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區域物流系統演化機理及其布局優化
- 王偉 封學軍 黃莉
- 2414字
- 2019-01-09 15:07:28
前言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和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物流系統的作用日益增大,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源動力。系統、科學地規劃區域物流系統不僅關系到物流業及其相關行業的發展,而且也關系到區域經濟整體實力的提升。發展區域物流的直接目的是在保障社會再生產順利進行的前提下,實現物流活動中各環節的合理銜接,從而實現物資的空間效益和時間效益,進而取得最佳的經濟效益。對作為區域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的區域物流進行研究,是為了通過解決區域內的各種物流問題,合理配置資源,從而提升區域經濟的運行質量,加強區域的綜合競爭力。由于我國區域間存在明顯的差異性,如何根據不同區域經濟的特點,選擇適合本區域的物流發展模式,并通過制定相關政策,促進區域物流資源優勢的充分發揮,有效地實現區域物流子系統的功能目標,是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一個極為重要的課題。
本書在總結國內外研究的基礎上,對區域物流系統及其空間演化機制、區域物流網絡優化,以及物流節點布局優化等問題進行了系統的研究,主要包括貨物在物流供需主體之間的物理流動過程,以及由此導致的物流主體之間及區域物流系統內部的規模、結構與布局演化和優化過程。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區域物流系統及其演化機理的研究。在研究區域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物流需求與物流供給之間關系的基礎上,結合區域實際經濟水平、產業結構、發展趨勢等制定相應的物流規劃,實現區域物流供給資源的節約與有效利用,使區域物流發展進入有序的軌道,進而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本書從區域物流系統的含義、模式和特點入手,提出了區域物流系統研究的總體框架:區域物流系統是由若干個相互依賴的物流供需方主體及其他相關環境實體構成,在分析區域物流系統一般發展模式的基礎上,結合主要影響因素,研究貨物在物流供給方、需求方之間的物理流動過程,以及由此導致的區域物流之間、區域物流內部的規模、結構與布局的演化機制,并分別運用耗散結構理論、協同理論及地理模擬系統的相關理論構建了區域物流系統科學發展機理、區域物流協同演進機理和區域物流空間演化機理模型。
(2)區域物流網絡優化研究。一個理想的區域物流系統是一個物流網絡系統,它由地理上分布的許多實體組成,區域物流網絡主要由物流節點和物流通道構成。本書介紹了區域物流發展的規劃思路、物流樞紐城市的選擇原則,在此基礎上,對江蘇省公路物流樞紐城市層次進行了劃分,并運用引力模型與聚類分析法分析了江蘇各縣市公路樞紐之間的關聯性,提出了江蘇省規劃三大公路物流圈、多個亞物流圈的設想,并對江蘇樞紐型物流中心布局規劃方案進行了設計。對區域物流節點空間服務范圍進行了研究,結合層次分析法和模糊綜合評判法對影響服務范圍劃分的眾多因素進行了綜合分析與評價,并將這些眾多的因素歸納為廣義費用和節點吸引力因子,以表征物流節點對空間服務范圍的綜合吸引力,建立了基于引力模型的物流節點服務范圍劃分模型,引入了加權Voronoi圖及其實現的離散生成法,實現了復雜區域物流節點動態服務范圍的精確劃分和布局優化。構建了區域物流網絡優化的雙層規劃模型,上層解決區域物流宏觀規劃問題,即決策者的方案設計,從規模、結構和布局的角度控制區域物流網絡的總體優化;下層為物流鏈配流問題,即物流鏈分配,引入多智能體技術,將遺傳算法與模擬退火算法相結合,對區域物流系統優化的雙層規劃模型進行求解。
(3)區域物流節點布局優化研究。對物流節點規劃設計中的物流量預測、布局優化、交通組織與優化設計等關鍵技術進行研究,提出了具有普適性的物流節點物流量預測方法體系;借鑒傳統的設施布局優化方法,將遺傳算法與模擬退火算法相結合,基于計算機視覺技術,引入多智能體技術與元胞自動機模擬技術,構建地理模擬系統,實現了復雜地形條件下多約束大規模物流節點的布局優化;基于元胞自動機技術與智能體技術,構建了物流節點交通組織優化設計方法體系。
本書的成果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No.51009060、No.50909042)、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No.09YJC630056)、江蘇省軟科學研究計劃(No.BR2009037)、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課題(No.09JD017)、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學技術項目計劃(No.2010-R2-6)、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No.2009B13414)、長沙理工大學公路工程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No.KFJ090101)、河海大學人文社科基金(No.2009433911)、河海大學自然科學基金(No.2008429611)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受其資助。本書也是兩項教育部高等學校物流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全國物流教改教研課題計劃(No.JZW2011050、No.JZW2011051)的中間成果。本書的研究成果凝聚了課題組成員的共同勞動,是集體勞動智慧的結晶。本書的出版得到了河海大學“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國家重點學科、江蘇省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一期項目“海岸帶資源開發與安全學科群”的資助,特此致謝!
本書的完成凝聚了眾多人的心血,在此衷心感謝所有對我提供支持和幫助的人,感謝本書引用和給我大量啟發的文獻作者,特別要感謝我的博士生導師王慧敏教授和碩士生導師嚴余松教授,兩位導師都傾注了大量的心血,為我提出了許多具有針對性的寶貴意見。
感謝港口海岸與近海工程學院鄭金海院長和朱宏亮書記、土木與交通學院吳中副院長、商學院許長新副院長,感謝水運規劃與物流工程研究所封學軍所長,感謝港口海岸與近海工程學院何良德所長、江朝華副教授、雷智鷁博士,感謝交通工程系程勇高工、鄭長江主任、曹雪山副教授、袁黎博士、王斌博士、沈才華博士、楊永清博士和所有關心、支持我成長的領導、老師對我的學習、教學和科研工作給予的無私幫助。感謝陳軍飛副教授、仇蕾博士、牛文娟博士、沈和處長、常玉苗博士等一直以來對我真誠和熱情的幫助,在此向他們致以誠摯的謝意。感謝蔣柳鵬博士、張艷博士、康曉燕、張琴英、姜明陽、王娟等人參與了本書的撰寫工作。
最后,我還要感謝我的家人在物質和精神上給予我的極大支持和理解,不斷鼓勵我戰勝前進道路上的困難,我的學業和工作上一點一滴的收獲都離不開他們的支持和幫助。
鑒于本人的學術水平有限,書中不足之處懇請讀者不吝賜教。
王偉
2011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