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顛覆是一種思想(1)
- 馬云,以顛覆完成超越
- 快刀洪七 馮玉麒
- 4751字
- 2016-03-01 10:42:47
什么是顛覆
馬云是一個異數,他似乎是所有互聯網企業掌舵人的反義詞:他不懂計算機,不懂管理學;他不按常理出牌,像是在使金庸武俠小說里的“陰陽倒亂刃法”,劍似刀,刀似劍,惑人耳目;他零公關,他不僅不會高薪聘人,對進來的人還減工資,他說:“網絡公司沒好日子了,中國新經濟就有希望了。”他認為自己很傻“,像阿甘一樣簡單”。然而正是這個人的公司,軟銀的孫正義,在第一波互聯網泡沫爆發前夕,決定投資上億元。阿里巴巴的模式被國際媒體稱為繼雅虎、亞馬遜、Ebay之后的第四種互聯網模式,在所有的中國網絡公司都是美國某一個模式的翻版時,只有它是例外。這一切之所以馬云能做到,正是因為他的思維和智慧與眾不同,他善用顛覆。
當經濟危機席卷全球,經濟理論被金融大鱷顛覆得面目全非,而全球的財富則被幾個金融資本采用金融超限戰的手法大肆掠奪時,你不會感覺不到顛覆的力量,顛覆是當今知識、智慧、技術完美集成整合體現的結果。
什么是顛覆?讓我們先看一下“,顛覆”一詞的出處與解釋。
【英文】subvert;overturn;overthrow;undermine
【出處】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宋·蘇洵《六國論》
【近義詞】傾覆、推翻
【反義詞】保衛、捍衛
【解釋】1.物體顛倒,倒翻。2.用某種手段發動政變或武裝叛亂,推翻現政權。也比喻用陰謀破壞而非直接用武力從根本上推翻。
顛覆是一種逆向思維。事物本來就是對立而統一的,既有矛盾的一面,也有統一的一面。日常生活中,我們通常僅僅看見事物的一個方面,比如常溫下的水是液態的,但是攝氏零度以下就會結冰,變成了固體。顛覆就是從反方向去思考,這一事物為什么不可以是另外一個樣?在常態下的不可行,也許在某種條件下就是可行的。這樣,可以讓你的思路變得更寬,更能看透本質。可行與不可行,在某些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南轅為何不可以北轍?指東為何不能打西?上面虛晃一招,下面為什么不可以來個掃堂腿?收購為何不能反收購?中國古代奇書《鬼谷子》,以及武俠小說中的“奇門遁甲”里,都有講到這種顛覆的藝術。
馬云有一次去日本參加一個國際會議。有位日本朋友向馬云抱怨:到中國,他竟然發現上不了在日本的博客。他甚至質疑:網絡管理這么嚴,怎么還能做好電子商務呢?在一般情況下,常人的思維都是直接去解決這個問題,即:
網絡監管與電子商務的“矛盾”。但這并不是馬云能解決的,似乎這是一個在國內做電子商務的“阿喀硫斯之踵”,是很難回答的;但是,馬云的反駁很“絕”,他說“:即使有5%的網站上不了,我們何必死盯著這5%呢?我們為何不去開拓95%的市場?這個道理很明顯。如果我們只埋怨5%,只會越來越消極,越來越痛苦。”馬云接著打了個比方:有時候被老師、同學誤解很正常,但應該看到,大部分時候,相處都是愉快的。所以,不要因為一時的誤解,影響到整個師生或同學間的感情。
這里,馬云只是把5%和95%的關系顛覆過來,從日本朋友最關注的5%,轉移到電子商務大市場的95%上來,這樣,我們的態度和認識就截然不同了,原來事物反過來看又是另一番光景。
案例1·懶人創造歷史
馬云在對雅虎員工的演講中,總結世界上很多非常聰明并且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卻無法成功的原因“:他們從小就受到了錯誤的教育,他們養成了勤勞的惡習。很多人都記得愛迪生說的那句話吧: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上1%的靈感。并且被這句話誤導了一生。勤勤懇懇地奮斗,最終卻碌碌無為。其實愛迪生是因為懶得想他成功的真正原因,所以就編了這句話來誤導我們。”這段話可能是馬云為了活躍現場氣氛的隨口調侃,但不能否定的是有許多冥冥之中的因緣際遇促成了偉大的誕生。
懶人創造歷史。當我們初次聽到這個觀點的時候,肯定要大吃一驚,因為這與我們的教育截然相反。因為我們在許多年以來,從來沒有懷疑過這個觀點,我們努力工作,勤勞而忘我,白天工作,晚上加班,甚至為了某些項目連續幾個通宵熬到雙眼通紅、筋疲力盡,但絲毫不影響項目推進時的喜悅感,并且沾沾自喜,頗有成就感。現在,馬云卻告訴我們,勤勞是一種惡習。這讓我們聯想到陳志武寫的一本書《為什么中國人勤勞而不富有》,是啊,可以說中國人是全世界最勤勞的民族之一了,跟美國人、英國人、法國人相比,我們的工作時間、加班時間都遠遠超過他們,而為什么我們不富有,為什么我們不成功呢?
