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青少年足球的領路人

——訪人大附中副校長李連江

個人簡介

李連江,男,北京市宣武區人,1972年進入北京師范學院體育系(首都體育學院前身)學習,于1975年畢業。畢業后曾在宣武區141中學任體育老師,1977年調往人大附中繼續任體育老師,后專帶足球,1992年至今任人民大學附屬中學“三高”足球俱樂部秘書長,2004年至今任中國中學生體育協會足球分會秘書長,現任人大附中副校長。

懷著激動的心情去與李連江老師見面,這位為了中國青少年足球付出了半生心血的園丁。初見面,他一身運動打扮,黝黑的皮膚是他從球場上獲得的“禮物”,眼角有幾道皺紋,既是歲月的痕跡,也是他性格開朗愛笑的證明。聊天過程中我發覺李老師雖然奮斗到了如今的地位,但初衷始終沒有變。從愛踢足球到培養足球人才,這中間有快樂,當然也有痛苦。足球在李老師心中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李老師在青少年足球的發展中也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機緣巧合進體院 工農兵學員的春天

1970~1976年,全國各地高校開始普遍招收工農兵學員。“工農兵”和“大學生”這兩個本來沒有必然聯系的詞匯一經結合就產生了驚人的“化學反應”,一場前所未見的高等教育模式成為事實,大為推廣,許多人還沒有來得及體會就被強行貼上了工農兵大學生的標簽。各高校進入了一個由工農兵學員“上大學、管大學、用毛澤東思想改造舊大學”的時期。這一時期持續了7年時間。在這段時間里,中國的高等學校總算是恢復起來了,中國人才增長的鏈條總算沒有斷,它對當時的經濟發展、教育理念及個人命運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972年3月,還是青年的李連江在山西插隊,機緣巧合的情況下幸運地成為了新中國的第一批工農兵學員,進入了那時還叫北京師范學院的體育系。在報名的過程中還有一個小插曲。那時候招收工農兵學員首先是要求所在的大隊、公社、縣三級推薦,只有最優秀的知青才能有機會進入大學里學習。他所在的縣當時一共有500多名知青,但名額只有7個。李連江以為自己沒上過高中所以不在招生范圍之內,便沒有去報名。后來,一個和他一起插隊的隊友想去報考工農兵學員但是又不在本地,只好讓李連江替他去報名。他去報名的時候,負責招生的是一個師范學院外語系的老師,是一位華僑,見他替別人報名就好奇的問:“你為什么不報名啊?”李連江便說:“我是67屆的,連高中都沒上過,上什么大學啊。”老師一聽便笑笑說:“我們不管那些,所有知青都在招生范圍內。”得知這一消息后,他便把自己小時候踢球的情況告訴了招生的老師,帶著些許的僥幸,最后以一名文藝體育特長生的身份被招進了北京體育師范學院。

初進學院的他帶著青春的朝氣和懵懂開始了屬于他的大學生活。雖然當初的北京體育師范學院只有幾座小樓和一個操場,但這并沒有磨滅李連江學習的激情。他在多種運動綜合的體育系里選擇了自己最鐘愛、陪伴自己時間最長的足球作為了他的專項,并成為了校足球隊的隊員。除了足球,跑跳投、籃球、解剖、哲學等輔修科目也在他學習的范疇之內。他清楚地記得,解剖課中用福爾馬林泡著的尸體著實讓他出了一身冷汗。在學習之余他還在學生會發揮著自己的余熱,擔任了體育部部長一職。

當我問道為什么會選擇足球,有沒有在大學里嘗試一下別的運動時,李連江老師一臉興奮地解釋道:“20世紀70年代的中國,足球可比現在火多了。”他說:“因為那時的娛樂生活非常貧乏,除了電影、樣板戲,只有足球能夠填補人們的精神世界。那時中國還沒有恢復在國際足聯的合法席位,也不知道世界足球是什么樣子,因此,看國內的比賽津津有味。”說到與足球的淵源,“我踢球的時候那可早了,小時候就踢,后來踢進了北京宣武體校,又到了先農壇體校,最后進了北京少年隊。要是沒有文化大革命我就進北京隊了!”說到這里他有些遺憾,但從話語中可以聽出,足球已經進入到了他的生命中,并且深深地扎下了根。

