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上篇 王薌齋宗師拳學文獻續解

本篇內容除對王薌齋宗師拳學文獻進行全面、系統的考證簡介以及對其拳學發展沿革、創拳歷程結合各時期的拳學文獻進行概論外,主要是將以往所有刊著對王薌齋宗師文獻注解內容中,未作注解的遺漏部分進行補充、續解,包括以往刊、著中對王薌齋宗師文獻內容解析不清、錯解、疑點部分進行補解、補注、增譯,從而對王薌齋宗師文獻論述的拳學義理、詞句內含、功理要義,析清根源、據典正譯、解誤、釋疑,析清其精髓、義理,以達參得正據、正解之識,以利于正確無誤地參研、體悟、繼承王薌齋宗師拳學文獻論著內容之真解,達到進一步提高參研王薌齋拳學的目的。

一、全面了解王薌齋宗師拳學文獻是參研王薌齋宗師拳學的首要之則

參研王薌齋宗師拳學文獻,是研習、體悟王薌齋宗師拳學的首要之則。對王薌齋宗師拳學文獻中論述的拳學觀、功法、拳理的精髓內含、心法要義、原則、原理的研求,是繼承、發展王薌齋宗師所創拳學的重點,亦是提高拳學造詣、思想境界、品德修為的關鍵。所以,每個參研王薌齋宗師拳學、習練大成拳者,必須首先以認真研讀王薌齋宗師的拳學文獻為重點、為依據,遵其原則、原理、拳學要則而為之。

而參研王薌齋宗師拳學文獻,必須首先對王薌齋宗師拳學文獻進行全面、細致的了解,方可從中有所辨析,并按需選閱或進行全面通讀。更應對其文獻內容精研、深悟、正解、真識,從而認真習練、體認操存,依其法而悉其理、據要修為,進而有所得獲、提高拳藝。研求王薌齋宗師宗師拳學、習練大成拳者,即使參考王薌齋宗師弟子、門人著述,也必須以王薌齋宗師拳學文獻論述的原則、原理為依據,考其真偽、辨其正誤、究其深淺,對照王薌齋宗師文獻要義,以得其適者而后方可參之。故參研、習練王薌齋宗師拳學萬不可脫離王薌齋宗師文獻原文要義、拳學宗旨、功、理內含、詞句原意和王薌齋宗師拳學觀的綜合法理而為,否則便是舍本求末、不辨良莠、盲目追求,定求習無效、事倍功半或反入歧途、誤己誤人,極易造成不明就理、難覓高深,而亦必流入庸夫、俗子之流,難成大器。而有關著述王薌齋宗師拳學、大成拳書、刊的著寫者,更應遵從王薌齋宗師文獻理念而為,忌胡編、亂寫、以假充真、違其原則宗旨原意而為,以免損人、害己,有悖王薌齋宗師拳學原則、原理和利國利群的拳學宗旨背道而馳,此亦是研求王薌齋宗師拳學和廣大大成拳門人的品德、良心德守所在,對此更當嚴慎而為,切莫妄為為要,更當以真才實學而為以避其弊、誤。

長期以來不少習練大成拳、研求王薌齋宗師拳學者,多有習練多年或兼有師承之授,雖刻苦用功反而一事無成、功效甚微者,究其原因之所在除其人所備個人條件、知識、文化、悟性所限或練功體認能力甚差、知功不全者外,均多為從不認真參研王薌齋宗師文獻原文內容論述,或走馬觀花不求甚解,以及違背王薌齋宗師拳學原意、不習讀、深解王薌齋宗師的原始文獻,未得真傳實學、拳義正解而盲從而為錯解、偏聽、不辨正誤、真偽,或其師之授已違拳學要義、功理失全、亂真之故。在對王薌齋宗師拳學偏識、誤解、多有漏、誤的條件下研拳必求功不達、功效低微,造成多年練功不精、求理無效之失的后果。故研求大成拳者對此萬不可輕而待之,當明通上述要理、以正軌明途求之,方不負求習之志,再得名師、高人的口傳心授的親傳之學,自不難得其所獲。

