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氛圍——孩子成長的關鍵
春節到了,本應是一家人歡樂團聚的日子,可是大兒子忙于政務,每逢年節,日程總是排得滿滿的;小兒子去年年底從日內瓦辦完公務,新年伊始,又去了美國,先后從華盛頓和紐約一連發來三個電子郵件和兩個長途電話,向我們祝福春節。兒行千里母擔憂,盡管兒子們都已過而立之年,仍牽動著我們的心,做父母的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事業有成,但成功的兒子在給父母帶來欣慰的同時,也會帶來寂寞。窗外鞭炮轟鳴,煙花騰空,把春節氣氛鬧得很濃、很濃。而此時,也正是我們對孩子們最思念的時刻。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睂ψ龈改傅膩碚f,往往把孩子看得比自己還重,希望子女個個成才。但他們不知道,教育子女,正如蘇軾說的那樣:“道可致而不可求。”回想我們對這兩個孩子,從小并無過高的期望值,從不奢望他們將來一定要成龍成鳳、出人頭地,我們只是認為“養不教,父之過”。對孩子的教育,既要順其自然,又要盡到做父母的責任,這就是說,關鍵時刻一定要把住關。順其自然不等于放棄做父母的責任,青少年時期比較短暫,“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況且孩子們又處在比較幼稚的階段,做父母的必須嚴格要求,從小應培養他們形成良好的思想作風、生活習慣,這將使他們受用終身。
回想大兒子讀初中時,正是“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當時,有一位官員說過,計委的工作有小學三年級程度的人都可以干。一時間,“讀書無用論”思潮泛濫,無書讀,也不用讀書,但我們卻堅信一個沒有文化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我們在家中經常看書學習,潛移默化中影響教育著他,盡管他初中一結束就進了工廠,但他還是通過自學補上了整個中學的課程。不久,又抓住機遇順利地跨入了大學的校門。人生的這一步,對他一生來講,是起了決定性作用的。
我想,今天做父母的比我們那時教育子女要難得多,不像七十年代,社會生活簡單、生靜。今天處在多元化的社會,各種思潮、各種文化撲面而來,生活在現代都市中的人們日益變得功利和浮躁,大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因此,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更顯得重要,對孩子的成長影響更大。一個人要想取得成功,耐不得寂寞沉不下心來,什么事都不可能做好,我的小兒子就是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的。一九九九年,司法部為我國入關(加入WTO)做準備,從全國挑選律師去美國培訓。一九九九年,在應試的兩千人中,他一路過關斬將,只有他一人是中美雙方都認可的。一九八一年,他也是這樣,以寧夏高考文科狀元考入北京大學。他之所以取得成功,與他沉下心來,潛心學習,積淀豐厚是分不開的。今天大兒子雖然已走上領導崗位,但他刻苦學習的習慣,始終沒有改變,雙休日經常關起門來,靜心讀書,這與他成長的家庭氛圍不能說沒有關系。
我們認為,一個好的家庭氛圍應該是和諧的、寧靜的、向上的,而不是世俗的、委瑣的、躁動的。因此,精心營造一個好的家庭氛圍,是子女健康成長的關鍵。
(原載2000年2月25日的銀川晚報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