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區域旱作特色農業實踐與思考
- 馬尚明
- 5521字
- 2018-12-30 01:33:44
對發展寧南優質小雜糧產業的思考
小雜糧作物在全國而言主要指播種面積在200萬hm2以下的糧用作物,而在寧南則指谷子、糜子、蕎麥、莜麥、豌豆等作物。隨著中國加入WTO以后,我區的農業產業將面臨巨大挑戰,水稻、小麥等主要糧食作物將失去國內貿易保護,價格優勢不復存在。相比而言,由于優質小雜糧大多具有特殊的保健功能,所以近兩年來,小雜糧及其系列產品身價倍增,國內、國外市場需求很旺,特別是歐、美、日等西方發達國家優質小雜糧及系列產品的市場行情更是看好,國內一些大城市優質小雜糧食品市場售價為同類普通食品的3~5倍,加之世界優質小雜糧貿易量小而分散,需求量正在增長,價格上升,特別是優質小雜糧的糧藥兼用功能迎合了廣大消費者的健康需要,倍受國內外消費者的青睞。因此,不失時機發展優質小雜糧的產業,擴大名、特、優屬性的優質小雜糧生產基地,對調整優化寧南山區種植結構,以求得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1 優質小雜糧在寧南旱作農業中的戰略定位
1.1 發展優質小雜糧是滿足人們食品保健的需要
小雜糧多具有糧藥兼用功能,特別是它的保健作用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據分析,小雜糧中莜麥的蛋白質含量平均達到15%,比小麥面粉高51%,比稻米高92%,比玉米高68%;而且8種必需氨基酸的組成也比較平衡,其中最主要的賴氨酸達3.7%,個別優良品種達到15%,高于小麥24.3%,高于玉米21.6%,這種優質蛋白質對提高人體的營養具有良好的作用,特別是糖尿病患者非常歡迎。小雜糧中豌豆的蛋白質含量高達24.6%~28.2%,比水稻、小麥、玉米高1.6~2倍,比薯類高8~14倍;維生素含量相當于小麥的3~4倍;人體所必需的8種氨基酸總量達9.7%,分別比小麥、玉米、薯類高3~8倍。由此可見,發展優質小雜糧生產首先可改善人們膳食結構,克服人們在營養水平上存在碳源營養有余,氮源營養不足的問題,從而提高氮源營養比例,增強人們體質。
1.2 發展優質小雜糧產業是遵循寧南自然規律的必然選擇
1.2.1 發展優質小雜糧產業適合寧南氣候條件和生產力水平
寧南山區屬典型的大陸性氣候,總土地面積3.0445萬km2,占寧夏土地面積的58.8%。耕地58.22萬hm2,占寧夏耕地的62.6%,其中旱地占耕地面積的71%。年均氣溫5.2~8.4℃, ≥ 10℃的積溫1925~3149.2℃,無霜期120~150d,境內年降水270~650mm,大部分地區在400mm以上,其中60%~70%的降水集中在7、8、9三個月。氣候條件多樣,生態類型復雜。“十年九旱”與“十秋九不旱”是最明顯的氣候特點。年內3~5月份降水76.2mm,占全年降水量的17.8%,6~8月份降水231.9mm,占全年降水量的54.2%;9~11月份降水110.8nlm,占全年降水量的25.9%。因此,寧南的降水規律與小雜糧的需水特點一致。并經多年多點試驗表明,小雜糧中蕎麥、莜麥、糜子、谷子對水分的需求與降水的吻合程度明顯高于夏糧中的豌豆、春小麥和油料作物中的胡麻。其水分生產效率分別達到6.15kg/mm·hm2、6.90ks/mm·hm2、5.25kg/mm·hm2和7.95kg/mm·hm2。
1.2.2 發展優質小雜糧產業是寧南山區抗旱救災的需要
