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我有一個夢想……”(4)
- 財富之上:劉漢元和他的商業哲學
- 周唱
- 3204字
- 2016-12-21 10:44:27
驗收專家小組一致認為:
第一,渠道金屬網箱式流水養魚具有不占用耕地,不與農用灌溉爭水,不需要開支水費和充氧電費等優點,“有百利而無一害”;
第二,用這種方式養魚,流水含氧量高因而養殖周期短、產量高、成魚品質好,生產集中,飼養管理方便,經濟效益高;
第三,高效利用流水,很小的面積可安置很多只網箱;第四,網箱結構簡單,安全可靠,投資省錢,適宜有條件的單位、集體和個人,特別適合養魚專業戶養殖和推廣,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當晚,整個眉山縣上下就轟動了。
1984年10月25日,眉山縣水電局和縣科委聯合對劉漢元發明的網箱養魚進行驗收一周之后,11月3日,《四川日報》頭版顯著位置報道了這項發明。
1984年底,劉漢元被眉山縣委縣政府授予“科學養魚能手”稱號,樂山市授予“集約化養魚先進個人”稱號。
這種全新的養殖方式開始迅速傳開。1985年初,僅眉山縣就有80多戶農民主動要求建箱養魚。樂山地區水電局、科委決定進行“中試”,選了其中12家有養魚經驗的農戶,就在蟆頤堰里建了15只網箱進行養殖,其中劉漢元家增加到3只。農戶們極為踴躍,自行投資,自己管理,自負盈虧,統一規劃,統一培訓,統一指導——這種機制為后來通威產權的明晰打下了基礎。
同時這15只網箱養魚需要的飼料由劉漢元家的小作坊提供——過去人們養魚用雞糞和其他亂七八糟的東西,不講究營養配比。而用劉家營養配比好的飼料,魚長得快,效果才明顯——這又為后來劉漢元成功轉型飼料生產奠定了堅實基礎。
人在忙,魚在長。1985年10月25日驗收之時,中共四川省委常委、省科委主任宋大凡及政府各職能部門共80余人前來現場參觀,看熱鬧的更是人山人海。
之前,宋大凡對此一直將信將疑,2.53萬斤一畝,笑話!簡直是放衛星!難道1958年的“大躍進”遺毒死灰復燃了?連報紙都不能辨別真假?
無論下面的人怎樣言之鑿鑿,宋大凡堅決不信!所以第二年15只網箱他要親自驗收,而且驗收方案由他自己定。他對劉漢元說:“你把15只網箱編上號,明天現場我說稱哪只就稱哪只。”他怕定早了被做手腳。所以那一年是由省科委到現場抓鬮決定稱的是哪一只網箱。稱完一算,同樣面積產量比上一年又翻了一番,達到5000斤左右!
宋大凡終于眼見為實,吃驚不已,興奮異常,連連感嘆:“名不虛傳啊,名不虛傳啊!”
媒體傳播,全省轟動。
回到成都,宋大凡連忙給國務委員、國家科委主任宋健匯報了此事。
宋健說:“好,下次驗收我來!”次年,即1986年全縣建箱62只,面積達到4626平方米,驗收時宋健親臨蟆頤堰現場。聽說“中央都來人了”,興奮的眉山人和周邊涌來看驗收熱鬧的人比往年更多,用劉漢元父親的話形容當時的情景:“那時河溝兩岸的大桑樹上都站著人。”21歲的劉漢元再次成了眉山及樂山地區的人們街談巷議的新聞人物,跟隨他的養殖戶更是堅定了信心。這一年產量15萬公斤,當年項目獲四川省水產行業科技進步一等獎。
1986年,渠道金屬網箱式流水養魚技術被列入農業部“星火計劃”,正式向全國推廣——其實隨著省市及國家有關部門領導不斷來視察,這一技術在眉山縣和周邊,早已經推廣開了。
這一來,全行業轟動。全國各地來參觀的人絡繹不絕,高峰時一天二三十撥人……1987年全縣建箱211只,面積達到13059平方米,產量達50萬公斤。
當年9、10兩個月,四川省及全國“流水網箱養魚現場會”兩次在眉山召開。農業部及國內水產院校、研究所、各省市技術部門著名專家一致認為,這一養殖方式的采用,在國內外未見報道,屬于世界首創。1987年農業部又將此項目列入“豐收計劃”。
“要賺錢,學漢元!”一時間,大大小小的養魚網箱遍布川西的河湖溝渠,沉寂了上千年的中國水產行業,在這里迅速變得熱鬧起來。
至此,歷史開始被改寫。
創業啟示錄
后來,人們討論發現,劉漢元的試驗,還有另一些頗有意思的啟示。
