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慧英:退休老黨員的“低碳環保經”
在北京市朝陽區小關街道的高原街社區,人們經常會看到一位頭發花白、臉上帶著微笑的老人,人們都稱呼她葛老師。中國城市低碳經濟網初來社區辦事的人都以為她是社區干部。其實,她就是熱心社區工作的退休干部、高原街社區“創建文明城區形象大使”——葛慧英。
老黨員,新作為
葛慧英已經有30多年的黨齡了,退休前,她是北京市勞動與社會保障局培訓中心的高級工程師,是電視設備制造和維修方面的專業人士,曾撰寫過60多萬字的專業論著。退休后,她在培訓中心開辦的學習班講學授課,學生遍布全國各地。
2000年,葛慧英退休在家,但幾十年工作的經歷,讓她難以適應閑下來的生活。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去社區辦事,從此便和社區結下了不解之緣。
高原街社區主任曹立新對筆者說:“社區組織的許多活動,她都積極參與。由于她對社區工作的熱心加之她和藹開朗的性格、淵博的知識,社區的同志們都特別喜歡她,他們都尊敬地稱她為葛老師。”
葛慧英對筆者說:“退休回到家真的是不甘心,我覺得自己還不老,還能干好多事情呢。來到社區后,我發現自己能幫著做一些事情。更何況我還是一名老黨員,社區應該是我們這些老黨員發揮余熱的地方。”她的爽朗給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葛慧英還說:“這兩年總會有剛剛畢業的學生到社區來工作,因為他們都離開學校不久,在處理一些社區事務上缺少經驗和方法,經常被誤解,所以在工作中就會有一些情緒和思想上的波動。平時書記和主任都很忙,這時候,我就會主動地和這些年輕人聊天,給他們講解社區工作的重要性,鼓勵他們一定要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把社區工作當成一項事業去做。時間一長,他們便把我當成 ‘知心姐姐’了。”
在近兩年的社區工作中,去年的“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工作讓葛慧英最難忘。她說:“因為轄區人口多,普查員人數比較少,加之酷暑,我們還必須一戶一戶地上門調查摸底,很多工作人員都會吃閉門羹。”面對吃閉門羹的情況,葛慧英就會首先亮出的自己的黨員身份,加上自己是社區里的老住戶,人緣不錯,所以自己的入戶工作開展得十分順利。
葛慧英還告訴筆者,她參加社區活動,不求回報,就是為了讓自己的老年生活有些事情做。在愉悅自己的同時,也能讓別人感到快樂。
倡導我的“低碳環保經”
在高原街社區,葛慧英可以說是“低碳環保第一人”。多年來,她通過自己的親歷親為,念響了自己的“低碳環保經”。
葛慧英告訴筆者,她年輕時在大學里學的專業是無線電,后來之所以走上環保之路,完全是受到在國家環境保護部工作的丈夫的影響。
退休以后,她經常幫愛人翻譯整理資料,逐漸地對環保產生了興趣,并熱愛上了這項“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事業。她和愛人一起利用積累多年的環保資料和經驗,為中國科協科普知識競賽題庫編寫題目,其中節約能源知識問答1000題,環境保護知識問答1000題,受到中國科協的好評。
今年3月,葛慧英在高原街社區自費舉辦“垃圾分類宣傳周”活動。一周的時間她都不厭其煩地向社區居民和各小區外來務工人宣講垃圾分類的重要意義、國外大城市垃圾分類概況、生活垃圾如何分類等。
她說:“北京正在逐步成為國際化大都市,推廣垃圾分類,倡導低碳生活,號召居民把垃圾分類作為己任,養成垃圾分類好習慣,減少垃圾對環境造成的污染,這樣才能為自己創造一個工作、學習、生活的好環境。”
此外,葛慧英還是個愛花之人,在她家的陽臺上擺滿了各種花卉和自己種植的能吃的蔬菜。今年春天,她利用廢舊的塑料奶瓶繁殖了五十多盆各式各樣的花卉,送給了樓內的居民和原單位的同事。她說:“我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大家看到廢舊物品再利用的效果,既節能又環保。雖然我們現在天天在說要節能、要低碳、要環保,可生活中大家的一些不好習慣還在繼續,如果大家都身體力行地做低碳環保的踐行者,那我們的生活會變得很美好的。”
葛慧英還說,這么多年來,她上街購物、買菜都自帶布袋或竹籃,不用超市的塑料袋。為了喚起大家不用塑料袋的意識,她還自費做了200個無紡布購物袋,免費發給社區和學校使用。
近年來,她還圍繞“低碳生活”這一主題,在社區、學校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科技活動,使大家在節約用水、節約用電、節約糧食、節約能源方面從簡單的感性認識上升到更加深刻的理性行為。
此外,她還身體力行,總結出一套“省水洗碗法”在社區宣傳、推廣。用這個方法洗碗,一日三餐,至少能夠節約18升水,一年能節約6~7噸水。為了節約電能,她家的電器盡量用小功率的,室內照明全部改用12瓦以下的節能燈。因為使用節能燈比白熾燈節約用電80%。如果每天節約2度電,一年就能夠節約720度電。
2008年,在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中表現突出的葛慧英,獲得了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員會頒發的“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優秀家庭”獎杯。
2009年,在北京科技周的“主題活動優秀創意設計大賽”中,她的“省水洗碗法”設計方案榮獲三等獎。
在訪談即將結束的時候,葛慧英告訴筆者,退休后的社區生活有辛苦有快樂。從多年來的義務宣傳環保低碳生活到大家不良生活習慣的改變,從一位退休在家的鄰家大媽到社區“創建文明城區的形象大使”,再到大家公認的“社區之星”,雖然很辛苦,但很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