而對于王薌齋宗師拳學文獻和其弟子、門人的正確著述雖能進行全面研習,亦應對其拳學義理內含、功法要義、原則、原理有全面、正確的識為而為方可,不可錯識、偏解,不可漏誤、失真,不可不明詞、句之意,不可斷章取義,不可不懂裝懂,故對王薌齋宗師之原著文獻更應嚴慎、精求,忌偏習、糾誤解,補遺漏、釋疑難,以求全面解析宗師論述的拳學精髓、諳悟要則、晰明義理、通達功理、心法析髓,方可正確、全面地參研、秉承王薌齋宗師拳學觀綜合體系之整體,綜匯諸要(要義、要領、要則)之長,達微入奧,從而求習有得。

總之,全面研讀王薌齋宗師拳學文獻,正確解析其原則、原理、功理則要與心法宗旨,方為研求王薌齋宗師拳學、習練大成拳要則、關鍵之所在,此為研拳的重中之重,義意重大,而更關系今后拳學繼承發展的正、誤、優、劣之大局,萬不可等閑視之,故研求拳學舍此而為則決無它途可覓。

1. 王薌齋宗師拳學文獻匯考

大成拳創始人王薌齋宗師,在其長期對中國武術研究過程中,對中國傳統武術諸家門派拳藝繼承、改革、發展、總結、提高和進一步升華貢獻巨大,在中國傳統武術的基礎上,集諸家之長,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于20世紀40年代創立了嶄新實用的大成拳功、理、心法、拳學觀,別于一般武術的拳學體系。以顯著的養生功效、實用的技擊實力、精深的拳學理念、科學的義理內含、融拳學造詣、思想境界、武德修為為一體的拳學學術,傲立于中華武林,深得國內、外拳界的認可與贊譽,令世人所矚目。

王薌齋宗師在其一生研求拳學的歷史過程中,不但為中國拳學創立了新的拳學體系,培養了大批優秀的拳學人才,其弟子、門人眾多遍及國內、海外。發展至今已形成獨立的拳學體系和科學、精確的功、理內容,在王薌齋宗師一生為拳學革新、拳學發展的歷程當中,王薌齋宗師除以口傳心授之學傳藝、講學傳承后人外,在其長期研求拳學的歷程中亦為中國拳學研求、參究、習練、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進作用。

更為可貴的是,王薌齋宗師在其一生中著述了眾多的拳學文獻,其內容充分包含、體現了王薌齋宗師的拳學觀學理,功、理、心法要義、武德則守、拳學定義等多方面綜合的拳學內容。王薌齋宗師文獻的拳學理念和高深的學術內涵、嶄新實用的功、理要義,亦為中國國萃拳學領域中為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拳學瑰寶,其拳學文獻著述雖時過數十年,但其具有的科學理念、學術要理和具體的功、理論述,在眾多的武術著述中別具一格,在當今仍然具有前瞻性的領先地位和實際應用的實效作用,為拳學學術的研求、參研、體悟的學理性、實用性依據,更是習求、研練王薌齋宗師拳學、參練大成拳指導性極強的拳學資料和參研的依據,是研求王薌齋宗師拳學、習練大成拳的重點。其拳學文獻為習者必讀的綱領性論述,作為參研王薌齋宗師拳學、求功、達效的重要資料傳承于后世,且具備學理性、實效性、科學性的高深境界。故王薌齋宗師的拳學文獻具有獨到之處,而別于一般武術作品,萬不可與一般之作等同視之。參研王薌齋拳學應對王薌齋宗師拳學文獻必須進行全面性的了解,此是傳承其拳學應具備的首要條件,也必須以歷史發展的態度進行充分考究方可。

