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緒論

第一節 爭論截拳道

在截拳道的發展歷史中, “原始截拳道”與“截拳道概念”是直接出自李小龍原傳功夫體系的兩大主流派系。這兩大主流派系多年來給人們的印象一直是不夠和睦——他們都認為各自的截拳道理念與主張較對方更為貼近李小龍原本的截拳道思想,各自在截拳道未來發展當中所起到的作用都是對方不能替代的。換言之,只有自己才是李小龍功夫體系的正宗嫡傳,只有自己才能代表李小龍的功夫體系。

在中國大陸盡管存在一些所謂的截拳道民間組織,而且截拳道自由人士也不在少數,但是出于自身各種各樣的原因或目的,其在李小龍功夫體系的傳承問題的表態則都是相當的曖昧。孰是孰非,籍此引發了眾多截拳道愛好者的質疑。

截拳道概念

截拳道概念的倡導者是在國際武壇極具導師資格的丹·依魯山度師傅(圖0-1)。依魯山度師傅是李小龍宗師生前摯友、弟子兼助教,李小龍截拳道第一代主要傳人,曾經被李小龍夫人琳琳女士譽為“截拳道火種”。在《黑帶》雜志1997年1月刊載依魯山度師傅訪談錄《Dan I nosanto Puts His Fist Dwon! Q&A》一文中,依魯山度師傅是這樣闡述他自己的截拳道觀點的: “截拳道不能標準化”, “原始截拳道就是振藩國術”, “截拳道只存在概念”。

依魯山度李小龍

圖0-1

截拳道概念派系認為截拳道區別于其他武道體系的關鍵因素主要在于它的實用性與開放性。這主要表現在兩個具體的方面:其一是截拳道對傳統功夫體系之流弊(如套路)的剔除,而專注于實踐格斗的效用上;其二是截拳道本身作為一種不斷完善,不斷進步的“動態”武道體系,其“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的武道哲思是其他任何武道體系都無法與之相提并論的。

“截拳道不能標準化”。這在截拳道概念派系來看,截拳道的格斗技法與訓練方法絕非是一成不變的,截拳道的訓練與實踐應該是一種“剔除無用的,吸收有用的,創造適合自己的”技藝的實踐過程。如此才不會違背李小龍開門立派的初衷。換言之,李小龍宗師生前并未對截拳道要“剔除什么”、 “吸收什么”的具體技理內容加以明確規劃,只是在實用主義的前提下做了概括說明。所以在其直系門徒的個人的截拳道表達上由于他們各自的理解不同而產生了相應的差異。從某種程度上說,李小龍的功夫體系絕對不趨同于當今任何非截拳道體系——存在固有的特定技法并以此來表達自己!

“原始截拳道就是振藩國術”。振藩國術又稱振藩拳道,是李小龍功夫體系從春拳發展到截拳道的過渡階段內容。這是不論截拳道概念還是原始截拳道及其他截拳道流派都認同的不爭事實。截拳道概念之所以把振藩國術說成原始截拳道,其根本出發點在于闡明截拳道是振藩國術的進一步全面與發展,沒有振藩國術就沒有截拳道!

“截拳道只存在概念”。截拳道的博大之處莫過于其思想。以什么樣的思想來指導動作進程,必將產生與之相對應的行為結果。在截拳道概念門徒看來,李小龍原傳的截拳道技理只是李小龍功夫體系在他那個時代的一種個人表達。如果李小龍沒有英年早逝的話,現在的李小龍截拳道就不可能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那個樣子,即李小龍功夫體系體現技法內容不可能是固定永存不變的。真正的截拳道實踐者不會囿于李小龍當年的技法而在原地踏步不前。更為重要的是,真正的截拳道實踐者會在客觀現實環境中不斷地發展、完善自己,唯此才不失李小龍當年截拳道開門立派的根本出發點。

