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說是基于想象力的文學,而最早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Arthur . Clarke的作品。除了Jules Verne和George Wells外, Clarke的作品是最早進入中國的西方現代科幻小說。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中國出版了他的《2001:A Space Odyssey》和《Rendezvous With Rama》。當時文革剛剛結束,舊的生活和信仰已經崩塌,新的還沒有建立起來,我和其他年輕人一樣,心中一片迷茫。這兩本書第一次激活了我想象力,思想豁然開闊許多,有小溪流進大海的感覺。讀完《2001:A Space Odyssey》的那天深夜,我走出家門仰望星空,那時的中國的天空還沒有太多的污染,能夠看到銀河,在我的眼中,星空與過去完全不一樣了,我第一次對宇宙的宏大與神秘產生了敬畏感,這是一種宗教般的感覺。而后來讀到的《Rendezvous With Rama》,也讓我驚嘆如何可以用想象力構造一個栩栩如生的想象世界。正是Clarke帶給我的這些感受,讓我后來成為一名科幻作家。
但另一方面,世界卻向著與Clarke的預言相反的方向發展。在《2001:A Space Odyssey》中,在已經過去的2001年,人類已經在太空中建立起壯麗的城市,在月球上建立起永久性的殖民地,巨大的核動力飛船已經航行到土星。而在現實中的2018年,再也沒有人登上月球,人類的太空中航行的最遠的距離,也就是途經我所在的城市的高速列車兩個小時的里程。與此同時,信息技術卻以超乎想象的速度發展,網絡覆蓋了整個世界,在IT所營造的越來越舒適的安樂窩中,人們對太空漸漸失去了興趣,相對于充滿艱險的真實的太空探索,他們更愿意在VR中體驗虛擬的太空。這像有一句話說的:“說好的星辰大海,你卻只給了我FACEBOOK。”(注:這句話應該有英語的原文,但我查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