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精心培育幼苗勤勤懇懇育人

——訪國家級體操教練王誠

個人簡歷

王誠,中共黨員,國家級教練,1938年6月生,1956年進入北京體育學校(首都體育學院前身)學習,于1959年畢業。曾任北京市東城區體育運動學校體操教練員、校長,任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第五屆委員會委員,北京市第六屆黨代會代表,北京市體育總會第三和第四屆常委、政協,北京市東城區第四至第九屆委員會常委,東城區第九屆人代會代表等職。獲北京市勞動模范、北京市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被授予國家體育運動一級獎章。

相約采訪前,我曾懷著忐忑的心情猜測著,托起了如此多的世界冠軍,這究竟是怎樣的一位老人。采訪當中,當看到王老先生激情四射地講述著自己的回憶時,我仿佛感同身受,被他的真誠所感動;當他有些瘦弱但依然矯健的身體興奮地展示體操動作時,我被他的熱情所感動。他愛體操,視體操如自己的第二生命;他愛體育,他說體育的魅力無窮之大。

只有一個人時 也要堅持

面對這樣一份一切需要我一個人從頭開始的工作,我也曾彷徨過,無助過,我想過放棄,可是最終,我堅持了下來。在今天,我回頭看,我感謝我最初的堅持。

——王誠

1956年,王誠作為被招收的第一批學生,進入北京體育學校學習。在當時,人們對體育的認識并不多,王誠和幾個同學一起,僅是憑借著興趣選擇了學習體操。誰也不曾想到,就是這樣一次普普通通的選擇,卻在日后造就了一段不普通的歷程。

1959年,王誠從北京體育學校畢業,被分配到東城區業余體校任體操教練。當時的體操訓練使用的是原青年會的一個小體育館。在上任之前,王誠在腦海里多次描繪過那里體操房的樣子。他心里明白,業余體校剛開展不久,各方面的條件一定都很艱苦。他似乎也做好了心理準備去面對那個“剛剛開始”的體操房。然而,當他第一眼看到自己的訓練館時,他的心還是仿佛漏跳了一拍,一下子沉重起來。“這間22米長,12米寬,又臟又黑的屋子,就是我以后要常年工作的地方嗎?”王誠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問著自己。如果說,簡陋狹窄的困難可以克服,那么體操器材嚴重匱乏就是最棘手的問題。當時的體操房內,只有6塊破帆布墊子和一些年久的體操器材,靠這些是無法有效開展體操訓練的。領導將體操訓練的所有事情交代給王誠一個人,給予他充分的空間去發揮自己的能力,這使得一向樂觀的王誠犯了難。

然而,困難還不僅如此,正如前面所提到的,當時由于業余體校剛剛開展起來,群眾對于業余體校幾乎沒有認識,只把業余體校當作用來在業余時間鍛煉身體的地方,孩子們更是將訓練理解為“玩兒”。所以,當學校功課緊或者有些別的事情的時候,他們就不會來訓練了,這使得隊員的出勤率又成了最大的問題。在采訪過程中,王老先生不僅一次地感嘆過,在這一輩子的工作當中,挫折、困難都遇到不少,但最難的時候莫過于四處求學生的那段時間,沒有生源的時候可真是太難了。

條件艱苦、器材老化、生源短缺,王誠獨自面對著這些問題,最終想到了放棄。但他畢竟是作為優秀畢業生才被分配到這里的,這樣就走,似乎又有一些不甘心。北京體育學校留給王誠最大的財富,就是教會了他如何吃苦耐勞,如何在艱苦環境下保持著樂觀心態去面對一切,當然,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有責任心。想到這些,他又猶豫了。而就在這段彷徨的時期,一次偶然,王誠聽到了這樣一句話:“不論你的工作多么困難,每天早上起床后你仍舊只有兩件事要做——吃早飯、去上班。除此之外,別無選擇。”這句話使王誠恍然大悟:“既然不論怎樣都要上班,那我何不換個積極的心態來試著解決這一切呢?”

轉換心態后的王誠開始憑著自己的堅持,努力地解決每一個問題。通過反復面對面交流的方式,去獲得班主任的支持、家長的支持和學校體育老師的支持,讓孩子們每天按時來參加訓練。就這樣,他的體操隊終于有了十幾個隊員,終于可以開始進行常規的訓練,他的奮斗也終于有了最初的回報。

其實,當體操教練并不是王誠最初的夢想,他的夢很簡單,學校的目標是把他們培養成專業的體育老師。所以,他一直期望自己可以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可是,命運似乎在引導著什么,他成為了一名體操教練員。“面對這樣一份一切需要我一個人從頭開始的工作,我也曾彷徨過,無助過,我想過放棄,可是最終我堅持了下來。在今天,我回頭看,我感謝我最初的堅持。”

