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教學管理與研究
- 曹峰梅 張小潔主編
- 11字
- 2019-01-09 13:41:01
教學質量監控與教學管理
高等教育的質量與標準芻議
(西安工業大學高教研究室(教務處))
摘要:本文從《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出發,就如何提高我國高等教育質量,闡述了高等教育質量的內涵與構成。指出要進行教育創新,就必須樹立與時俱進的高等教育質量觀,以保證學校沿著正確方向發展。而只有提出明確的高等教育質量標準,才能培養出全面發展和適應社會需要的高質量人才。
關鍵詞: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觀
世界各國的經濟增長,很大程度上是由高等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來推動的。新中國成立60 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 多年來,我國教育事業改革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實現了從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大國的歷史性轉變?!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是21 世紀我國第一個教育改革發展規劃綱要,開啟了我國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從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邁進的新的歷史征程,必將成為我國教育改革發展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從1949 年成立之時《共同綱領》對教育性質的規定,我們對高等教育的探索從未停止過?;仡?0 余年的探索之路,我們于“數量”上取得的昭著成績,促使現今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航向轉至“質量”。恰如溫家寶2010年7月13日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所言,“教育發展不是簡單的數量擴張,而必須以提高質量為前提。”無論是去年公布的教改綱要,還是前不久胡錦濤主席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提出的“我國高等學校要把提高質量作為教育改革發展最核心最緊迫的任務”,都彰顯著“質量”已成為現階段我國高等教育的關鍵詞。胡錦濤主席的此次講話為“如何提高我國高等教育質量”做出了進一步闡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必須始終貫穿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各項工作之中。然而,首當其沖的問題就是,高等教育質量究竟包括些什么?拿什么來衡量大學的質量是科學的?思想引領行動,觀念的更新才能帶來行動的變革。我們缺的不是信息、不是技術,而是思維方式。樹立現代的和國際的教育觀、教學觀、人才觀、評價觀已成為迫在眉睫的事情。
1 高等教育的質量
高等教育的產品是畢業生,其產品性質的特殊,決定了高等教育質量很難被清晰地界定。進一步來說,學生的質量要看其在社會上、產業中的表現和發揮的作用,要看社會和產業對學生的評價。將大學聲譽等同于它所提供的高等教育質量是常見的做法[1]。這對于難以獲取足夠信息評判高教質量的消費者(學生及其家庭)和公眾而言,似乎成本低、風險小。由于大學是穩定性較強的組織,因而短期內質量會相對較好地保持連續性。但過于依賴聲譽對質量進行判斷,最明顯的問題就是,聲譽只是人們對質量的“期望”。主要原因在于:1)聲譽主觀性較強,未必等同于真實的質量。例如,一所理工類高校頗享盛譽,但其文藝社科類專業的培養質量未必趕得上其他不那么知名的高校的同類專業。2)聲譽還具有滯后性。而這種滯后性會“偏袒”那些有老字號招牌的高校,即便部分專業培養質量差一點兒,也有學校聲譽墊底;“后起之秀”則難以被公眾接納。科研經費與科研成果、師資狀況以及基建和教研設施狀況等也經常作為評價大學的重要指標。這些指標確實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高校教學的客觀條件,但一方面“科研不等同于教學”,另一方面評判質量看的是產品的質量,而作為產品的學生可能享受不到這些“過程類指標”。
《教育大辭典》解釋教育質量是指“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優劣的程度”,“最終體現在培養對象的質量上”?!妒澜绺叩冉逃浴氛J為,“高等教育的質量是一個多層面的概念,應包括高等教育的所有功能和活動:各種教學與學術計劃、研究與學術成就、教學人員、學生、設施、設備、共同體服務和學術環境等。”
因此,高等教育的質量不僅包括學校培養人才的優劣或科研水平的高低,還包括高等教育的所有活動和各項職能。構成高等教育質量可分為教師質量、學生質量、學校管理質量和辦學環境質量。其中教師質量包括教學質量和研究質量;學生質量包括學生的學習成績、學習能力以及綜合素質;管理質量包括教學管理質量、學生管理質量及行政管理質量;辦學環境質量包括學校周邊環境質量、學校內部各種硬件和設施質量。
2 高等教育質量觀
