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章法分類(上)
對章法進行分類研究,是深化和細化章法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中國書法審美研究的重要分支,它可以把人們引入到具體的章法藝術研究之中。那么,章法可以從哪些方面進行分類呢?簡而言之,章法既可以按書體(如篆書、楷書、草書)進行分類,也可按幅式分類,還可以根據字數的多與少、鴻篇巨制或案牘小章分類。這一章,專門研究不同幅式的基本章法及其藝術特色。就書法作品的幅式而言,大體上可以分為斗方、條幅、條屏、對聯、中堂、橫幅、匾額、扇面、長卷、冊頁、手扎等11種幅式。不同幅式,在章法布局上有其獨特的要求,呈現出不同的藝術特色。
一、斗方
古時候,把一尺左右見方的單幅書畫作品,稱作斗方,一二寸見方的冊頁也叫斗方。現代蓬勃興起的展廳文化,極為強調作品對視覺的沖擊力效果,因而鴻篇巨制紛至沓來,爭奇斗艷,其中斗方也突破傳統,兩尺見方或更大的巨幅斗方屢見不鮮。
但是,斗方這種形式,既不具備條幅那樣修長的體勢,又沒有橫幅那種橫向拓展的空間,一片方方整整的嚴肅局面,其章法設計確有一定的難度,不可多為。針對這種局面,正文的章法設計固然十分重要,題寫款識和鈐章時注意增強其參差變化、活潑其四圍空間,亦有文章可做。
如:趙之謙《我曾不見佛》斗方(圖5-1),正文居中,用團扇章法,首行短,不寫字,僅在行的中間部位鈐引首章二枚,上下留白,一開始就營造出了空靈之韻;從第二行起才隨形寫實,正中間空白,留出扇柄位置;末了題款和鈐名章,款文共分四行,這四行有長有短,長的滿行,短的半行都不到,看似寫得很隨便,實則是作者有意而為,空靈生動。正文四周是且住翁的隨形題跋二則,其章法安排相當精妙,一是第一通跋文開頭兩行全部寫滿,縱貫全行,第三行只寫上半行,下半行空出來,然后沿天頭隨形而書。第二通跋文從底下第四行開始落筆,正中間一行可寫三個字,但先生只寫一個字,下方留出一點空白,此后一氣呵成,寫滿余篇。審視這個斗方,發現右上和左下全部寫滿,互為呼應;而左上留出一個很大的透氣口,右下有片白與之呼應,通篇有機地形成一個有實有虛、以方襯圓的斗方妙構。只是且住翁邊款書法較趙之謙遜出一籌。

圖5-1 趙之謙行書《我曾不見佛》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