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子福部攻打靈武縣城始末
1929年,馮玉祥部控制了西北,劃寧夏為省,任軍長門致中為寧夏省政府主席。當時全國正處在軍閥混戰的年代,爭權奪地,戰亂不息,盜匪到處橫行,地方動蕩不安。
門致中主寧后,兵力甚單,不足維持地方安定,其本人又有太平麻痹思想,忽略戰備,到任僅百天,馬仲英部忽于農歷3月上旬,由甘肅河西竄來,一舉攻占了寧夏省城。門致中倉皇逃走,寧夏全省頓時一片驚亂。
這時正是農忙季節,老百姓整天擔驚受怕地下地勞動。面對這一情況,靈武縣長岳繩祖(甘肅蘭州人)手足無措,成了熱鍋上的螞蟻。正在這時,門致中部下的一個軍官劉志遠逃到靈武縣城。劉系山東人,年富力強,有膽有識,且有實戰經驗。劉、岳二人見面后,當即商議將東山五區劉天玉民團的全體人員調來,以加強靈武城防,安定人心。
劉天玉為靈武東山五區劉家沙窩人,地距縣城約70多華里,該地居住群眾,絕大部分為劉姓一族,所有家戶都靠種山地、畜牧牛羊、挖甘草、打獵為生。因此,每家都有獵槍,男子善射,神槍手較多。
劉天玉家在沙窩地區富甲一方,因其祖父和父親都精于武術,打獵時彈不虛發,故人們又稱其家為“劉槍手家”。劉天玉因為人和善,家境富裕。在劉姓戶族中,輩分較高,辦事精明果斷,頗受公眾愛戴。為了保境安民,大家便推舉其為民團團總,劉姓子弟也多當民團團丁,其中百發百中的射手不乏其人。
劉天玉民團調來縣城后,經過商討研究,縣上成立了城防指揮部。劉志遠負責指揮,岳繩祖、劉天玉為副,各界頭面人物,分擔城防各項具體工作。當時決定急辦的事有:
(1)動員城內殷實商號及富裕人家捐獻物資,供城防使用。
(2)組織全城青壯年男子配合民團上城,分段日夜守衛。
(3)組織城內家戶燒水、送干糧,男女半勞,擔任運輸任務。
靈武縣城墻高寬堅實,全部石根磚包,4個城門上,皆建有高聳的兩層樓房,在樓上瞭望,一切景物,盡收眼底。城墻的上邊修有寬2尺、高5尺的磚建垛墻。垛墻中間開有8寸大小的方孔,可以看到墻外,防止云梯爬城,又可架槍射擊,人們俗稱其為“槍眼”。
根據上述情況,靈武縣城歷來易守難攻,敵人進犯,必在南關及北門一帶,這兩面是防守的重點。防守一開始,城內即派人挖斷了西湖中間的大路,使兩湖貫通,敵人不能接近城邊。同時,又將西城門堵實,在西城樓和南北兩拐角處派人防守,監視敵人行動,以相機處理。
南關經東門到北城門的所有地區,為攻城敵人必經之處,嚴加防守,敵人意在速戰速決,守城者須堅守持久。
城上重要防區,步步有人持槍注視。相隔不遠,搭有簡易小房,供防守人員隱身及存放器物,房頭掛有燈籠照明。另外,還做了一些木框小燈架,用紙糊好,里面點上土蠟,拴上長繩,夜晚從垛墻槍洞放出,懸掛墻外,通宵監視敵人爬城。
幾天后,楊子福(外號楊老二)股匪果然進犯縣城,占據了南關的鄧家店、郝家店、東王廟等處,設立了攻城司令部。城東、北兩邊的一些農戶家院,也都被楊部人馬占用。因楊子福匪部曾于前一年搶劫過縣屬的吳忠堡,燒、殺、淫、掠,無惡不作。這次又來攻打縣城,百姓無不驚駭,匪部挨門逐戶搜劫財物,同時,強逼百姓為他們燒水、烙干糧,強行拉人當差,抬云梯參加攻城。
攻防戰開始后,槍聲震耳,互相喊罵。當時使用的武器大都是三八式、老套筒、水連珠等舊步槍。戰斗激烈時,彈如雨下,喊聲連天,城墻上的民團團丁,大顯手段,尤其劉蘭、劉明、劉鳳等槍手,彈不虛發,只要對方一露頭,立即遭到槍殺。
縣城的東北拐角處,楊部的一個姓張的營長在指揮攻城時,團丁劉蘭發出一彈,正好射進他的槍筒,張憤怒大罵道:“日奶奶的打得好,只是高了點。”話聲剛落,劉蘭又發一槍,當即將其擊斃。城上人喝彩叫好,城下匪眾皆驚。
一次夜晚,楊部強迫東門外農民徐天喜、杜少章、朱肉眼3人,抬云梯企圖爬城。守城青年蘇自立發現后,告訴團丁劉明。劉連發兩槍,徐天喜、朱肉眼二人中彈死亡,僅杜少章逃跑。
在攻城過程中,楊部共傷亡20多人,守城的人只有氈匠王振福的徒弟和農民蔣義2人中彈身亡。
因城防堅固,久攻不下,敵人攻勢漸松。恰在這時,消息傳來說國民軍吉鴻昌的部隊在河西一帶連戰皆勝,收復了寧夏省城,馬仲英部敗逃。楊子福部聞訊,也連忙逃走,靈武縣城圍遂解。
這時,劉志遠利用戰機,帶隊出城追擊,追到郝家橋蘇大運莊上,俘獲匪眾80多人。押回縣城,將主要匪犯押在牢獄,一般匪兵拴在南城門樓上的大木柱上,圍觀群眾往來不斷。這些人衣衫破舊,蓬頭垢面,十分狼狽。由于拴的時間久長,站不住,坐不下,個個齜牙咧嘴,怪相百出。以后經過審訊,陸續將一些人處決在南門外的刑場上。
摘自《文史資料》第13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