原始截拳道

原始截拳道的代表人物乃是李小龍宗師后期親傳弟子兼個人陪練黃錦銘師傅(圖0-2)。黃錦銘師傅從感情上講很不情愿把其所傳授的截拳道定名為原始截拳道,但這種稱謂已經約定成俗了。

黃錦銘師傅認為: “李小龍雖然并不喜歡用 ‘招’ 字去描述截拳道,但是其獨特的格斗方式和訓練方法的確與眾不同,截拳道有成為某種標準化和系統化的意義,除非用某種形式加強于它,否則原本的形式就不會存在。”原始截拳道門徒認為,雖然李小龍截拳道起源于春、西洋擊劍與拳擊三種不同類別的武術體系,但是截拳道已經完全脫離了這些體系的局限與束縛,自成一體。黃錦銘師傅所傳授的截拳道正是極具李小龍宗師當年風格的截拳道。

圖0-2

爭論

雖然依魯山度師傅與黃錦銘師傅都師從李小龍宗師,但是由于李小龍宗師當年的教學因人而異,另外學習者理解又各有不同等諸多原因,所以李小龍去逝后他們各持己見,最初只是兩位師傅的觀點陳述,后來發展到其門徒之間言行的相互指責。

截拳道概念派系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李小龍技理,認為當年的李小龍截拳道存在不足之處,最主要有兩點。

其一是在纏斗技法上特別是地面打斗內容上,原傳功夫體系存在著缺陷。也許有人會問,李小龍曾經在其武學筆記、動作影片中對纏斗技法有過提及,而且在“2000年龍的聚會”活動中,李小龍當年首位助教木村武之與其子也做過近身打斗的演示,豈能說李小龍宗師原傳截拳道缺少纏斗技?說截拳道技法缺乏纏斗內容并非等同于說李小龍就不精通于纏斗,否則他在《死亡游戲》中與NBA巨星“天勾”賈巴爾地面對搏也就不會那樣精彩絕倫了。然而這其中卻存在一個不容易忽視的問題,即在李小龍截拳道直系二代主要傳人中擅長此技者人數有限。盡管截拳道概念對于此的提法并不是完備確切,但是這個問題確實是截拳道發展中出現的一個不足之處。進一步說,李小龍對纏斗在未來的打斗格局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是有著相當的預見性的,但由于各種未知原因,他在這方面留下來的內容不算多,或者說接受他完整纏斗教學的人數很少。

其二,截拳道少有械斗技法內容。雖然李小龍在其動作影片中有一些令人叫絕的二節棍的表演,而且在國、內外也曾經出版《李小龍二節棍》一書,但是真正實戰意義上的二節棍教學卻實在是少得可憐。在截拳道這個大家庭里僅有依魯山度師傅特別擅長棍技,素有“棍王”之稱。故截拳道概念門徒認為一門完備的功夫體系應該備有器械武技范疇的內容來支持,截拳道亦然。

基于上述原因,截拳道概念派系在其截拳道的實踐過程中增添了諸如巴西柔術、菲律賓刀棍、泰式拳擊、印尼與馬來西亞的希拉等功夫體系的研修。

針對截拳道概念派系的提法,原始截拳道派系認為其違背了李小龍原傳截拳道三要素的精簡原則。原始截拳道派系把截拳道的最高境界定性為“返璞樸歸真”的一拳一腳上,所以他們認為要稱得上截拳道,內容精簡原則相當必要。原始截拳道派系認為截拳道應該如同雕刻藝術一樣,日漸減其余雜,而非是增添什么內容。同時,原始截拳道派系把李小龍截拳道定義為集春拳、擊劍與拳擊之大成的徒手格斗術。然而截拳道概念派系卻不這樣認為,其稱截拳道起源于多種武道體系。比如,依魯山度的弟子保羅·弗奈克在他的著作《截拳道:概念與哲學》一書中就曾經把截拳道歸結成多元素功夫體系。故現在的截拳道概念派系師傅除了對李小龍原傳武技掌握外,大都還精研世界武術的其他主流派系。與此相對應,原始截拳道派系則把李小龍截拳道本身的原傳體系奉為經典,認為唯此才是世界武道精華凝聚之所在,要理會截拳道,就必須從李小龍原傳武技內容上著手加以深入研修,這樣才能保證個人的研修不會偏離截拳道的“中線”,為其他武道體系所束縛。

