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德國體育充滿魅力。1936年淪為納粹宣傳工具的柏林奧運會、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慘案、東德體育的興奮劑疑云以及東西德合并前后競技體育成績的巨大反差給人們留下了很多灰色的記憶,但全民健身活動的蓬勃開展、足球等項目的長盛不衰和近些年冬季奧運會上的一枝獨秀,又讓德國體育始終煥發著青春。德國體育的真正魅力到底在哪里?長盛不衰、令人狂熱的足球?開展廣泛、實力超群的冰雪項目?還是分布在德國的各個角落、覆蓋德國人口將近1/3的大眾體育俱樂部?可能這些因素都是,因為這些因素表現出來的是德國體育以人為本、注重教育的本質特征。
在總結德國體育的特征之前先舉3個小小的事例,可見德國人對體育運動的熱愛:
德國足球觀眾的上座率到底有多高?僅僅用座無虛席來形容還不夠,因為這樣還體現不出球迷占人口的比例??坡∈堑聡谒拇蟪鞘?,但人口只有100萬,科隆隊的主場萊茵能源體育場能容納5萬人,也就是說科隆有5%的市民會經常觀看足球比賽。如果這個比例還不夠高的話,德甲新軍霍芬海姆的“上座率”就有點兒恐怖了,根據德甲要求新建的球場能容納30150人,而霍芬海姆這個德國典型的小城鎮總人口只有3263人!
德國人對冰雪項目到底有多喜愛?德國人到底喜歡什么,看看德國電視一臺在周末黃金時間播放的節目內容就知道了。作為國家電視臺,收視率盡管不是其選擇播放內容的唯一標準,但肯定是其選擇節目的重要因素。而每到冬季的周末,每當歐洲各項冰雪賽事如火如荼地進行的時候,德國電視一臺所選擇的都是直播這些冰雪項目的比賽!
德國人對體育俱樂部的感情有多深?都說德國人有成立協會和俱樂部的傳統,3個德國人湊在一起就會想著成立一個協會,這也是德國為什么會有多達9萬個體育俱樂部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德國人對俱樂部的確有感情。筆者2005~2008年曾參加一家大眾網球俱樂部,并代表俱樂部參加區縣級聯賽?;貒呀浛?年了,到現在還經常收到當年隊友們互相發的郵件,討論下一場比賽的排兵布陣,回味某一場比賽的勝利,這種認真的勁頭和對比賽的投入簡直就像一群真正的職業運動員,每次筆者收到這樣的郵件都會為他們的熱情所感動!
筆者在德國求學6年,在這樣的環境里耳聞目染,對德國體育逐漸了解,深感德國體育的博大精深,非簡單的文字能夠描述清楚。這里試著對德國體育兩個最主要的特點做一個簡單的提煉和概括,以便讀者在后續文字的閱讀中能夠提綱挈領,抓住要害。
德國體育的第一個主要特點是競技運動水平高、群眾體育開展好、體育事業各方面協調發展,是典型的體育強國。盡管東西德合并后夏季奧運會上的成績呈下降趨勢,但其傳統球類項目如足球、手球、曲棍球等始終保持世界最高水平,尤其是冬季奧運會上德國的成績始終名列前茅。中國人對德國了解最多的是足球,德國的確是世界上足球最強的國家之一,在世界杯上曾獲得3次冠軍(1954年、1974年、1990年)、4次亞軍(1966年、1982年、1986年、2002年)、4次第三名(1934年、1970年、2006年、2010年)和一次第四名(1958年),在世界杯上的總積分僅次于5次奪冠的巴西,排在4次奪冠的意大利之前。除了足球,德國競技體育的整體實力也很強,尤其是冬季項目,東西德合并之后參加的6次冬奧會已獲得4次金牌總數第一名、1次第二名和1次第三名。如果單純比較競技體育成績還不具說服力的話,德國同時是群眾體育(社會體育)開展最好的國家之一。2010年德國共有體育俱樂部91148個,會員2764萬人,占德國總人口的33.78%,另外還有大約1/3的人口在商業健身機構或自發進行鍛煉,因此德國的“體育人口”大約占總人口比例的2/3。德國每年都要舉辦大量的群眾性體育比賽或活動,最流行的是群眾性的跑步活動。從每年1月1日的新年長跑活動到12月31日的除夕賽跑,從在街道上舉辦的5公里比賽到整個城市的馬拉松賽跑,不論什么季節,不論在什么地方,德國人都可以享受到奔跑的樂趣。除此之外,德國非常重視體育科研,而且重視體育科技的推廣應用,政府投入了相當的經費來支持體育科研。德國的綜合性大學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設立體育科學的研究機構和教授職位,德國科隆體育大學在1970年正式成為一所聯邦州所屬的研究型大學,這些院校在德國是體育科研的主力軍。德國還是世界上體育教育最有傳統、最發達的國家之一,19世紀初“楊氏體操”不僅影響了歐洲,還影響了日本和中國。體育教育學作為一門專門的學科最早也是在19世紀70年代初的德國形成。世界重大賽事也經常在德國舉辦,2次夏季奧運會、1次冬季奧運會、2次足球世界杯使德國成為舉辦世界重大賽事最多的國家之一。所有這些,都說明德國的體育事業各個方面得到協調發展,是名副其實的體育強國。
