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1 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1.1.1 經濟學的定義與假設前提

1.經濟學的定義

美國經濟學家、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約瑟夫·斯蒂格利茲在其《經濟學》一書中對經濟學下的定義是:“經濟學研究的是,我們社會中的個人、廠商、政府和其他經濟組織是如何進行選擇的,這些選擇如何決定社會資源的使用方式。稀缺是經濟學一個顯著的現象,因為稀缺,所以選擇是必要的。”

可見,經濟學是一門幫助個人、組織和政府如何做出選擇將稀缺資源用在相互競爭用途上,以實現個人、組織和社會特定目標的科學。

2.經濟學的假設前提

(1)市場出清。這就是堅信在價格可以自由而迅速地升降的情況下,市場上一定會實現充分就業的供求均衡狀態。

(2)完全理性。在經濟學中,消費者和廠商都是以利己為目的的經濟人,他們自覺地按利益最大化的原則行事,既能把最大化作為目標,又知道如何實現最大化。這就是說,他們具有完全的理性。只有在這一假設之下,價格調節實現資源配置最優化才是可能的。

(3)完全信息。消費者和廠商只有具備完備而迅速的市場信息才能及時對價格信號做出反應,以實現其行為的最優化。完全信息假設是指消費者和廠商可以免費而迅速地獲得各種市場信息。

1.1.2 經濟學的建立與發展

經濟學和其他科學一樣都產生于社會需要。例如,天文學產生于游牧民族放牧的需要,幾何學產生于丈量土地的需要。經濟學則產生于選擇的需要。我們每個人時刻面臨選擇,一個大學畢業生面臨的選擇是考研究生還是找工作;企業時刻面臨的選擇是給產品定高價還是定低價;政府時刻面臨的選擇是這塊土地是建學校還是建公園。要在選擇和放棄中權衡,使選擇的利益大于放棄的機會損失。

1.經濟學的誕生

1776年3月9日,英國發生了近代經濟史上最重大的一件事:亞當·斯密出版了他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簡稱《國富論》)。

在《國富論》里,亞當·斯密提出了著名的看不見的手的原理:“每個人都在力圖應用他的資本,使其生產品得到最大的價值。一般地說,他并不企圖增進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進的公共福利有多少,他所追求的僅僅是他個人的安樂,僅僅是他個人的利益。在這樣做時,有一只看不見的手引導他去促進一種目標,而這種目標絕不是他所追求的東西。由于追逐他自己的利益,他經常促進社會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進社會利益所得到的效果為大。”斯密所說的看不見的手實質是價值規律。在價值規律的作用下,能達到社會的最大好處,能達到社會的完美而和諧。斯密反對政府干預經濟,主張經濟自由放任,讓經濟在其價值規律的作用下自由發展自動調節,社會就會達到充分就業。

薩伊是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法國經濟學家。他認為,商品交易,不過是以物換物,貨幣只起到一個媒介作用。貨幣的唯一用途,就是購買商品,人們不會把它儲藏起來。這實際上就是說,供給能自行創造需求,供給和需求是恒等的,不會出現生產過剩。“供給創造自己的需求”就是人們所說的薩伊定律。

2.經濟學的第一次綜合

在斯密之后,西方學者致力于論證和補充斯密的看不見的手的原理,并對這一原理加以闡揚。1848年世界上第一本流行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教科書——約翰·斯圖亞特·穆勒的《政治經濟學原理》問世了,它標志著經濟學的第一次綜合。他的偉大不在于為后人發現了真理,而在于充分表達出了當時人們所信賴的那些真理。他一方面充分論證了價值規律的客觀真理性。他說,資本主義社會使得整個社會財富得到巨大增長,現在的財富比過去一切世紀人類財富的總和還多。他另一方面看到了資本主義顯露的弊端,并提出改善資本主義制度的方案。他說,資本主義社會“勞動產品的分配幾乎與勞動成反比。最大的份額分給那些從來就不勞動的人,次大的份額分給那些幾乎只在名義上勞動的人,這樣遞減下去,勞動越繁重越不愉快的人所分到的報酬就越少。最后,從事最使人感到疲勞、最消耗身體的勞動的人們,反而連他們能否得到生活必需品這件事也沒有把握”。他主張應由國家政策調節分配。