翻開寧南農業史就是一部抗旱史,據氣象資料顯示,1952~2000年的48年間,僅寧南的西吉縣就有25年發生了干旱和特大干旱。其中:1952~1959年發生大旱和特大旱的時段頻率為25%;1960~1969年時段發生頻率為50%;1990~1999年時段發生頻率高達70%,分別比20世紀50年代上升45%,比60年代上升20%,比20世紀80年代上升80%。但寧南的多數小雜糧具有耐瘠薄,耐旱等生理抗逆性強的特性,具有穩定的生產力的經濟特點,生產實踐反復證明,小雜糧4月下旬到5月上旬播種,比正常晚35~40d,仍能成熟,對產量影響不大,播種期的收縮性,為抗旱救災提供了可能,當遇春旱時,可調節播期,避開干旱威脅,安全生長。當某些夏糧作物受災或延誤播種時,可及時擴大或補種小雜糧中的蕎麥、糜谷,以秋補夏,減少災害損失,保證糧食生產的穩定性。此外,寧南除局部的灌溉農區外,整體生產水平低,廣大山旱坡耕地條件嚴酷。高產作物生產潛力開發障礙重重,產量甚低,有的作物因干旱幾乎無法生長,與小雜糧相比產量差之甚小,甚至低于小雜糧。在社會需要量大,價格上升的情況下,小雜糧作物的單位面積產值高過高產作物的情況愈益明顯。
1.2.3 發展優質小雜糧產業在寧南具有明顯的區域優勢
從全國情況看,寧南屬黃土高原春作小雜糧區,種植在海拔1500~2600m范圍內,大陸性氣候明顯,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環境無污染,為小雜糧生產提供了優于全國各地的基本條件。正常年份豌豆單產2250kg/hm2,扁豆單產1150kg/hm2,蠶豆單產1950kg/hm2,蕎麥單產2340kg/hm2,莜麥單產2700kg/hm2,糜子單產3370kg/hm2,谷子單產4500kg/hm2。而且成熟飽滿,子粒大,品質好,是真正的綠色食品,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
1.3 發展優質小雜糧產業是寧南調整種植業結構的迫切要求
經過近年的改革與發展,寧南農業和農村經濟進入新的發展時期,農產品總量短缺矛盾基本解決,農業發展由資源約束轉為資源與市場雙重約束,農業生產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寧南山區長期形成的農業中偏重種植業,種植業又偏重夏糧生產的“一頭沉”的結構,不僅直接影響農民收入和種植業生產經濟效益的提高,而且造成自然、社會資源的浪費。對此必須面向市場,大力調整農業生產結構,發展優質高產高效的小雜糧生產。這是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對結構調整的客觀要求。當前至關重要的是轉變觀念,打開視野,善于在買方市場的大背景下思考、謀劃和安排,并站在依靠科技,優化種植業結構和品種結構,提高質量檔次,不斷淘汰低劣農產品,積極發展優質小雜糧來誘導市場需求,增加結構調整的預見性和自覺性,這樣才能生產質優價高的農產品,增加農業收益。
1.4 發展優質小雜糧產業是適應加入世貿組織后國際競爭的需要
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后,我國農業生產也和其他產業一樣,將被納入國際競爭的行列,同時,中國將向具有極強競爭的國外農產品市場進一步開放。這既有利于我國有一定競爭優勢的農產品及出口,又對質量差、成本高、技術含量低的農產品及加工品帶來挑戰,尤其是價高、質次的我區糧食產品。如小麥、油料、玉米等大宗作物將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沖擊。這就給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轉化率和創匯率位居其他農產品前列的優質小雜糧作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條件和機遇。據統計,寧南山區10%的蕎麥和60%豆類以原料直接出口,蕎麥以每噸260美元上升到600美元,因此,積極開發優質小雜糧生產和引進新技術,提高產業化程度,增強國際市場競爭力。
2 寧南優質小雜糧開發利用現狀與走向產業化面臨的突出問題
2.1 用途與開發利用現狀
小雜糧是寧南的一項優勢資源,不僅種類齊全,品質好,營養豐富,而且有的品種在數量上占優勢。
