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區域旱作特色農業實踐與思考
- 馬尚明
- 4534字
- 2018-12-30 01:33:43
西吉縣創建全國綠色馬鈴薯標準化生產基地的實踐注1a:
注1a:此文在《農業質量標準》2007年第3期上發表。作者還有:馬治軍,甄德軍,王建樹,吳璇,劉淑芳,蘇存錄。注:①本文采用數學模型分析方法,原文計量單位保持不變。②1畝=0.067hm2。
西吉縣位于寧夏南部山區,是一個傳統旱作農業大縣,也是一個國扶貧困縣。發展馬鈴薯產業是關系全縣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創建綠色馬鈴薯標準化生產基地,既是提高馬鈴薯質量安全水平的最基本要求,也是馬鈴薯市場準入,促進全縣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農民增收、農村經濟繁榮和馬鈴薯產業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更是保障城鄉居民消費安全,增強市場競爭力的需要。我縣創建綠色食品原料(馬鈴薯)標準化生產基地,是國家農業部綠色食品管理辦公室、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批準創建的第二批48個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之一。創建工作圓滿完成了規定內容,于2006年9月7日順利通過農業部專家組的驗收,是全國第一家通過驗收的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在2006年中國西部(寧夏·固原)馬鈴薯節上,舉行了授牌儀式,這是繼西吉縣被中國特產之鄉暨宣傳活動組織委員會評為“中國馬鈴薯之鄉”之后,在同一作物上獲得的又一殊榮。
1 創建基地概況
西吉縣地處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山區,處于東經105°20' ~106°04',北緯35°35'~36°14’之間,全縣轄19個鄉(鎮),306個行政村,總人口46.9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3.6萬人,是寧夏第一農業人口大縣。全縣總土地面積3144km2,其中農作物播種面積230萬畝。境內海拔1688~2633m,年平均降雨量427.5mm,其中60%的降雨集中在7、8、9三個月,無霜期120~150d,年平均氣溫5.3℃,光照充足、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全年≥ 10℃的積溫1699~2450℃,氣候特點與馬鈴薯生物特性相吻合。經過多年的培育、發展,目前,馬鈴薯產業已成為西吉的支柱產業,種植面積和總產均居糧食作物首位(見圖1、圖2)。2005年全縣馬鈴薯種植面積達73萬畝,總產110萬t,農民人均馬鈴薯純收入550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1.6%。2006年全縣馬鈴薯種植面積達113.4萬畝,占全縣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49%。(見圖3)

圖1 1990~2006年糧食總產和馬鈴薯總產比較圖

圖2 1990~2006年糧食作物和馬鈴薯種植面積比較圖

圖3 2006年馬鈴薯面積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比重
2 創建背景
隨著人們膳食結構的改變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對食品的安全性要求越來越高,綠色食品成為城鄉居民的首選。目前,西吉縣馬鈴薯產業已形成了“產- 加- 銷”一體化的產業化格局,種植面積大,鮮薯總產多,生產上基本沿襲著傳統的耕作方式。主要施用腐熟的農家肥,化肥用量少,病、蟲、草害防治以農業防治為主,沒有使用農藥的習慣,創建全國綠色馬鈴薯標準化生產基地也是西吉馬鈴薯產業發展的當務之急。
3 區域選擇
創建區域選擇馬鈴薯種植面積大、種植條件好、基礎設施齊全、交通便利、農民文化素質較高的吉強、新營、火石寨、偏城、蘇堡5鄉(鎮)為基地生產單元,涉及96個行政村,602個村民小組。種植的馬鈴薯品種以寧薯8號、寧薯9號、青薯168、隴薯3號為主。基地面積32萬畝,占全縣馬鈴薯總面積的28.3%。