解析“原始截拳道”

眾所周知,李小龍的武術生涯歷經三個階段,即春功夫(1954~1964)、振藩拳道(1964~1967)、截拳道(1967~1973)。這是截拳道界不爭的事實,據此可以探究這兩大主流截拳道派系不同的理解究竟在何處。

截拳道概念派系認為,振藩國術即是原始截拳道。作者的觀點是,把振藩國術歸結為在此前的春拳階段,定義為1967年李小龍截拳道的前身基礎。也就是說,沒有截拳道以前的內容也就沒有產生截拳道可能性。截拳道概念派系認為的“原始”即基礎的意思。李小龍早期的弟子詹姆斯·W·德邁爾曾經傳授一種名為“春道”的功夫,其也認為這是原始的截拳道。可見德邁爾與依魯山度概念派對“原始截拳道”的理解是不謀而合的。

原始截拳道派系注重李小龍當年的原傳技法,這其中的主體內容應是1967年以后李小龍原傳的截拳道,當然對1967年以前李小龍所教授的功夫原始截拳道也不否定。原始截拳道派系區別于截拳道概念派系教學的明顯特征在于“原汁原味地傳授”。 “原始”兩個字在原始截拳道看來其為“原本”的意思。

綜合上述,讀者不難看出,在學術上截拳道概念派系與原始截拳道派系的主張并非完全對立,雙方都承認其源均是李小龍生前原傳的功夫體系。換句話說就是,沒有當年的李小龍截拳道,就不會存在現在的“截拳道概念”與“原始截拳道”的稱謂了。

第二節 繼承截拳道

對于李小龍功夫體系的研習,若沒有對原始內容的掌握就輕言什么提高、發展、超越,則無異于空中造閣。繼承是截拳道發展的首要前提。盡管截拳道在李小龍去逝后最終落葉歸根,在中國大陸已經傳播與推廣了許多年,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也出現一些負面影響,不利于截拳道的傳承與發展。

關于截拳道的繼承原則

截拳道的繼承首先應該注重其客觀性

即在李小龍原傳技法的學習過程中,實踐者要具備客觀識別能力。長久以來,在截拳道圈子內有一些人總存在著一種“李小龍功夫完美無缺”、 “截拳道世界第一”的高調。實際上即使是李小龍生前雖有事事完美之想法,但是由于其生命短暫使得這一夙愿無法實現,最好的證明就是留在其武學筆記中那些尚待填充的空白。切記:截拳道的完美之處絕非僅僅停留在格斗技理的實用上面,更為重要的是,截拳道動態開放性能再現了其完美,那就是在除舊納新的過程不斷地認識自己,完善自我。

其次,對截拳道的繼承應該注重其整體性

對截拳道的繼承不僅僅是對李小龍原傳的學習與掌握,更要清楚截拳道自身的發展進程,如此才能更好地理會李小龍的功夫體系的含意與概念。也就是說,對于截拳道的繼承至少應該分為格斗技理與李小龍史(或稱李小龍原傳截拳道史)及二者相互關系研究三個方面。還需說明的是,在實際操作過程還要做到客觀對待。李小龍師出春功夫,春拳對截拳道的產生與發展影響至深至遠,那么在李小龍功夫體系的學習實踐過程有沒有必要對春拳重新做一下“全面”呢?李小龍當年在香港學練春功夫的時候,由于一些原因并沒有把春拳的所有內容修習完整,但李小龍就是憑借這沒有修習完整的春功夫,在初到美國之時站穩了腳根,這說明春拳確有獨到之處。從這角度出發,如果截拳道實踐者有時間、精力等條件的話,這種做法應該說值得提倡。但客觀地說,大多數現代人生活節奏較快,來自各方面的生存壓力較多,很少有人能夠拿出大量的時間與精力來研習武術,普通的截拳道實踐者即使是自己有“全面”春拳想法也是很難實現的。基于此,截拳道實踐者可以沿著李小龍宗師的春軌跡重溫一下截拳道即李小龍功夫體系本源即“不全面”的春內容。