德國體育的第二個主要特點是以俱樂部體制為基礎,全面促進體育事業發展,是社會主導型體育體制的典型代表。如果說第一個特點是德國體育的表象,第二個特點講的是德國體育取得成功的原因,即體育體制的特點??v觀世界各國不同體育體制的基本特征,大致可以劃分為政府主導型、社會主導型和介于兩者之間的結合型。無論何種體育體制,均對一個國家的體育事業產生著根本的影響,不同國家的體育發展水平和規模,除了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因素外,體育體制在其中發揮著根本性的作用。德國體育是典型的社會主導型體制,沒有專門的政府體育主管部門。憲法中沒有明確地賦予聯邦政府管理體育的權力,德國體育的管理任務主要由各類社會體育組織如體育類協會和俱樂部來承擔,各聯邦州政府中的教育部門和體育局只負責中小學體育教學和公共體育設施的建設任務。目前,德國體育的最高管理機構為德國奧林匹克體育聯合會(DOSB),所有體育俱樂部都通過不同層面(州、地區和城市)的專業協會和體育聯合會直接或間接接受德國奧林匹克體育聯合會的管理,因此德國的體育體制又被稱為典型的“俱樂部體制”。這種俱樂部體制有效地促進了德國體育的發展,在競技體育、學校體育和群眾體育等方面起著重要而積極的作用。
研究德國體育對于促進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有重要的借鑒意義。中國與德國之間有著很深的歷史淵源,但目前中國在體育方面向德國學習主要體現在競技體育上,通過引入德國的教練、訓練方法來提高弱勢項目的水平。20世紀80年代的游泳、90年代的足球、雅典奧運會皮劃艇的突破和冬季兩項水平的提高,這些項目所取得的成績都有德國人做出的貢獻。但德國體育的魅力不僅僅局限于競技體育,甚至當中國已經成為“競技體育強國”或“奧運大國”的時候,德國在競技體育上的成就和經驗對我們已經顯得有些微不足道,因此全面了解德國體育,分析清楚德國作為體育強國的真正原因,對于我國體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實現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的目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書共包括8個章節13篇文章,都是作者在德國科隆體育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期間潛心研究德國體育的心得,其中大部分已發表在國內核心期刊上,發表的文章中除一篇為第二作者外其余均為唯一作者(文中第六章第二部分為科隆體育大學李永憲博士與作者共同完成)。這些文章從德國體育俱樂部體制入手,對德國體育的各個方面做了深入而細致的研究,既有理論層面的分析,也有具體案例的展示。我國的具體國情與德國不同,德國的成功經驗在我國不一定適用,因此本書的目的在于啟發,啟發我們的思路,啟發我們的靈魂。如果在我國從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的進程中,能借鑒德國體育的一些先進經驗,是作者最大的心愿。
由于時間關系,本書并沒有完全形成體系,對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之外的其他方面論述也不夠全面。另外,作為博士生,作者對于一些資料的掌握難免有局限性。書中如有不足之處,希望讀者批評指正!
本書的出版得到了清華大學人文社科振興基金的資助(項目號:2010WKYB016)及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梁林博士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謝!
僅以此書獻給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給作者以巨大支持的清華大學領導和家人,謝謝!
劉波
2011年9月于清華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