對于王薌齋宗師拳學文獻著述的了解,必須與王薌齋宗師的拳學生涯的各個歷史發展階段和創立拳學過程相結合,方能對王薌齋宗師的每一論著認真考證、具實總結、綜匯其沿革、系統,方可參求全豹、避誤、正解,得其所學、所傳真諦,而后從中析其重點,從王薌齋宗師拳學眾多文獻之中擇適而參。以標志性的文獻、著述為主,以兼容諸作為輔,有的放矢地研拳、悟理,綜匯其學之精華所在,參求、體認功、理之學,再輔以門中長輩、高人名師口傳心授之學的心法之授,驗證參究、去偏歸正、補漏釋疑,綜拳學造詣、人品修為為一體,同達并具,而后方可在苦練、精修中有更為突出之成就,方可談及拳學境界的升華、達奧。如習練之人連王薌齋宗師有多少文獻著述、具何名稱和內容都不知而錯解。又如何求其之學、研習適據、參得正法,至于其精學、妙理、功、理、法要與心法深學等,更談不到依參有得了,其功效自必難于求覓、成就低微。

本文首重對王薌齋宗師拳學文獻,進行全面、系統的考證。其文獻著述之歷程自與王薌齋宗師一生的拳學研求過程相關切,故應與歷史、歷程的事實、發展相符,方可了解全過程,更以重點文獻為基礎進行論證、析解,以遵實際自然規律的法則和科學、求實的態度和依據而為之,自不難析清王薌齋宗師拳學發展各階段過程、各階段的重點著述發展之要則、前后之順序和其拳學由初始至高深的變化,從而以達通悉、明解。

大成拳宗師王薌齋先生河北省深縣人,生于1885年11月24日,1963年7月12日逝于天津。王薌齋先生自幼體弱,遂至深縣同鄉形意拳大師郭云深先生家習練形意拳,時有郭云深先生小女郭彩鴿女士一起練功學藝,郭老對薌齋先生甚為喜愛,遂收為晚年入室之徒,王薌齋先生不數年盡得郭老拳學法要。郭云深先生于1882年仙逝。王薌齋先生在郭老謝世后,繼續按郭老形意拳功、理心法練功、研理,深得形意拳之精髓,其拳藝大有進境。王薌齋先生于1903年開始離深縣之鄉遍游大江南北,求訪拳界名師、高手。(注:郭彩鴿女士于1963年病逝)。

數年之后王薌齋先生已諳習國內多家門派武術之長,拳藝進境甚佳,1907年王薌齋先生來到北平(現北京),遇吳三桂后裔吳老先生(當年武狀元),先生見王薌齋武藝超群、談吐不凡,遂將其千金吳淑琴女士相許,結為伉儷。吳夫人習武、文化、書法具佳,其對王薌齋先生文、武進境的影響亦大有助益。1911年王薌齋先生居北平傳授拳藝,從其學者日漸增多,在拳界名聲漸重。時應張占魁先生之邀離京赴天津教拳、傳藝。

1911年至1913年間,王薌齋先生在天津廣收門徒,在傳功過程中發現不少弟子重形輕意,只求形態動作之功,忽略拳學精神、意感之求,而流入盡失拳意、無地放矢的地步,有悖于拳學精神、意感之真意,為糾其偏、正其誤,王薌齋先生于此期間遂將本人所傳形意拳稱之為意拳,提倡練功同時應重視精神、意感修練,并同時著寫《意拳正軌》一書,以正其誤,示其軌而文之。

《意拳正軌》為王薌齋先生拳學生涯中最早之著作。李英昂先生注:“《意拳正軌》一卷,原為先師王薌齋先生在天津傳藝時,師生間傳習之綱目,本非問世之文。時有門人劉匯臣者,初習形意拳于李存義先生之門,經營勵志出版社,并服務于商務印書館,因經營出版之便,請先生序于1929年10月,集而付印……??即藶橄葞熥钤缰?。所述仍多本于太老師郭云深先生之傳,不失為意拳之正軌,若以此卷與先師著作比觀,當更易體會意拳之精髓。”