第一,“科研如何轉化為生產力”。“劉漢元將科研與推廣合二為一,這樣的試驗非常罕見。項目實施科研的過程就成了推廣的過程,推廣過程就直接進入了農村和農戶!”這反過來證明了試驗的項目有巨大的市場,一次不成功下一次也一定會成功。所有了解的人都迫不及待,都成了徹底的務實主義者。具有特殊意義的是,這種將試驗與推廣結成一體的做法,無形中打破了傳統的科研實驗與推廣應用彼此脫節的狀況,打破了二者的界限。至今,中國至少90%的科研成果一旦完成就被束之高閣,難以轉化為生產力大規模推廣,一是不夠重視,二是不為外界所知,三是項目本身應用價值低。
而劉漢元科研的成功,似乎開啟了一扇人們從未注意到的“將科學研究與生產力轉化合二為一”的成功之門。找到這種“合二為一”的規律和方法,本身就應該是一個頗有價值的應用技術研究課題,但至今沒有人深入研究。如果研究成功,不知可以指導多少科研項目直接向生產力的轉化,特別是應用技術的轉化。
第二,劉漢元的成功,說明“小人物也有大力量”,最普通的努力也可以成就傳奇。劉漢元創業的時代,沒有光鮮亮麗的現代企業、互聯網、電子商務、投資銀行等創業元素,那時只有溫飽線上的口腹之欲,但不論層次高低,只要滿足了全社會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的任何一種需求,他一定會成為傳奇。事實上,劉漢元選擇了馬斯洛理論金字塔模型的最底層“生理的需求”,滿足了所有人最本能的食欲和物質需求,提高了所有人最基本的生活水平。這就是他迅速受到市場追捧的根本原因。
越是滿足人們最基本的生存和生活需求的企業,越是容易獲得最快最穩定的成功,這是最普遍的真理。人們應該看得到,不管是金融危機、宏觀調控還是其他什么原因導致的經濟動蕩,受影響最小的一定是馬斯洛需求理論最底層的行業——衣食住行。
第三,2005年前后,有一段時間許多專家大談富豪的所謂“原罪”,認為中國富豪的第一桶金無一干凈,建議國家予以清算。劉漢元聞此,聯系到自己一分一厘都來自于清清白白的草根創業經歷,在一次全國“兩會”小組討論會上大聲疾呼“有貪官有污吏不等于政府是貪污政府和腐敗政府,有投機有偷稅也有為富不仁不等于這個群體具有這個共性”。此番言論當場得到參加小組討論會的全國人大委常會委員長吳邦國的贊同和肯定。因此劉漢元的創業故事,作為一種“陽光標本”,可以啟示更多的人:
干干凈凈地創業是一種陽光下的幸福,任何時候你都睡得著覺。換言之,只要你愿意干干凈凈地創業,你就做得到。將來老了之后,你會覺得自己的人生問心無愧。
第四,產權明晰。劉漢元成功是個人創業的成功,從未尋求掛靠集體或其他單位去戴個“紅帽子”,“借”、“貸”關系非常明確,避免了日后困擾成千上萬企業家甚至讓人鋃鐺入獄的產權糾紛。劉漢元小試成功之后第二年十幾家農戶志愿參加的中試,全都自籌資金、自行管理、自擔風險,為這個行業的良性發展和快速推廣確立了正確的路徑。這也啟示了人們:
產權清晰、自主創業,也是企業持續成功和做大的重要前提。
另外,創業階段,一定要提的是,那時劉漢元還一如既往地醉心于電子產品研究。
在這之前的業余時間里,他喜歡在自己的小房間搞電器。他喜歡音樂,沒錢買,就把能弄到的舊收音機、電唱機拆拆裝裝,最后發展到能自制單體管的收音機、落地式的音箱。他還自制電唱機、直流電動機、電唱盤,從音響到功放全是自己做,一塊電路一塊電路地焊接,一個難題一個難題地解決……1984年底,劉漢元和管亞梅談戀愛的時候,他還自制了一款“壇子音箱”,在農村裝米的那種黑不溜秋的大土陶壇子,舊棉絮鋪在里面,口子裝上喇叭,整個壇子就是音箱,低音厚實,中音明亮。“太美了,很迷人,現在很多音響都趕不上。女友認為那是她聽到過的最好的音響,到現在為止,我都不敢再做。”這種對電子的持續熱愛,卻無意間對劉漢元后來的事業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自從劉漢元在小河里找到養魚的方法之后,他的幾乎所有業余時間,都投到這前所未有的“渠道金屬網箱式流水養魚技術”的發明試驗之中,暫時把電子技術放到了一邊。
但事實上,他的興趣,很快就發生了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