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口語表達的技法
口語表達活動中,講述是一種重要基本形式。所謂講述,就是面對一定范圍的聽眾或特定的對象,根據具體交際環境的特點和交際目的的需要,把事情或道理全面、準確、生動地講出來。講述,根據內容的側重點和表達方式的不同,可分為敘述、描述和闡述三種基本表達方式。下面分別討論之。
一、敘述的技法
(一)敘述的含義
敘述就是根據交際和表達的需要,把人物的經歷、行為或事情發生、發展和結局的變化過程有條不紊地說清楚。敘述的作用有三點。
1.介紹自己或他人的先進事跡或不平凡的經歷
例如:曲嘯、張海迪,主要是運用敘述方式來介紹自己的經歷和事跡;孔繁森事跡報告團則是由演講者介紹孔繁森動人的事跡、光輝的業績。
2.介紹事件發生發展的演變過程
事件的發生、發展都有一定的原因并產生一定的結果,各事物之間也都有這樣或那樣的復雜聯系。運用敘述就可以把零散的事件、片斷貫穿起來,把事件的發生、發展到結局等概貌介紹給聽眾,并且通過揭示事物發展變化的原因及事物間的聯系,讓聽眾對事件的性質、全貌有一個完整而清晰的了解。
3.為所闡述的論點提供事實論據
為了論證某個觀點,往往需要引用人或事等具體實例作為論據,這就需要敘述。例如:
50年代有一位英國記者曾向周總理提出:“一個國家向外擴張是由于人口過多。”
周總理當即答道:“我不同意這種看法。英國人口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是4500萬人,不算太多,但是英國在很長時間內曾是‘日不落’的殖民帝國。美國的面積略小于中國,而美國人口還不及150萬人。中國人口雖多,但是沒有一兵一卒駐在外國領土上,更沒有在外國建立軍事基地。可見一個國家是否對外擴張,并不取決于它的人口多少,而取決于它的社會制度。”
周總理在反駁英國記者的論點時,以人口為基點,對比地概述了英、美、中三國的事實,強有力地論證了自己的觀點。有必要指出的是,論證時所進行的敘述一般采用概述的方式。
(二)敘述的要求
1.人稱適宜
敘述中的人稱,就是講述的觀察點、立足點。站在不同的地位、從不同的角度來敘述人物的經歷、事情的經過,就會產生兩種不同的人稱: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第一人稱的敘述有兩種情形:一種是介紹自己的不平凡經歷或動人的事跡,如英模所作的報告;另一種是講述者介紹自己與英模等先進人物在工作、生活中交往的情形,以此介紹其先進事跡,如孔繁森事跡報告團所作的報告。第三人稱的敘述,就是講述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場上,敘述他人的經歷或事件經過。所謂人稱適宜,就是選準角度,敘述的人稱要與講述者的身份和有關內容協調一致,做到人稱統一,即使有轉換也應及時說明。
2.交代明白
任何一個事件,都是由時間、地點、人物、經過、原因、結果等要素構成。所謂交代明白,就是把這些要素說清楚,做到思路清晰,主線明朗,過程完整。以敘事為主的敘述,在一般情況下,不同于記敘文,記敘文可能有主線、副線,明線、暗線,而敘述可能也涉及主線問題,但相對要單純得多,如果太復雜,聽眾就會不易把握。因此,應逐件事情、逐個過程地交代清楚。什么時間、什么地點、什么人物、什么原因、什么結果,過程如何,從哪兒說起、先說什么、后說什么,哪件事接哪件事,都要精心安排,做到有條不紊,這樣才能交待清楚。論證觀點時的敘述,不一定把這些要素全說出來,往往以交代結果為主。例如周總理反駁英國記者時所作的敘述,就是這樣。這就說明,只要能雄辯地論證觀點,就可以說是做到了交代明白。
3.繁簡得當