2.1.1 豌豆
豌豆是寧南小雜糧中種植最多的一個品種,年種植4.5萬hm2,總產6.8萬t。用途很廣,可作飯食、蔬菜、工業原料和飼料,可加工淀粉、粉絲、粉皮、涼粉和豆腐,與小麥粉混合可制成掛面、饅頭、烤餅;青豌豆苗和嫩豆莢可作萊、湯,青豆粒還可做罐頭。
2.1.2 蕎麥
蕎麥是寧南小雜糧中第二大品種,年種植面積在3.3萬hm2,總產7.4萬t。目前已開發的蕎麥系列保健產品有蕎麥保健醋,保健酒,蕎麥油炸片等,傳統產品有面條、面餅,扒糕,烙餅,煎餅,碗坨、涼粉、灌腸等。國內市場售價為同類普通食品的3~5倍,國際市場蕎麥原麥出口價格一路上升,由每噸260美元上升至600美元,而且需求量有增無減,僅日本年蕎麥消費量為11.6萬t,而本國產量僅21萬t。近年,日本從我國進口蕎麥每年達5.54萬t,寧南蕎麥總產的60%食用,外貿出口僅占10%,其經濟價值沒有充分體現。
2.1.3 蠶豆
蠶豆主要集中在寧南的隆德、涇源兩縣,年種植面積0.8萬hm2以上,是個小品種,但用途很廣,可作五香豆、蘭花豆,怪味豆等小食品,還可以蒸煮罐頭、豆瓣醬油、豆瓣醬等,同時,蠶豆是高蛋白食品,還可以生產植物蛋白。
2.1.4 莜麥
莜麥也是小品種雜糧,種植面積1.3萬hm2,總產3.5萬t。主要集中在寧南的西吉、隆德、涇源3縣。是低糖、高蛋白、高脂肪、高能量食品,傳統產品中的莜麥糅糅已走上賓館餐桌,很受消費者,特別是糖尿病患者歡迎。
2.1.5 糜、谷
糜、谷是寧南山區主要備荒救災作物。常年平均面積分別為3.3萬hm2和0.67萬hm2,總產分別達到19.8萬t和35.2萬t。均具有耐旱、耐瘠、耐鹽堿,適應性強、生育期短、穩產高產等優點。剝取外殼即為黃米和小米,一般燜食或磨成面食用,也可做糕點,釀酒、釀醋用等。雖然營養豐富,但蛋白質中的賴氨酸不足,所以食用時應加入賴氨酸含量豐富的小豆、綠豆、豌豆等豆類,互為補充。
2.1.6 扁豆
扁豆在我國僅有零星種植,主要分布于西北地區。寧南年種植面積0.2萬hm2,一般單產900~1125kg/hm2。據分析,扁豆含熱量346卡/100g,水分11%,油分1.8%,纖維素1.8%,碳水化合物59%,灰分2.2%,其中蛋白質含量在食用豆類中僅次于大豆(36.8%)為24.2%,不含任何對人體營養不利或有害的成分。同時,因淀粉品質好,其黏滯度在較大溫度變幅內保持穩定,故在印刷和紡織工業上被廣泛利用等。
2.2 突出問題
2.2.1 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管理水平差
寧南山區小雜糧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只有2~3家,且由于受資金限制仍處于半停產階段,其規模、效益、管理水平、技術裝備、產品檔次等與走向產業要求有很大差距,產品比較單一,主要以豌豆粉絲、蕎麥方便面為主,并且沒有統一的質量及管理標準,包裝粗糙,未形成寧南自己的品牌。
2.2.2 基地建設分散,給收購、運銷、加工造成不利
建設好優質小雜糧基地是實現小雜糧走向產業化經營的基礎,也是產業化的首要條件。寧南小雜糧種植近幾年基本保持在13萬hm2,已有了一定規模,但從產業化基地建設標準和應具備的作用看,仍存在分散小塊種植、基地與加工企業聯系不緊、農戶生產什么品種,企業就收購什么品種,企業生產經營效益和農民種植效益都不高的問題。
2.2.3 認識跟不上,重視不足
長期以來,寧南山區在貧困的束縛下,農業生產是以產量為核心,以解決溫飽為目標,對小雜糧的品質,效益、在農牧業生產中的作用認識不足,沒有列入農業科研課題,加工工藝研究才開始起步。
2.2.4 缺乏優良品種,栽培技術落后
由于新品引進選育和栽培技術研究起步晚,致使良種缺乏,且現有品種混雜、退化、品質低下,種植效益不高,傳統種植,技術落后,管理粗放,嚴重制約優勢發揮。
2.2.5 加工轉化水平低,原糧出口效益差