1913年,王薌齋宗師返京,在京期間王薌齋先生與山東臨清武師周子巖先生較技,周先生敗于王薌齋拳藝后,心悅誠服,遂為王薌齋先生早期入室弟子。后袁世凱部下陸軍次長齊振林之子齊執度等多人亦拜在王薌齋先生門下學藝。齊參研王薌齋先生拳學之精要,總結心得著有《拳學新編》一書,時齊執度先生曾與以雜家著稱的文人章乃器在當時報刊上載文與其論戰,各書己見。

1918年,王薌齋先生復南游至河南嵩山少林寺,遇衡林方丈,其為少林派拳界名師,王薌齋先生在少林寺居住時二人切磋拳藝,獲益匪淺。

1923年,王薌齋先生與徐樹錚先生南下福建,遇少林心意派鶴拳傳人方恰莊先生、鶴拳名家金紹峰先生,互相交流拳藝交往甚厚。

1925年王薌齋先生至淮南,與心意門名家黃慕樵先生相遇,與其共研拳學中健舞之功,王薌齋先生從中得益頗多,自此王薌齋先生在傳功、著述中將健舞之功的拳義內含、韻味精華與深厚、瀟灑之奧盡匯于中、融為一體。

1926年王薌齋先生復往天津,會師兄張占魁先生,于當年在天津太古公司和青年會傳拳授藝,門徒中包括趙道新、張恩桐、卜文富等人,為當時名揚一時的“津門十一杰”。當年王薌齋先生教拳時口傳心授的心法之學的重點,多為弟子分別親錄,自此后眾門人弟子個人亦對老師王薌齋先生的授拳論述多有親錄其心學要點者,亦在門人中互相交流,對研其拳學起到相當大的互益作用。

1928年在杭州舉辦全國武術比賽大會,王薌齋先生被聘為大會評判。王薌齋先生在會上表演了拳學中的發力、試聲、健舞等功法,健舞中的游龍、驚蛇、揮浪、白鶴之功為武術界罕見之功,使參會拳界同仁大開眼界,眾名家均皆稱贊不己。

1928年杭州全國武術比賽大會后,王薌齋先生應師兄錢硯堂先生之約赴上海。在上海王薌齋先生廣交拳界同人,往來頻繁,當時正值世界輕量級拳擊冠軍匈牙利人英格訪華,在上海揚言中國武術無實戰能力,多位中國武界名人敗于英格手下,時天津著名相聲大師馬三立先生正在上海演藝,馬先生亦與英格相識,馬先生深知王薌齋先生拳藝之實力,當即在上海相約王薌齋先生與拳王英格相會較技,英格與王薌齋先生只一照面,便被王薌齋先生擊倒在地,已至昏迷不醒,隨后送英格去醫院治療,王薌齋先生亦親自去醫院看望英格。后英格至英國,在英國《泰晤士報》上發表文章《我所見到的中國武術》一文中,載到“對王薌齋先生所發之力,尤如電擊一般,百思而不得其解”。后王薌齋先生在上海牛莊路成立“意拳社”,從其習拳之人多為當時的拳界各派名家、高手,如高振東、韓星橋、韓星恒、張長義、張長信、尤彭熙等均為當時弟子。

1932年,王薌齋先生帶弟子卜文富、張恩桐、韓星橋等人返回天津,后又回至老家河北省深縣傳授拳藝。同年王薌齋先生亦為郭云深先生掃墓立碑,以盡弟子之道。

1937年王薌齋先生復返北京,時與北平名宿張璧、齊振林等人交往甚厚,王薌齋先生定居于北平西單辟才胡同東路北的涵靜園內,與當年北平武術家洪連順先生為鄰。洪連順先生身高力大功底深厚,號稱“大力洪”,其單手可碎城磚。經人介紹王薌齋先生與洪連順先生比武較技,洪連順三試三敗,當即拜倒師從王薌齋先生學藝,同時洪連順先生弟子姚宗勛先生、李永宗先生、李永良先生(洪連順先生之婿)等多人遂一起師從王薌齋先生學藝。

