑又道:“太上老君還說,凡是加入天師道的人,只須交五斗米,不能多收教徒的錢財。”張道陵點了點頭,說:“太上老君的法旨,弟子一定照辦。”就在這時,突然狂風大作,頃刻就將四位仙姑吹散了。張道陵在空曠的精舍里大聲呼喚仙姑。他被自己的叫聲驚醒,才知道是一個夢。

張道陵

第二天,張道陵親自用隨身攜帶的彎刀,在陽平山中砍伐竹木,搭建茅棚。休息時,他就在涼風習習的樹下念誦經書。這時,一個樵夫從陽平山經過,聽張道陵在念誦經文,就如同聽見人間仙樂般舒坦。這個樵夫回到家后,他老婆驚得目瞪口呆,半天說不出話來,因為那不知不覺中樵夫起碼年輕了十歲。又一天,一個婦女上陽平山扯草給父親治病,正逢張道陵在樹下念經。婦人一看到張道陵就知道他是個得道之人,便上去向他討了幾粒丹藥。張道陵說:“我剛來陽平山,還沒時間煉制丹藥。但是我也不能讓你空手而回。我知道你老父體弱多病。我就為你了卻治好你老父的病的這樁心愿吧。”說罷,用一節竹筒在泉凼里灌了半筒水,要她拿回去給她父親喝了。婦人回家,把水拿給父親喝下,父親的腰立即就不酸了,腿也不痛了,渾身也都有了力氣。這樣,婦人就四處宣揚,說陽平山有個異人,醫術相當高明。而那個樵夫更是逢人就說,陽平山中有個道人念的經好聽,聽了他的經文能返老還童。這樣一來,瞿上有很多人都來陽平山聽張道陵念誦經文。人們聽他念經都覺得心神非常舒服。有病的人聽了之后,就會感到十分輕松,病情都會有很大的好轉。于是,人們奔走相告,說張道陵的經文有許多特異功能,就這樣,前來陽平山會見張道陵的人一天比一天多。由于他規定入教者需交五斗米,因此他創立的教派也稱“五斗米教”,叫他“五斗天師”。

張道陵便當眾宣布,從今日起他開始廣招門徒入道。凡入道之人,可交五斗米作為入道的資費,但這也是自愿的。張道陵的話立刻得到人們的積極響應,很多人帶著五斗米接踵而來入道。由于道教是中國百姓眾望所歸的宗教,一年以后,蜀中的五斗米教徒就有數萬之眾。

由于教徒眾多,張道陵就把天下分為二十四個教區,也就是道教中的二十四治。在二十四治中,彭州就有三治,那就是陽平治、漓沅志和葛王貴治。陽平治是全國的中央教區,陽平的都功印,又是道教最高權力的象征。

到了東漢桓帝永壽元年九月九日,在四川赤城渠亭山中,玉帝派遣使者持玉冊,封張道陵為正一真人,他在飛升前授給長子張衡斬邪劍一柄,叫他要驅邪誅妖,佐國安民,并規定世世代代只能由一個子嗣來繼承教主的地位。囑咐完畢,張道陵就和弟子王長、趙升三人一起升天而去,而他所創立的道教一直在民間傳到今天。

門神

在我們中國,過年的時候,家家都要在門上貼門神。關于門神的起源,民間有多種的傳說。

最早的關于門神的傳說,是漢代應劭《門神篇》中的神荼和樊壘。故事是這樣的:在遠古黃帝時代,曾有兄弟二人在一座名叫度朔山的山上的一棵桃樹下,捉住了一群惡鬼。這兩兄弟知道這些惡鬼作惡多端,為禍人間多年,當即就用草繩捆綁起來,拿去喂老虎,這群惡鬼就這樣被這兩兄弟給消滅了。這兩兄弟的名字叫神荼和郁壘。到后來,這件事情被黃帝知道了,于是,他便叫畫匠把這兩兄弟的相貌畫在桃木做成的板子上,用以鎮魔避邪,驅除妖鬼。

由于黃帝的倡導,在民間,每到年末歲初,都會用桃木畫神荼和郁壘兩位神人的圖像掛在家門前。后來,也有用桃木雕成神像懸于門上的,但是雕刻桃人太麻煩了,于是就逐漸簡化只用桃木板一左一右釘在門口,上面畫的二神圖像也漸漸由畫圖像到只寫二人名子,到最后干脆就畫些符咒,這便成為后世桃符的由來,也就是楹聯(對聯)的源來。

在漢代,出了另外一位門神,這是一位勇士,名叫成慶。成慶身穿短衣,手握長劍,漢代的人們經常把他畫在自家的門上,用來避邪驅鬼。關于成慶的身世,說法不一,有人說他是荊軻的同鄉,也有說就是荊軻的。因為他是戰國時候孔武有力的杰出人士,漢人也就用他來作門神,也有保衛家戶的意思。

到了唐朝,門神還是兩個,但是完全換了兩個人,他們是秦瓊和尉遲恭。這兩個人是唐代最著名的武將,幫助李世民打下了李唐江山,成為唐朝開國元勛,后來又成為人間的門神。他們二人成為門神,還有一段饒有興趣的故事。

話說李世民為了創立自己的江山,殺人無數,甚至還殺害了自己的兄長。因為這事,李世民倍受良心折磨,自從他即位后,身體一直不適,宮中常常發生一些奇異的事,夜夢中也常有惡鬼糾纏,沒有一天安寧的日子。唐太宗十分畏懼,便下令派當時立下赫赫戰功的大將秦瓊和尉遲恭,在晚上戎裝守衛宮門兩旁,沒想到這招很湊效,夜晚睡著之后果然相安無事。太宗大喜過望,重重嘉獎二人。但是他們兩人夜夜守衛,相當勞累,漸漸的有些支持不下了。唐太宗于是命畫匠繪下兩人披青執鞭、怒目發威的圖像,掛在宮門口的兩側。從此以后,邪惡全無,后代沿襲了下來,也就成為今天門神的一說。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洛浦县| 六安市| 东山县| 三都| 射阳县| 德庆县| 盘山县| 无锡市| 会理县| 砚山县| 九龙城区| 营口市| 四平市| 新安县| 安阳市| 宜兴市| 仙居县| 建平县| 黄浦区| 古丈县| 邵阳市| 台安县| 肇源县| 太湖县| 广昌县| 长寿区| 忻城县| 得荣县| 岳普湖县| 石楼县| 湖北省| 台北县| 柏乡县| 荣成市| 天祝| 荔浦县| 兰西县| 浦东新区| 澄迈县| 山西省| 正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