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編 解放戰(zhàn)爭時期黨在寧夏及西海固地區(qū)的革命活動
解放戰(zhàn)爭時期寧夏黨組織的主要活動情況
1945年4月,三邊地委根據上級加強外部工作指示的精神和寧夏人民被馬鴻逵苛政所迫逃到三邊避難者不斷增多的情況,對寧夏工作進行了檢查討論。在總結過去工作的基礎上,確定“以建黨為中心,走農村路線,深入下層發(fā)動與組織廣大工農群眾,同時不放棄任何有機會的統戰(zhàn)工作。”并以趙文獻(地委常委、專署保安處處長)、梁大均、何廣寬3人組成河東工作組,由趙文獻任組長,梁大均任副組長。工作組下設余莊子和紅井子兩個據點,分別由梁大均和何廣寬負責(這兩個據點,以后升為兩個工委:余莊子工委,書記梁大均,副書記李健;紅井子工委,書記何廣寬)。
1945年12月和1946年2月,地委對寧夏工作進行了兩次檢查。半年多來,余莊子、紅井子兩個據點和三段地的工作都發(fā)展很快,并在4個黨員的基礎上發(fā)展到130余人,還建立了自己的武裝,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礎。
為了便于工作及領導,西北局于1947年1月17日討論了寧(夏)綏(遠)工作,決定將原來的寧夏工委與伊盟工委合并為寧綏工委,并以朱敏為書記,趙忠國為副書記,日常生活仍與三邊地委一起,對外亦仍以三邊地委統戰(zhàn)形式出現。三邊地委在政治上及干部等具體問題上,多次給寧綏工委以幫助。
開展寧馬(鴻逵)軍隊的工作,是寧夏工作的中心。對馬鴻逵本人的基本方針是爭取他,其目的是為了他中立。這個方針,就是在他向我們進攻時亦應堅持不變,因為我們的自衛(wèi)反擊,也還是為了爭取他。
關于黨的組織,仍應繼續(xù)發(fā)展,在發(fā)展中去提高、去鞏固。因此,黨員教育應加強,特別要教育新黨員為何工作及如何活動。至于統戰(zhàn)工作,應由廣到深。對已有的關系,工委應一個一個研究,根據各人的情況布置工作,并利用一切關系,廣為交結,建立新的關系。
擴大回漢支隊(1947年1月,經西北局批準,將余莊子工委、紅井子工委和回民支隊三支武裝合并成立回漢支隊。三邊地委確定,這支地方武裝在政治上屬寧綏工委領導,軍事上由三邊軍分區(qū)領導),培養(yǎng)寧夏本地干部,工委應把回漢支隊看成是自己的干部訓練隊,連續(xù)不斷的抽調與培養(yǎng)其中的積極分子,派到寧夏去工作。同時,回漢支隊也應準備將來到寧夏去活動,因此決定該支隊歸工委領導(供給由三邊警備司令部統一籌劃),并由趙忠國、梁大均分任正副司令。
為了加強對寧夏工作的指導,1948年8月31日,西北局發(fā)出通知:西北局決定以趙忠國、孫璞、梁大均、何廣寬、李健、張廣珍、薛池云、王志強等8位同志為寧夏工委委員,并以趙忠國為書記,孫璞為第一副書記(孫璞同志鹽池縣委書記兼縣長原職仍保留名義,鹽池工作由副書記郭文舉、副縣長聶秉和負責),梁大均為第二副書記仍兼回漢支隊政委。梁東岳為該支隊副政委。三邊地委決定將回漢支隊隊長劉思孝增加為寧夏工委委員。
寧工委于9月21日至26日,在鹽池五區(qū)的唐平莊召開了全體干部會議。三邊地委書記,原綏寧工委書記朱敏專門來參加。會上,朱敏同志首先對義合會議和吳旗會議(指三查)的極“左”思想作了檢討,接著傳達了西北局8月31日的通知和地委9月5日會議的決議。會議聯系過去工作的實際及當前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討論,在匯報和討論過去工作的基礎上布置了今后的工作。
1949年3月,工委擴大會議檢查了半年來的工作。這是一次比較有準備的會議,會議中討論的問題較深刻。發(fā)言人事先都作了準備,對幾個重要問題,都有中心發(fā)言人。建黨與群眾工作由李健發(fā)言,宣傳教育與統戰(zhàn)工作由何廣寬發(fā)言,回民工作和外部武裝工作由梁大均發(fā)言,外情工作和調查工作由張廣珍發(fā)言。會議認為,這半年來,隨著戰(zhàn)爭形勢的好轉,工作進展也比較順利。自去年9月唐平莊會議,截至今年2月底,除三段地的情況尚未報來外,已恢復外部的舊關系100人(內有黨員39人,非黨員61人)。經過訓練,派出12人(內有黨員7人,非黨員5人)。目前,在外部共有新舊力量173人(內有黨員54人,非黨員119人)。