圖4 基地面積占馬鈴薯總播種面積比重圖
4 創建工作取得的成效
4.1 經濟效益
雖然西吉縣今年遭受了歷史上少見的夏伏干旱,但基地內馬鈴薯平均畝產預計可達1500kg,較對照畝增產50kg,價格每kg比普通馬鈴薯高出0.02元,農民戶均增收560元,畝增收40元,人均增收94元。一方面為本縣龍頭企業提供了優質原料,另一方面為縣土豆種業有限責任公司提了優質商品薯,緊密了產業發展鏈條,增值效果明顯。
4.2 社會效益
4.2.1 形成了多方互動的發展模式
基地創建工作以縣人民政府作為基地創建單位,充分發揮了地方政府的組織作用,出臺了多項優惠政策;本縣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與區內外多家科研單位開展技術合作,進行技術攻關,引進科研成果;龍頭企業與基地單元、農戶簽訂訂單合同,并積極申報綠色食品認證;基地農戶嚴格執行綠色食品標準,嚴格操作。形成了“政府推動+科研單位+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基地創建新模式,使馬鈴薯種植、加工、銷售、服務體系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有效推動了西吉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4.2.2 促進了農技推廣工作的復合式發展
基地創建與農業標準化、農業產業化、農產品區域布局、生態建設等工作有機結合,走“多元化”技術推廣之路,工作要求高,知識面廣,充分鍛煉了技術人員,加強了工作主動性和積極性,科技推廣能力增強。
4.2.3 加強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
西吉縣以綠色馬鈴薯基地創建促農產品質量安全,以高質量促農民增收,以高效益促縣域經濟發展,增強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同時通過廣泛宣傳,進一步提高社會各界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認識,有效地提高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水平,基地創建社會各界反應熱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3 生態效益
西吉縣創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馬鈴薯標準化生產基地,品種選用脫毒一級種、二級種,施肥以腐熟的農家肥為主,化肥使用量少,不使用農藥,田間管理實行人工管理,對環境沒有污染,實現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促進生態文明社會的建立。
5 主要工作措施
5.1 建立了綜合協調組織管理體系
5.1.1 成立組織,加強領導
成立了以縣領導為組長,相關部門(單位)和鄉(鎮)負責人為成員的領導小組,負責基地建設的統一指導、協調等工作。抽調專職工作人員,專門設立了創建綠色基地辦公室,具體承擔基地日常管理和協調工作。在基地各單元鄉(鎮)分別成立了技術服務小組和監督管理小組,各村成立了技術服務隊伍和監督管理隊伍。(見圖4)
5.1.2 制訂方案,建立健全制度