敘述時,對突出人物性格、展示人物精神、表現人物命運的關鍵情節、典型情景,就根據需要詳細敘述,對一般內容則簡要地敘述;闡述時,則可以采取典型事例重點敘述、佐證事例簡要敘述的方式進行,做到詳略得當。
(三)敘述的方式與技巧
敘述,從材料安排的角度講,主要有順敘、倒敘、插敘等方式;從表達的角度講,則主要有以下幾種:
1.概括敘述
概括敘述有兩種情形:一是簡潔敘述,即敘述的要素一應俱全,事情的過程比較完整,但是非常簡明扼要,完全不交代具體細節;一是簡略敘述,即有時只交代敘述的某些要素,或省略時間、地點,或省略原因、結果;有時只敘說何人、何事的最基本情況,不介紹事件發生發展的過程。
這段話是簡潔敘述,除最后一句是抒發感慨、表明觀點外,第一、二句分別交代了事件時間、人物、經過、原因、結果以及自己的看法,介紹得非常簡潔明了,不枝不蔓,但整個事件都敘說得一清二楚。
2.具體敘述
具體敘述也叫細敘,是對人物、事件、景物、場面等的某些細節所作的較為細致具體的介紹和敘說。具體敘述可以把聽眾帶入特定的情景之中,給人以鮮明生動的印象和身臨其境的感覺。例如:
美國內戰結束之后,曾在內戰中當過士兵的約翰·艾倫與當過將軍的陶克競選國會議員。陶克在發表競選演說時講道:“諸位同胞,記得就在17年前的昨天晚上,我曾帶兵在茶座山上與敵人激戰。經過激烈的血戰后,我在山上的樹叢里睡了一個晚上。如果諸位沒有忘記那次艱苦卓絕的戰斗,諸位在投票時,請不要忘記那吃盡苦頭、為國家帶來和平的人。”選民們被打動了。他們高呼:“我們要陶克!”然而,正當陶克認為穩操勝券時,艾倫登臺了。他說:“女士們,先生們,陶克將軍沒說錯,他的確在那場所戰斗中立下了戰功。但當時,我是他手下的一名小兵,替他出生入死,沖鋒陷陣。當他在樹叢中安睡時,是我攜帶武器站在荒野里冒著寒風冷露,整夜保護他。諸位想想那時的情景,如果是同情陶克將軍,當然應該選擇他;反之,如果是同情我,我可以對于諸位的信任當之無愧!”
陶克和艾倫的演講,前者是運用簡略敘述的方式介紹了時間、地點、事件和自己的功績;后者則接過陶克在樹叢中安睡的話題,運用具體敘述的方法,介紹了自己為陶克將軍站崗的詳細情節。除了出生入死、沖鋒陷陣以外,一方安睡而另一方站崗的鮮明對比,使他贏得了選民的同情與好感。這是運用具體敘述方式的成功范例。
3.敘中夾議
即在敘述的基礎上借題發揮,通過精辟的議論點明、深化或歸結所敘事件的思想意義。敘中夾議的方式中,敘述是作鋪墊,提供升華的基礎;議論是畫龍點睛,揭示特定的觀點和看法。例如:
“我換了一套新服裝,我們單位的政治部主任王東昌同志拉著我的手說:‘曲嘯同志,你受委屈了。黨委派我來用專車接你回去,咱們馬上回家。’當我聽到他叫我同志時,我再也忍不住自己的眼淚了。同志這個詞,對于一般人來講,也許不以為然,但是,這個稱呼對于一個熱愛黨而失去了這個稱呼又重新獲得了她的人來講,這是世界上最高尚、最可貴的稱呼,它比生命還寶貴。20年來,我沒有資格叫別人‘同志’,我也沒有資格被叫作‘同志’。今天黨委的領導同志親自拉著我的手叫我同志,而且說我受委屈了,這種溫暖只有被解放的人才能體會到。”
上例中,曲嘯在敘述自己出獄的事情時,邊介紹情況邊講出內心的感受:同志“這是世界上最高尚、最可貴的稱呼,它比生命還寶貴”;被稱為同志的“這種溫暖只有被解放的人才能體會到。”這些議論有助于聽眾更深切地了解演講者當時的處境和心情,也表現出曲嘯對黨對革命事業的忠誠。
4.旁逸敘述
旁逸就是在敘述的過程中,偶然中止話題,或接著予以注釋,將話題加以引用;或乘機插入饒有風趣的借題發揮,旁及另一事例。旁逸敘述往往于聽眾的錯愕驚詫中增添智慧的情趣,給人以幽默的享受。不過,旁逸敘述不可太長,以免喧賓奪主、迷失正題。例如胡耀邦在同中國女排隊員談話時說過這段話:
“……我們黨也采取了這個辦法,扶持一些青年同志上臺。比如書記處有胡啟立、喬石、郝建秀三位同志,三個名字合起來就是‘啟用石秀’,石秀是拼命三郎嘛!”
