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虔州時,王陽明曾和弟子于中、陳九川、鄒守益一起探討學問。他對弟子們說道:“每個人心中都有個圣人,但許多人因為自信心不夠,自己把圣人湮沒了。”然后,王陽明指著弟子于中說道:“你心中本來有圣人。”于中慌忙站起來表示不敢當。王陽明卻說:“這是你心中本來就有的東西,你為什么要推辭呢?”于中說:“不敢。”仍舊推辭。王陽明又說:“這是大家都有的東西,更何況于中你呢,為什么要謙讓呢?這可是不能謙讓的啊。”聽完這番話,于中才笑著接受了。于中不敢接受“心中本來有圣人”這一事實,根源在于他不自信。
在王陽明看來,我們每個人都是神圣而偉大的,在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個圣人般完美的自我。每個人都是天地間的一個奇跡,只是由于我們不自信,致使這個“真正自我”(即王陽明所說的“圣人”)的智慧和能力被埋沒了。
雖然“真正自我”遠比現實中的自我更優秀、更有智慧、更有能力,但我們自出生以來,就受到各種負面因素的影響,這種深刻的影響力使得真正的自我被遮蔽住了,我們看到的通常是不完善的自我,有很多的缺點。諸如心胸太狹窄,受到別人一點冒犯,便會暴跳如雷;遇到些許挫折,就會自暴自棄;生性懶惰,做事拖拉;意志不堅定,易受外界環境干擾……所以絕大多數人都有一種天生的自卑感,認為自己能力欠缺、智商不高、不夠優秀、不如別人。
即便我們從小到大聽過長輩無數次的教誨:“要對自己有信心,要自信。”可在關鍵時刻,我們還是會不由自主地懷疑自己:“我可以嗎?我真的行嗎?”在這些自我懷疑中,機遇一閃而過,于是我們又懊惱地抱怨:“如果當初堅持自己的看法就好了,自己明明是對的。”
由此可見,我們多么需要信心這種力量啊!因為信心是內心強大的力量,是生命力中不屈不撓的韌性,是內心的淡定和坦然。圣人孔子曾說“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能做到不憂、不惑、不懼的人,內心必然擁有強大的力量。因此他們才能不看重外在世界的紛繁變化,不在意個人利益的得與失,保持內心的強大與坦然,獨立傲然于世間。
世界著名的交響樂指揮家小澤征爾就是因為強大的自信心而一舉成名的。
在一次世界級優秀指揮家大賽的決賽中,小澤征爾按照評委會給出的樂譜指揮演奏。在演奏過程中他敏銳地聽出了不和諧的聲音,起初,他以為是樂隊演奏出了問題,就停下來重新指揮,但還是不對。再三考慮后,他覺得是樂譜有問題,于是再次停下來向評委會提出自己的看法。這時,在場的作曲家和評委會的權威人士無一例外地堅持說樂譜絕對沒有問題,是他錯了。面對眾多音樂大師和權威人士的堅持,小澤征爾思考再三,最后斬釘截鐵地大聲說:“不!一定是樂譜錯了!”話音剛落,評委席上的評委們立即站起來,對他報以熱烈的掌聲并不住地贊嘆,祝賀他贏得了整場比賽。
原來,這是評委們精心設計的“圈套”,以此來檢驗指揮家在發現樂譜錯誤并遭到權威人士集體否定的情況下,能否堅持自己的正確主張,不被權威言論干擾。前兩位參加決賽的指揮家雖然也發現了錯誤,但終因不相信自己的想法而附和權威們的意見被淘汰。小澤征爾卻因充滿自信而摘取了世界指揮家大賽的桂冠。
許多人之所以做不到最優秀的自己,是因為他們對自己沒有信心,缺少敢于擔當的勇氣,只是漫無目的地到處尋找別人的優點,而忽略了發掘自己最優秀的一面。一再地否定自己,也就失去了成為最優秀的自己的機會。正如蕭伯納所說:“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為偉大,化平庸為神奇。”
所以在生命歷程中,我們要相信自己的心靈有著無限的可能,要相信有一種神圣力量的存在。只有盡力挖掘內在的潛力,才有可能達到應有的人生高度;只有內心擁有強大的力量,才是我們走向成功、快樂、幸福的保證。
