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寧夏文史資料28輯
  • 寧夏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
  • 3614字
  • 2018-12-30 00:34:05

情系政協

王安作者簡介:王安郡,曾任彭陽縣政協主席。

1985年3月,彭陽縣政協籌建領導小組成立,賈世昌任組長,我為副組長,負責政協成立籌備工作。同年5月25至29日,彭陽縣政協第一屆第一次會議在彭陽縣城召開,選舉我為政協主席。此前,我擔任彭陽縣縣長。

從政府到政協工作,我始終認為只是分工不同,沒有貴賤之分,愉快地挑起了人民政協工作的重擔,我擔任彭陽縣政協主席期間,既注重探索,又注重創新,堅持團結,帶領班子成員,始終牢牢地把握團結、民主兩大主題,緊緊圍繞縣委、政府的工作中心和重大決策部署,認真履行政協職能,深入開展調查研究,積極建言獻策,參與服務發展,推進協商議政,在維護核心、服務中心、反映民心、凝聚人心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具體參與經濟建設、促進發展環境、推動和諧社會建設等方面作出了積極貢獻。

統戰工作對我來說,沒有搞經濟工作那樣得心應手。我邊干邊學,白天與其他同志一起四處奔跑搞籌建,晚上伏案學習黨的統戰理論和政策。堅持記學習筆記,積極參加各類學習培訓,很快熟悉了統戰理論知識和各項政協工作。不僅如此,我還利用各種機會,廣泛宣傳人民政協的性質、地位和作用,并堅持把工作重心放在抓學習、提素質上。學習中,我堅持把學習政協知識作為重中之重,努力做到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探索,使機關干部職工盡快適應政協工作,并不斷做新做活政協工作。同時,我還重視統一機關干部的思想認識,機關職工堅持星期一、星期三、星期五學習制度雷打不動,力求機關工作者提高認識,轉變作風,提高覺悟。倡導在工作中要有創造性,做到五抓五治五變(即抓思想教育,治舊變新;抓社會治安,治亂變安;抓環境衛生,治臟變凈;抓文化科學,治愚變智;抓生產發展,治窮變富)。

調查研究是政協的基本功,也是參政議政的重要途徑。實際工作中,我堅持著眼全縣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問題和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積極組織委員認真履行參政議政職能,深入開展調查研究,通過調研報告、提案、建議案或其他形式,為縣委、政府的科學決策提出意見、建議。先后組織政協委員主要就全縣工業、農業、文化教育、衛生、財貿商業、鄉鎮和城市建設、計劃生育、司法、民族宗教等方面的工作開展了調研、視察,總結推廣好的經驗,找出存在問題,以提案或報告形式報送縣委、政府或批轉有關部門辦理,為促進全縣社會事業發展起到了助推作用。

團結是搞好一切工作的基礎。我對自己提出嚴格要求,不利于民族團結的話不說,不利于民族團結的事不做,每逢回族開齋節,都要上門慰問回族政協委員和宗教界上層人士,了解實際情況,征求他們的意見,幫助他們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困難。1985年,古城清真寺發生民族內部糾紛,矛盾日趨激化,我得知消息后,我會同統戰部負責同志,對鬧事的雙方采取個別座談、說服疏導的方法,向他們認真宣傳黨的民族宗教政策以及加強民族之間和民族內部團結的重要性,做耐心細致的思想教育工作,使鬧事的雙方,都能互相諒解,問題得到了妥善的解決,重歸于好,從而加強了團結。同時,我還主動與各界非黨知識分子取得聯系,上門走訪,促膝談心,做諍友。并用書信的方式與他們保持經常性的聯系,鼓勵他們為全縣的經濟建設獻計出力。我經常組織政協黨組成員與統戰部聯合深入重點單位和學校、醫院,推薦一些黨外同志到政府有關部門任職,社會反映良好。由于我以心交心,以誠相待,不少干部群眾有話愿對我講,有問題愿找我反映,我每年接待來訪群眾都在20人次以上,處理來信10多件。1988年,我被自治區黨委政府評為“民族團結先進工作者”。