用馬云的觀點來看,懶是一種進步的標志。人們因為懶得爬上爬下地走樓梯,而發明了電梯;人們因為懶得手搖蒲扇,而發明了電風扇;人們因為懶得洗衣和洗碗,于是發明了洗衣機和洗碗機。人們因為不想浪費時間,由古老的送信、讓人幫忙傳話發展到了用電話、用手機給對方打電話。人們為了少彎一點腰,而發明了收割機、插秧機等多種機械設備。這些例子就可以說明懶人擁有聰明的頭腦,是懶人推進了科技,是懶人推進了世界發展史這個巨大的年輪。敢于沖破思想的局限這是難能可貴的。人類社會的發展,其實就是一個人類不斷探索偷懶方法的過程。敢于想象,才能改變生活;敢于嘗試,才能改變社會;敢于偷懶,才能推動歷史向前發展。
何謂聰明,何謂笨?何謂勤勞,何謂懶惰?在馬云這里似乎是另一種解釋。顛覆傳統判別標準,是讓許多在傳統理念里無望的孩子得以重生的理由。
馬云本人在這方面就是個特例:他小時候并沒有表現出天才的特立獨行,他從小功課就不好,甚至數學考過1分。他說“:我大愚若智,其實很笨,腦子這么小,只能一個一個地想問題,你連提三個問題,我就消化不了。”他瘦小卻愛打架,“打了無數次的架”,“打得縫過13針,挨過處分,被迫轉學杭州八中”。高中畢業沒考上大學去踩三輪車,直到有一天在金華火車站撿到—本書——路遙的《人生》。這本書改變了這個傻孩子:“我要上大學。”
后來他坦言自己小學考重點中學考了三次沒有考上。老師、家長對這個孩子的前途不抱太大希望。馬云第一次高考,數學0分,考了三次,才考上杭州師范學院,還是個專科,后來因為對應的本科班沒招滿而升入本科。大學不考數學,英語好的馬云開始轉運。之后,這位全杭州英語最好的中學教師開始因為Internet下海,再經歷了兩次創業失敗后,在1999年2月創辦了阿里巴巴,之后的故事眾所周知。
今天,在公眾視野中,馬云是一個神話般的人物。但是,我們觀察馬云的人生軌跡,卻可以找出他之所以能夠與眾不同的某些“秘密”。
1964年,馬云出生在杭州,母親在成衣工廠工作,父親先是在攝影店里賺錢,之后又被派去主持當地的戲劇社,在一周的大部分晚上,都會有演員朋友來拜訪父親,馬云的表現欲當是出于從小的耳濡目染。馬云有英語特長,上中學起,他每天都會騎自行車到西湖邊的香格里拉飯店帶海外觀光團,乘機練習英文,他在那里遇到過一個澳洲家庭,并被邀請在夏天跟他們去住了一個月。這讓馬云很早就與外面的世界接觸,當他發現他看到的一些事情和他被告知的并不完全相同的時候,他開始形成獨立思考的意識。
獨立思考,是我們能夠顛覆某些“假象”,用實踐去檢驗真理的根本。如果我們只知道盲從,看到廣告就相信,聽到一面之詞就義憤,分辨不出什么是事實,什么是宣傳,人云亦云,那是不可能有能力去“顛覆”的。小時候聽過小馬過河的故事,講小馬要過河,但不知道河水是深還是淺,于是問松鼠,問老牛,結果各有各的說法,松鼠說很深還淹死過同伴,老牛說很淺才過小腿肚子。于是小馬非常糾結,最后還是自己試了試,結果既不像松鼠說的那么深,也不像老牛說的那么淺。
如果這匹小馬叫馬云的話,他也會問松鼠,也會問老牛,最后他會分析出來,松鼠和老牛之所以不能過河與能過河的原因,并判斷自己能不能蹚過河去。如果不能獨立思考,就會被松鼠和老牛的結論所困擾,想破頭也想不出來辦法,只好回家問媽媽。而能提出“懶人創造歷史”的顛覆性觀點,無疑是馬云獨立思考,并從前人和自己的經驗中總結出來的認識。
案例2·小馬蹚過互聯網這條河