離開母校懷抱 奮斗足球前線

1975年,經過3年半(1970~1976年,大學學制通常為2~3年)的大學學習,李連江順利地從大學畢業了。那時的大學生找工作要比現在容易多了,而且絕大多數的高校都負責畢業分配。就這樣,李連江被分配回了他的戶口所在地宣武區,在141中學正式開始了體育老師的生涯。兩年以后,可以說人生中真正的機會來了,他調往了奮斗至今的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以下簡稱人大附中),繼續擔任體育老師一職。初進人大附中他并不是直接就專攻足球這一項目,而是先教的綜合體育課,跑、跳、投、足、籃、排均在他的教學任務之內。到了1980年,他便升到了人大附中體衛處主任的職位,開始主管教學工作。

在人大附中任教的過程中,李連江老師內心一直持有的足球情結愈發濃厚。他喜歡踢足球,而且期盼著能踢到更高水平。但是,因為一些客觀因素,他的心愿并沒有達成,于是產生了把自己未完成的愿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的想法,培養青少年足球人才的構想就在這時具體化了。

鑒于1985年成立的人大附中校足球隊已經處在了全國領先的地位,基礎很好,李連江老師就想把人大附中的足球水平再提高一個層次,使之機構化、系統化、綜合化、專業化,讓學員的學習和專項并駕齊驅。為了完成這一目標,1992年,附屬于人大附中的“三高足球俱樂部”成立了。所謂“三高”就是指道德品質高、文化素質高、運動水平高,將三種素質綜合起來協調發展的意思。

“之所以提出這三點,首先就是因為目前中國足球的現狀不容樂觀,比較落后,尤其是從業者文化素質低是不容忽視的因素;第二點,是我們認為競技體育在學校里面應該要以教育為主,教育里涵蓋著體育,體育里面也不能沒有教育,所以我們對學生的要求是,只要你的文化課有兩門成績不及格就不能出國去比賽。文化課老師進訓練場,教練員進教室,出發點都是為學生,這是體教結合最閃光的地方。我們不能再讓競技體育中‘一將成名萬古枯’的悲劇發展下去。我們要讓學生在教育中受惠,即人人有所得,滿足家長望子成龍的需求。盡管中國足球目前不景氣,但是我希望看到‘三高’的成立能在這個混沌的大環境下成為凸顯的一朵花孤獨地開放著。”李連江老師自豪地說。帶著這個理想和目標,他算是真正地邁開了為青少年足球奮斗的步伐。

但是,愿望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俱樂部剛成立的時候并不順利,遇到了來自家長和學校的多重阻力。首先是因為足球訓練是在學生們下午放學后在操場進行,初中、高中各兩只球隊分占球場一角,體育組就把操場門一鎖,形成了相對的封閉性。有些學生和家長便向學校反映操場不讓其他學生使用、學生每天放學就去踢球影響成績等問題。一天,劉彭芝校長把李連江叫到辦公室,指著桌上的一疊信:“這是家長和學生的投訴信,100多封。”無奈之下,足球隊只能離開學校本部,在城郊結合部安了家。“足球隊不能剝奪普通學生鍛煉的權利”,即使“背井離鄉”,李連江也服氣。最主要的是,由于校本部的操場活動范圍小,球隊的訓練不能高效地進行,搬家勢在必行。

經過一年的地域選拔,選址定在了北清路西河村邊上的一片滿是墳頭的荒地,建訓練基地,一切從頭開始,困難超乎想象。“校長來這哭過三回,這么多錢從哪兒來啊?”沒有經費,只能四處想辦法,動用社會力量。李連江便到38軍請來了共建單位坦克六師,可以說是他與部隊的師長在酒桌上“拼”出了今天的“三高”訓練基地。那天喝完酒幾個小時后,還暈暈忽忽的李連江老師便收到消息說解放軍來人了。隨后,一支部隊、13個戰士、十幾架機器,大干了40多天。部隊領導說:“連江,你管我們吃飯,管機器吃油,就成,干完活就回來,干不完就讓他們接著干。”就這樣,平整土地這一項,沒花一分錢。至于那片墳地,他們也想出了一個對策,誰家的墳讓誰家來人,一個墳給300塊錢搬遷費。