上例中,胡耀邦在舉例敘述“我們黨扶持一些青年同志上臺”的事實之后,說“三個名字合起來就是‘啟用石秀’,石秀是拼命三郎嘛”,就是運用旁逸的手法借題發揮,既詼諧生動,情趣盎然,又含蓄地表達了希望青年同志拼命搞好工作的觀點。
敘述時,除運用以上手法外,還可以采取詳略結合、概述和細敘結合等方式,把事情的來龍去脈、獨特意義表達得清清楚楚,鮮明生動。
二、描述的技法
(一)描述的含義
描述就是用生動形象的口語,把人物或場景的情狀、特征等繪聲繪色地描摹出來的一種表達方式。描述的作用在于再現客觀對象的狀貌和特征,因此,描述手法的運用就很容易喚起聽眾的想象,引導聽眾去體味被描述的景物,使聽眾產生如見其形、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感覺,形成鮮活深刻的印象。描述與敘述是有區別的:敘述著重于對人物的經歷、事件的過程作動態的介紹;描述則著重于對人物、事件、環境的活生生的畫面作靜態的描繪。因此,僅有敘述,只能給聽眾一個大致的了解和概略的印象;進行描述,才能使聽眾獲得具體、鮮明的感受;二者相輔相成,可以增強講述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二)描述的要求
1.目的明確
口語表達中的描述,主要是為了更好地凸現主題、論證觀點,寓明確、深刻的思想于形象、生動的描繪之中。如果為描述而描述,過分的鋪排,就必然會傷害內容的表達。如有個青年在演講中描述他聽到父親被迫害致死時說:
“我的心海蕩起悲哀的浪潮,兩眼猶如雙泉,充滿晶瑩的淚水,最后我的兩行淚水像斷線的珍珠紛紛落下。”
結果,盡管臺上演講者很痛苦,但臺下的聽眾卻發出了一陣笑聲。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形?就是因為這種描述與人物的心情不相吻合,與實際情形不相吻合。賣弄辭藻式的描述,偏離了講述的目的,就不會取得良好的表達效果。
2.形象逼真
口語表達中,通過對人物、景物的形象描繪,可以使聽眾產生豐富的聯想和情感的共鳴,并受到啟發和感染。為了取得這種效果,就應該描繪得生動具體,達到“可感”的程度:描人如面,描景可見,描聲如聞,描物可觸,甚至描事如歷。只有形象逼真,才能給人深刻的印象。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抓住特點的本質,并加以鮮明而突出的表達。當年美國在決定修建尼亞加拉瀑布水利工程前,贊成派與反對派之間的爭論十分激烈。有位贊成者作了這么一段演講:
“我們聽說在國內有幾百萬的民眾是胼手胝足地過著日子,面容憔悴,顯出營養不足的樣子。他們缺乏面粉來充饑。可是,尼亞加拉瀑布—我們可以想象到,每小時都要在無形中消耗掉與25萬塊面包相等的能量!
—我們可以想象到:60萬枚雞蛋,越過懸崖變成一塊巨大的雞蛋餅,跌到湍急的瀑布中!……
這是多么驚人的巨大消耗啊!對于這個無形的消耗,有人主張拿出一筆款來利用這一個巨大的水能,我們難道不應該給予熱烈的贊成和有力的支持嗎?”