1939年底王薌齋先生遷居北平西城跨車胡同14號姚宗勛先生寓所住,并在跨車胡同住所傳藝,時王薌齋先生老友著名畫家齊白石先生住跨車胡同13號,二人又成鄰里。齊先生弟子李苦禪先生亦從王薌齋先生學藝。時楊德茂先生、竇世明先生、竇世誠先生、張中先生、王斌魁先生、李見宇先生、王十川等人數年中陸續先后從王薌齋先生學拳、練藝。

1940年初,王薌齋先生在北平《實報》公開發表聲明:“歡迎武術界人士親臨賜教,以武會友,共同研討武術發展,借以倡導拳學闡明拳學真義?!焙箅m有多位武術名家、高手前來應戰,然均敗于王薌齋先生及其弟子周子巖先生、韓星橋先生、姚宗勛先生、李永宗先生等人手下,無一不折服。當時王薌齋先生拳學造詣境界已達巔峰,為當時武林、拳界所公認。

1940年4月2日,北平《實報》刊載張璧先生《大成拳的命名》與何紹文先生《四存學會體育班》兩篇文章,認為王薌齋先生所創拳學已臻大成之境,推薦王薌齋先生所創拳學命名為“大成拳”,何紹文先生在其文中寫到:“大成拳,合乎自衛的道理,大成拳名乃同仁等所加的名號,非王薌齋先生的自稱,合乎衛生,合乎科學,更能合理的推進,而又能發揚國粹,保存數千年拳學精髓,命名大成拳,亦是當之無愧?!保?940年4月2日北平《實報》刊載張璧先生、何紹文先生《大成拳命名》、《四存學會體育班》兩篇文章,當年之《實報》原件復印件,見《大成拳學》第二部中有載。)而當時社會上與拳界已對王薌齋先生所創之拳多稱為大成拳,王薌齋先生雖卻之已不及。后王選王薌齋宗師亦多次以“大成拳”之名著論、授拳,自此“大成拳”之名遍傳于國內、海外,連相聲藝人的“百拳拳譜”的藝術中亦有“……大紅拳、小紅拳、大成拳……”的“大成拳”名稱之謂。

1940年6月21日,北平《實報》記者采訪王薌齋先生,連載《大成拳宗師王薌齋訪問記》文章,為王薌齋宗師回答記者有關拳學問答實錄。王薌齋先生于文中申明拳學觀等觀點、學理。其報載文在問答中最后問:“先生著作,敢請見示?!贝穑骸皵M著大成拳提要一書,現在起草中,或不日即可見世?!倍撕笠驀鴥葢饋y等故,王薌齋宗師大成拳提要一書終未成著,此為王薌齋先生未著之文一大憾事。由此證明王薌齋宗師于1940年已以大成拳之名稱其所創之拳之事實,方有“擬著大成拳提要一書”之論以答記者問。(1940年北平《實報》載《大成拳宗師王薌齋訪問記》,原報復印于《大成拳學》第二部一書第38頁中,報文清晰,請參看《實報》原版文載。)。

故王薌齋宗師于20世紀40年代將所創之拳以“大成拳”名稱謂,社會稱王薌齋宗師為“大成拳宗師”,以“大成拳”之名謂王薌齋之拳名已為公認之定論。

1940年6月27日(夏歷五月二十二日),北平《實報》刊載《大成拳宗師王薌齋談拳學要義》一文。當時《新民報》亦有載王薌齋宗師拳學相同之文載。自此刻后對王薌齋先生之稱謂于報刊、書著和門人及拳界同仁,均皆以“大成拳宗師王薌齋先生”稱之,對其所創拳學亦以大成拳而稱之。在此期間王薌齋宗師之論涉及諸家拳術,立論、著說、傳功、授藝已形成非常豐富的功、理、心法和拳學的內容,功法中以站樁、試力、發力、推手、操拳、試聲等超出意拳正軌與所傳意拳的功、理內容,從拳學觀方面,亦以拳學、學術的高度論述拳學義理,亦超出單純以“武術”的范疇而進入、升華至“拳學”學術研究造詣之境界。

