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回眸
  • 劉和芳
  • 2200字
  • 2018-12-30 00:52:59

憶往昔崢嶸歲月

一九九五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和世界反法西西戰爭勝利五十周年。我們這個年齡的人,八年抗戰都親身經歷過了,日本軍國主義侵華給我們國家和個人家庭帶來的深重災難,沒齒不忘。

一九三七年,抗戰剛爆發,我喪父不久,我們孤兒寡母依傍祖父為生。第二年長江沿岸一些城市常遭敵機空襲,日寇所到之處無惡不作,祖父只得把我們娘兒倆疏散到安慶鄉下石牌鎮暫住,祖父母留在安慶守著一份家業,誰知這一別竟成永訣。不久安慶淪陷,日寇一進城就燒殺搶掠,我家所在的西門外商業區一片火海,祖父辛勤經營的店鋪被付之一炬,七十高齡的他也未能幸免于難。在這場浩劫中,我們家有六位親人喪生。我和母親遙望安慶城內一片火光,憂心如焚,束手無策。頃刻間,我就變成了無家可歸的孤兒。為了生活,母親帶我背井離鄉,投奔外婆家,從此我們跟著舅父不停地“跑反”(“跑反”即躲日寇,就是到后方去)。從一九三八年離開安慶到一九四二年返回皖南屯溪,歷時五年,途經八省,行程萬里。一路上,我曾目睹武漢的空戰大捷;我也看到“跑反”的人群在入川途中三峽沉船的悲劇;我自己也屢屢死里逃生,至今回想起來仍不寒而栗。有一次,記得是一九四一年夏,我們“跑反”來到湖南湘潭,還沒有喘過氣來,就有消息傳來,日寇已逼近長沙。一天晚上長沙方面火光沖天,原來國民黨抵擋不住,一面撤退一面縱火,長沙老百姓前有狼,后有虎,扶老攜幼四處逃命,難民遍野。湘潭立即人心惶惶,我們冒著生命危險拼命夜上了最后一趟火車逃離湘潭,誰知火車開出不久,又遭遇敵機的追擊,火車司機倉皇間把車廂全部扔下,自己開著機車頭逃跑了。車上的人大哭小叫,往西邊山上跑去,我護著母親躲進了山上的樹叢。在樹叢中,我們看到了敵機的狂轟濫炸,用機槍向地面的人群掃射,真是慘不忍睹。那年我才十四歲,還是一個十四歲的少年啊!但是殘酷的戰爭使我看到了世界上最恐怖的一幕。在戰亂的年月里,人的生命、財產,談何保障?頃刻之間家破人亡,這是常有的事!少年時代這一段生活經歷使我受到了一次血與火的洗禮,使我的思想感情從一己的家仇升華到了整個民族的國恨!

一九四二年我們輾轉回到皖南的屯溪,這一住就是四個年頭,在這里我度過了我的中學階段。

抗戰時期的屯溪,是皖南這一小塊沒有被日本鬼子侵占的地區中最繁華的地方,有著幽美的自然環境,率水、橫江在這里匯聚而成新安江,東流入浙。相傳“屯溪”是因東漢末東吳孫權將領屯兵于江上而得名。當時屯溪周圍中學林立,學校辦得很活躍,我就讀的皖中,雖然國民黨用軍訓課統治著學生,但校園是廣大學生的自由天地,青年們用各種方法交流思想,傳遞情況。校園內墻報很多,各個班級都自辦墻報,這就是青年們交流思想的陣地。對于我來說,長期顛沛流離的生活暫時得到了安定,緊張的學習生活逐漸使我淡忘了心靈的創傷。這里的一切都使我感到新鮮,特別是那些穿過封鎖線來自淪陷區——上海的青年學生和教師們,他們帶來了新的思想,新的生活,使學校充滿了生氣,也喚起了我最初的創作熱情。記得我升入高二的那年,我們志同道合的八個青年發起成立了“星之海”文藝社,出版《星之海》文藝半月刊,這是當時皖南地區由中學生自己動手創辦的第一個公開出版的文藝期刊。期刊的辦刊宗旨是:“在堅持抗日的總目標下,團結廣大的進步文學青年,為宣傳抗日,打擊日寇而斗爭。”這個刊物一開始出現就不同凡響,它以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嶄新面貌吸引著讀者,把皖南廣大向往進步的文學青年維系在一起,在極端艱難的條件下,這塊文藝陣地一直堅持了下來,直到抗戰勝利后的一九四六年。

曾任寧夏作家協會副主席、《塞上文談》主編的吳淮生兄和我談起過當年他在老家安徽涇縣茂林村讀書時,就看到過《星之海》文藝半月刊,至今他還能背誦某篇文章的片斷,由此可見其影響之深廣。近年,黃山市在編纂市志時,還十分關注這個刊物,并請有關人士撰稿介紹,把此刊作為珍貴的史料保存下來。

除了學校這塊陣地外,當時屯溪的文化活動也十分活躍。在抗戰時期被稱為“小上海”的屯溪,人文薈萃,不少來自淪陷區和大后方的文化界人士濟濟一堂,他們以抗日救亡為主題開展各種文化活動。當時像話劇演員楊華、萬一、金鋒等在艱苦的條件下,以較高的藝術水生先后演出過《日出》《雷雨》《北京人》等曹禺名劇,轟動一時。在音樂方面,有一個音樂愛好者組成的業余性質的東南歌詠團,每個周末大家主動匯集在屯溪小學的一間教室里,一人一支蠟燭,在搖曳的燭光下練唱,我當時也是歌詠團的成員之一。我們演唱過大量的抗日歌曲和進步歌曲,像《大刀進行曲》《游擊隊之歌》《太行山上》《黃河大合唱》《延安頌》等,歌聲自這里流出,響徹各自的校園,我們都成為播火者。

在屯溪的四年多時間里,雖然戰時物質缺乏,生活是艱苦的,但我們的精神是充實的,我們的追求是至高無上的。這一段生活經歷應當說是極有價值的,它告訴每一個人,特別是青年一代,我們要和生,戰爭是殘酷的,每個人都應當為人類和生作出自己的貢獻。

五十年過去了,彈指一揮間。我們這些年逾花甲的老人,可能還清晰地記得當年遭奴役、受蹂躪的歲月;也可能清晰地記得當年熱血青年、愛國知識分子追求自由、光明奔向大后方,奔向抗日根據地去的動人情景。而今天的年青一代已難知曉日本法西西的殘暴,也無法感受到戰爭的殘酷。在和生年代成長起來的一代,今天缺乏著一種憂患意識,正因為如此,回顧歷史,對青年一代進行愛國主義的教育,就顯得十分必要了。

(原載的朔方詩1995年第9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庄河市| 浪卡子县| 台南市| 县级市| 车险| 万安县| 铁岭县| 安平县| 乐昌市| 九寨沟县| 延庆县| 额尔古纳市| 芒康县| 神农架林区| 丹巴县| 南昌县| 西林县| 绍兴市| 泉州市| 六枝特区| 精河县| 吴旗县| 赣榆县| 乐昌市| 石泉县| 廊坊市| 安陆市| 青川县| 焉耆| 芷江| 谢通门县| 横山县| 青龙| 东兰县| 宜丰县| 黑河市| 屏东县| 思南县| 特克斯县| 晋州市| 湘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