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小將”將美麗溫州帶到世界舞臺
金江是溫州大學建工學院“筑心”青年志愿者中心的志愿者。11月26日,他受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邀請,登上了飛往卡塔爾多哈的飛機,去參加第十八次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他是中國受邀赴會26人中,唯一的一名志愿者代表。
金江,溫州大學建工學院大四學生,紹興上虞人。他說,自己也沒想到身為土木工程專業,大學四年里竟會和“碳”這個字眼交集出這么多故事,甚至還能以一名普通大學生志愿者的身份亮相在國際舞臺上,這無疑是對他大學期間努力的最好的肯定。
2009年9月,剛踏入溫大校園的金江,在眾多社團協會中,選擇加入了建工學院組織的“筑心”青年志愿者協會。
“筑心”青協長期以來從事社會公益活動,在2008年11月“中國綠色碳基金溫州專項”成立的背景下,于2009年起開始致力于宣傳林業碳匯和倡導低碳生活工作。大二的金江由于做事有干勁,肯花心思,所以被推選為協會會長,同時擔任學院團學生會青協部長。
金江說:“現在很多人對 ‘碳匯’這一概念還不太了解。碳匯,簡單說就是捐資造林,讓出資培育的森林消除自己因工作、生活而排放的二氧化碳。我們的主要工作就是鼓勵大家一起低碳生活,抵制不必要的浪費。同時,鼓勵市民進行小額碳匯認捐,無論數額大小,體現出的都是一種社會責任意識?!?/p>
為了做好宣傳工作,金江和他的團隊經常走街串巷,分發傳單和自制明信片,組織前往碳匯林種樹,走進社區、校園演講。而且,志愿者還走上街頭分發低碳宣傳資料,“筑心”青協講師團走進小學宣傳低碳。
“筑心”青協組織下的“林業優碳”社會實踐隊是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下的一支宣傳低碳環保的講師團隊伍,作為學生組織,在溫大建工學院劉謹老師的指導下已經活躍了三個年頭。活動下來,前后共進社區61次,參與講座的人數多達4000人次,宣傳面積涵蓋鹿城區12個街道社區。
除了演講之外,“筑心”青協還與個別社區長期合作 ‘愛心家教’活動。如果居民向社區反映家里有孩子需要補課,社區工作人員就會把情況反饋給“筑心志愿者”,然后,就會有“小老師”來上門輔導。
金江說:“我們一個月會向受助家庭收取100元學費,但這100元不是進了我們自己的口袋,而是最終以學生的名義認捐林業碳匯。”只要進行認捐,就會得到一張認捐證書。看到很多孩子美滋滋地把得來的證書和在學校獲得的榮譽證書一起貼在墻上時,金江和自己的團隊就感到非常開心,充滿動力。
在多哈氣候大會上,金江和溫州市科技局農村與社會發展科技處處長杜曉敏,浙江省亞熱帶作物研究所的研究室主任陳秋夏女士,一同帶去了溫州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具體實踐。
例如,溫州低碳小鎮項目、小額碳匯認捐公益活動等建設低碳社會的經驗和做法。并與各國分享了溫州在解決保持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矛盾的寶貴經驗,將“美麗溫州”帶到世界舞臺上去亮相。
由于今年是《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結束、討論2020年后應對氣候變化措施的“德班平臺”開啟的關鍵時間節點,各方希望多哈氣候大會能在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進程中發揮承前啟后的作用。
金江說:“會議主要聚焦在每個國家該如何承擔碳排放責任,共同制定出一個遏制全球變暖的整體性行動方案。我很高興親耳聽到,中方在會議上多次強調中國將積極配合履行國際責任,也強調了發達國家實現減碳目標的重要性。如今,中國成為全球森林面積增加最快、人工林最多的國家,這正體現了中國政府的決心,也給我的工作帶來很大的動力與啟發?!?/p>
四年下來,金江見識廣了,也接觸、認識到了很多活躍在綠色事業的“低碳先鋒”、良師益友。其中,就有長期堅持碳匯宣傳的溫州市科技局局長徐順東,打造了全國首個“零排放”低碳市場的溫州碳匯第一人白瓊璟,實施全國首個標準化碳匯造林基地的浙江蒼海林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蔡暉等。
金江說:“雖然年紀相差較大,但因為有著同樣的話題與愿景,所以遇到問題會請教,有了想法會 ‘通氣’,感覺十分親切?!?/p>
如今,在溫州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溫州已經種植碳匯林10.5萬畝,許多“低碳城鎮”脫穎而出,馬路上公共自行車隨處可見。在“綠色碳匯”的基礎上,溫州“藍色碳匯”項目也開始蠢蠢欲動。這一切,都讓人感到溫州離低碳城市越來越近了。
對于金江來說,“低碳”是公益,更是責任。因為他的大學四年中,有2/3的時間都給了溫州,所以他對這片土地很有感情。
訪談末尾,這個紹興小伙子堅定地對筆者說:“畢業后,我會繼續留在溫州發展,繼續這份綠色公益事業,讓更多人知道低碳,讓更多人加入低碳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