那是一個冬天,而且那年的冬天比往常要冷,凍得連機器都要潑熱水才能發動。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李連江和他的團隊扎起帳篷,吃住在基地,從食堂到宿舍到教學樓,一磚一瓦地建設。從一片滿是墳頭的荒地變成如今180畝頗具規模的足球學校,李連江老師興奮地說:“這就是人大附中的精神,一切為了學生,我們雖然搬出了學校本部,但把這個理念也帶出來了。”

“三高俱樂部”成立至今已經在國內外多項青少年足球比賽中拔得頭籌,并穩步地繼續發展著。除了對學生的培養,他也重視體育教師的培養。2008年3月27日,在人大附中“三高”足球訓練基地召開了第一次西部足球教師培訓籌備會議,會上就西部培訓的組織機構、教材編寫、中小學足球訓練培養體系進行了討論。要讓身處偏遠地區的教師們真正感受到此次培訓的特殊意義,希望他們回到地方之后能夠為校園足球的普及作出貢獻。第一期培訓時間是2008年5月10日,給了12個中西部省市25個名額,此后陸續有第二至四期,最終完成為西部培訓出100名合格的足球教師的目標。

不久前,國家體育總局局長劉鵬帶著8個部長來到了“三高”訓練基地進行調研,對“三高”的模式進行了充分的肯定,也對如此系統化的訓練體系感到高興。相信這也是李連江老師當初創立“三高”訓練基地時希望看到的結果。

正視現狀抓弱點 堅持不懈筑明天

現如今的中國足球可以說是處在一個“老鼠過街,人人喊打”的狀態。蔡振華在作報告時說:“中國足球近些年職業聯賽的發展出了很多問題,與其他奧運項目相比,反差太大。足球問題已經不再單純是一個體育問題,已經成為一個錯綜復雜的社會問題,可以說足球牽動著億萬國人的心,已經是我國向體育強國邁進的一個重要因素,中國足球目前處于一個‘陣痛期’,而中國足球需要進入建設期和發展期。”

對于中國足球的現狀,劉鵬也曾表示:“中國足球的現狀令全國人民很不滿意。青少年足球的基礎如此薄弱,青少年足球后備人才如此匱乏,就是中國足球水平長期低下的重要的基礎性原因。集體球類項目,特別是足球項目,需要眾多選手共同參與、互相配合,眾多球隊相互交流、競爭提高。也就是說,如果沒有足夠多的青少年參與,就不可能孕育、涌現優秀的青少年足球后備人才,也就不可能提高整個國家的足球運動水平。”

致力于及時發現、及時處理中國足球的問題和弊端,發展青少年足球運動人才這一基本點,也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足球理解的深入,為了更好地開展足球這項活動,中國中學生體育協會足球分會于2004年成立了,李連江任秘書長。由于人大附中在青少年足球培養工作上進行得比較好,學校也很出名,所以由教育部推薦,人大附中最終被評選為第一屆主席單位,在之后進行中學生足球協會的承接和組織工作。

此后,由李連江老師帶領的中國中學生足球協會,以及人大附中共同主辦了“北京杯”國際中學生足球賽。作為北京唯一一個國際性的中學生足球賽事,“北京杯”積極探索中國青少年足球的發展方向,吸取國內外青訓體系切實可行的方法,力爭打造一個國際知名的賽事品牌,為中國足球發現和培養更多有天賦、高素質的青少年球員。2011年7月28日,第二屆比賽在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球類館隆重開幕。教育部、中國足協、北京市教委、北京市體育局、北京市外事辦、北京市足協等眾多單位的領導出席了開幕式,表達了對中國青少年足球培養的高度重視。開幕式上,來自澳大利亞、韓國、印尼等中外12支高水平代表隊伍精彩亮相,他們在中國人民大學、八一中學和海淀體育場捉對廝殺,一論高下。