這段話中,演講者抓住民眾貧困的特點,運用換算的方式描述了尼亞加拉瀑布水力資源的驚人消耗:“25萬塊面包”、“60萬枚雞蛋”變成的“一塊巨大的雞蛋餅”。這種描述不僅貼切生動,而且暗示出“克服眼前困難,獲取長遠利益”的觀點,淺顯易懂,扣人心弦,從而具有極大的感染力和征服力。
3.不落俗套
不落俗套就是力求新鮮、生動,不落入陳舊的格調。這就要求不能一味地模仿,要敢于獨創,提高自己抓住特點、捕捉形象的能力。例如,就贊美教師而言,人們就抓住不同的特點作了許多形象的描述:像蠟燭、似春蠶、像船夫、似園丁、像蜜蜂、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等等。這些描述都很形象,具有美妙的聯想作用,為人們所喜聞樂“用”。然而,齊齊哈爾師范學院學生曹曉玲另辟蹊徑,在一次謳歌教師的演講中把教師比作“神通廣大會分身術的孫悟空”。她是通過贊美她那當教師的媽媽來稱頌教師的:
“在三尺高的講臺上,媽媽把一個人的智慧變成幾十、幾百、幾千個人的智慧;把一個人的美德變成幾十、幾百、幾千個人的美德;把一個人的貢獻變成幾百、幾千、幾萬個人的貢獻……誰能說,媽媽的本事比不上孫悟空呢?”
曹曉玲把教師比作“神通廣大會分身術的孫悟空”,是從教師為人師表、言傳身教、培育人才的角度著眼的,這種新穎獨到的描述別具一格,不落俗套。神通廣大智慧無窮的“孫悟空”令人產生奇特的聯想,從而使表達取得了生動形象的效果。
(三)描述的方式與技巧
口語表達中,描述最主要的方式就是直接描述,即用細膩深刻的語言,把人物的形象、行動或場景刻畫出來。直接描述特別要求選用那些具有強烈表現力的詞語和句式,以表現個性和突出特點。例如“為了我們的父親”這篇演講,開頭就是運用的直接描述法:
“這是一張忠厚善良、樸實慈祥的老人的臉,在那一道道深深的皺紋中,仿佛隱藏著一生的憂患、勞苦和心酸;黝黑的老年斑、苦命痣,不知凝結了多少人間的艱難;眼睛有些昏花、呆滯,但卻深邃、安詳,沒有悲哀和怨恨,有的是無限的欣慰和期待。你看,他這雙勤勞的大手,青筋羅布,骨節隆起,雖然粗糙得如干涸的樹皮,但卻很有分量。他把自己一生的精力和滿腔心血都交給了我們祖祖輩輩勞作生息的土地,交給了正在成長發育的兒女子孫。”
上例中,講演者描述刻畫了一位父親—一位含辛茹苦、甘于奉獻的中國農民形象。精雕細鏤般地描繪了父親的相貌,突出了那世道滄桑刻下的皺紋,善良豁達,堅韌執著的表情;描寫了那雙飽經風霜寒暑的大手。給人印象深刻的描述,為其后的闡述見解、抒發感慨作了有力的鋪墊。
直接描述可以產生強烈的感官刺激,尤其是通過選用那些易于產生聯想,易于產生生理反應的詞語,更能加強這種效果。例如:
“……梅子又大又圓,可就是青的多黃的少。大家也顧不得生的熟的,摘下來用嘴一咬,啊!只覺得牙根上、牙縫里,兩腮幫子后,舌頭下面,滿嘴酸水直流。那真是酸極了,真是要把牙根酸倒了。”