部分地方開始建立了黨的小組和群眾工作據點。在黨內,有靈武縣第八鄉(xiāng)磁窯堡張子英的炭工小組;金積縣三鄉(xiāng)閻生明的農民小組;金積縣七鄉(xiāng)魯光寶的農民小組;靈武八鄉(xiāng)三保李成福的農民小組。群眾工作據點,有李成福領導的以廟會形式組織的群眾小組,靈武十三鄉(xiāng)王守禮等4人;靈武縣六鄉(xiāng)王守忠(該鄉(xiāng)民政主任)、倪正(小學教員)、郝漢杰(保書記)、郭英(曾任過鄉(xiāng)長)等4人;大寨子張冠九(中學生,曾任該地高小教員)等3人;賀蘭縣水利局段長李生春等2人;葉盛堡教育界人士馮俊和、李光成、劉萬福等;吳忠的李生榮(哥老會成員,曾當過馬鴻逵的便衣人員)等4人;惠安堡的李全(擺小攤)等3人各建立情報點。
自寧工委1949年3月召開擴大會議后,至今5個多月,在這段時間里,全國、西北的形勢發(fā)展很快。7月下旬,彭總率西北野戰(zhàn)軍向西北的軍事重鎮(zhèn)蘭州進軍。這時,寧夏工委在鹽池縣五區(qū)的西灣召開會議,檢查了前幾個月的工作,并決定,派梁大均和馮浪等前往固原,隨六十四軍協助工作;做好甜水堡中心區(qū)的撤銷工作,把工作分別移交給鹽、環(huán)各縣;工委委員集中研究寧夏解放后接管工作的問題。西北野戰(zhàn)軍于1949年7月間向西挺進,追殲胡(宗南)、馬(鴻逵)。榆林解放后,黃羅斌率領西北軍區(qū)的獨一師和獨二師收復三邊后,駐軍下馬關。三邊的收復,預示著寧夏解放的時間就不會太長了。現在積極進行接管寧夏的準備工作。
寧夏有回、蒙等少數民族,是過去民族斗爭激烈的地區(qū)之一,過去黨在寧夏工作基礎薄弱,加之形勢迅速發(fā)展,干部不足,必須從老區(qū)抽調干部。這些干部雖然在老區(qū)工作經驗豐富,但缺乏對新區(qū)的知識和工作經驗。故在寧夏解放之前,在組織上、政治上、思想上應有充分的準備,充分研究干部思想,進行新區(qū)政策教育與紀律教育,將來才能有組織、有秩序的進行接管,迅速安定社會秩序,鞏固新生政權。
為此,對解放后的工作,研究提出了對敵黨政軍機構及人員的處理建議:宣布解散敵黨。特務分子必須限期登記,并令其繳出一切特務證件、文件、電臺、武器及其領導下的全部名單,首要特務分子予以管訓待處理。一般敵黨員可不必登記。這些工作統一由保安機關執(zhí)行,嚴禁濫捕;廢除敵幣(中、中、交、農四大銀行和寧夏省銀行及其所發(fā)行之輔幣);一般稅收照常征收,較明顯的苛捐雜稅待查清后,再逐漸廢除其確屬苛雜部分;堅決貫徹黨的少數民族政策,各民族一律平等;對寧夏城及三盛公之外僑,在其遵守法令的原則下,保護其生命財產。如有特務間諜破壞行為,必須依法懲辦,但除現行犯外,必須呈請上級核準后才能逮捕。我們的工作人員,未經批準不得隨便接見外國人與發(fā)表言論等13條。
三邊地委和寧夏工委于1949年9月上旬,決定派韓效忠去獨一師黃羅斌處,準備任同心縣委書記。
9月中旬,寧夏工委全體人員由定邊出發(fā)赴寧,并組織了4個工作隊(實際上是準備解放后的4個縣的領導班子)。第一隊是金積隊,隊長何廣寬(縣委書記),副隊長陳維光(縣長);第二隊是靈武隊,隊長李健(縣委書記),副隊長馮茂(副縣長兼吳忠市長,縣長丁子奇未來);第三隊是中寧隊,隊長李子奇(縣委書記);第四隊是中衛(wèi)隊,隊長楊正喜(縣委書記),縣長準備由路思溫擔任,因路在前線領導擔架隊,隨軍工作而未能來。總的由趙忠國、孫璞率領,經惠安堡、石溝驛,于9月19日到達吳忠,與十九兵團的六十四軍接頭。23日銀川解放。24日,除4個隊分赴各縣外,寧工委的全體人員進入銀川,從此結束了寧夏工委的歷史使命。
摘自《銀川黨史通訊》198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