第三,繼承不是完全的模仿

在學習之初模仿相當必要,其以感觀形式來激發初學者的理性頭腦,但在學習過程中如果一味的模仿,而無自已思想介入的話,則這種學習實踐無異于原地踏步。繼承的本質在于對以往知識的理會與積累,而不是機械地照搬照做, “啟發學生思考,勝于要求學生刻板地去做,因為老師是老師,學生是學生,不可能模板一樣的復制個個都一樣。”這是李小龍宗師當年的武術教學觀。

截拳道繼承中的名份

在國外,截拳道的傳播者多是李小龍的親傳弟子或二代、三代傳人,與之不同的是中國大陸“原始”截拳道是中國政府實施改革開放后以泊來品登陸中國武林的。最初的中國大陸截拳道是以書籍文章編譯、影視引進等形式在內陸流傳,故從根本上講中國的截拳道是無“正宗”可言。雖然其后出現了一些民間截拳道組織所謂的“正本清源”活動,成就了其在國內截拳道正宗非其莫屬之說,但是從某種程度上說,其并非真正把原傳截拳道在國內推廣與普及,而且其“正宗說”負面影響也不小,由此引發的爭論也有目共睹。此間某武術雜志主編認為中國大陸根本就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截拳道,故其在掌門該武術雜志時期,幾乎把所有國人所撰寫的相關截拳道的文稿統統拒之門外,取而代之的是用來自國外的外文譯作來迎合廣大截拳道愛好者“正宗”的需求,以彰顯其雜志的權威形象。當然該武術雜志這樣做并沒有什么不對的,因為當時一些中國所謂“正宗截拳道”是一直掛著“截拳道”的牌子,進行“散打”類的教學。通過這些現象折射出了截拳道在中國發展中出現的不和諧音符。

從客觀上說,李小龍原傳截拳道技理的繼承通過正宗的形式獲得固然不錯,但是以正宗為理由的壟斷行為絕對不可取。因為李小龍授武多因人而異,即便是親傳弟子學到的截拳道內容也有所不同,所以說,單純執著于某種形式、某個人的傳授,而且又存在抱殘守缺的思想,則無益于截拳道的全面繼承。

第三節 發展截拳道

事物的存在是以發展為前提的,否則絕無前途可言,為世淘汰只是一個時間遲早的問題。李小龍截拳道亦然。李小龍功夫體系自創始至今天并沒有多長時間的歷史,然而其卻超越種族、國家、宗教諸多的局限而位列于世界極具影響的武道體系之中。這是什么原因呢?究其根本就在于截拳道本身是一種不斷認識自我、不斷完善自我的動態功夫體系,其除舊納新的開放性是其發展與存在的根本屬性。這體現在截拳道實踐者身上,不僅僅是自身武技的發展與完善,更是其武道思想的一種嬗變與升華。

不論是截拳道的哪一個分支流派,一旦把李小龍的功夫體系歸為已有,那么其肯定會喪失掉截拳道原有的流動屬性。盡管這樣看起來截拳道似乎是“中線聚集”,但實際上這樣的截拳道已經走向了極端,它在武術愛好者心目中的地位必將日漸渺茫。切記,截拳道不單純是一種武術搏擊之道,更是一種以武入哲的心靈之劑。

截拳道的發展方向

從武術技理角度而言,截拳道的發展應該是以李小龍武道哲思為指導,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從不同角度探究、揭示格斗運動的內在作用機理。這應該不僅僅是截拳道發展的方向,而且也是所有武道技理發展的最終歸宿。作為一個真正的截拳道研修實踐者,是有責任借鑒別人的優點長處來不斷完善自我的截拳道體系。請牢記,他山之石也可攻玉!