堅持——這是王誠對體操最初的遐想,卻也成了最終的信仰。他希望用堅持打造一個充滿鮮花的世界,不求所有人滿意,只愿對得起自己。這樣的青春,他付出得無怨無悔。

一個體操教練的50年足跡

如果你要介紹我,那我就是一名普通的基層體操教練,我喜歡體操,我愛這份工作,我的任務是為國家培養出大量優秀的隊員。

——王誠

王誠有很多頭銜,但只要別人一說起這些,他總會笑著擺擺手,溫柔的聲音里透著堅定告訴別人,他只是一名體操教練。他對體操事業的極度熱愛,超出我們的想象。王誠今年已經73歲,但他卻告訴我,直到去年,他才算真正地離開東城區業余體校,不再參與體校的日常工作。從基層教練到成為校長,這個地方有著他太多的往事,這個地方也太需要他,所以在他退休后,面對體校返聘的邀請,他沒有拒絕,又很快地投入到工作當中。這樣一算,從參加工作到離開那里,他在東城區業余體校一干就是50年。50年風風雨雨,50年桃李天下,一個人的一生又能有幾個50年?又有誰能把50年的光陰全部投入在一個地方,全部投入在一件事情上?而王誠,他做到了。

克服了最初的種種困難,王誠的體操隊漸漸步入正軌,卻又趕上業余體校精簡隊伍。從教練員到隊員都有不少人離開,但是王誠憑著他的出色能力留了下來。到20世紀70年代,在中國體育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的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體育的重要性,體育界也可以出人才的觀念更是遍布全中國。于是,業余體校的生源一下子好了起來,有更多的人希望進行專業訓練,成為專業的運動員。這就需要有權威、科學的理論指導。王誠憑著在學校學習的相關基礎知識,以及自己的工作經驗,發表過多篇關于體操訓練的論文。其中,他對體操運動員的選材和訓練理論超過了前人的研究和實踐,他的研究成果也為日后中國體操的訓練提供了理論依據。他的那套“業余訓練三要素”,即精心選材、打好基礎、全面育人的訓練方法,成就了一批又一批的優秀運動員。

憑借著這樣一種對體操的熱愛,王誠心中少了幾許功利。他不僅在理論上有所成就,在體操界也留下了一串不同凡響的足跡。數十年的工作生涯中,他共為國家培養輸送了38名優秀體操運動員,這些運動員共取得了45次全國冠軍、5次亞運會冠軍、5次國際體操比賽冠軍。他的學生中有14人成為了優秀的體操教練。為此,他被評為國家級教練,獲得了全國業余體育訓練先進工作者、全國兒童少年先進工作者、北京市先進工作者、北京市勞動模范和國家體育運動一級獎章等榮譽。如此多的頭銜,離不開王誠的勤勤懇懇、無私奉獻。說他是“托起世界冠軍的人”,實屬當之無愧。

“如果你要介紹我,那我就是一名普通的基層體操教練,我喜歡體操,我愛這份工作,我的任務是為國家培養出大量優秀的隊員。”他說,比起其他的職位,他還是喜歡在基層當教練,每天接第一線的訓練工作,能發現很多問題,也能總結出些許經驗,為體操事業的發展做出點成績來。

賽場上的“嚴父” 生活中的“慈母”

我不但要管他們的訓練,我更要管他們的所有事情,在我的觀念中,學會做人才是最重要的。

——王誠

經歷過四處尋找學生的困難時期,王誠對自己的隊員格外盡心。

在他剛任體操教練不久,隊里就招進了一批體操苗子。當時,有很多善意的反對聲音,大致都是說這些孩子的身體條件并沒有優勢,然而王誠在經過深思熟慮后,還是把這些孩子留了下來。他相信,只要通過正規、科學和嚴格的訓練,他們會有成績的。于是,在教練和隊員共同的堅持和努力下,很快就有5人進入了北京市體操隊。這像是給王誠打了一針強心劑,他開始更加專注地投入到訓練中。

競技體育的任何項目,在訓練中對每一個動作的要求都是非常嚴格的,這既是對運動員負責,也是保障訓練的基礎,尤其是對年齡較小的隊員,要更加耐心細致。可是,孩子們哪里能明白教練嚴格要求背后的含義,時間久了,經常挨批評的孩子就產生了逆反心理,害怕教練,厭倦訓練,每天都帶著一種消極情緒,以各種理由不來訓練。王誠發現了這樣的現象,也意識到了對于這些年齡尚小的孩子們,不能用太過嚴厲的方法。于是,他開始從各個方面關注著這些孩子,學校的學習怎么樣?發生了什么快樂的或者不快樂的事情?這些都是在訓練之余王誠與孩子們聊天的話題,王誠就像是一位“嚴父”,教育著他的孩子們。慢慢地,孩子們發現教練不再經常批評他們,而是換作鼓勵,一個動作沒做好,沒關系,教練陪著再做第二遍、第三遍,直到掌握了動作的要領。對于每個小隊員的動作,王誠都是手把手地教,動作需要反復練習,他就反復地去保護,經常是從站著累到蹲著,再不行了就直接跪著。數十年來,王誠和他的孩子們在體操房內日復一日地揮灑著汗水。從這個體操房里已經記不清走出了多少優秀的運動員。