上例是志愿軍某部八連一排長講“望梅止渴”故事時的一段話。這段話用鋪排的手法、反復的方式以及引起強烈生理反應的“酸極了”、“酸倒了”等詞語,渲染了半生不熟的梅子對口腔的刺激作用。“牙根上、牙縫里,兩腮幫后,舌頭下面”是對“滿嘴”的詳細描述,仿佛在引導聽眾逐個部位地去體味,連用三個“酸”,再加上兩句“酸到了極點”的同義反復,更加強了這種感官刺激,使戰士們的干渴得到暫時的緩解。
口語表達中,描述最主要的方式是直接描述,如果借助用典、擬人、比喻、引用、鑲嵌、斷取、對比、反語、反問等修辭方式來描述,便是技巧性描述了。運用技巧性描述的手法,可增強言語的藝術性、形象性和感染力,從而取得更積極的描述效果。
三、闡述的技法
(一)闡述的含義
闡述就是通過擺事實、講道理,對事物或事情發表看法、闡述觀點的一種口頭表達方式。在日常言語交際中,人們經常運用闡述的方式來分析問題、宣講觀點或說清道理。
闡述,主要是運用概念、判斷、推理等邏輯思維方式進行分析評論,往往要結合運用其他言語表達方式。從某種意義上講,闡述可分為“闡”和“述”兩個部分:述,就是敘述,描述;闡,就是在敘述和描述的基礎上闡發、闡釋、闡明。總而言之,闡述就是表明觀點,表述見解。
(二)闡述的基本要求
闡述的目的是為了讓聽眾同意并接受表達者的觀點和看法,得以辨是非、明事理,因此,必須遵循以下三項要求。
1.觀點明確公允
觀點明確,是指表述的觀點、感情清晰明白,確定不移。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贊成什么、反對什么,一定要態度明朗,旗幟鮮明,決不能含糊其辭,模棱兩可,更不能前后矛盾。持論公允,是指表述的觀點和主張符合客觀事物的規律性,具有科學性。同時,要注意把握好分寸,切忌主觀片面。這樣,聽眾才會接受你的看法,理解你的感情,不會產生反感和懷疑。
2.理由根據確鑿充分
理據可簡稱數據,是支持和證明論點的理由和依據。理據確鑿充分,才能令人信服。所謂確鑿,是說作為理據的事實材料或理論材料真實可靠。事實材料包括歷史和現實生活中的具體事例和各種有關數據材料,這些材料必須經得起查證核實,絕不能無中生有,信口開河;理論材料包括各種原理、公理、定理以及名言、格言等,雖然其本身無須論證,但引用必須準確、完整,不能斷章取義。所謂充分,主要是說作為理據的材料數量能夠充分有力地支持觀點。如果沒有一定的數量,論證起來就會顯得單薄無力。充分的另一層含義是“典型”。典型的材料具有代表性,有了充分典型的材料依據,即使數量不多,也可以論證觀點。
3.語言準確嚴密
闡述的語言要力求準確、簡明、通俗、明晰。無論是觀點的提出、材料的運用,還是觀點與材料之間邏輯關系的把握與揭示,都要做到條理清楚,句句中的。闡述過程中,還要根據不同的內容,運用不同的語調來表達不同的思想感情,從而顯示出說理的力量。
(三)論證性闡述的邏輯方式
論證就是提出自己的觀點,并運用一定手段加以證明,通常謂之立論。論證性闡述常用的技巧和方式有:
1.概念辨析
即明確或重新確定闡述中核心概念的內涵與外延。這種方式具有很強的靈活性與主動性,容易出奇制勝。例如:
一次魏征在與李世民廷辯時說道:“臣有幸侍奉陛下,但愿陛下叫臣當一個良臣,不要當一個忠臣。”
李世民覺得奇怪:“忠臣、良臣有何區別?”