除了在蕎麥上有營養方便面,豌豆上有“龍須粉絲”制品外,現有的小雜糧均以籽粒為原料,加工水平不高,競爭力差,形不成產業優勢,搶占不了市場,農民得不到應有的收入。
3 推進寧南小雜糧走向產業化的對策
3.1 建好龍頭企業,提高產品附加值
企業是產業發展的主體,其在產業中起著拉動市場與組織生產、經營和融資的作用,因此建好龍頭企業,才能解決好優質小雜糧產業鏈中最突出的問題。只有把建立龍頭企業和扶持現有企業放在小雜糧產業運行的核心位置,由企業連接市場和農民,才能逐步根據不同地區和人民的生活習慣,開發生產適銷對路、富有特色的小雜糧系列食品,提高產品的質量、檔次、包裝,建立食療兼用、旅游便攜、營養保健三大系列飲品,食品加工體系。從而在加工上獲得增值,獲取效益。
3.2 樹立品牌意識,努力開拓市場
產業化離不開名牌產品,寧南的小雜糧各具特色,為此,小雜糧的主產縣都要根據市場多層次,多樣化需求和本縣小雜糧優勢品種的資源特點,堅持產量、質量、結構、效益的統一,確定發展目標,抓好小雜糧的基地建設和加工生產能力的提高改造。農業、糧食、經貿等部門要密切合作,從創名牌,保名牌入手,加強綜合開發能力,推出適銷對路的優質產品,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人特我名”,用品牌戰略帶動小雜糧產業化的興起。
3.3 抓住關鍵環節,重點支持
實施小雜糧產業化,最為關鍵的兩大環節就是精、細、深加工與營銷。因此,政府在宏觀協調、指導的同時,加大投資力度。一要大幅度提高政府的財政投入,這在小雜糧產業化起步階段十分必要。二要推行積極的貨幣支持政策,增加貸款,尤其是在低息、貼息貸款上要給予重點傾斜。三要制定一系列優惠政策,降低稅賦,減少收費、減輕負擔,使小雜糧加工企業能夠輕裝上陣,全速前進。四要構建有效的激勵投入機制,如建立小雜糧專用開發基金、風險基金和獎勵基金,設立小雜糧名牌產品開發獎等,引導人才、資金、項目的走向趨于小雜糧。五是做好優質小雜糧產業領域的市場預測,開展加工動態和發展趨勢的研究,加強國內外市場動態研究,正確制定發展策略。
3.4 依靠科技進步,實現小雜糧產業化發展
科技進步就是要重視產業化各個環節的科技投入,把發展小雜糧產業化同推動農業技術的創新,進步結合起來。一要打破傳統的管理體制,強化小雜糧生產、加工、流通、消費的科學管理。二要加大科研、開發的水平和力度,加強農技推廣隊伍建設,改善推廣手段,建立農業行政管理、技術推廣、科研開發、人才引進、加工轉化各部門的密切配合機制。三要吸收有關專家教授組成生產、加工、銷售的專家顧問組和技術攻關組,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激勵他們為小雜糧的產業化早出成果、快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四要建立科技信息服務網絡,及時掌握市場動態,預測市場行情,提供小雜糧生產方面的政策、科技、金融、信息,并在不同地區設立“窗口”,形成信息的收集、整理、傳遞網絡,提供信息服務。
3.5 加強組織協調,強化服務職能
小雜糧產業化的行為主體是種植戶和企業,但政府的宏觀協調、指導、計劃,特別是服務職能必不可少,按照產業化的一般規律,愈是產業化初期,政府行為愈顯得重要。從發達地區產業化的經驗看,非常有必要成立一個有黨政領導、企業家、相關學者在內的小雜糧產業化領導組織機構。一要搞好規劃,確立小雜糧發展的區域和作物重點,分區、分類開發。二是加大良種引進選育力度,盡快解決品種問題,研究栽培措施,解決種植技術問題。三是建立基地,搞好規模生產,為加工業提供可靠的原料資源保障。四是選準項目,建立、扶持一批技術、資金、物資、投入密集型的精、深加工龍頭企業,促進轉化加工能力。五是加強市場管理,營造小雜糧貿易的寬松環境。六是廣泛宣傳,全面促銷,提高寧南小雜糧產業化的整體效益,為農民致富和地方經濟發展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