圖5 基地組織管理機構圖
制定出臺了《西吉縣創建全國綠色馬鈴薯標準化生產基地實施方案》《西吉縣創建全國綠色馬鈴薯標準化生產基地生產管理辦法》《西吉縣創建全國綠色馬鈴薯標準化生產基地農業投入品管理辦法》《西吉縣創建全國綠色馬鈴薯標準化生產基地環境管理辦法》等。同時,建立健全了《基地生產管理制度》《農業投入品管理制度》《技術指導和推廣制度》《培訓制度》《基地環境保護制度》《監督管理制度》《目標責任管理制度》《耕作輪作制度》《外來有機肥質量檢測制度》《農業投入品公示制度》《“五統一”生產管理制度》(即統一優良品種、統一生產操作規程、統一投入品供應、統一田間管理、統一收獲)等各項制度。
5.1.3 細化任務,明確職責
為確保各項任務落到實處,在項目建設初期,基地各單元分別明確了基地建設責任人和具體工作人員,建立健全了基地建設目標責任制度和考核辦法,縣、鄉、村層層簽訂目標責任書,明確了工作內容、工作要求和各自職責等。
5.1.4 整合項目,落實資金
西吉縣整合馬鈴薯良種直補、貯藏窖建設、病蟲害防治、測土配方施肥、“一池三改”等項目,進行綜合開發建設,對基地范圍內集中連片的種植村實行了統一供種。
5.2 建立了生產管理體系
5.2.1 合理規劃,規模種植
創建基地按照集中連片、區域化種植的原則,種植馬鈴薯總面積達32萬畝。其中建立千畝以上的示范點10個,基地無任何轉基因品種,良種普及率為100%。為方便管理,基地辦聘請縣國土資源局專業繪圖人員,繪制了詳細的基地分布圖、地塊分布圖,并對地塊進行了統一編號。
5.2.2 建檔立冊,加強管理
逐村逐戶建立了檔案,明確了基地名稱、地塊編號、農戶姓名、作物品種及種植面積。同時,建立縣、鄉、村、戶生產管理體系,完善了技術管理薄冊,層層分解任務,責任到人。
5.2.3 統一標準,嚴格操作
基地實行測土配方平衡施肥,并按照《綠色食品肥料使用準則》和《綠色食品農藥使用準則》標準,編制了《西吉縣創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馬鈴薯)標準化生產操作規程》,在種薯處理、播種施肥、田間管理(培土追肥,病、蟲、草害防治)、收獲等方面進行統一規范。
5.2.4 制作手冊,如實記錄
制作了《生產者使用手冊》,農戶如實填寫地塊編號、種植者、作物名稱、品種及來源、種植面積、播種時間、土壤耕作及施肥情況、病、蟲、草害防治情況、收獲記錄、窖貯記錄、交售記錄等。
5.3 加強農業投入品標準化管理
5.3.1 嚴控禁、限用農藥
在基地單元鄉(鎮)和村委會所在地樹立禁、限用農藥公示牌,對基地禁、限用農藥進行長期公示,并由鄉、村監管隊伍不定期抽查農戶使用農藥情況,使基地農戶熟悉綠色食品農業投入品的管理和使用要求。
5.3.2 實行農產品市場準入制,設立專供點
基地內使用的肥料必須在寧夏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登記,經過檢驗檢測合格后方可銷售;種薯由縣土豆種業公司統一供種,對于種植集中的創建示范點實行統一供種,其余種植戶由公司協調,組織農戶串換優質二級種;農藥由寧夏農牧廳公告的西吉縣農藥定點經營單位銷售,銷售過程中建立臺賬制度、追溯制度,逐步實現著對基地農業投入品的配送和服務。
5.4 加大培訓力度,加強技術服務
5.4.1 深入開展科研、技術合作
基地創建工作依托西吉縣馬鈴薯產業服務中心,開展與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寧夏農林科學院、寧夏大學、定西旱農中心、寧夏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等科研單位合作,開展病蟲害農業防治、豐產栽培技術、貯藏技術等方面的技術合作,使基地生產新技術的研究和推廣工作開展順利。基地引進了“馬鈴薯優良品種大面積優質高產栽培技術與示范項目”、“馬鈴薯保鮮貯藏技術與示范”等項目成果,并且得到了廣泛使用,提高了基地創建的科技含量。
5.4.2 積極組織培訓
制定了詳細的培訓計劃,分級多次舉辦了以“綠色食品基礎知識、生產技術標準、標準化生產技術”等為主題的領導小組成員、生產管理人員、技術推廣人員、營銷人員培訓班。通過集中培訓、分散指導使基地每個農戶至少有一人熟悉了綠色食品生產技術標準、操作規程。
5.5 加強農業執法
在基地創建周期內,縣監管小組集中開展了“農資市場大檢查”活動,對重點農資市場開展拉網式檢查,全面清理不符合條件的農資生產、經營企業(門店),嚴厲打擊非法制售假冒偽劣農資的違法行為;鄉、村監管隊伍隨時對基地環境、生產過程、投入品使用、質量、市場及生產檔案進行監管和抽查。
5.6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5.6.1 積極開展檢驗檢測工作
一是檢測環境質量。委托寧夏農業環境保護監測站,對基地農業環境質量現狀進行了評價,綠色馬鈴薯生產基地農田灌溉水、農田土壤和空氣質量評價合格,基地環境質量符合《綠色食品產地環境技術條件》。二是檢驗、檢疫種薯。委托西吉縣馬鈴薯產業服務中心、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對投放的種薯進行檢驗、檢疫,各項檢驗、檢疫指標均符合綠色馬鈴薯種薯指標。三是檢驗、檢測化肥、農藥。由縣質監部門對基地定點銷售的化肥、農藥進行檢驗、檢測,沒有發現任何違規銷售的化肥、農藥。
5.6.2 加強基地環境保護
西吉縣屬貧困偏遠地區,工業欠發達,基地范圍內雖有個別淀粉加工企業,但其廢水排放屬有機廢水,不含重金屬和其他人工合成的有害物質。基地內畜禽養殖戶的糞便全部經過農戶的堆漚,高溫發酵,腐熟后使用,其中通過戶用沼氣池無害化處理的占到15%以上,家庭養殖戶的糞便全部通過大型沼氣池進行發酵,沼氣由養殖場使用,沼渣、沼液農戶施肥。
5.6.3 構建信息平臺
在馬鈴薯產業網站建立了“西吉縣創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馬鈴薯標準化生產基地”專題,開設信息動態、背景資料、基地概況等欄目,實現與中國綠色食品網、中國農業信息網、寧夏農業信息網及各省(市)綠色食品網的鏈接,做到生產、管理、貯藏、流通信息網上查詢。
5.7 制定優扶政策
西吉縣出臺了“關于2006年扶持發展馬鈴薯和草畜產業的實施意見”,鼓勵扶持基地建設,對馬鈴薯種植大戶實行良種補貼,加大科技示范力度,對科技示范戶實行良種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