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拉善教育百年記憶(1882-2010):民族卷
- 巴圖朝魯主編
- 946字
- 2018-12-30 00:34:27
四、蒙古族小學教育
阿拉善盟成立后,認真落實“優先重點”發展民族教育的戰略,迎來了蒙古族基礎教育健康發展的最好時期。
1980年初,將原來的一部分蒙古族和漢族合并的學校予以分設,重視并抓好開辦的純蒙古族學校工作。阿拉善左旗烏力吉蒙古族小學、吉蘭泰蒙古族小學等幾個學校重新恢復,到1980年底全盟已有7所純蒙古族小學。將蒙古族和漢族合辦的學校予以分設的同時,增加經費投入力度,1982年投資25萬元建立了額濟納旗達來呼布鎮蒙古族學校,1983年阿拉善右旗蒙古族小學從旗直屬完全小學分離出來單獨開辦,1987年行署拿出110萬元,建立了“阿拉善盟蒙古族實驗小學”(現在的阿拉善左旗蒙古族第二實驗小學)。
隨著蘇木鎮機構改革,轉移發展戰略的落實,城鎮化建設的深入,阿拉善盟民族教育布局不斷得到調整、優化和重視。
1986年蒙古語授課的學生“四率”(即入學率、鞏固率、畢業率和普及率)標準正式確定并執行。1983年蘇木級蒙古族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只有44.3%,而到1990年全盟民族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平均達到98.9%,尤其是到1986年將建盟時期的65所蒙古族和漢族合辦的小學,調整為36所,當年全盟蒙古族學齡兒童入學率、鞏固率、畢業率和普及率分別達到96%、99.2%、54.8%和93.9%。到1989年全盟有蒙古族小學14所,蒙古族和漢族合辦的小學26所,205個蒙古語教學班,3735名學生。1990年全盟有蒙古族小學17所,當年全盟學蒙古語的兒童有3784名,特別是1991年全盟蒙古族小學的學齡兒童入學率、鞏固率、畢業率和普及率分別達到99.2%、99.6%、83.6%和98.2%。到2000年底,全盟有蒙古族小學19所,其中純蒙古族小學6所,蒙古族和漢族合辦的小學13所,在校生達到1865名。2002年底,全盟有純蒙古族小學6所,蒙古族和漢族合辦的小學9所,在小學上學的蒙古族學生3368名,其中有1417名學生是用母語學習的,占全部蒙古族學生的42%。2004年,蒙古族小學、蒙古族和漢族合辦的小學各有6所,學蒙古語言文字的在校生1594名,占全部蒙古族兒童的48%。2005年,全盟有蒙古族小學5所,蒙古族和漢族合辦的學校6所,用蒙古語授課的教學班85個,學生1515名。到2007年底,有3所蒙古族學校,蒙古族和漢族合辦的小學2所,一所九年一貫制蒙古族學校和一所蒙古族和漢族合辦的九年一貫制學校,當年全盟小學學習的3380名蒙古族兒童中有1463名學蒙古語言文字的,占全部學齡兒童的43.2%。
目前全盟蒙古族小學的學生入學率達100 %,徹底杜絕了小學輟學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