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傳承武術精髓 弘揚中華文化

流傳已久的螳螂拳是我國傳統武術象形拳的一種,它是模仿螳螂搏斗的動作神態,融入了武術的技擊方法而創編出的一種拳術,具有很高的搏擊格斗、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功效價值。

關于螳螂拳的始創、傳承和發展,業內和坊間眾說不一,至今存有許多不可考究之處,在此不再一一贅述。但究其發展的歷史及流傳的現狀,可以得出它是歷代武術家不斷豐富完善的結果。還有一個不爭的事實——那就是螳螂拳得到很好的傳承和推廣,發展局面喜人:從最初的一種流派和簡短的幾個組合動作發展成為現在的多流派、理論和技術都健全的眾多完整套路,可謂是枝繁葉茂,傳承和創新兼而有之。螳螂拳本身也從過去的只傳內不傳外,發展成為不分內外、不分派別甚至不分國界的廣為流傳方式,這也恰恰是螳螂拳蓬勃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

螳螂,生性好斗、身形靈動,具有大無畏的精神。莊公回車的傳說充分體現了螳螂的這種敢于和敵人拼搏的精神。《韓詩外傳》記載:“齊莊公出獵,有螳螂舉足,將搏其輪。問其御曰:‘此何蟲也?’御曰:‘此螳螂也。其為蟲,知進而不知退,不量力而輕就敵。’莊公曰:‘以為人,必為天下勇士矣。’于是回車避之,而勇士歸之?!饼R莊公是戰國時期齊國的國君,正因為齊莊公回車敬重螳螂無懼精神,愛護勇士的行為被天下的勇士聞訊后,紛紛投奔到莊公的旗下。

蒲松齡所作的《聊齋志異·螳螂捕蛇》中形象地描述了螳螂捕蛇之說。文中寫道:“張姓者偶行溪谷,聞崖上有聲甚厲。尋途登覘,見巨蛇粗如碗,擺撲叢樹中,以尾擊柳,柳枝崩折。反側傾跌之狀,似有物捉制之。然審視殊無所見,大疑。漸近臨之,則一螳螂據頂上,以刺刀攫其首,攧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視額上革肉,已破裂云。”螳螂不畏強敵、靈活機敏、奮勇作戰的生動形象活靈活現。

本書所著套路正是恩師遲新建先生有感于“螳螂斗蛇”的傳說而創編的,其內容豐富充實,風格鮮明,獨樹一幟,自成一家。后傳授與我,本人經多年習練及完善,征得恩師同意,在不改變原貌的基礎上,創編了現在的螳螂斗蛇拳、螳螂斗蛇劍兩個套路。螳螂斗蛇拳、劍整套動作各分4段,其中螳螂斗蛇拳有56個動作、螳螂斗蛇劍有59個動作。在兩個套路中均有代表性的八步斗蛇動作,其動作惟妙惟肖,既有形又有意,在蘊含技擊技巧的前提下,與仿生、象形、取意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演練時上下交替,長短兼備,內外相接,剛柔相濟,變幻莫測,手法、步法、腿法、身法密連而巧妙,穩健而靈活;發力時,快速突然,松緊結合,富于彈性,充分體現了螳螂拳特有的風格特點。是有螳螂斗蛇拳贊:

螳螂斗蛇何等狂,攻防兼備擊法強;

機智靈活勇猛現,拳藝高超世少見;

明勁暗勁彈抖勁,勾摟採掛崩劈粘;

一眼六步度其法,唯有鷹眼把神傳;

擎首活膀身外探,根固枝搖法自然;

跨步登山轉玉環,纏圈滾幫式相連;

精神充沛氣浩然,功力純正勿邪摻;

追其手眼身步法,當是依法最為先;

究之精神氣力功,便有純字能為天。

此書的撰寫,是在遲先生的一再教誨及使令下,才斗膽動筆,所謂:“尊師命揮筆墨,著書螳螂斗蛇;重道法并剛柔,續揚中華武術?!逼笈卧摃某霭婺軌蚪o螳螂拳這一武術奇葩增光添色,希望能夠得到同仁和廣大武術愛好者的喜愛。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書中難免有眾多不足之處,敬請同行志士不吝賜教、批評指正為盼。

王海鷗

2013年初春于泉城濟南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光山县| 花莲市| 绥棱县| 平和县| 渝北区| 托克逊县| 安乡县| 西昌市| 阳山县| 霍林郭勒市| 青龙| 屏东市| 日土县| 建水县| 聂拉木县| 黄平县| 宝丰县| 三都| 延长县| 龙门县| 温州市| 白银市| 新丰县| 衢州市| 博客| 东兰县| 万州区| 太原市| 昂仁县| 濉溪县| 仁化县| 山丹县| 交城县| 平远县| 卓尼县| 文水县| 漳平市| 尉氏县| 钦州市| 赫章县| 乐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