魏征說:“所謂良臣,就是能夠給君主提出許多好的意見,并被君主采納,因而身得美名,與君主同享榮華富貴。所謂忠臣,雖然能向君主提出許多好的建議,忠心耿耿規勸君主,但不被君主采納,到頭來,忠臣自身受誅滅,還陷君主極大的罪名,家與國都遭受損失,而他卻享有忠臣之名。這就是忠臣與良臣的不同之處。”
李世民聽了忠臣與良臣的辨析,覺得耳目一新,便希望魏征“經常大膽地提出意見,努力作一個良臣”。
上例中,魏征對忠臣與良臣是從概念的內涵上進行辨析的,揭示了“忠”、“良”各自的特點及其區別。
運用剖析概念的方式論述,應注意兩點:第一,語言要準確明晰,表述要條分縷析,絲絲入扣;第二,角度要新,要能抓住概念的關鍵來闡釋。
2.科學歸納
即根據某類事物中部分對象具有的同一屬性,找出這些對象具有某屬性的原因,再由對這部分現象的認識,概括同類每個對象。科學歸納所推出的結論通常都反映了自然界和社會中的必然規律,因此,在論證中具有雄辯性,是被經常運用的重要的有效方法。
在一次關于“搞四個現代化還需不需要艱苦奮斗精神”的論辯中,持肯定觀點的一方是這樣闡述的:
“搞四個現代化依然需要艱苦奮斗。這是因為:‘四化’要有資金,這只能一個銅板一個銅板地積累;要有科學技術知識,這只能一步一個腳印地學習;要有材料、燃料,這只能一噸一噸地開采,一斤一兩地節約;還需要人們有高度的覺悟,這也只能一步一步地磨煉和提高。這一切都說明:在實現四化的途中,仍然需要有埋頭苦干、艱苦奮斗的精神”。
這段話在提出論點之后,從資金的積累、科學技術知識的學習、材料燃料的開采與節約、思想覺悟的磨煉與提高等方面,科學地說明了艱苦奮斗與“搞四個現代化”的內在聯系,從而有力地得出了結論。
運用科學歸納的方式,關鍵是能發現并抓住事物間的因果聯系。只有觀點與所舉事物之間有著內在的有機聯系,才能產生無可辯駁的邏輯力量。
3.演繹論證
即運用一些經過實踐證明是正確的經典名言,或者眾所公認的科學原理、公理、定義、定理作為理論依據,來印證或推斷出一個帶有個別性、特殊性且真實可靠的結論。演繹論證可采取直言三段論式、選言推理式、假言推理式、二難推理式等手段進行,下面試舉一例予以說明:
漢武帝時,有貢不死之酒者。東方朔竊飲焉。帝怒,欲殺之。朔曰:“臣所飲,不死酒也,殺臣,臣必不死。臣若死,亦不驗。”帝笑而赦之。
東方朔的這段話,用正確的假言推理形式揭露了“不死酒”的荒謬性。其論證過程是:(1)如果我喝了的果真是不死酒,殺我,我一定不死;我喝了不死酒,所以,你殺不死我。(然而,這個結論明顯虛假,因為沒有殺不死的人。)(2)你要是能殺死我,那我喝的就不是什么不死酒。這個結論是正確的。東方朔合乎邏輯演繹論證,終于說服了漢武帝。
4.類比論證
即根據同類或相似事物應有同樣的基本屬性和規律的道理,由已知事物具有某種特點、屬性來論證同類或相似事物也具有相同的特點和屬性,這種論證方法就是類比法。例如:
1919年1月28日,美、英、法、日、意五國在巴黎討論山東問題。日本代表牧野仲顯要求無條件繼承戰敗國在山東的權利。應邀列席的中國代表顧維鈞憤而作辭:
“孔子有如西方之耶穌,山東有如耶路撒冷,中國不能放棄山東,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話音剛落,巴黎會議三巨頭—美國總統威爾遜、英國首相勞頓·喬治和法國總理克里蒙梭均上前握手致意,顧維鈞遂博得“青年外交家”之譽。
孔子及其故鄉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西方人士未必很明白,但是耶穌與耶路撒冷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與重要性,卻是他們極為熟悉的。這一類比闡述十分簡練,無論是形象還是內涵都極為貼切。在當時的場合,要想長篇大論地闡述孔子及其故鄉在中國文化和中國人民心目中的地位與作用,恐怕是不可能的。