高等教育質量觀就是人們對高等教育的認識觀,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過程?!兑巹澗V要》中指出:“把提高質量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樹立科學的質量觀?!睒淞⑴c時俱進的高等教育質量觀,既是教育創新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和管理水平的內在要求。因此,確定科學的質量觀是保證學校沿著正確方向發展的前提,是學生全面發展及管理水平、服務質量、教育教學質量的整體的綜合提升,科學的質量觀能保證學校教育質量與社會需求的質量協調一致[3]。
1.質量就是符合標準。這種質量觀來自工業領域的零缺陷質量管理理論。其基本思想是將質量與預訂規格和標準聯系起來進行考察,以是否達到預設的規格和標準來衡量高等教育的質量。通常標準是建立在綜合調查社會各方面需求的基礎上,并考慮到不同類型的院校特點制定出來的,達到本類院校的質量標準就是高質量。
2.質量就是達到了目標。這是一種適應性質量觀,強調是否達到了學校自己設定的目標。通常高校為了吸引學生,必須設定獨特的辦學目標,以滿足特定學生群體的需要。所以,這一質量觀十分重視學校個體辦學的目標,并將顧客的需求貫徹其中。
3.質量就是物有所值。這是一種績效的質量觀。它認為充分發揮了所投入的資金的效益才是高質量的教育,即以最少的投入獲得了最大的收益就是高質量,這是從政府角度出發,有效益原則影響的質量觀。
4.質量就是價值增值。主要從學生角度看待教育質量問題。這一質量觀認為,學生入學前和畢業時的能力和知識的比較,就是其對高等教育投資的價值增值部分,增值越大,表明質量越高。學生個體成為判斷高校辦學質量的主體。
3 教學質量的標準
要知道教學質量的高低,首要的問題是制定衡量教學質量的標準,并以這個標準對教學質量進行嚴格的評估和監控?!兑巹澗V要》中已明確指出:“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衡量教育質量的根本標準?!边@個質量標準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就人才培養來講,只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才是優質教育,因為人的全面發展既是人個體發展和客觀個體價值體現的根本途徑,也是人能否適應社會發展,成為合格的現代化建設者的關鍵所在;第二,教育的功能和價值在于能夠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知識和人才支持,通過知識及技能創新,以及科技革新,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專門人才、拔尖創新人才來推動社會的發展進步、經濟的興旺繁榮以及政治和文化的進步。從這兩個方面來衡量教育的質量是科學的,符合教育的本質和作用。
就教學本身來講,長期以來,從事教學管理和教育研究的人員,針對如何進行教學管理工作,如何對教學質量進行監控,提出了很多正確的觀點,也采用了不少切實可行的辦法。但他們對教學質量標準問題提出的見解甚少。直至目前,關于什么是教學質量標準,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多種觀點:一是“學生滿意”論。一門學科,教師授課后,學生反映好,感到很滿意,就認為該門課教學效果好,質量高。二是“考試成績”論。無論何門學科,學生考試及格率高,高分的人多,就認為該學科教學質量高。三是“工作表現”論。即據畢業生反饋的信息,認為畢業生在實際工作中做出了好成績、提拔快、受重用,就證明教學質量高。
上面關于教學質量高低的評價,是根據教學經驗評判的,屬經驗判斷和定性分析,這是沿用已久的有效方法。而在新的時期,工作重點應集中到強化教學環節這個關鍵,建立系統、配套和完善的質量標準,才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才能保障課程教學效果和人才培養質量。
盡管高等教育的質量標準不甚明晰,但我們已經可以感知到,考察高等教育“質量”不可能是簡單的一項或幾項指標[4]。胡錦濤主席在清華百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衡量人才培養水平的根本標準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適應社會需要。合理地評價大學質量,我們要做的不是僅僅羅列盡可能多、全面的指標,討論各項指標的權重。畢竟培養有一定的周期性,通過對畢業生的持續跟蹤,可以從一定程度上把握社會需求的變化趨勢,為學校動態調整培養目標與社會需求的符合度提供決策依據。具體到操作層面應包括三個方面:一是高校畢業生培養質量半年后跟蹤評估,二是高校畢業生培養質量三年到五年后跟蹤評估,三是對用人單位跟蹤調查,了解社會需求和畢業生使用評價。只有傾聽來自畢業生和產業的反饋,才能使我們的教育真正適切社會需要。當然,也可通過對在校生進行調研,及時發現學校實際工作狀態與培養目標的差距。并且,通過深入訪談,以及將學生在校期間經歷與就業結果的聯通分析,了解學校的人才培養效果是否達到了培養目標。繼而尋找培養過程中哪些因素對畢業生能力和知識的提升起到積極作用并加以改進。
模糊的輪廓如何才能逐漸明晰?不僅需要深入的觀察和思考,更離不開高校管理者的大膽探索與堅定決心。高校需要以實際培養結果為依據來制定培養方案,注重更新教育觀念,樹立多樣化人才觀念和人人成才觀念,樹立終身學習和系統培養觀念,也需要建立起支持管理決策的指標體系和高等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統。
參考文獻
[1]李福華.高等教育質量:內涵、屬性和評價,2003(2),現代大學教育.
[2]張彤.中國高等教育評價的歷史、現狀與未來[J].高等教育研究,2008(1).
[3]前軍平.中國高等教育質量的困境與出路[J].江蘇高教,2008(3).
[4]趙春梅.捕捉高等教育質量的“輪廓”.麥可思研究,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