1940年前后王薌齋宗師著寫《大成拳論》一書(又名《拳道中樞》),1944年完稿于北平中南海(現北京中央人民政府所在地)萬液廊,全書共78頁,內容包括:自志,習拳述要、論信條與規守、論單雙重與不著象,抽象虛實有無體認、總綱、歌要、練習步驟、站樁、試力、試聲、自衛、技擊樁法、神意之運用、力之運用、論拳套與方法,論拳與器械之關系、論點穴、天賦與學術之別、解除神秘、知行解釋、拳道喪失之原因、解除師徒制之榷商、結論等,內容共分為上述24個部分,綜合包括對拳學(武術)的定義,各種拳學功、理、心法內容,武德修為,拳學觀要義,諸多全面、綜合的拳學內容,《大成拳論》中就有6部分是以“論”字為標題的,其內容亦為拳學總體、系統之論述,是盡論拳學綜合內容精髓法要之論,故名為《大成拳論》。

《大成拳論》為王薌齋宗師所創拳學鼎盛時期的巔峰之作。其文載之內容至今在其拳學著述中亦為最全面、系統、綜合的精深、精華之作,其它文著不可與其比擬,只可作參研《大成拳論》、研求大成拳學的補助參考的資料而已。自40年代《大成拳論》問世后,至60年代以來,習練王薌齋宗師拳學所有門人所參之書只此為據,所練之功均以《大成拳論》一書中所載內容站樁、試力、試聲、發力、技擊、自衛等功、理為主求,亦以書中所載拳學定義、武德修為等綜合內容為依據參學、修練。

《大成拳論》在王薌齋宗師拳學發展歷程中的重要性、符理性、科學性乃至功、理的全面性、實用性,非《意拳正軌》可比,雖《意拳正軌》在研習王薌齋宗師拳學中亦有一定之價值,而其并未完全脫離形意拳之原形;而《大成拳論》一書則是包括當今研練王薌齋宗師拳學的所有功法、拳理、武德修為、拳學定義的最為全面的系統核心之作,此以為拳界、門人公認之事實。所以王薌齋宗師拳學發展歷程中在40年代,王薌齋宗師已由意拳時代全面轉化、升華、進步至大成拳拳學時代的過程。無論從《大成拳論》的著述和對其弟子、門人傳教的功、理和拳學觀理念上都已達集諸家武術精華之長,別于其它一般拳的新拳學的地步,自立于中華武林。至今參研王薌齋拳學的門人亦以研讀《大成拳論》為首學依據,無不從中汲取精髓、辨析要義、求習正軌。故不能認真參研、不能全面體悟、析解王薌齋宗師《大成拳論》者,很難得獲王薌齋宗師拳學法要,必難達拳學研求的高功、奧境。

1944年前后,當時《華北日報》亦派員訪問王薌齋先生,亦以“大成拳宗師”而稱之。

1947年,由王薌齋宗師弟子王少蘭、秦重之、胡耀貞、陳海亭、孫文青、李健羽(現名李見宇)、于永年、竇世明等先生,呈請成立“中國拳學研究會”,王薌齋宗師同意其請并親任“中國拳學研究會”會長,并派弟子竇世明到有關部門正式登記、注冊。于1947年在太廟(今北京天安門左側“勞動人民文化宮”)內東南角亭成立“中國拳學研究會”,并掛有“中國拳學研究會”七個大字的牌匾,王薌齋宗師此后便以拳學學術研究在角亭下傳功、授藝。1947年成立“中國拳學研究會”的角亭為四角之亭于太廟南東側墻內小土山上,今小土山已于解放后1949年后改為石山群,而原有角亭舊址未變,故原有角亭尚在(1947年王薌齋宗師在太廟角亭成立“中國拳學研究會”角亭舊址,請參看《大成拳學》第二部,彩頁中第16頁下中彩色照片,和振威先生在太廟角亭演練大成拳橫掌劈拳在角亭練功照片)。