他這本書在西方大專院校作為教材持續運用了近50年。

3.經濟學的第二次綜合——新古典經濟學

到了19世紀70年代,經濟學出現了“邊際革命”。針對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和古典經濟學的抨擊,經濟學家為了維護古典經濟學的基本原理,紛紛把微積分的數學方法引入經濟學,來證明經濟學原理的科學性。當代經濟學家把邊際效用價值論的出現稱為“邊際主義革命”,即對古典經濟學的革命。這時經濟學迫切需要理論的集大成,大專院校也急需一本綜合系統的容納邊際分析成果的通俗教科書。1890年英國劍橋大學的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一書的問世,標志著經濟學的第二次大綜合的結束。馬歇爾用均衡價格論代替價值論,并在這個核心的基礎上建立各生產要素均衡價格決定其在國民收入中所占份額的分配論。以馬歇爾為代表的學派成為新古典經濟學派。新古典經濟學從19世紀末起至20世紀30年代,一直被西方經濟學界奉為典范。從此,他這本教科書在西方大專院校流行了近50年,是經濟學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第二本教科書。

4.經濟學的第三次綜合——新古典綜合

1929年爆發空前規模的世界經濟危機后,資本主義經濟陷入長期蕭條狀態,失業問題嚴重。經濟學關于資本主義社會可以借助市場自動調節機制達到充分就業的傳統說教徹底破產,壟斷資產階級迫切需要一套“醫治”失業和危機,以加強壟斷資本統治的新理論和政策措施。正是適應這個需要,凱恩斯于1936年發表了《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簡稱《通論》)的論文。《通論》的出現引起了西方經濟學界的震動,把它說成是經濟學經歷了一場“凱恩斯革命”。凱恩斯對資本主義經濟進行總量分析,提出了有效需求決定就業量的理論。凱恩斯的理論體系建立在否定古典經濟學的前提——薩伊定律的基礎上的。首先,凱恩斯“革”了薩伊定律的“命”,他強調需求在經濟中的重要地位,通過他的三大心理定律(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資本的邊際效率遞減規律和流動性偏好規律)論證了有效需求不足是造成失業的最根本原因。其次,凱恩斯“革”了經濟“自由放任說”的“命”。他主張政府積極干預經濟生活,強調政府對需求的管理,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治理衰退,解決失業問題。最后,他“革”了古典、新古典經濟學方法論的“命”,他一反古典、新古典經濟學的個量的均衡分析方式,在經濟學的研究工具上,創造了一整套以總量為研究對象的宏觀經濟分析方法,從而完成了震驚世界的“凱恩斯革命”。

以凱恩斯這一理論為根據而形成的凱恩斯主義,不僅成為當代資產階級經濟學界占統治地位的一個流派,而且對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政策具有重大的影響。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無論理論界還是實務界都急需對經濟學進行一次大的綜合。1970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第一位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完成了這一使命。1948年,他的教科書著作《經濟學》出版。他對經濟學的結構體系進行了重新構建,把傳統的古典經濟學作為研究個量問題的微觀經濟學,把凱恩斯主義稱為考察總量問題的宏觀經濟學,把兩種理論綜合成一個理論體系,把經濟學分為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以他為代表的經濟學家形成新古典綜合派。

半個世紀過去了,這部世界上最為實用和暢銷的經濟學教科書已再版17次,銷售量超過100萬冊,成為繼1848年穆勒的《政治經濟學原理》和1890年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之后,第三部經典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教科書。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新古典綜合的理論體系一直居于正統地位,并在西方經濟學界享有盛譽。按照他們的理論,失業和通貨膨脹是不能并存的,兩者只能是替代關系。他們的政策主張一直被西方的國家政府所沿用。

5.經濟學的第四次綜合

20 世紀70 年代以后,西方出現了滯脹,即高失業率與高膨脹率并存,已經不是替代關系了,這給新古典綜合理論以沉重的打擊,嚴重動搖了其正統地位。經濟學中的其他派別紛紛對新古典綜合學派的理論和政策主張進行抨擊和責難。

貨幣主義學派代表人物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米爾頓·弗里德曼抨擊凱恩斯的財政政策,反對布雷頓森林會議決定的固定匯率,提出貨幣供應增長目標,強調貨幣供應必須穩定。他認為價格指數取決于政府的貨幣投放量,通貨膨脹現象永遠是貨幣現象。所以,他主張貨幣存量作為唯一的政策工具,也就是“單一規則”的貨幣政策:在保證物價水平穩定不變的條件下,由政府公開一個在長期內固定不變的貨幣增長率,這樣貨幣增長會得到有效控制,從長期來說有望與實際國民收入增長相一致。撒切爾夫人應用他的政策使得英國的通貨膨脹率從18%降到5%。