馬云考上了杭州師范學院,不論數學只論英語的馬云從此如魚得水,同時他外放型的性格讓他積極于學生活動,很快當選校學生會主席,隨后當選杭州市學聯主席。1988年畢業,馬云被分配到杭州電子工學院,教英語,每月89元工資。馬云很快成為杭州優秀青年教師,開始在杭州翻譯界小有名氣。因此,很多人來請馬云做翻譯,馬云做不過來,便于1992年成立海博翻譯社,請退休老師做翻譯。海博第一個月全部收入700元,房租就花掉2400元。為了生存下去,他一個人背著個大麻袋到義烏、廣州去進貨,翻譯社開始賣禮品、鮮花,以最原始的小商品買賣來維持運轉,同時又開辦夜校。兩年間,馬云不僅養活了翻譯社,還組織了杭州第一個英語角。初次下海給馬云的感受是:“我一直的理念,就是真正想賺錢的人必須把錢看輕,如果你腦子里老是錢的話,一定不可能賺錢的。”
1995年年初,馬云作為翻譯來到洛杉磯溝通落實一個高速公路投資項目,未果。馬云便從洛杉磯飛到西雅圖找他在杭州電子工學院認識的外教比爾。很早就接觸互聯網的比爾領馬云去西雅圖第一個ISP公司VBN參觀。
來到VBN,公司的情景讓馬云眼界大開,兩間很小的辦公室,貓著5個對著屏幕不停敲鍵盤的年輕人。公司的人幫馬云打開Mosaic瀏覽器,鍵入Lycos.com,對馬云說“:要查什么,你就在上面敲什么。”馬云在上面敲了個beer,搜索出了德國啤酒、美國啤酒和日本啤酒,但是沒有搜到中國啤酒。馬云又敲了Chinese,出現的是no data。VBN公司的人告訴馬云,要想被檢索到,必須要在互聯網上做(有)主頁。
后來馬云請對方給他的海博翻譯社做了個主頁。主頁做成的當天晚上,馬云回來便收到5封來信,來問翻譯價格,其中一封來自海外的華僑,是個留學生,他對馬云說:“海博翻譯社是互聯網上第一家中國公司。”馬云感到了互聯網的神奇和里面蘊含的商業機遇,他和VBN公司約定:對方在美國負責技術,自己到中國找客戶,一起來做中國企業上互聯網。
馬云看到了一條互聯網的河,現在,他要去詢問松鼠和老牛了,然后去決定他是否能游過這條互聯網的河,而且,他自己不會游泳,他還得帶上幾個會游泳的隊員一起過河。
1995年3月夜,馬云請來24位朋友,到他西湖邊的家里一起聊聊,這些人是他4年來在夜校教書時認識的做外貿的人士,他想聽聽這些朋友對互聯網是否有需求。那晚,馬云整整講了兩個小時的互聯網。馬云講完,朋友們問了幾個問題,馬云都沒答上來。其中23個朋友勸馬云:“你開酒吧,開飯店,辦個夜校,都行,就是干這個不行。”只有一個人支持說:“你要是真的想做的話,你倒是可以試試看。”這個人叫宋衛星,后來成為中國黃頁的股東,但是很快就撤出來了。當時,互聯網太神秘了,很少有人能看到其中的價值。
馬云并沒有聽從他們的勸告,不久就向學校辭職,找親戚朋友湊足幾十萬元來注冊公司。要成立互聯網公司,不可能沒有相關的技術,但當時懂互聯網、懂計算機的人在中國不是很多,馬云第一個就想到了原工作單位的計算機教師何一兵。
何一兵算得上是一個極客,1994年年底就接觸互聯網,是浙江省乃至全國最早接觸互聯網的那一批人,也是CFIDO上面的成員,是個對互聯網技術有感覺、有領悟的高手。
1995年4月,杭州海博電腦服務有限公司成立。三名正式員工:馬云、馬云夫人張瑛和何一兵。何一兵算技術入股,加上前文提到的資金入股的宋衛星一共4個股東。何一兵和宋衛星兩人股份都不多,各占10%,剩下的股份全是馬云和他夫人的。1995年5月9日,中國黃頁上線,馬云開始從身邊的朋友做生意、拓展業務。
馬云的方式是,先向朋友描繪互聯網怎么好的藍圖,然后向他們要資料,再將資料快遞寄到美國,VBN將主頁做好,打印出來,再寄回杭州。馬云將網頁的打印稿拿給朋友看,并告訴朋友在互聯網上能看到。中國黃頁當時的收費標準是,一個主頁3000字外加一張照片,收費2萬元,其中1.2萬給VBN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