5.對比論證
即將兩種事物擺在一起,作出對照和比較的說明,以便得出明確結論的一種論證方法。
中國道家的創始人老子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老子·道德經》)這段話說明了天下萬事萬物相比較而存在的道理。對比的方法雖然簡單,但由于是把事物的不同點極其鮮明甚至尖銳對立地擺在一起,因而能使對方極明白地得出結論。《三國演義》中袁曹官渡之戰前,謀士郭嘉從“道”、“義”、“治”、“度”、“謀”、“德”、“仁”、“明”、“文”、“武”十個方面對比分析了曹操有“十勝”,袁紹有“十敗”,從而論證了曹操可以擊敗袁紹的論點,使曹操樹立了決戰取勝的信心。
對比式闡述應特別注意所論道理的公正性與客觀性,因為如果對比的著眼點不客觀公正,就會形成一些似是而非的觀點。譬如,從保全自己生命的意義上來說“瓦全”要比“玉碎”更為高明,從能夠吸取教訓的意義上來說,犯錯誤要比立功更好。由此可見,正確的對比闡述應特別注意做到既公正又客觀。
宋《開顏集》記載了名相范仲淹的一件事:
一天,范仲淹同皇帝議事回來,就寢前,他仔細察看官員名冊,把一些沒有才干的監司一一勾銷。副使富弼得知此事,對他說:“你這一筆勾下去,哪里會知道要造成‘一家哭’呢?”范仲淹說:“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意思是勾去一名監司,他一家人會感到痛苦,但是他一家人的痛苦,怎比得上由于他的無能而造成一路兵馬的痛苦呢?
上例中,富弼用一名監司被罷官后他一家人的痛苦與封官的歡樂進行對比,說明罷官的不妥當,這就缺乏公正性和客觀性,因為他不是從整體和全局上看問題的關鍵所在,帶有極大的片面性。范仲淹則通過“一家哭”與“一路哭”的對比,說明了罷免庸人的必須與合理,這樣對比才是立足全局,合乎情理。
事物的對立統一是運用對比闡述手法的客觀條件,講述者憑借這一客觀條件,以深刻的洞察力,發現并認識對比點,通過新與舊、同與異、真與假、善與惡、美與丑的對比闡述,就可以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質,鮮明地表現出講述意圖和思想傾向。
對比是通過比較兩個對象的不同屬性來說明兩個對象的不同點,它和類比一樣,運用從個別到個別的推理形式來論證所持的觀點。不過,類比是為了揭示兩個對象的相同點,而對比則是為了揭示兩個對象的不同點。從這個意義上講,對比論證是類比論證的一種特殊形式。
(四)辯駁性闡述的邏輯方式
所謂辯駁,就是提出理由或根據否定對方的觀點或意見,即以充足的論據去揭露和反駁對方的謬誤,從而證明己方論題的正確。
論證與辯駁相輔相成,關系密切。論證是為了確定一個論題為真,而辯駁則是為了確定一個論題為假。換言之,論證是“立”,辯駁是“破”,而“破”與“立”是有內在聯系的:“破”是為了“立”,“立”往往是“破”的必然結果。
對于一個錯誤議論的辯駁,有辯駁論點、辯駁論據和辯駁論證方式三種形式。辯駁的關鍵在于剖析對方論題能否成立,在于駁倒對方論點,因此這里主要介紹辯駁論點的常用技法。
辯駁論點可分為直接辯駁和間接辯駁兩種形式。直接辯駁論點,就是抓住對方論點的虛假性、荒謬性或邏輯上的混亂直接進行揭露和反駁,使其不能成立。直接辯駁常用方式有:(1)用事實辯駁,即指出對方論點不符合事實,是一個假判斷;
(2)直接指出對方論點不能成立;
(3)揭露對方論點本身的邏輯矛盾。
下面以第三種方式為例予以說明:
《世說新語·賢媛篇》說,許允和阮家女結婚,行禮后,觀新婦奇丑。許允不肯進房,桓范勸他進了房,許允又想逃出來,新婦攔住了他。許允謂曰:“婦有四德,卿其有幾?”婦曰:“新婦所無唯容爾。然士有百行,君有幾?”許允曰:“皆備。”婦曰:“夫百行以德為首,君好色不好德,何謂皆備?”允有慚愧,遂相敬重。
這個故事中的新婦暗用孔子所言:“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責備許允所謂“士百行皆備”的自相矛盾。引語切當,出語中的,駁得許允頓感慚愧,不僅接受,而且敬重。
間接辯駁對方論點的常用方式有兩種:
1.引申歸謬
通稱歸謬法,即在辯駁中,對對方論點錯誤不作正面揭露,而是先假定對方論點真實正確,然后據此按照邏輯規則作出合理的推斷,從而得出非常荒謬的結論,最后從否定這個荒謬的結論到否定對方的論點,完成辯駁的任務。引申歸謬方式的運用,可以使對方論點中本來不甚明顯的錯誤與荒謬,得以“顯微”、“放大”,使人看清實質,從而有力地揭露其謬誤。引申歸謬在辯駁中是一種常用的有效武器,它可以收到犀利、辛辣、幽默、風趣的效果。引申歸謬的方式有以下幾種:
(1)從對方論題中,推導出一個與其相矛盾的論題,再根據假言推理的否定式,推翻對方的論題;
(2)以對方的論題作大前提,推導出一個與其性質相同的分論點作小前提,然后根據矛盾律駁倒對方論題;
(3)根據對方論題的論證,提出一個相似的例子進行類比,以揭露其論題的荒謬性;
(4)從對方論題中同時推導出兩個自相矛盾的結論,再根據矛盾律駁倒對方。
下面試舉一例予以說明:
愛國將領馮玉祥任陜西督軍時,有兩個外國人私自到終南山打獵,打死了兩頭珍貴的野牛。馮玉祥責問這件事時,他們竟狡辯說:“我們這次到陜西,貴國外交部發給的護照上,不是寫著準許攜帶獵槍嗎?可見我們行獵已得到貴國政府的準許,怎么是私自行獵呢?”馮將軍馬上反駁道:“準許你們攜帶獵槍,就是準許你們行獵嗎?若是準許你們攜帶手槍,難道你們就可以在中國境內隨意殺人嗎?”
上例中,馮玉祥根據對方“準許攜帶獵槍就是準許打獵”的論點,類比推導出“準許攜帶手槍就是可以在中國境內隨意殺人”的結論,并且用反問語氣對這個荒謬結論加以否定,駁得這兩個外國人啞口無言。
引申歸謬具有奇妙的機辯性,它的結論從對方的論題中順勢輕松“推導”而出,卻又尖銳揭露了對方觀點的荒謬性,具有極強的針對性。不過,要想正確而有效地運用它,必須注意一點:據以推出結論的論點(前提)必須是對方確實持有的,千萬不可曲解其本意,否則便違反了思維的同一律原理而流于詭辯。
2.仿擬顯誤
即按照對方闡發錯誤理論的方式,仿擬一個相似的同樣荒謬的理論回敬對方,去揭露、駁倒對方荒謬的理論。這種辯駁方法不是根據對方論題作合乎邏輯的引申,而是用神情畢肖的仿擬,揭示其謬誤所在。例如有一則《告荒》的故事是這樣的:
老百姓推舉一位老人到縣令那里報告災情,要求少征賦稅。縣令問道:“麥子收了幾成?”老人答道:“三成。”“棉花呢?”“二成。”“稻谷呢?”“也是二成。”縣令拍著桌子怒道:“有了七成年景,你們還敢捏報荒情,真是大膽!”老人道:“我活了150多歲,確實沒有見過這樣大的災荒!”縣令道:“胡說!你怎么就活了150多歲呢?”老人扳著指頭道:“我今年70多歲,大兒子40多歲,小兒子30多歲,加起來不是150多歲嗎?”縣令道:“哪有你這樣算年齡的?”老人也道:“可是又哪有你這樣算年成的呢?”
這個故事中的老人,沒有直接指出縣令算年成方法的錯誤,而是仿照對方的算法來算自己的年齡,從而使這個糊涂縣官明白過來。
運用仿擬顯誤的方式辯駁,應注意兩點:第一,仿擬提出的議論與所辯駁的錯誤議論必須相似、相容,有著對應的邏輯聯系;第二,仿擬提出的議論,必須具有明顯的荒謬性,否則難以得到顯示謬誤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