1947年前后,王薌齋宗師在傳功、授藝之余,亦著寫《拳徑述徑》、《論三式樁》、《斷手述要》等多篇拳學功、理文獻。

1949年北平解放后,北平改名為北京,中國拳學研究會隨即停辦。王薌齋宗師遂授聘為北京中醫研究院、河北省中醫研究院任顧問,以傳授大成拳站樁功、試力功等養生功法為主,致力于養生、健身等醫療、保健等健身事業。此期間亦在北京中山公園等地傳授弟子大成拳各種功法拳理和站樁功。

1949年至1963年,王薌齋宗師在繼續傳授弟子、門人拳學技擊、養生功法外,亦先后在多處為養生班學員傳授站樁功,在此期間亦多次與外界的拳師較技比武,從其學者亦眾。同時王薌齋宗師為傳功方便為大眾健身以平話之文亦多有著述。如:《養生樁簡介》、《站樁漫談》、《站樁功要點》等等。

王薌齋宗師的拳學文獻還有《大成拳精義》、《習拳一得》、《雜談》以及有關拳學內容的書法作品等,均在王薌齋宗師拳學各個發展時期起到益于參學其拳學、習練大成拳的指導性作用。

1963年王薌齋宗師于天津仙逝,其弟子、門人以免宗師拳學失傳之虞,共20余人自動組織整理王薌齋宗師文獻,除王薌齋宗師文獻外,將王薌齋宗師弟子個人重點記錄的王薌齋宗師拳學口傳心授言、論、匯其精華的筆錄要點,經記錄本人證實無誤后統編于《王薌齋先生言談錄》之中。后于1966年初國內“文化大革命”開始將武術列為“破四舊”之內,練拳者只好偷著在家中練功、習武,不能在外公開練武、談拳,故收集、整理王薌齋宗師文獻工作被迫停止,本人當年已練大成拳四年,亦參加了組織、收集、整理王薌齋宗師拳學文獻的全部工作(《王薌齋先生言談錄》在《大成拳學》第二部一書中有載)。至今傳世的王薌齋宗師的拳學各類文獻只保留了約二十則留傳于世,此亦為非常珍貴的拳學文化瑰寶,為中國文化國粹的珍貴拳學遺產,亦有非常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拳學養生、技擊的實效指導作用。而多年來門人對其文獻的參研水平、解悟的程度和用其指導的實用效果亦良莠不齊,而至達對王薌齋宗師拳學、王薌齋宗師文獻通達、洞解、悟臻高效者亦為少數。故王薌齋宗師之拳學、之文獻至今在拳學研求上亦具有前瞻性和科學性領先的高深實效內含、科學的理念、要義,具極高的參研價值。

總之,對王薌齋宗師的拳學和拳學文獻的研求是當今和以后參研王薌齋宗師拳學長期的過程,非短時間就可通悉、透解。而王薌齋宗師拳學創立、發展的全過程,亦是王薌齋宗師拳學文獻著述的全過程,尤其是王薌齋宗師的晚年(1940年以后)大成拳創立以后的拳學文獻,無論在質上和量上與實用性、全面性、高深性方面均為研習王薌齋宗師拳學之重點,王薌齋宗師所著的《大成拳論》更是其拳學標志性的代表之作,其內論述之深當應進一步研求、精解、深悟,方可漸進而析,其對拳學體悟的指導價值極高,萬不可輕視之。

主站蜘蛛池模板: 雷州市| 弥渡县| 马龙县| 达州市| 定襄县| 潞城市| 许昌市| 梁平县| 上思县| 江孜县| 龙胜| 岳普湖县| 全南县| 华坪县| 昌吉市| 阿拉善右旗| 武义县| 扶沟县| 诸城市| 兴宁市| 崇文区| 华亭县| 苍南县| 石景山区| 德格县| 巴彦县| 九龙城区| 东乌| 黄龙县| 治县。| 巴彦淖尔市| 仲巴县| 太仆寺旗| 潼南县| 台北市| 萝北县| 曲阜市| 连平县| 拉萨市| 托里县| 安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