從廣義角度理解截拳道的發展,其含義應該是指截拳道的傳播與推廣。雖然截拳道自創立之初就能躋身于世界最強搏擊術之列,不能不說其魅力無窮。但是如果截拳道與有著久遠歷史的拳擊、柔道、泰拳、跆拳道相比較,其在推廣程度、群體基礎等方面則不能與之相提并論。在國際上,專業的截拳道學校或俱樂部遠數目遠不如非截拳道專業武術搏擊學校或俱樂部那么多,在這些非截拳道學校或俱樂部中存在截拳道教學內容已經算是相當不錯了。究其原因,最為根本的一點就是少有民族精神的注入,更多的是經濟利益的驅使。眾所周知,李小龍是我們華夏炎黃子孫,而且具有強烈的民族精神,可是其親傳的弟子中華人并不占多數,若要求他們講什么中國的民族精神,那只能是事與愿違。所以說把民族精神融于截拳道的推廣當中,再創李小龍輝煌,這當是我們中國截拳道的實踐者義不容辭的責任。縱觀國內一些截拳道所謂傳人與組織,其無一不是對外宣稱將為截拳道的發揚光大不惜余力,可實際行動卻多是無休止的對截拳道發展根本沒有半點意義的爭論與相互指責。這背后的功利主義把李小龍功夫體系內在的民族精神抹殺得一干二凈。正是因這樣,李小龍功夫體系在國內的推廣與發展才盡顯支離破碎。

第四節 歸總截拳道

1967年10月,李小龍在接受《黑帶》雜志采訪時正式對外公布了其功夫體系的名稱——截拳道。這是大多數截拳道史學家所認可的截拳道創立時間。實際上此前“截拳道”這個稱謂已經在振藩國術館內部流行了,這可以從陳列在依魯山度武功學院寫有截拳道箴言的牌子上得到證明,因為其標明時間多為1966年。然而這次采訪后不久,李小龍又聲稱“截拳道”這一稱呼并非重要,只不過是用于區別其他功夫體系的一個名字罷了。

從字面理解,截拳道即阻截對手拳腳的方法。毋庸置疑,截擊是李小龍功夫體系的一大技術特色。但是,單憑這一兩句話就想把截拳道解釋透徹是萬萬不可能的。實際上,李小龍功夫體系的精深并非僅僅局限于武術技理方面,截拳道的哲思也同樣屬于其璀璨之列。李小龍是這樣對自己功夫修為進行總結的: “在我學習功夫之初,只認為一拳就是一拳,一腳就是一腳;當我深入其中之時,卻感覺到此時一拳一腳不再是原來的一拳一腳;而當我悟透其中的道理之后,仍然覺得一拳就是一拳,一腳就是一腳罷了。”

李小龍的過早離世使得現在的截拳道的繼承與發展很難達到完美和諧統一,當然這是情理之中的事。因為每個截拳道研修者都是相對獨立的個體,相互間存在著不盡相同的思想觀念與行為準則,但是他們卻都希望尋求到符合與適合自己身心發展的截拳道。在不同個體的截拳道研修當中尋以相通之處,則正是截拳道繼承與發展關鍵所在。如果每個截拳道研修者都本著“求同存異、團結務實、共同進步”的理念來學習和實踐李小龍的功夫體系,那必將有利于截拳道的整體推廣、傳播與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拉孜县| 剑川县| 怀化市| 嵩明县| 大城县| 门头沟区| 竹北市| 汉寿县| 商河县| 盖州市| 娱乐| 四会市| 黔南| 泰安市| 嘉定区| 喀喇| 新晃| 宁武县| 林芝县| 澜沧| 浦东新区| 微山县| 广元市| 神池县| 巴东县| 格尔木市| 常州市| 甘德县| 汾西县| 大石桥市| 石门县| 南开区| 瓮安县| 锦州市| 朔州市| 宁城县| 哈尔滨市| 铁岭市| 吉首市| 左权县| 昭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