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烹飪的常用技巧
炒菜時油溫應控制在多少?怎么樣做出的飯菜才有營養?看似簡單的家常廚房問題,其實卻關乎家人的飲食安全、健康和營養。一些小技巧可以幫助家庭大廚們做出美味有營養的飯菜。
1.蔬菜應該先洗后切,切后即煮
蔬菜中所含的無機鹽、維生素具有水溶性,切后洗滌會導致這些營養元素的大量流失。所以,蔬菜最好整根洗凈后再切。而白菜、小白菜、油菜、菠菜等,可先將根部切開,使菜葉散落,以便充分洗凈。由于蔬菜中所含的多種維生素具有不穩定性,暴露于空氣中易發生氧化導致營養損失。因此,蔬菜切后應立即烹制,以減少這種氧化反應的發生。
2.炒菜時加醋有選擇
在炒菜時,加點醋可以減少蔬菜中維生素C的流失,從而阻斷亞硝基化合物的形成。但對于綠葉蔬菜,酸性環境會破壞葉綠素,降低其營養價值,因此非綠色蔬菜適宜加醋,而綠葉菜則不宜加醋。
3.吃茄子不宜去掉皮
紫皮茄子的皮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E和維生素P,對保護心血管、延緩人體衰老具有積極的意義,這是其他蔬菜不能比的。當茄子去皮后,其中的微量元素鐵會被空氣氧化,很容易發黑,這樣會影響人體對鐵的吸收,因此茄子最好不要去皮吃。
4.凍肉不宜放在火爐旁、沸水中等高溫環境解凍
由于肉組織中的水分迅速融化,卻因為不能立刻被細胞吸收而流出,這樣就不能恢復其原來的質量。遇到高溫,凍肉的表面還會結成硬膜,影響了內部溫度的擴散,給細菌造成了繁殖的機會,肉也容易變壞,因此凍肉最好在常溫下自然解凍。
5.燒肉不宜過早放鹽
鹽的主要成分氯化鈉,易使肉中的蛋白質發生凝固,使肉塊縮小,肉質變硬,且不易燒爛。另外,過早放鹽不僅會明顯加速蔬菜中維生素和無機鹽的流失,同時也會使碘鹽中的碘元素被破壞,從而失去了食鹽加碘的意義。
6.燒煮肉、骨時忌加冷水
肉和骨頭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質、脂肪,在燒煮過程中,突然加冷水,會使湯汁的溫度驟然下降,蛋白質與脂肪迅速凝固,從而不容易將肉燒得軟爛,肉和骨頭本身的鮮味也會受到影響。
7.裹層面糊再煎炸
煎炸的菜品中,多以肉類為主。比如,炸丸子、炸魚、煎牛排等。煎炸這類食物時,肉類的蛋白質經過高溫可產生致癌物。在原料外裹一層厚度適中的面糊(可用淀粉、蛋清混合)再下油鍋煎炸,面糊就能起到隔離作用,不讓肉類直接在高溫的油里加熱,最大程度減少了致癌物的產生。
8.酸性食物不宜放味精
如果酸性食物在放味精的同時高溫加熱,那么味精中的谷氨酸會因失去水分而變成焦谷氨酸二鈉,無法起到提鮮的作用。
9.炒菜用鐵鍋更健康
烹調工具的選擇,對于菜品的營養價值也有較大影響。用銅鍋、鋁鍋炒菜,都會使菜品中溶入銅離子或鋁離子,不利于人體健康。而鐵鍋則不同,鐵鍋不僅預熱快、烹調時間短,還能增加對人體有益的鐵元素,對防治缺鐵性疾病有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