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的依戀與社會網絡的發展
- 侯靜
- 2085字
- 2018-12-27 15:20:50
前言
人是社會關系的產物,個體從出生到死亡,為了生存、安全和幸福健康都需要與他人進行交往,建立一定的社會關系。個體在成長發展過程中與這些重要他人建立了不同的社會關系,這些人在個體的生活中也起著不同的作用。對于兒童青少年來說,母親、父親、同伴、朋友、情侶等這些重要他人在他們的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最初,對于社會關系的探討起源于依戀關系的研究,這一領域的研究強調母親的重要作用,以及個體早期與母親的依戀關系對個體后來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近年來,一些研究者則提出每個個體在一生中同時與多個重要他人建立了親密的社會關系,這些重要他人在個體發展中承擔著不同的心理功能,構成了個體的社會關系網絡。因此,對于父母和研究者來說,了解依戀和社會關系網絡的知識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目前國內在這方面的書籍還比較欠缺,而本書主要分別從依戀和社會關系網絡的理論、研究方法、取得的研究成果以及與心理病理的關系進行介紹,并結合案例解釋依戀理論和社會關系網絡理論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本書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五章:
第1章緒論部分對依戀和社會關系網絡的有關概念進行了概述,并且對依戀理論和社會關系網絡理論之間的聯系和區別進行了分析探討。
第2章首先從依戀發展的特點、依戀的類型、多種依戀關系以及依戀的連續性描述了嬰兒期依戀關系的特點。其次對幼兒期和兒童期依戀的特點進行了介紹。再次,由于青少年的認知能力和自主性的發展,青少年對依戀關系的認知、與父母的關系以及同伴關系都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因此,第2章對青少年對依戀關系的認知的變化、青少年與父母、同伴的依戀關系的發展變化、青少年依戀與嬰兒期依戀的連續性以及依戀在青少年期的情緒調節功能進行了介紹。最后,這一章對兒童青少年與父母、同伴的一般的社會關系的特點進行了描述,并對父母、同伴在兒童青少年心理發展中的作用進行了探討。
第3章首先對嬰兒期、兒童期以及青少年期依戀研究中使用比較廣泛的研究方法進行了詳細系統的介紹,然后描述了社會關系網絡研究中主要的方法——情感關系量表和情感關系圖片測驗的內容和使用方法。
依戀的研究一直是心理學領域的一個熱門課題。這一領域的發展一方面是以一定的依戀理論為基礎,另一方面也隨著其研究方法的不斷發展而迅猛發展。自從鮑爾比提出依戀的理論框架、安斯沃斯在此基礎上提出經典的陌生情境的實驗室程序以來,嬰兒期的依戀研究得到了豐碩的成果。而到了20 世紀80年代中期,隨著青少年和成人依戀的研究方法的提出,個體早期的依戀和青少年期以至成人期的依戀連續性的研究則越來越受到許多研究者的關注。研究者們提出了依戀的代際傳遞的概念,并對依戀的代際傳遞的機制進行了探討。因此,第4章從依戀類型特點、早期依戀對個體后來發展的影響、依戀的連續性以及依戀的內部工作模式等方面,對國內外兒童青少年依戀研究所取得的大量研究結果進行了綜述和介紹。
第5章首先對國外的兒童青少年社會關系網絡研究進行了介紹,然后采用情感關系量表考察了我國青少年情感關系的特點及發展變化,結果發現,男、女青少年的情感關系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隨著年齡增長,男青少年在尋求父母親近、接受父母情感支持、肯定、鼓勵和幫助上都逐漸減少,而女青少年在這些方面表現出增加的趨勢。而且,男、女青少年在給予父母照顧上以及對異性朋友的各項心理功能的需要上都表現出增加趨勢。初中和高中階段,同性朋友類型所占的比例最高,大學階段異性朋友類型所占的比例最高。
第6 章介紹了兒童青少年依戀與心理病理癥狀之間的關系,并且結合依戀理論和社會關系網絡理論對兩個案例進行了分析探討。
因為人在一生中為了更快樂、更健康地生活都要與許多重要他人形成了不同的社會關系,所以兒童青少年對母親等重要他人的依戀以及與多個重要他人形成社會關系網絡一直是許多研究者關注的重要領域。父母和家庭成員以及更多的研究者了解依戀和社會關系網絡的知識對于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同時以往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在其他文化背景下進行的,而國內的研究相對還比較少。本書的特色在于一方面對于兒童青少年依戀關系和社會關系網絡的一般特點進行了描述和介紹,并且結合有關案例對依戀理論和社會關系網絡理論進行了解釋,因而,這部分內容對于父母和教師來說比較通俗易懂;另一方面,本書還對以往國內外依戀和社會關系網絡的研究方法和大量研究結果進行綜述和介紹,并且介紹了作者本人對我國青少年情感關系的特點和發展變化的研究,這些內容對于我國相關領域的研究者來說也是比較寶貴、全面的資料,對于促進我國依戀和社會關系網絡的研究具有一定意義。
本書的出版首先要感謝電子工業出版社給我這個機會,使我這幾年的學習和研究的成果得以出版,感謝出版社編輯張宏學和陳心中老師提出許多寶貴的建議和指導。其次,感謝我的導師陳會昌教授從我讀研究生期間到工作給予我的教誨、關心和鞭策;感謝我的學生何可、徐敏樂、學友李瓊、辛自強、宋歌在數據收集工作上給予我的大力支持和幫助;感謝所有給過我幫助和關心的人。最后,感謝我的父母和家人,他們默默給予我的關愛和支持一直是我不斷努力的精神支柱和動力源泉。
侯 靜
200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