在他帶過的孩子中,有一位令他非常驕傲。初來到訓練隊的時候,他是一個非常嬌慣的孩子,直到11歲時,每天的訓練還有父母陪伴在左右。訓練時,量稍大一點、摔一下、苦一點,就會一直掉眼淚。這不禁讓王誠有些苦惱,因為體操訓練中的磕碰是難免的,但是體操房內不能總回蕩著哭聲。另一方面,這個孩子本身具有非常好的身體條件,所以王誠舍不得放棄這個難得的人才。在一次訓練結束后,王誠決定陪著這個孩子回家,對他做進一步的了解。進入家門后,王誠才得知,由于家庭原因,這是一個一直被全家人寵愛著的孩子,雖然喜歡體操,但卻十分貪玩。于是,王誠決定,對于這種條件好的運動員要進行“不撒手”的教育,就是在訓練中一刻不離地盯著他,督促他完成每天的訓練量。在生活中,注意培養他的自主能力,慢慢離開父母的庇護。就這樣,王誠猶如生活中的“慈母”,對每一個孩子的意志品質和思想品德都進行精心的雕琢。

在一次訓練的時候,因為擔心這個孩子無法獨自完成后空翻兩周的動作,王誠托了他一下,結果由于勁過大,動作完成后他便摔在了地毯上。當時王誠心里一驚,趕緊跑上前去,但令他更驚訝的是,這個孩子甩甩頭,站起來對教練說:“教練我沒事,咱們繼續練吧!”王誠心里明白,這樣的一個動作出現失誤,摔在地上會有多么的疼。但是,他還堅持要繼續訓練。曾經天天掛著淚珠的嬌慣男孩兒,不知什么時候突然成長為如此堅強的男子漢,王誠看著這個已經長大的孩子,從心底感到欣慰。

“嚴父”“慈母”,是王誠對待孩子們時除教練之外的另兩個身份。他不僅重視孩子們在技術上的進步,也十分重視孩子們的全面發展,尤其是注重培養他們的人格魅力。“我不但要管他們的訓練,我更要管他們的所有事情,在我的觀念中,學會做人才是最重要的。”這是王誠一直遵守著的育人原則。

首體人要有不一樣的風采

首都體育學院的學生就應該有與別人不一樣的風采,往那兒一站,就讓別人知道你的氣質不俗,因為你是練過體育的。

——王誠

回憶起在北京體育學校讀書的時候,王誠感嘆,那段日子雖很艱苦,但卻是他最值得感謝的一段日子。

王誠是北京體育學校招收的第一批學生。在那個時候,他們從學校學習知識,學校從他們身上發現問題,所以從某種程度來說,他們是與學校相互促進、共同摸索著發展的。最初的校舍設在先農壇內,住的宿舍就是工棚,訓練館里冬天冷夏天悶,條件十分艱苦。但王誠卻十分懷念那段時光,他感謝學校,感謝他的老師。他反復說過,自己能有今天的成就,很大的一個原因是在學校學習的時候打下了很好的基礎,不論是在專業上,還是在做人上。吃苦耐勞、樂觀積極、較強的責任心,王誠一直將這三點銘記在心底。

從1956年起至今,王誠已經與體育相伴度過了50載的苦樂年華,經歷了中國體育發展的艱難時期,也目睹了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他說,體育是一個讓人越干越愛干的工作。的確,不論是運動員盡力拼搏后的宣泄,還是賽場上響起的國歌,抑或是訓練館里那些努力的身影。總之,體育,是能讓人產生共鳴的。

如今,母校的發展,王誠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他希望首都體育學院的學生畢業后能積極投身基層的教育工作,成為一名優秀的體育教師,讓廣大青少年“愛運動,會運動”,真正地為提高青少年的體質作出貢獻。同時,他也用自己的經歷回饋母校,對于首都體育學院的學生,王誠真誠地道出了自己的期望:“孩子們,請認真對待你所學習的專業,請認真對待你日后即將參與的工作,這是一份很美的工作,你們該慶幸你們擁有這樣精彩的資本,你們就該有與別人不一樣的風采,往那一站,就讓別人知道你的氣質不俗,因為你是練過體育的。在以后的道路上不管遇到什么樣的挫折,你都應該把你的這份精彩堅持下去,你代表著這所學校,你更代表著千千萬萬的體育老師。”如同校訓所說,要“以挑戰者的精神拼搏創新”!

【采訪者:張雪京】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宣汉县| 双辽市| 五指山市| 天柱县| 叙永县| 台前县| 巴林左旗| 吴旗县| 广汉市| 岑溪市| 榆树市| 阳春市| 金阳县| 华阴市| 融水| 赤城县| 疏勒县| 奉贤区| 武隆县| 和林格尔县| 东方市| 嘉黎县| 六枝特区| 微山县| 丘北县| 保定市| 东丽区| 肥东县| 海丰县| 鄢陵县| 秦安县| 建宁县| 临颍县| 定南县| 岑巩县| 万荣县| 房山区| 枣阳市| 青铜峡市| 祁门县| 麻栗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