當然,在擁有信心的同時,我們要認清自己,不能盲目自信。每個人都有優點,信心就是在內心提醒自己看到自己的優點,從而把優點變成行動力,而不是明知做不到卻仍舊去做。
良知本身沒有善惡之分
然不知心之本體原無一物,一向著意去好善惡惡,便又多了這分意思,便不是廓然大公。《書》所謂“無有作好作惡”,方是本體。
王陽明認為,如果人們在經過一番修習后,還不知道心的本體原本是純凈無物的,而一直執著于懲惡揚善,心里就多了有意懲惡揚善的成分,人心的本體就不再是廣闊坦蕩、中正平和的了。《尚書》所說“不有意為善為惡”,才是心的本體。
對于心的本體,王陽明將其稱為“良知”。在他看來,人人都有良知,甚至連強盜都有良知,因而圣凡賢愚的區別,并不在于有沒有良知,而在于良知是否被物欲所蒙蔽,以及良知被蒙蔽程度的深淺。
良知本身沒有善惡之分,只有當人們的良知被物欲蒙蔽時,才會受物欲的驅使而對世上的事物做出善(有利于自己)、惡(不利于自己)的區分,也才逐漸開始了以善為美、以惡為丑的生活,開始了有意為善,或為善不成而有意為惡。
然而,無論是有意為善還是有意為惡,都扭曲了良知。正如王陽明所說:“心體上著不得一念留滯,就如眼著不得些子塵沙。些子能得幾多,滿眼便昏天黑地了。”“這一念不但是私念,便好的念頭亦著不得些子。如眼中放些金玉屑,眼亦開不得了。”意思是說,人心的本體上不能存留一絲雜念,就像眼睛里揉不得一點沙子。一點沙子沒有多少,卻使人滿眼昏天黑地,看不清世界。這一念頭不僅僅是指那些惡的私念,就是好的念頭也不能存留。如果你在眼中放入一些金玉屑,眼睛也會睜不開。王陽明以此勸誡人們要時時保持自己的良知,不讓它被物欲所沾染。
有意為善,就渴望回報,渴望受助之人能“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這個回報不單指金錢上的回報,更多的是情感上的回報——美名。因此蒲松齡才說:“有心為善,雖善不賞。”在他看來,同樣是善行,如果是有心為之,就不應賞。因為“有心之善”不是出于本心,即便是為行善而行善的真善(如吃齋念佛),因其本身已包含了某種受報答的期待(升天成佛),所以也不能被稱為“真善”;何況還有很多是同時已伏下殺機的逢迎討好者的“偽善”呢?
清代文人蒲松齡在《聊齋·黎氏》中描寫的狼妖黎氏剛娶進門便是“婦便操作,兼為兒女補綴,辛勞甚至”,完全一副勤勞、溫柔的慈母賢妻模樣,然而她的這些舉動都是“偽善”,是為了讓謝生放松警惕,為自己吃掉謝生的兒女做準備。所以賞有心之善,既難免有失察之嫌,又難免有縱惡之失。
蒲松齡又說:“無心為惡,雖惡不罰。”倘若有人做了壞事,只要不是有意為之,再加上道歉及時,態度誠懇,被傷害的人也會諒解。比如,你無意中踩了別人一腳,立即向對方說一聲:“對不起”。對方往往會笑著回復:“沒關系”。
犯了過錯當然要受責罰,但也要看動機,若是意外的過失,并非出自本心,如投鼠損器之類的事與愿違,就不必按例受罰,只要“能改”就好。《聊齋·蓮香》中的女鬼李氏與桑生相好,但她身上的陰霾之氣使得桑生一病不起。因為李氏并無謀害桑生之心,是“無心為惡”,所以沒受懲罰,并因真誠改過而起死回生,與桑生結為夫妻。
總之,無論“為善”還是“為惡”,它們所招致的“名”或“刑”都對自我的生命有害。刑罰不用說了,至于名聲,人們也往往為其所累:或者做起善事就不得停止,一路做去,疲弊精神;或者為了竭力維護好名聲,徒然增加許多不必要的作為,為了面子而虛偽,背離自己的本性。因而,從生命的本真而言,“善”、“惡”不妨都放下,不有意為善為惡,以免遭受“名”、“刑”的傷害,而這也是恢復并保有純明良知的最好方法。
從眼前此刻做起
我輩致知,只是各隨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見在如此,只隨今日所知擴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開悟,便從明日所知擴充到底。如此方是精一功夫。