彭陽有著悠久的歷史,曾經是個戰略要地,是文化比較發達的地方,歷史上也出現過一些重要人物。政協成立初期,就注重抓這項工作,確定專人負責,按照文史資料“三親”要求,聘請有寫作能力的干部、教師、農民等為撰稿員,深入實際,找知情人,通過收集、查詢、核實、整理,編輯印刷了《彭陽文史資料》第1輯。第1輯《彭陽文史資料》的印刷出版,發揮了文史資料“存史、資政、團結、育人”的作用,也調動了廣大撰稿員的積極性,為編輯出版《彭陽文史資料》第2輯奠定了基礎。直接參與中心工作是政協履行參政議政職能的拓展和延伸。根據縣委決定,縣級領導要抓點帶面。我最初負責彭陽鄉的聯絡指導工作,當時工作重點是抓麥子塬防風林帶建設。后來,縣委安排我聯絡指導王洼鎮工作,主要抓了農田基本建設。在此期間,我常常一個人深入村隊,走進田間地頭,吃住在農戶,跑遍了那里的溝溝岔岔、山山洼洼,通過觀看山勢和地形,逐段逐塊進行規劃,提出了當地農田建設和生態恢復治理辦法,經群眾討論,向縣委提交了村隊干部和群眾都很滿意的規劃治理方案。1987年至1991年,我負責抓孟塬鄉椿樹岔的扶貧工作期間,堅持與當地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我經常深入田間地頭召開群眾會議,宣傳黨的現行政策,教育群眾提高認識,經常組織村隊干部群眾就如何搞好經濟,如何治山治水、如何脫貧致富等問題開展大討論,在統一認識的基礎上,開始了大干,立足以大干促大變,取得了顯著成效。1987年12月,我被固原地區評為“抗災自救先進工作者”。我牢固樹立履職為民的理念,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政協履行職能、開展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1992年8月,我帶領政協委員周浩仁(政協副主席)、伍壁俊(政協副主席)、寧政仁(委員)等,到本縣邊遠貧困山區為群眾排憂解難,幫助衛生院解決實際困難,這一舉動引起了鄉黨委的重視和基層群眾的熱情歡迎。在鄉衛生院的大力配合支持下,大家發揚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步行到遠離鄉政府30余里的耳城、卷槽子村巡回為群眾治病,與當地群眾同吃同住。有些困難群眾沒錢買藥,我們就用針灸療法醫治,先后深入農戶診療患者30多人。在鄉村醫療站白天診治疾病,晚間刨制藥物,45天時間診療各類患者558人次,針灸72人次。期間,他們還舉辦了赤腳醫生培訓班一期共6人,并幫助村醫療站健全各項制度,促使其鞏固和發展,幫助耳城村新建醫療站一處,為衛生院和醫療站扶持款2000元。

工作中,能夠尊重和保護委員的民主權利,積極為各界群眾有序參與政治生活提供了暢通渠道,使各階層、各界別的利益訴求能夠在政協得到充分表達,各種利益關系能夠通過政協得到疏通和調解,努力為構建和諧彭陽營造了民主和諧的氛圍。在召開各界人士座談會時,我主動邀請統戰系統負責人參加,使其敞開思想,充分發揚民主,廣開言路,獻計獻策。通過座談,使與會人員認識到統戰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長期性,也使社會各界對統戰工作有了新的認識。我認為,新時期人民政協是非常重要的,縣委、政府部門辦不到的,政協就可以辦到。政協成立不久,我聯系民革寧夏區委會為彭陽縣培訓了300多名農技員,民革寧夏區委會關富山同志為城陽建起了彭陽縣第一個果脯廠,群眾反映良好。在建縣初期,由于各項工作都在探索之中,政協充分發揮人才薈萃這一優勢,經常定期不定期地舉辦科技人員研討會,邀請科技人員和相關委員獻計獻策。在農業種植上,提出了大力發展冬小麥、玉米、洋芋和烤煙、辣椒等經濟作物以及干鮮果類種植;推行科學種田,積極發展適合我縣的農業機械,提高勞動生產率;在農田基本建設上,提出了人機結合,變“三跑田”為“三保田”;在發展林業上,提出了陰溫地退耕還林,實行封造結合,適地適樹,抓溝壑和山坡造林,灌木和喬木結合,恢復植被,控制水土流失等,這些意見建議引起了縣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促進了各項建設事業穩步發展。

為拓寬政協活動領域,逐步把工作向鄉鎮延伸,為了充分調動政協委員和當地的一些有識之士為彭陽四化建設服務的積極性,我經與班子成員協商達成一致意見后,于1987年4月份在新集、古城、交叉試點成立了以政協委員為核心的鄉政協學習小組。從實際情況看,這樣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的一起學習黨的方針、政策,討論本鄉群眾普遍關心之事并提出意見和建議,在團結群眾,促進本地經濟建設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他們又建立了馮莊、草廟、溝口、白陽鎮政協學習小組,并及時總結經驗上報縣委。縣委以彭黨發(1998)14號文件批轉各鄉鎮黨委,有關部門及單位,“參照本報告之精神,在條件成熟之后,根據情況成立以政協委員為核心的鄉鎮政協學習小組,使我縣政協工作逐步向鄉鎮延伸,這不僅擴大了學習面,也推動政協工作不斷發展。”我將彭陽縣政協這一做法,在自治區政協有關會議上做了交流發言,得到了自治區政協領導的肯定。認為這種活動方式,利于爭取團結,更多的黨外及各界人士為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獻計出力”。

1993年,我主動退出領導崗位。但仍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如堅持參加機關學習和縣委中心組的學習活動。同時,配合政協我也為一些調研活動獻計出力,發揮余熱。如當時的縣城罐頭廠、食品廠,群眾普遍反映衛生狀況很差,我通過調查后及時向縣委、政府做了反映,有關部門及時督促并令其進行了整改。1996年2月,經固原地委批準,我辦理了退休手續。

回首我的工作經歷,可以用以下4句話概括:革命征途四十年,兢兢業業跟黨干,接受監督不含糊,留得清白在人間。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宣武区| 临颍县| 南昌市| 沽源县| 遂平县| 柳州市| 安福县| 大冶市| 丰镇市| 玉田县| 固安县| 且末县| 西平县| 论坛| 龙川县| 曲沃县| 黑水县| 诏安县| 清原| 高青县| 河北省| 平武县| 惠来县| 屏东县| 囊谦县| 南丰县| 定结县| 廊坊市| 阜平县| 慈利县| 华宁县| 禄丰县| 静乐县| 桐庐县| 上虞市| 伊金霍洛旗| 内江市| 信阳市| 永春县| 青川县| 通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