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管領映帶
管領映帶,或管領應接,是指上筆之于下筆、上字之于下字、上行之于下行,或者反過來,下筆對于上筆、下字對于上字、下行對于上行,相互牽連映照的一致性關系。這種關系常常通過筆勢、牽絲、變化筆畫等方法表現出來。如有的筆畫左顧右盼,上下呼應;有的字上承下接,上一個字末筆與下一個字相連,變成下一字的“借劃”。這樣就能使字與字、行與行筋脈相連。馮班在《書法三昧》中說: “一字有一字之起止,朝揖顧盼;一行有一行之首尾,得承上啟下之意,乃古人不傳之玄機。”
關于“管領”,唐·張敬玄《書則》說: “法成之后,字體各有管束,一字管兩字,兩字管三字,如此管一行;一行管兩行,兩行管三行,如此管一紙。”戈守智說: “凡作書,首寫一字,其氣勢便能管束到底,則此一字便是通篇之領袖矣。假一字之中,有一二懈筆,即不能管領一字;一行之中有幾字孱弱,即不能管領一行;一幅之中有幾處出入,即不能管領一幅;此管領之法也。”
而“應接”,則是指下字如何接上字,下行如何應上行。戈守智就此舉例說: “假使上字連用大捺,則用翻點以應之。右行連用大捺,則用輕掠以應之。”
但要注意的是,管領映帶既強調連帶,又強調跳躍,不能只強調一面。帶筆與點畫處要分得清楚,這樣才有跳躍跌宕的精神。否則,一味的連,則不免死蛇掛樹;一味的跳,則不免點畫狼藉。因此,處理和把握這個分寸對書法創作的成功與否,是至關重要的。我們看古人法書,無論行書還是草書,雖變化多端,均不亂其法度,原因就在于凡點畫處皆重,非點畫處,偶相牽引,其筆皆輕,帶筆與點畫分得清清楚楚。
不同的書體,管領映帶的著重點也不一樣,正書宜多在“顧盼”上下功夫,行草書則應在“映帶”上多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