供給學派主要代表人物是拉弗、萬尼斯基等,他們反對凱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主張供給管理,主張人力政策、收入政策、控制稅率政策等。里根上任不久,即向國會提出了經濟復興計劃。里根的復興計劃基本上是“供給學派的復興計劃”。然而,計劃在實踐中失敗了。

理性預期學派主要代表人物是羅伯特·盧卡斯,他倡導和發展了理性預期與宏觀經濟學研究的運用理論。理性預期理論把對預期形成問題的分析納入經濟學領域,是對經濟學的一個重大貢獻。它強調理性預期在經濟生活中的作用,強調作為經濟活動主體的經濟人可以通過理性預期使其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符合經濟運行趨勢。他反對政府的政策沖擊,他認為理性預期政府的政策長期無效,主張貨幣中性論。

新制度主義主要代表人物加爾布雷斯、繆爾達爾、道格勒斯·諾斯(1993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羅納德·科斯(1991年獲諾貝爾獎),他們研究制度的產生、變革和作用。強調制度變革比技術變革重要,正是由于制度變革使得沒有多大技術變革的海洋運輸成本200多年來降低一半。制度變革可以釋放利潤、效率和福利。他們發現了制度的路徑依賴規律,主張政府可以運用國家力量進行社會變革使得鎖定在低效率的制度路徑依賴變遷到高效率的制度路徑依賴的軌道上。

這時的經濟學是開放的,其豐富和發展是迅速的,經濟學的碩果累累,如經濟博弈論、最優貨幣區理論、非對稱信息經濟學等這些新知識新成果都需要對經濟學進行一次綜合。以斯蒂格利茨為代表的一些經濟學家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出現了很多嶄新結構的通俗易懂的綜合新成果的優秀教科書。代表性的書有:1993年出版的斯蒂格利茨的《經濟學》,該書改變了薩繆爾森的《經濟學》把宏觀部分與微觀部分機械地結合為有機的結合,綜合歸納了經濟學的最新成果;格利高津·曼昆的《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以它緊密聯系實際、風趣活潑的語言引人入勝;以及范里安的《高級微觀經濟學》,羅默的《高級宏觀經濟學》,多恩布什、費希爾的《宏觀經濟學》,平狄克、魯賓費爾德的《微觀經濟學》都各具特色地流行于世界各國的大專院校,成為本科生及碩、博研究生的教材,至今魅力不衰。看來第四本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教科書尚需年代的考證。

小貼士

技術的路徑依賴

看到美國航天飛機燃料箱的兩旁有兩個火箭推進器的寬度吧?為何不再寬一點能裝更多的燃料?因為這些推進器造好之后要用火車運送,因此火箭推進器的寬度由鐵軌的寬度所決定。鐵路兩條鐵軌之間的標準距離是四英尺又八點五英寸,為什么采用這個標準呢?原來,早期的鐵路是由建電車的人所設計的,而四英尺又八點五英寸正是電車所用的輪距標準。為什么電車所用的規矩是四英尺又八點五英寸呢?因為最先造電車的人以前是造馬車的,馬車的輪距就是四英尺又八點五英寸。馬車又為什么要用這個輪距標準呢?因為古羅馬人軍隊戰車的寬度就是四英尺又八點五英寸。羅馬人為什么以四英尺又八點五英寸為戰車的輪距寬度呢?原因很簡單,這是牽引一輛戰車的兩匹馬屁股的寬度。

主站蜘蛛池模板: 雷山县| 太白县| 芦山县| 广南县| 金平| 玉屏| 大石桥市| 通州市| 洛扎县| 黑河市| 广东省| 三河市| 娄底市| 元阳县| 全椒县| 阜阳市| 云阳县| 昔阳县| 镇沅| 临海市| 嘉善县| 隆回县| 郸城县| 仪征市| 武邑县| 九龙坡区| 武陟县| 鄱阳县| 花莲市| 葫芦岛市| 永清县| 焦作市| 合作市| 鄄城县| 佛学| 康乐县| 迁安市| 云南省| 游戏| 西华县| 富平县|