王陽明認為,人們探索心靈的奧秘,只是依據各自的能力盡力而為。今天探究到這樣的程度,就只依據今天所理解的延伸到底;明天,我們的心靈又有新的體悟,那就從明天所理解的延伸到底。這樣才是踏踏實實專注于一個目標的功夫。
這其實就是在告誡人們:修身養性也應當循序漸進。因為人的天賦不一樣,領悟能力也不同,如果要求資質較差的人一開始就去做難度很高的事,如何能夠做得到呢?所以一定要循序漸進地進行修行,注重從小事做起。不管環境怎樣,只要持之以恒地完善自我,就能做最好的準備以應對機會的到來。
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都不重視做眼前細小的事情,不注意從一點一滴開始積累“良好的行為”,總認為小事不值得去做。其實,每一刻的努力都會令我們的心靈得到成長,增加我們的定力,提升我們的素質。
當下這一秒鐘的努力也許微不足道,但是,正是由無數個這樣的一秒鐘構成了每一分鐘、每一小時,乃至整個人生。正如老子所說:“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的大樹,是從細小的樹苗生長起來的;九層的高臺,是由一筐筐土堆積而成的;千里的遠行,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的。老子又說:“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難事是由一件件容易的事累積成的,大事是由一件件細微之事組成的。天下的難事,必定是從每一件容易的事做起;天下的大事,也必定是從每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做起。
正由于這個原因,成就了偉大功業的圣人,從不好高騖遠去做所謂的“大事”,而是扎扎實實地從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將每件小事、容易的事做到極致,最終做成大事。
電話發明者貝爾的經歷,正是從眼前的事做起而獲得偉大成功的典型例子。
剛開始,貝爾并不是一個專業的科學家或發明家,他也沒想到要去發明電話,他只是一個聾啞學校的老師。
在學校工作幾年后,他與一個聾啞學生產生了感情,后來兩人結了婚。妻子聽不到聲音,令貝爾感到很苦惱,他于是想發明一種工具,能使妻子聽到自己說話。
在這個單純目的的驅使下,貝爾廢寢忘食地投入了這項研究,他從眼前最細小的事情做起,著眼于解決當前一個個具體的問題:先深入學習電學知識;受到電報機運用電磁鐵完成電信號和機械運動相互轉換的啟發后,開始設計電磁式電話;先把音叉放在帶鐵芯的線圈前,音叉振動引起鐵芯做相應運動;產生感應電流;電流信號會到導線另一頭做相反轉換,變為聲信號;再把音叉換成能隨聲音振動的金屬片,把鐵芯改成磁棒……總之,貝爾在反復不斷試驗的基礎上解決了一個個具體的小問題,從而發明了電話,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他也因此成為了一個偉大的發明家。
美國波士頓大學的一位教授,曾對畢業生說過這樣的話:“大學生有一種危險,那就是關心其他的問題勝于關心眼前的問題。年輕人過于自信,把許多事情看得過于簡單,而認為不值得用全部精力去做而導致失敗的例子也屢見不鮮。”
這位美國教授所指出的,也正是中國很多年輕人所存在的弊病。很多年輕人一心想干大事,想找一份既體面又賺錢的工作,卻不能認真地從眼前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瑣事做起,以打好日后做大事的基礎。若在青春的大好年華過去時才感嘆“時不我待,機不再來”就為時太晚了!其實,這不僅是年輕人存在的問題,更是整個人類存在的問題。
所以,有志于成就一番事業的人,從現在就應該立志從當下的小事做起,日積月累,才能不斷提升素質,增強才干,為實現自己的抱負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