李老師雖然體力不如前,上場再去暢快淋漓地踢比賽已經力不從心,但在場下解說也是發揮余熱的好方法。鑒于李老師對比賽的背景、球隊的情況都了如指掌,參與解說工作能讓觀眾更全面地了解這一賽事。在進行賽事組織工作之余,李連江老師被北京電視臺體育頻道邀請,與國內知名足球解說員魏翊東一起為中國的希望隊與印尼隊的比賽進行了解說。

拋開工作和組織比賽,當問到李老師最喜歡的球隊時,他的話匣子打開了。“那當然是西班牙了,巴塞羅那球隊現在代表著世界新的潮流,西班牙國家隊拿下了世界杯的冠軍,比賽踢得讓人賞心悅目,整個團隊在利用足球技術戰術和配合上相當了不起。雖然德國戰車不可摧,但是西班牙把德國打得支離破碎,它滲透到對手的禁區,防守再嚴密也禁不住西班牙連續的短傳、滲透,被打得千瘡百孔也是意料之內的。”李老師越說越激動,“說到咱們中國足球和人家比,差距是越來越大,我們的國家隊進不了世界級足球比賽的圈子都成常事兒了,這其中沒好好研究世界足球發展,沒認真思考中國足球的國情都是產生差距的原因。”

談到亞洲足球,李連江老師感觸頗深:“排除歐洲和南美世界先進球隊不說,我們和亞洲的日本、韓國的差距都是越來越大。近幾年日本足球的進步是有目共睹的。日本的一套振興足球的發展計劃,其中涵蓋的學校足球起了重要的作用。”李連江老師曾受日本中學生足球協會邀請前往日本進行過交流活動。他了解到,日本中學生足球聯賽參賽隊大約有5000多支,日本職業足球俱樂部青少年聯賽參賽隊大約有1800多支。“拿這樣的數據對比一下中國,我們的差距不是一點半點,而是遠遠落后啊!”李連江痛心地表示。“就拿北京市中學生足球比賽來說吧,北京市有幾百所學校,建有標準田徑場的示范性高中近百所,既然有場地條件,就可以開展足球運動吧,結果呢,我們舉辦的市中學生足球比賽只有7、8支球隊報名參賽,如果青少年足球都不行,那么成年隊伍也是不可能的。”

最后,李連江老師總結道:“缺乏振興發展規劃、違背規律急功近利、追求眼前不顧長遠是青少年足球甚至中國足球不能發展的阻礙。如果這種狀況沒有得到改變的話,可能以后的10年基本上是不可能有所提高了。”

通過與李連江老師交談,可以感受到他期待我國足球發展的強烈愿望。從小學一直踢足球踢到大學,畢了業又跟足球的教育與組織打交道,李老師真的是為足球而生的。這也體現出了首都體育學院的精神——以挑戰者的精神拼搏創新。李老師一直挑戰著足球現狀,在一片混沌中開創了中國青少年足球的新模式。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李連江老師一定還會為中國青少年足球帶來更多的驚喜。我們也祝愿李老師的“三高”訓練基地能像巴塞羅那有著100多年歷史的拉馬西亞青訓營一樣,培育出更多的足球人才,振興中國足球,振奮國人受傷的心。

【采訪者:杜思思】

主站蜘蛛池模板: 蒲城县| 隆昌县| 措美县| 隆林| 海口市| 新晃| 奉贤区| 南安市| 奉贤区| 色达县| 内黄县| 庐江县| 通化市| 定兴县| 双柏县| 桃源县| 鲁山县| 临潭县| 卫辉市| 洛阳市| 开化县| 开封县| 金坛市| 长泰县| 泸水县| 土默特左旗| 崇仁县| 略阳县| 噶尔县| 沛县| 威宁| 马关县| 象州县| 松江区| 太康县| 上饶市| 新兴县| 十堰市| 揭东县| 盱眙县| 本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